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土地利用变化所引起的环境影响及其环境安全评价已成为全球变化研究的核心。根据区域环境质量评价方法,引入信息熵的概念,以武汉市为例分析了近14年土地利用结构变化对环境的影响,并从土地-环境-经济三方面对其作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武汉市的整体环境趋于恶化,分区环境质量变化不平衡,生态系统经济价值总态势趋于下降。  相似文献   

2.
策划人语:当科学遇到技术成为科技,将人们带入到工业时代之后,"环境污染"就成了现代社会挥之不去的症结。在分享科技、工业和商业带来的种种福祉时,如何将人类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控制在环境所能容纳的阈值内,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是人们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对于这一问题的思考和探索,带来了环境文明、环保意识、生态科学和绿色制度的发展,环境信息公开是诸多发展中的一项制度成果。与传统社会不同,现代社会的知识增加带来了社会发展,也带来了新的不确定性,并且这种不确定呈现极大增长。因而,现代社会被称为"风险社会"。其中,"环境风险"是人类所面临的核心危险。  相似文献   

3.
环境公益纳入诉讼程序虽给我国环境公益诉讼制度带来了新的发展,但环境问题仍旧严峻,而诉讼却并未像预想般呈"井喷"的状态,暴露了现行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的缺陷。特别是在成本制约下,诉讼主体缺乏动力,原告在与被告的博弈中处于劣势地位,使得原告沉默成为其策略选择,从而形成驱动困境。因此,需要调整环境公益诉讼成本配制、建立公众负担原则和原告胜诉奖励机制、明确赔偿金定位和执行机制,以活跃诉讼达到保护环境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河长制在河湖治理效果上取得良好开局,但在当下实践中河长制仍存在逻辑错位、"人治"之嫌等内生弊端与考核问责机制不健全等现实困境,成为河长制长效化进程中的阻碍。而完善与细化河长制相关法律法规能够为河长制在实践中提供明确指导,确定多元主体在河长制中的社会责任有助于形成河长制社会共治模式,构建河长制长效机制能够引导河长制走制度化道路,最终实现河长制长效化。  相似文献   

5.
雷金钵 《环境技术》2006,24(6):11-12
环境试验为保证产品质量所带来的价值远远超过了所投入的资金.正因如此,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为了使自己生产的产品质量、性能有所提升都购置了必要的环境试验用设备,但这其中也有不少企业,由于对模拟环境试验理解不够、缺乏模拟环境试验相关的基本知识,加之缺乏经验,盲目投入购买了一些高价设备,却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有些工作人员由于对试验标准、试验方法不理解而导致错误的试验结论,更甚者对设备操作没有完全理解就去使用设备等,造成不堪设想的后果.  相似文献   

6.
李然 《绿叶》2012,(11):93-99
美国对台军售、军事战略互信难以建立、突发性事件频繁干扰是影响中美军事关系发展的主要障碍。中美军事关系呈现军事关系从属于政治关系、交流层次在低水平徘徊、美国在双边军事关系中占据主动地位和中国在双边军事关系中灵活采取务实政策等特点。中美双方的军事透明度认知差异能否弥合、美国如何看待中国军力发展、美国能否尊重中国核心利益和重大安全关切、中美海权博弈能否打破大国海权对抗的"历史宿命",将成为未来中美安全合作机制建立过程中的关键性"看点"。  相似文献   

7.
刘性仁 《绿叶》2011,(12):69-73
日本福岛核安全事故引发了全球性的核能政策调整和"非核家园"的呼吁,其核心关注在于确立安全优先的能源政策导向。受制于核能的巨大潜能和替代性新能源的不成熟,核能生产仍将在相当时间内构成能源结构的重要部分,因此核能电厂的安全设计、管理、灾害预警和灾后合作就成为政策考量的关键点。两岸核安全合作有利于建构更加稳健的区域核安全体系。  相似文献   

8.
本文已经提出了如果将环境安全作为人类安全被实现,那就需要较好的环境治理。环境安全可以被理解为一系列的价值观、原则、政策、技术、体制和程序,由此,社区与社会管理环境和自然资源以透明、负责任的参与和公平的方式克服可持续发展的障碍。可持续发展与环境安全是否相互依存、相互促进还需要进一步论证。环境安全和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也常常解释为实际的产出。社会性学习对于应对有关的不安全环境,并导致不可持续发展的挑战至关重要。社会必须利用信息共享、传播和共同的理解改进决策而发展适应改变的能力。这只有通过发展学习型社会才能成为可能。环境安全和可持续发展是社会性学习的产出,而且所有相关方利用创新方法的环境友好政策,是基于环境安全和环境治理的原则为基础的,大大地推动了生态系统的管理、性别公平、尊重人权、解决冲突、建立社区信任为应对未来的意外或潜在风险和新的挑战需要适应性管理,建立社会和生态系统恢复。应集中努力改进人们的生活质量,不要使用超过环境所能承受的自然资源能力。  相似文献   

9.
农产品中有毒、有害物质的残留积累及其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已成为当今社会关注的焦点,成为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因素。本文从农产品产地环境安全、农业生产的自身污染以及农产品生产加工过程分析了威胁农产品安全的来源,阐述了科学技术所具有的两面性对农产品安全质量的影响,讨论了应正确看待科学技术的这种两面性,充分发挥其好的一面,以遏制其对农产品安全的威胁。  相似文献   

10.
城市大气环境安全监测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姜岩  郑海明  蔡小舒 《环境技术》2006,24(1):6-8,33
城市环境安全研究目前主要停留在定性描述和评价阶段,考虑到大中城市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功能及城市环境系统的结构特殊性,本文介绍了环境安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城市大气环境安全,指出对大气环境安全监测的重要性,概述了建立一套基于FTUV和FTIR的城市大气环境监测系统的核心问题和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11.
徐祥民 《绿叶》2013,(3):75-79
现代化进程给人类带来了方便、快捷和富足,同时也制造了人与环境不和谐的负历史。当前,应对负历史的环境保护制度总体上都是作为发展主题的补充性、救济性措施而存在,包含了对人与环境不和谐问题的严重轻视。若想实现人与环境的和谐,必须先克服这种轻视,实施"双轨制生活",将人与自然的和谐作为社会发展基本政务。  相似文献   

12.
尹建丽 《环境教育》2008,(11):46-48
近些年来,一系列的环境事件给人们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威胁着人们的安全。人们如何对待身边的生态安全、调控自身的行为以维护自身的安全,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本文阐述了生态安全的定义、特征,说明我国目前生态安全的现状,并针对问题提出相应的措施,以确保新世纪的生态安全,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13.
环境政策作用机制的分析框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了解环境政策作用机制是环境政策有效调控的前提和核心,准确理解环境政策作用的背景、成因、过程、作用机制、效应动态、演变规律等;全面而深刻地环境政策副作用和变形的生成-演变规律,了解政策副作用形成机制、传导机制、积累发展机制、作用机制、研究政策变形对环境政策适应性和效率的影响才可能准确预测环境政策所引发的变化,这些变化对社会经济的影响,进而对环境政策的反馈影响和反馈作用,才可能准确有效地设计开发政策工具和调控机制,有铲地进行环境政策调控,提高环境政策的预见性、准确性、操作性和适应性。  相似文献   

14.
异质性环境规制与高新技术企业共聚之间存在复杂而紧密的交互因果关系,如何加快两者融合发展,构建区域经济环境协调优势值得进一步研究。本文利用大数据分析方法,基于国内2011—2019年异质性环境规制与高新技术企业共聚的省域面板数据,采用多空间收敛交叉映射模型,在区域间高新技术企业共聚水平测度基础上,从“被共聚”和“向共聚”两个维度实证检验了高新技术企业共聚与不同类型环境规制间的交互因果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类型环境规制与高新技术企业共聚之间存在的耦合关系各不相同,其中,命令控制型环境规制一方面受高新技术企业“向共聚”带来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又将促进高新技术企业“被共聚”水平提升,且后者的影响程度略高于前者,存在显著双向因果关系;而市场激励型环境规制仅受高新技术企业“向共聚”的正向促进作用,存在显著单向因果关系;但公众参与型环境规制与高新技术企业共聚两者间不存在相互影响,无显著因果关系。本文聚焦异质性环境规制与高新技术企业共聚间的良性互动,为客观评价高新技术企业共聚微观绩效提供经验证据,为进一步在开放中实现经济与环境协同发展提供有益的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15.
污染型环境犯罪具有复杂、时间长、举证难的特点,运用传统刑法必然因果关系理论难以确定因果关系。疫学因果关系推定法建立在大量的客观统计数据之上,根据四大推定原则来进行因果关系推理,有利于认定污染型环境犯罪的因果关系,但是又存在"高度盖然性"标准不明和容易被主观干扰等缺陷。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建议有原则地在污染型环境犯罪中引入疫学因果关系推定。  相似文献   

16.
《绿叶》2016,(8)
各国应对气候变化和可持续发展带来的新的资金需求不断加大,将可持续发展理念纳入银行业务已成为国际金融领域的共识,绿色金融成为行业发展的新趋势。2015年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建立为国际发展融资提供了新渠道,"精简、廉洁、绿色"成为亚投行对外承诺的核心治理理念,但同时需要增加磋商透明度、设立独立问责与申诉机制、制定针对涉及对环境和气候敏感行业的政策、完善信息披露制度,从而形成适合当下与未来的创新制度,回应全球可持续、绿色且包容性发展的需求。  相似文献   

17.
张沱生 《绿叶》2008,(4):90-96
冷战结束以后,全球化加速,正在日益融入全球化、综合国力日益提升的中国所面临的安全威胁有了重大的变化:大规模的外敌入侵这一传统的最大威胁基本上不存在了,非传统性安全如恐怖主义、金融安全、SARS、食品安全、环境灾难日益突出,再加上炸馆、撞机等传统军事安全仍然存在,我国面临的安全危机管理形势严峻。为此,我们应加强危机理论研究、预案准备和机制协调。  相似文献   

18.
正"人可一日无食,但不可一日无水",让老百姓喝上"放心水",这是党和政府对人民的庄严承诺。饮用水安全保障基本前提是从水源到水龙头全过程的监测和管理,而水源保护是水污染防控最安全和最廉价的控制关口。近年来,安徽各地加大环境执法、监测力度,着力加强"源头"保护,保证水源安全。重拳整治,加强"源头"保护作为老百姓"大水缸"的"看门人",一直以来,安徽省各级环保部门盯紧老百姓"大  相似文献   

19.
于宏源 《绿叶》2014,(12):40-48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是联合国系统内负责全球环境事务的牵头部门和权威性机构,本应在参与全球环境治理的过程中扮演首席协调者、重要知识提供者、国际环境条约谈判推动者等身份。然而,随着以气候变化为核心的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复杂和加剧,其组织结构、职权与功能已经无法适应全球环境治理的需要。2014年,联合国环境大会实现了联合国成员的普遍会员制,从过去的58个成员参与发展成为160个成员参与;更重要的是,联合国环境大会今后每两年举行一次,实现了环境治理在全球层面的机制化。当前,应按照2012年联合国"里约+20"大会的共识,加强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对联合国主要机构的协调作用,并加强它牵头开展联合国全系统环境战略制定工作的能力。  相似文献   

20.
最小生态安全距离在“多规合一”中的地位与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多规合一"是未来规划编制与管理城市的必然发展趋势。最小生态安全距离不仅是探索"多规合一"的重要技术工具,也是"多规合一"中空间管控的重要内容。最小生态安全距离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核心,是城市开发不能逾越的距离。划定最小生态安全距离是为了满足城市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正常运转以及环境容量不超载,城市间或城市功能单元间经济社会活动空间间隔的最小距离。利用最小生态安全距离划定出的基本规避空间,可以让环规、城规和土规实现统一的空间管控的最终目标。依靠最小生态安全距离,能够科学地划定城市布局,提升城镇化发展质量和空间管控质量,更好地实现城市规划的编制与管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