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屋顶绿化是城市立体绿化的主要方式之一,能有效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本文以重庆市主城区办公楼屋顶绿化为研究对象,开展不同类型屋顶绿化的降温、增湿效应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绿化屋顶较未绿化屋顶具有明显的降温、增湿效应,且花园式屋顶绿化降温、增湿效应高于简单式屋顶绿化类型;花园式屋顶绿化降温率(T%)为22.14%,增湿效应(R%)为81.16%,而简单式屋顶绿化降温率(T%)为3.71%,增湿效应(R%)为14.7%。本研究以期为改善城市环境,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北京市与香河县大气臭氧及氮氧化合物的变化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于2005年春、夏之交,在北京市及河北省香河县两地同时开展了臭氧和氮氧化合物的连续监测.结果表明,香河县和北京市的臭氧统计日变化形式基本一致,北京市大气臭氧平均浓度比香河低,分别为28×10-9V/V和43×10-9V/V;大气中0x浓度北京市高于香河县,分别为72×10-9V/V和60×10-9V/V.观测期间,两地臭氧的月最高值出现时间一致,其中6月21日北京市的臭氧浓度最高达到200×10-9V/V,香河县也达到149×10-9V/V.在三次臭氧严重超标事件发生的前一天,两地都伴随有氮氧化合物的高浓度积累;南风时北京市和香河县的Ox浓度都比平均值高25%. 相似文献
3.
2009年北京市苯系物污染水平和变化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Tenax-TA/吸附热解吸、光离子化气相色谱法(GC-PID)对北京市大气中苯系物(BTEX)的小时平均浓度进行了为期1年的观测.结果表明,苯、甲苯、乙苯、间/对-二甲苯和邻二甲苯的年平均浓度分别为:4.43、7.03、2.27、4.18和2.06μg.m-3.苯系物之间具有很好的同源性,其浓度存在明显的日变化和季节变化,这些变化特征与交通尾气排放、采暖期化石燃料燃烧、光化学反应活性等密切相关.苯与甲苯特征比值(B/T)的分析表明,交通尾气排放是北京市大气中苯系物的主要来源,冬季和早春采暖期化石燃料燃烧也是北京市大气中BTEX的重要来源之一.乙苯与二甲苯比值(E/X)的季节变化为:夏季>春季>秋季>冬季,与北京市大气光化学反应活性季节变化趋势相似.2009年北京夏季总苯系物的平均浓度比2004年夏季减少了2/3,表明北京市政府为改善空气质量所采取的一系列控制措施十分有效. 相似文献
4.
在全球变暖和快速城市化的背景下,热岛/干岛效应增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居环境,城区居民面临着健康风险。要制定缓解、控制措施,必须要明确城市化的大气环境效应形成和演化规律对人居环境的影响。以快速城市化的重庆市为例,基于重庆市内15个国家气象站点1980-2020年平均气温、湿度和风速逐日观测资料,采用人体舒适度指数计算公式量化得到了各站点的人体舒适度,并利用ArcGis软件中反距离加权模型(Inverse Distance Weighted,IDW)进行空间插值,得到每个时间段人体舒适度的空间分布演化情况。另外对比分析了城郊气象站点平均气温、饱和水汽压差和相对湿度的时空变化趋势,并结合城市化进程数据,重点检测了重庆市人居热环境随城市化进程演化的趋势,评估了城市化对人体舒适度的影响。结果表明:(1)温度、饱和水汽压差的高值区与相对湿度的低值区发展方向与建成区扩张方向基本一致,形成了以中心城区为中心的高温组团;(2)城市与郊区站点平均气温和饱和水汽压差均呈上升趋势,相对湿度呈下降趋势,但城区站点变“干”变“热”趋势更加明显,热岛/干岛效应显著;(3)城区站点热不舒适日数和冷不舒适日数分别以... 相似文献
5.
2008年4月至2009年7月对北京市和广州市三种典型交通道路(峡谷道路、交叉路口、开阔道路)共进行7次连续监测,研究结果发现交通道路空气中PM10和TSP浓度与湿度、温度相关关系不明显,但和车流量以及对照点相应的悬浮颗粒物浓度显著正相关(5%显著水平).北京市PM10背景浓度值对交通道路空气中PM10起主导影响作用.广州市交通道路空气中PM10浓度值相较北京市更容易受交通道路的影响.北京市和广州市峡谷道路PM10和TSP浓度呈线性正相关,拟合回归方程系数为1.262(北京市)和1.316(广州市). 相似文献
6.
7.
了解北京市城区和郊区大气细颗粒物中的四种水溶性阴离子F-、Cl-、SO42-、NO3-的浓度水平,并分析影响其水平高低的因素。使用聚四氟乙烯滤膜分别采集北京市城区和郊区大气中的PM2.5,用纯水提取后采用离子色谱法测定水溶性阴离子质量浓度。采样期间北京市大气PM2.5、F-、Cl-、SO42-和NO3-质量浓度几何均数分别为55.36、0.02、0.46、6.72和1.09μg·m-3,四种水溶性阴离子质量浓度总和占PM2.5质量浓度的19.14%;同一季节(春季)郊区监测点大气PM2.5、SO42-和NO3-质量浓度显著高于城区监测点;城区大气PM2.5与四种水溶性阴离子质量浓度秋季高于春季,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大气PM2.5与Cl-、SO42-和NO3-质量浓度均高度相关。Cl-、SO42-、NO3-是北京市大气PM2.5的重要组成成分。 相似文献
8.
了解北京市城区和郊区大气细颗粒物中的四种水溶性阴离子F-、Cl-、SO42-、NO3-的浓度水平,并分析影响其水平高低的因素。使用聚四氟乙烯滤膜分别采集北京市城区和郊区大气中的PM2.5,用纯水提取后采用离子色谱法测定水溶性阴离子质量浓度。采样期间北京市大气PM2.5、F-、Cl-、SO42-和NO3-质量浓度几何均数分别为55.36、0.02、0.46、6.72和1.09μg·m-3,四种水溶性阴离子质量浓度总和占PM2.5质量浓度的19.14%;同一季节(春季)郊区监测点大气PM2.5、SO42-和NO3-质量浓度显著高于城区监测点;城区大气PM2.5与四种水溶性阴离子质量浓度秋季高于春季,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大气PM2.5与Cl-、SO42-和NO3-质量浓度均高度相关。Cl-、SO42-、NO3-是北京市大气PM2.5的重要组成成分。 相似文献
9.
了解北京市城区和郊区大气细颗粒物中的四种水溶性阴离子F-、Cl-、SO42-、NO3-的浓度水平,并分析影响其水平高低的因素。使用聚四氟乙烯滤膜分别采集北京市城区和郊区大气中的PM2.5,用纯水提取后采用离子色谱法测定水溶性阴离子质量浓度。采样期间北京市大气PM2.5、F-、Cl-、SO42-和NO3-质量浓度几何均数分别为55.36、0.02、0.46、6.72和1.09μg·m-3,四种水溶性阴离子质量浓度总和占PM2.5质量浓度的19.14%;同一季节(春季)郊区监测点大气PM2.5、SO42-和NO3-质量浓度显著高于城区监测点;城区大气PM2.5与四种水溶性阴离子质量浓度秋季高于春季,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大气PM2.5与Cl-、SO42-和NO3-质量浓度均高度相关。Cl-、SO42-、NO3-是北京市大气PM2.5的重要组成成分。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大气污染日益严峻,氮氧化物(主要为NO2)是危害环境安全和人体健康的主要大气污染物之一,除控制污染源外,利用绿色植物吸收净化污染物为有效且可持续的治理措施。为探究典型绿化树种对氮氧化物的净化作用,以及为城市绿化树种选择提供依据,以油松(Pinus tabuliformis)、白皮松(Pinus bungeana)、银杏(Ginkgo biloba)、国槐(Sophura japanica)、栾树(Koelreuteria paniculata)、旱柳(Salix matsudana)为研究对象,采用人工控制试验结合野外测量试验研究6个北京典型绿化树种在植物生长季(6-10月)对NO2净化作用月变化特征,并对比分析两种方法下树木净化能力的共同特征,验证人工控制试验的科学合理性。结果表明,1)人工控制试验中阔叶树种单位叶面积NO2净化量为2.04-7.85μg·dm-2,针叶为0.96-1.97μg·dm-2;阔叶净化时间为48-127 min,针叶为41-107 min。... 相似文献
11.
杭州气候条件下城市透水沥青混凝土路面的温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杭州气候条件下城市沥青混凝土路面温度变化的实际测试,分析沥青路面温度变化的形成机理,对比了普通沥青混凝土和透水沥青混凝土对路面温度的变化。实际测到透水沥青路面夏季极端高温为62.5℃,普通沥青路面极端高温为67.9℃。研究表明,相同气候条件下,透水沥青路面的热传导能力强于普通沥青混凝土;透水沥青路面是一种能够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的环境友好型路面形式。 相似文献
12.
对上海居住区常见的23种植物群落的降温增湿效应进行观测的结果表明,所有植物群落都有降温增湿作用,且群落间降温增湿效应差异较大.各群落的降温增湿效应在13∶ 00-14∶ 00最强,与草坪之间的差异达到最大;在16∶ 00-17∶ 00,各群落间降温增湿效应差异小,18%的植物群落降温效应低于草坪,45%的植物群落增湿效应低于草坪.针叶林、针阔混交林和竹林的降温增湿效应最强,日均降温效应>2.3 ℃,日均增湿效应>12.4%. 相似文献
13.
李中山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1996,(4)
观测表明,辽北庭院生态系统中日光温室、养猪暖舍、厕所、沼气池四位一体模式具有较好的增温保温效应,效果明显优于单一日光温室,可创造良好的养殖业环境,保证模式中沼气池在冬季良好运行。 相似文献
14.
上海外环林带小气候效应的研究(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具有代表性的上海外环林带小气候的测定,结果表明,在春夏林内白天最高气温低于旷地1.4℃,而秋冬则分别高于旷地1.1℃和2.7℃的特征;春、秋、冬林内最低气温高于旷地0.52到1.1℃;一年中春、夏、秋相对湿度高于旷地4%-11.4%,尤以夏季增湿最大,昼夜与旷地湿度差值分别达到11.4%和6.9%,林带在夏秋白天的降温和夏秋的增湿作用十分明显,林带明显具有冬暖夏凉和冬干夏湿的作用。林带在春夏季对林带北缘及下风向90m区域具有稳定其小气候的作用。一年中春、夏、秋林内气温日变化幅度比旷地小1.3~0.7℃,而冬季林内气温日变化幅度反比旷地大2.1℃;相应的夏、秋林内相对湿度日变化幅度比旷地高4.4%-6.7%,而冬、春林内相对湿度日变化幅度反比旷地低1.10/0--2.6%。在冬季中午林带内蓄热能力比旷地高约3℃,林中最低气温普遍比林外高0.5℃,具有明显保温作用。 相似文献
15.
早春逆温条件下茶园近地温度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防止早春晚霜对茶叶的危害,首先要探明逆温条件下茶园近地气温和地温的时空分布特征.对平地、北坡和南坡等不同地形上茶树冠层温度水平分布、地温日变化以及近地7 m高度范围内气温垂直分布规律的研究结果表明,初春晴朗天气条件下,茶园昼夜温差很大,均在10℃以上,最高达20℃,且晴朗少风条件下夜晚容易出现逆温现象,从而形成霜冻.21:00-06:00时段内逆温程度较强,05:00-06:00达到最强.逆温效应随高度变化,且在4 m高处达到最大;北坡受逆温影响最大,极易遭受霜害.地温变化平缓,傍晚达到一天中的最大值,且平地始终高于北坡. 相似文献
16.
不同温度和时间炭化茶树枝生物炭理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揭示不同温度和时间炭化的生物炭理化性质差异,以茶树枝为原材料,研究炭化温度(300、450和600℃)和时间(1和3h)对茶树枝生物炭特性及元素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茶树枝生物炭呈多孔、高比表面积结构,较为完整地保留了茶树枝的组织结构.茶树枝生物炭产率随炭化温度的升高和时间的延长而降低,灰分含量、pH值、有机碳、全磷、全钾、全钙、全镁含量和C/N比升高,而全氮含量则呈降低趋势.生物炭pH值与灰分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灰分含量是茶树枝生物炭碱性的主要贡献因素.炭化条件对茶树枝生物炭理化性质具有明显影响,炭化温度的影响作用大于炭化时间.此外,探讨了茶树枝生物炭在茶园的应用前景,为茶树枝生物炭的应用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7.
刘淑春 《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8(1):58-60
本文阐述了高等学校实行物资竞标采购制度的必要性,概述了物资竞标采购过程中必须遵循的原则,介绍了物资竞标采购的基本程序,同时对改进物资竞标工作提出了两点问题.对改进高等学校及事业单位的物资采购工作有一定的 启示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19.
不同母质发育的水稻土中铁、锰对甲烷排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盆栽结果表明,不同土壤类型铁、锰含量的差异是造成不同土壤类型间甲烷排放量差异甚大的重要因素之一。土壤中铁、锰通过对土壤氧化还原电位及根膜形成的影响而影响甲烷的排放。 相似文献
20.
根据定位系统观测资料,阐述了南亚热带山地常绿森林区、丘陵旱作区和平原水稻区多种土壤的温度变化与气温的关系。观测研究结果表明:低山常绿森林区温度的三维空间差异比丘陵区、平原区大,丘陵区又比平原区大;南亚热带林区的气温、地表温、30cm土温比中亚热带的高,比热带的低:南亚热带林区的谷地气温高于针叶林、混交林和阔叶林,谷地地表温低于针叶林而高于混交林和阔叶林,谷地20m土温低于针叶林、混交林而高于阔叶林;在气温一致的丘陵区栽植植物不同,其地表温、土温略有差异;在平原水稻土区,年气温、地表温、20cm土温差异不大,但30cm以下土温渐显差异;不同地貌单元的气温、地表温和土温的年际差异、年平均温度、各月及0~12~24时的温度动态变化各具特征。根据气温与植物生长的关系,拟把气温>22℃的4~10月称热季、气温<22℃的1~3月及11~12月称作凉季。可因地制宜,根据气温和土温的变化特征与土壤水分和作物生长的关系,采取措施调节温度,以利于作物生长。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