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芦山大地震造成了巨大的生态破坏,导致了生态系统发生退化,尤其是地形条件极其复杂的山地生态系统退化更加严重。由于地震而引发的次生灾害对于山地生态系统的影响也非常显著。生态系统及其服务的可持续性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决定性约束因素,震后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自然环境面临威胁。因此,修复生态系统,实施生态补偿是震后保护生态环境问题的迫切需要。文章分析了芦山地震对灾区生态环境及自然保护区的影响,提出了震后生态补偿的思路、重难点和对策建议,以供雅安灾后生态重建借鉴。  相似文献   

2.
云南南涧干热退化山地水分调蓄与植被恢复途径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在云南南涧后山开展的以生物生态工程为主治理泥石流的研究中,围绕着干热退化山地水分调蓄与植被恢复的问题,我们于1990-1993年期间,从适生物种筛选、整地方式选择、种植技术与管理、生物篱与生物谷坊的结构和组合,以及调蓄水系统建设等方面进行了试验研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为该地区退化山地生态系统的恢复重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根据试验结果和治理区的自然生态环境现状,我们认为,以调蓄水系统为核心的综合生物治理措施是干热退化山地生态系统恢复重建中最有效的治理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3.
大理市山地资源存在森林覆盖率低,水土流失严重,山地景观资源破坏严重等问题。在未来的可持续发展中应依照生态系统原则、自然保护原则、景观保护原则和因地制宜原则,分别对西部、东部、东南部和西南部山地的开发利用采取不同对策。  相似文献   

4.
亚洲开发银行于2001年7月批准提供61万美元的技术援助,用于治理中国西部地区的土地退化。援助项目将协助甘肃省政府开发防治土地进一步退化的综合方案,并加强河西走廊绿洲生态系统的建设。土地退化是西部地区环境恶化的一个重要原因。土地退化造成植被破坏,营养物流失,并导致土壤结构破坏和土地保湿能力降低。土地退化侵蚀耕地,导致农业产量下降,生态资源减少,沙尘暴发生越来越频繁,下游洪灾和土地流失加剧。总的来说,它是造成农村贫困的一个重要原因。中国的荒漠化土地面积为2.6亿hm2,占土地总面积的1/4。近90%的农村贫困人口居…  相似文献   

5.
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是一项艰巨任务,它需要考虑到所要恢复的退化生态系统的结构,多样性和其动态的整体性和长期性。退化生态系统恢复所面临的挑战是理解和利用生态演替理论来完成并加速恢复进程。恢复的主要目标是建立一个自维持的,由不同的群落或生态系统组成的能够满足不同需要如生物保护和粮食生产需要的景观。景观生态学关注于大的空间尺度的生态学问题。景观生态学研究方法可以为退化生态系统恢复实践提供指导。在解决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问题时,景观生态学的方法在理论和实践上是有效的。景观生态学中的核心概念和其一般原理斑块形状、生态系统间相互作用、镶嵌系列等都同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有着密切的关系。如恢复地点的选择和适当的恢复要素的空间配置。在评价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是否取得成功,利用景观生态学也具有重要的意义。景观生态学理论如景观格局与景观异质性理论,干扰理论和尺度理论都能够指导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实践。同样地,景观生态学的许多研究方法对于生态恢复的方案确立、方法实施等都具有明确的指导意义。景观生态学思想与方法应用于退化生态系统恢复过程是一种新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6.
我国东部矿区生态系统退化机理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煤炭开采已经给矿区生态系统带来了极大的危害,使矿区生态系统的生产力不断下降,矿区生态系统正在发生退化。华东地区是我国的主要煤炭产区,该地区为高潜水位区域,因此该地区的生态退化具有其独特性,地表塌陷引起的土壤盐渍化、地面积水、水土流失等是引起这一地区生态系统退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鄱阳湖湿地生态系统退化的社会经济根源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鄱阳湖湿地生态系统是一个复杂、开放的交互系统。近些年,鄱阳湖湿地生态系统退化有加剧的趋势,其中有自然的原因,但更重要的是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引起自然环境的破坏和生态规律的波动。人口持续增长、不合理的经济发展模式、湿地保护相关政策的缺失等都加剧了湿地生态系统的退化。加强湿地管理与保护、调整区域经济发展方式、构建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等措施,对保护和开发鄱阳湖湿地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地震灾后生态系统重建中的植被恢复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地震对震区生态系统的破坏和退化出发,探讨了不同生态系统重建中植被恢复的技术和做法.大地震及其诱发的次生灾害毁坏了植被生存的土壤环境,致使土壤遭受重金属、有机物以及核辐射的污染,而植被可以修复退化的土壤生态系统.对于森林,草地.江河等自然生态系统,植被选择应以原生种类为主,以促进生态系统进行原生演替;而农田、城市绿地生态系统,植被恢复应以生产生活、景观营造、生物修复为目的,宜选择当地主要优势农作物、观赏性好、抗污染的植物,以控制生态系统次生演替的方向和速度.在各类生态系统重建中,应防止外来有害物种的入侵.  相似文献   

9.
恢复生态系统功能,不是简单的植被恢复,而要强调已经破坏或者退化生态系统功能的整体提升。矿山生态修复决不仅仅是自然生态系统的修复,还要考虑与自然生态系统相匹配的经济、社会系统的修复。  相似文献   

10.
基于农户生计演化的山地生态恢复研究综述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农户生计演化对山地生态系统恢复的影响是恢复生态学和乡村地理学关注的焦点。针对该学术背景,论文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了总结,系统梳理了农户生计变化的内涵、驱动因素及其对山地生态系统恢复的影响;得出农户生计变化与山地生态系统演化是紧密相关的,农户生计状况最终决定着山地生态系统的特征,农户生计的改善往往驱动着山地生态系统的正向演替。最后,针对当前的研究和实践现状,建议进一步加强对农户生计和生态恢复相互关系的研究;针对当前的新农村建设和环境保护项目,要深入探究其对农户生计乃至山地生态系统恢复的影响;并建议优化中国地方官员考核标准,增强各级部门对农户生计以及环境保护的重视。  相似文献   

11.
论文基于“压力-状态-响应”模型(PSR)和“活力-组织-弹性-功能”理论,以网格作为评价单元,评价了平谷区土地生态系统健康状况,并利用Moran指数测度了全局和局部的空间分异情况。研究结果显示,平谷区土地生态系统健康状况总体较好且相对稳定,1993、2011年平原区健康状况平均值分别为0.53和0.51,而丘陵山区则为0.62和0.65,丘陵山区显著优于平原地区。健康状况空间集聚程度增强,1993—2011年间平原区和丘陵山区的Moran指数分别由0.49和0.41升为0.61和0.46,表明平原病态区域集聚程度增加,而丘陵山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作为北京市的应急水源地和生态涵养区,当前平谷区土地生态系统管理应着眼于三个重点区域:维持四座楼自然保护区周边生态系统健康,加强生态廊道建设,避免产生保护区“孤岛效应”;对于丘陵山区土地生态系统健康状况趋坏的区域,应协调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维护关键性生态用地;对于健康状况较差的中心区域,应限制建设用地拓展,推行生态型土地整治,缓解土地生态系统压力。  相似文献   

12.
首都生态经济区的提出及其战略构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北京具有强大的综合创新优势,有条件、有必要在实现经济体系高效性与生态系统稳定性上做出表率,大力开展首都生态经济区的建设。论文介绍了我国生态经济区建设的相关理论和实践情况,深入分析了建设首都生态经济区的可行性。在此基础上以北京的7个山区(县)作为建设范围,以"两山、五河、七组团"为空间结构,以"一区、三基地、一平台"为框架性目标,努力建设首都生态经济区。最后,文章提出了建设首都生态经济区的战略构想,即以准确的区域功能定位和科学的规划为前提,以维护首都生态安全为基础,在沟域经济等山区发展理论的指导和支撑下,构建涵盖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业的生态经济体系,将首都山区打造成为经济高效、环境友好、宜业宜居宜游的生态经济区。  相似文献   

13.
京津冀“生态系统服务转型”及其空间格局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以1980年、2000年、2015年土地利用类型、NPP和统计数据为基础,运用GIS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测算方法,分析京津冀食物生产与固碳释氧两种服务的变化及其空间格局,揭示“生态系统服务转型”的原因。结果表明:(1)35年来,京津冀土地利用变化以建设用地扩张和耕地减少为主。1980年和2000年,NPP的高值区主要位于山区,2015年NPP的高值区主要位于平原。(2)1980-2000年京津冀生态系统服务变化以食物生产服务增加与固碳释氧服务降低为主,2000-2015年京津冀以食物生产服务与固碳释氧服务同时增加为主。“生态系统服务转型”模式为“食物生产+固碳释氧–”→“食物生产+固碳释氧+”。(3)农业生产力提升、林地面积与质量和耕地质量、草地质量提升是“生态系统服务转型”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长江中游地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空间分异及敏感性分析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生态系统功能的不断退化是人类当前面临的一个共同挑战,是全球可持续发展研究的焦点问题。长江中游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对于构建中国生态安全格局具有重要作用,为了深入分析长江中游地区土地利用活动对生态系统功能的干扰程度,基于长江中游地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价结果,采用土地利用变化生态贡献度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敏感性方法进行测度。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期间长江中游地区地均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经历了“先增加后降低”的变化过程,山区地均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高于平原地区、城市群地区、大城市周边县区以及主要交通道路沿线地区,长江中游地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总体变化呈现“两纵三横”的空间分布格局;(2)1995-2015年间退耕还林、还水、还湿是长江中游地区生态系统改善的主要原因,毁林开荒、围湖造田以及建设用地对林地和耕地的占用是长江中游地区生态系统恶化的主要原因;(3)食物生产、原材料生产、气体调节、土壤保持和维持生物多样性等五种类型生态系统功能敏感性有所增加,其他类型生态系统功能敏感性逐渐减弱。研究结果可为长江中游地区生态环境保护,保障生态系统服务各项子功能的持续供给提供科学指导。  相似文献   

15.
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供需的厦漳泉地区生态网络空间优化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耦合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和景观生态安全格局,解构城市群地区生态空间结构,是优化农业—城镇—生态网络空间布局的基础。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供需理论,以福建东南沿海厦漳泉城市群为例,综合生态系统服务最重要区域和生态红线边界确定供给源地,结合自然、经济多要素构建消费格局,应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建立景观生态安全格局,识别需求分区、生态流网络、关键节点等组分,采用分层叠加分析重构厦漳泉地区生态网络空间。结果显示:(1)供给源地占研究区总面积的41.64%,生态缓冲区、生态敏感区和生产生活区分别占22.67%、31.58%和4.11%;(2)供给源地集中于中西部丘陵山区,耗费低值区与供给源地分布一致,而高值区呈“井”字形分布特征,集中于沿海一带;(3)生态流通道网状化程度较高,中西部主要由森林构成,东部沿海区域主要由城镇水系和绿地系统、周边农田构成,驱动因素类型和强度均呈现显著的空间异质性;(4)提出构建厦漳泉地区“九区四组团一带九廊道多中心”的生态网络空间优化布局,协调区域间生产生活生态功能组合,促进经济—生态空间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16.
Participatory ecosystem services scenarios can be used to inform decision making on the sustainable or wise use of biodiversity and ecosystem services (ES). To establish the plausibility and coherency of the recently constructed Biscay participatory scenarios, and to analyze policy options for improving sustainability of land use and the supply of ecosystem services, a spatially explicit analysis of land cover change was carried out. The modelling used an innovative methodology which included feedback from key stakeholders. Our study showed that scenario mapping can be a way of testing the credibility and internal consistency of scenarios, and a methodology for making them more coherent; it was also useful for highlighting land use trade-offs. The sustainability analysis for the ES supply side showed the benefits of promoting two land use/cover trends in the Biscay region: (i) an increase of sustainable arable land in the valley zones to reinforce biocapacity and self-provisioning while preserving agroecosystems’ ES flow; and (ii) natural forest regeneration in mountainous and other zones to increase carbon storage and sequestration while enhancing biodiversity and other ES flows. We argue that even if already protected public agro-forest lands may be the best places to start promoting these changes, additional measures are needed to involve private landowners and guarantee changes at a landscape level. Finally, we reflect on the need to make complementary analyses of ES supply and demand as a way of contributing to a broad sustainability agenda.  相似文献   

17.
Measurementofrespirationamountofwhitebirch(Betulaplatyphylla)populationinthemountainousregionofBeijingFangJingyun,WangXiaoke(...  相似文献   

18.
This paper uses GIS-based mapping tools and economic valuation of ecosystem goods and services to explore the social dimension of biodiversity policy. We investigate the linkages between biodiversity, ecosystem service values, and socio-economic vulnerability indicators in a spatially explicit framework and at different geographic scales. Our focus is on Europe, where biodiversity and ecosystem benefits have been well studied for many ecosystems, such as forests, coastal ecosystems and freshwater wetlands. The analysis focuses in particular on rural agricultural areas and remote mountainous regions accounting for the differences across various income groups, both at national and regional levels. The results of the study provide useful insights for EU policymakers in designing policy instruments that can promote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and prevent natural resource degradation, on the one hand, while contributing to social stability and human livelihoods, on the other hand.  相似文献   

19.
中国国家公园建设潜在区域识别研究   总被引:9,自引:4,他引:5  
虞虎  钟林生  曾瑜皙 《自然资源学报》2018,33(10):1766-1780
国家公园是保护具有国家代表性资源的自然生态区域,建设国家公园体制是中国国土生态安全保障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论文基于国际经验、国家公园功能和政策内涵,依据国家公园主导定位和生态系统服务理念,构建了包含6个关键指标的综合评价模型,包括生态系统完整性、生态重要性、原真性、生物多样性、自然景观价值与人文遗产价值,分别进行单一要素层评价和多指标空间叠加分析,再结合中国生态地理区划、生态功能区划和省级行政区管理等因素进行比对和范围遴选提取,初步确定了中国国家公园建设的潜在区域。结果表明,生态系统完整性、生态重要性、生物多样性、原真性的高值集聚区域具有趋同性,生态系统完整性较好的区域,承担着重要的生态功能,生物多样性也较高,原真性保存较好。中国三大阶梯与自然地理区域的叠加分布特征明显,东西部潜在区域的面积差异较大,西部地区的空间连续性较强,潜在区域的跨界性较为明显。初步遴选出55处未来可以重点考虑建设的陆地型国家公园潜在区域。研究可为中国国家公园建设合理布局提供方法参考和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