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方法是全面客观评价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状况的关键要素。以南京市12个开发区为实证对象,尝试采用物元分析法和多因素综合评价法对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进行评价对比分析,并与土地集约利用效率评价结果对比分析,以期探求更合适的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评价方法。研究结果表明:(1)南京各开发区集约用地主要限制因子各不相同,主要是企业用地容积率、企业用地建筑密度、建设用地投入强度和建设用地产出强度;南京各开发区之间的集约用地水平呈现出明显的差异,国家级开发区集约等级相对高于省级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集约等级相对高于传统经济类开发区;(2)相较于多因素综合评价法,物元分析法不但能反映研究对象的综合信息还能反映单个指标分异情况以及研究对象所处状态的稳定性,反映的信息更丰富;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评价结果与土地集约利用效率评价结果排序具有一定差异,表明未来开发区不但要提高其集约利用水平更要提高集约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2.
随着开发区集约利用评价工作的全面开展,合理界定其用地规模成为研究的重点。本文以南京市为例,首先运用多目标决策法评价开发区集约利用等级,然后采用逐步回归法选取与集约利用相关度较大的因素作为预测依据,进而计量其合理的规模。研究结果表明:其一,A、B和C开发区集约等级为II级,可以适当扩大开发区规模;D、E、F和G开发区集约等级为III级,应该维持开发区规模;而H和I开发区集约等级为IV级,应适当缩小开发区规模。其二,当B开发区、A开发区和其他开发区地均工业总产值增长率分别达到23.10%、18.18%和15%时,可以充分发挥土地利用潜力。其三,即使实现土地集约利用,B开发区仍需扩充6.08 km2。最后,本文提出通过科学设定地均工业总产值增长率来提升开发区集约利用水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以无锡市区5个省级开发区为研究对象,基于抽样调查资料,从土地利用结构、土地利用强度和投入产出等方面分析了无锡市区省级开发区土地利用现状,对不同行业土地集约利用状况进行了定量评价。结果显示: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较高,在08以上;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和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的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在075以上;橡胶制品业的综合集约度在07以上;其次是专用设备制造业和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为06以上;塑料制品业、金属制品业、纺织业和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的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相对较低,不到06。要合理控制开发区规模,不断提高开发区的经济效益;对新进项目设置明确的入园门槛,加大开发区内部的空间挖潜力度;完善土地利用的管理机制,严格开发区内工业用地的招拍挂出让制度。建立集约用地的考核制度,加强对集约用地的监督  相似文献   

4.
江苏省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潜力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开发区是土地利用的重要方式,特别是在促进土地集约利用方面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和辐射作用。本文基于江苏省开发区典型调查的基础上,分析和测算了全省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的理论潜力,并结合江苏省资源禀赋特点和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剖析了理论潜力实现的可能性及途径。结果表明,江苏省开发区2010年和2020年的土地集约利用理论潜力分别为261km^2和1069km^2;若能在劳动生产率和工业用地容积率等方面有所作为的话,江苏省开发区2010年和2020年的土地集约利用现实潜力将分别达210km^2和869km^2。这主要通过注重开发区投资主体的多元化、软硬件环境的不断完善和提高开发区的用地门槛来实现。  相似文献   

5.
江苏省开发区土地利用集约度的评价研究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作为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开发区在带动区域产业发展和城市化水平提高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由于存在功能定位不清、产业结构趋同等问题,开发区的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并未得到充分体现,土地浪费与低效利用现象仍然存在。采用统计模型分析法和特尔菲法,对江苏省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进行定量化评价,并试图探讨集约度的合理水平和促进土地集约利用的途径与措施。研究结果表明,江苏省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整体水平较高,但存在地区间和地区内部的差异;经济发展水平、产业政策和用地结构是影响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的几大因素。因此,应结合地区经济发展现状与趋势,根据各开发区土地利用的相对集约综合指数值和绝对集约综合指数值的大小以及资源的消耗情况,加快产业政策及用地结构的调整,并制定相应的土地集约利用经济激励机制和措施。  相似文献   

6.
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对区域土地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厦门市海沧台商投资区为例,从土地利用状况、用地效益、土地管理绩效三个方面,建立了海沧台商投资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对其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方法进行了阐述、研究和评价,并针对评价结果提出了促进土地集约利用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作为建设用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工业用地的节约集约利用直接影响到建设用地特别是城市土地利用和管理的效果。基于开发区的工业用地集约利用评价能分析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现状,揭示不同区域及不同类型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的差异,为促进开发区土地资源高效利用提供参考。以江苏省为例,通过构建包含开发程度、用地结构、用地强度、用地效益和资源消耗5个子目标、14个指标的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采用RAGA AHP方法实现了江苏省134个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结果表明:实码加速遗传算法与层次分析法的集成,能获得高精度的权数并能保证全局收敛性;江苏省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水〖JP2〗平存在较大的区域差异性,苏北5市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的总体水平远低于苏南和苏中地区,但苏南和苏中地区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的总体水平差距较小;高新技术开发区比其他类型开发区的土地集约利用水平高;国家级开发区的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按开发区类型出现较大分异  相似文献   

8.
从集约评价的角度研究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效应,不仅可以掌握开发区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以及开发区土地利用情况,还可以为政府相关部门、土地管理及规划等部门提供有力的决策工具,对推进吉林省开发区土地利用方式转变,提高开发区土地利用效率,促进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加快区域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以吉林省中部为研究对象,选取12个开发区,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DEA)对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的区域效应进行分析,得出结论:(1)长春市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的区域效应已达到最优状态,对区域经济发展带动有效性较好,而吉林市和四平市均处于规模效益递减状态;(2)有国家级开发区的市,其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状况的区域效应更好;(3)吉林省中部地区开发区总体发展不均衡:省级开发区与国家级开发区差距大,省级开发区中也呈现发展不平衡的现象。  相似文献   

9.
兴化市小城镇土地集约利用综合评价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小城镇是我国城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小城镇土地集约利用不仅是缓解当前小城镇发展中存在问题的关键举措,也是推动小城镇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在借鉴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小城镇土地集约利用的内涵,构建了小城镇土地集约利用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基于因子分析法分析了江苏省兴化市小城镇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兴化市城镇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分为高水平、较高水平、中等水平、低水平和不集约5类,从市域范围看城镇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整体上从南向北递减,分别形成以戴南镇、昭阳镇和戴窑镇为中心向外围递减的空间格局;进一步分析土地集约利用影响因素基础上,根据各因素对城镇土地集约利用的制约程度,将小城镇划分为土地利用效益制约型、土地利用程度制约型、城镇基础设施制约型和城镇土地可持续利用制约型4种类型,并据此提出针对性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0.
山东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及其时空差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1世纪的中国进入经济社会发展的转型期,城市化的迅速推进支撑了区域的快速发展,但城市用地的急剧扩张带来耕地锐减、社会矛盾加剧等严峻问题,土地集约利用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在构建城市用地集约度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通过多因素综合评价模型对山东省城市用地现状进行综合分析,并阐释了其时空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山东各城市土地投入程度不断增强、土地产出效益不断增加、土地生态环境质量也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但土地利用强度波动较大,城市用地总体上趋于集约化、高级化;各城市土地利用集约化呈现不同的变化轨迹,大致可分为持续上升型、偶变型、波动上升型、先升后变型四种类型;城市间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整体上呈现由东向西递减的空间分布特征,区域差距有所下降。据此建议中西部地区从加快经济发展、增加土地投入强度、实行城市增长边界限制等方面入手,提高土地利用集约水平。  相似文献   

11.
江苏省级开发区土地开发效益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地问题是当前我国开发区发展面临的重大挑战,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国家从政策和管理层面对开发区提出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客观要求。江苏省是我国开发区较为发达的地区,开发区的发展对地区经济的发展起了重要推动作用,但也存在数量过多、土地利用集约度不高的问题。借鉴一些学者的相关研究,构建了一套开发区土地利用经济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系统协调度模型,对江苏省的省级开发区的土地开发效益进行评价,并就开发区效益评价结果进行了数学和空间分析说明。  相似文献   

12.
在我国城市产业用地利用过程中存在着较多的土地闲置、浪费和低效利用等现象。实施产业用地的集约利用评价研究可以为城市产业用地优化配置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对城市用地的节约集约利用有着重要意义。本文从城市土地空间布局和利用强度角度出发,以同心圆理论、多中心理论等区位理论为支撑,采用定性和定量化方法结合,以科学、便捷、高效为原则,系统地提出宗地层次上的产业用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标准以及评价模型,并对合肥市商服业用地、重工业用地和轻工业用地的集约利用情况进行了评价,适当提出了一些用地建议。评价结果表明:①在所有评价的宗地中,有62.46%的宗地达到集约,总体集约水平较低;②在三类用地中,达到集约的宗地数量比例从高到低依次为商服业用地、重工业用地和轻工业用地,集约比例分别为66.64%,41.39%,36.02%;③合肥市4个行政区内的产业用地集约利用水平比较接近,庐阳区和包河区相差不大,分别为67.66%和67.36%,蜀山区略低,为62.08%,瑶海区最低,为53.77%;④不同区位圈层内的产业用地集约利用情况存在差异,从内圈层到外圈层,集约的商服业用地数量比例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状态,重工业用地则呈现上升的趋势,而轻工业用地一直处于比较低的利用状态,只有35%稍多。综上所述,建议适当降低市区内商服业用地的建筑密度,提高市区外围的商服业用地容积率和建筑密度;继续推进"退二进三"政策,优化城市产业用地布局,并提高轻重工业用地的利用强度;加强土地监管,防止圈地,闲置,随意改变土地用途等现象。  相似文献   

13.
目前国内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城市和县域尺度,关于开发区这一特殊经济区域的相关研究还较少。开发区是我国当前经济的重要增长点,所具有的良好示范和带动作用可促进其腹地甚至其他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因此评价和监测开发区土地可持续发展的状态和程度具有重要意义。以芜湖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例,从土地开发利用状况、社会影响和环境质量三方面构建了开发区土地可持续利用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模糊数学的方法对芜湖经济技术开发区土地利用的可持续性进行了综合评价,评价结果为该区土地利用的可持续性对中度可持续的隶属度0.539最大,根据最大隶属度原则,该区土地利用的可持续性为中度可持续。  相似文献   

14.
本文在完善开发区评价的国家规程基础对重庆市38个开发区(包括主区和发展方向区)进行评价与潜力测算;并运用spss软件对评价结果进行了聚类分析;再对开发区进行跨区域的空间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开发区级别对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影响不显著,但对区域间土地利用差异显著。2开发区的土地管理水平与园区土地可持续开发能力对开发区的集约利用起决定性作用。3区域间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呈现出与区域经济相关态势。4在强度潜力趋于饱和情况下,调整开发区土地利用结构、优化园区产业布局、提升园区管理与规划能力是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土地集约利用空间分异研究中指标标准化通常采用极差标准化等方法,这类方法默认各区域集约临界值相同,从而使得评价中区位好的区域土地集约水平高于区位差的区域。基于级差地租Ⅰ和级差地租Ⅱ理论提出新的指标标准化方法,指出传统指标标准化方法的问题,并以重庆市耕地集约利用空间分异为例进行实证比较。研究充分考虑了不同区域因禀赋差异造成的单项指标理想值(临界值)的差异,弥补了传统指标标准化方法的不足,有助于完善土地集约利用空间分异的研究。研究表明:土地利用集约度是一个相对概念,其参照物为区域土地集约临界点,理论基础是级差地租Ⅱ;区位不同导致区域间土地利用强度存在差异,它是级差地租Ⅰ的一类现象,这类差异可称为"禀赋差异";每个区位点适度指标标准化值Y与该区位指标现状值x11和集约临界点x1有关,与其他区位指标现状值无关;传统标准化方法将指标现状值或现状平均值设为集约临界值,没有考虑不同区位集约临界点差异,因而空间分异结果更符合土地收益空间分异规律;重庆市耕地集约利用度空间分异研究表明该方法在空间分异、集约度绝对值和区县集约度比较等方面优于传统方法,更符合不同区县耕地利用实际。  相似文献   

16.
中国设区市土地集约利用类型区划分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中国的基本国情之一是地区差异明显。在进行城市集约利用评价或制定相关标准时,由于存在这种差异,导致很多政策执行不力。在人们高度重视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研究时,如何进行差别对待,因地制宜,需要从类型区的角度进行研究。本文以设区城市为研究对象,在对《城市统计年鉴》进行统计分析的基础上,采用"统计分析+使用频率"方法,筛选出共4类24个指标,借助统计资料和GIS技术,划分了4个一级集约利用类型区以及各区中的17个亚区,并建立了亚区命名体系。结果显示:(1)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程度大致为东高西低。东部城市多为Ⅰ、Ⅱ级,中部城市多为Ⅲ级,西部城市多为Ⅳ级。(2)城市土地集约程度和城市经济状况存在不完全吻合现象,表现在一些城市经济情况相对比较好,但是土地集约利用程度却不高。这在中部城市表现得十分明显。由此得出结论,采用本文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可以较好地解决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差异管理问题,并可进行动态更新,使政策制定和管理更具操作性。  相似文献   

17.
基于“两型社会”的武汉城市圈土地集约利用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获批全国"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武汉城市圈为研究对象,以"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为目标,综合考虑土地集约利用的环境、社会、经济效应,阐述了土地集约利用的内涵,依据投入-产出等理论,构建了武汉城市圈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体系,利用数据包络分析(简称DEA)法,对武汉城市圈土地集约利用进行了评价。研究结果表明:①武汉城市圈中仅有武汉、仙桃、天门三个城市是DEA有效的,DEA无效的6个城市DEA有效性从高到低分别是为黄冈、孝感、潜江、咸宁、鄂州、黄石;②影响武汉城市圈中城市DEA无效的因素是多样的,但主要集中在固定资产投资和单位GDP能耗等投入过多,GDP、社会商品销售额、财政收入、就业人员、生活垃圾处理率等产出率低。文章根据评价结果结合实际情况分析并指出了武汉城市圈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土地利用问题,进而探讨"两型社会"框架下武汉城市圈应如何集约利用土地,优化配置土地资源,以实现"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目标。  相似文献   

18.
根据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内涵和辽宁省开发区土地利用现状及特点,本文从土地利用状况、用地效益、土地管理绩效三个方面,建立了辽宁省国家级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对其土地集约利用总体水平进行了评价与潜力分析,并提出了提高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措施和途径。  相似文献   

19.
如何处理好土地集约利用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实现土地利用的经济、社会和生态三效益协调发展是新型城镇化建设中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该文利用2005~2016年中国3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面板数据,通过全局主成分分析方法和超效率SBM模型对土地集约利用综合指数和生态效率进行测算,试图揭示土地集约利用与生态效率的耦合协调发展状况。结果表明:(1)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呈逐步递增趋势,增长幅度表现为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地区;(2)生态效率逐年增加,增长幅度表现为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地区;(3)2016年,7个(23%)省市达到协调发展类,4个(14%)省市属于濒临失调类;19个(63%)省市属于失调衰退类。其中,上海和宁夏属于生态效率滞后型,其他省市均属于土地集约利用滞后型。此外,二者的耦合协调度有较明显的空间正相关性,但集聚程度逐渐减弱,空间分异愈加明显。  相似文献   

20.
土地市场发展对土地集约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该文在分析土地市场发展与土地集约利用关系的基础上,构建计量模型,运用我国31省(市、区)2001 - 2008年的面板数据,估算土地市场发育对土地集约利用的作用方向和程度.分析结果表明,总体上全国土地市场发展对土地集约利用有着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在2001-2008年间,我国土地市场化水平每提高1个百分点,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就能提升1.276 5亿元/Km2.进一步地将我国31省(市、区)划分为工业化初期、中期、成熟期和后期4个阶段,不同发展阶段的省(市、区)土地市场化对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作用程度和作用方向有着较大差别.工业化初期阶段省(市、区)的土地市场发展对土地集约利用的弹性系数最高;工业化中期、成熟期阶段的省(市、区),土地市场发展对土地集约利用的促进作用显著,应进一步强化土地资源的市场化配置;工业化后期的北京、上海、天津土地市场化对土地集约利用的弹性系数小于零,说明体现土地资源、资产属性的土地市场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应更加重视土地对经济发展的宏观调控属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