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海洋环境民事公益诉讼与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系特殊与一般的关系,海洋环境问题较强的涉外属性决定了海洋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在适格主体、管辖法院等方面存在特殊的规定,此种特殊规定不宜废除。但海洋环境民事公益诉讼与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双轨并行的关系造成了海陆交叉污染案件存在适格主体、管辖等争议,且存在两诉协同上的挑战。导致这一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海洋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的受案范围限制在地理概念上的海域,这割裂了同一污染行为下陆地与海洋的联系。陆海统筹理念要求打通陆地与海洋之间的联系,以陆海一体化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可对海洋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受案范围进行陆海一体化调整,以克服陆地与海洋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双轨并行造成的协同问题。具体而言,在海陆交叉污染案件中可以损害发生地为判断标准,当损害发生地在海洋时,则以海统陆,属海洋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受案范围;当损害发生地在陆地时,则以陆统海,属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受案范围。  相似文献   

2.
正2016年12月28日,广东省茂名市中级人民法院立案受理重庆两江志愿者服务发展中心(以下简称重庆"两江")与广东世纪青山镍业有限公司、广东广青金属科技有限公司、阳江翌川金属科技有限公司环境污染责任公益诉讼一案((2016)粤09民初122号)。原告起诉三被告具有"未批先建,违法堆填、倾倒"的环境违法行为,造成环境污染、环境破坏、社会公共利益损害,原告请求法院判令三被告停  相似文献   

3.
环境公益纳入诉讼程序虽给我国环境公益诉讼制度带来了新的发展,但环境问题仍旧严峻,而诉讼却并未像预想般呈"井喷"的状态,暴露了现行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的缺陷。特别是在成本制约下,诉讼主体缺乏动力,原告在与被告的博弈中处于劣势地位,使得原告沉默成为其策略选择,从而形成驱动困境。因此,需要调整环境公益诉讼成本配制、建立公众负担原则和原告胜诉奖励机制、明确赔偿金定位和执行机制,以活跃诉讼达到保护环境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宽容与傲慢     
蓬莱19—3油田发生溢油事故已逾半年,在渔民们纷纷对康菲石油公司提起索赔诉讼之时,康菲石油公司前不久却表示,基本没有证据显示溢油事故对环境造成影响。康菲石油公司相关负责人也承认,康菲石油公司确实在与《华尔街日报》等国际媒体交流时发表了上述言论。  相似文献   

5.
公益诉讼,通常是指组织或者个人针对损害国家、社会或者不特定多数人利益的行为,向法院提出指控,并提请法院追究相应法律责任的诉讼活动。例如,环保组织为了保护公共环境利益,制止危害环境的行为提起的诉讼,即属环境公益诉讼,相对于公民和法人为其自身利益而提起的“私诉”而言,它具有公诉的特性。环境公益诉讼的出现,是我国公众环境意识觉醒和司法进步的表现。环境民事公诉,是环境公益诉讼的新发展,特指由国家公诉机关即检察院为保护公共环境利益,针对环境违法行为提起的公益诉讼。作为一种新的环境诉讼形式,值得关注和探讨。  相似文献   

6.
环境民事公益诉讼"撤诉"涉及社会公共利益的重要内容,这个过程中存在起诉主体滥用诉权的风险,应当加强法院审查在"撤诉"程序中的影响。因此,基于法院形式中立适当偏移和原告处分权合理限制的理论基础考量,通过法院释明保证"诉讼请求"实然和环境保护应然的统一。同时完善公众参与、专家介入、分类审查和执行监督等撤诉审查程序,实现环境公益的最大化保障。  相似文献   

7.
十年前,引进环境公益诉讼制度被称为中国环境保护“最后的希望”;而两年前,从云南省多家法院挂牌成立环保法庭之时起,媒体和公众就对“走在全国前列”的云南环境公益诉讼寄予了巨大的期待。但两年后的现实是:无米下锅。云南省大多数环保法庭都在审理非环保的案子,共7个环保法庭,至今都没有审理过公益诉讼案件。  相似文献   

8.
此事也告诫我们,在处理环境污染事件中一定要依据法律,从快从严处理和赔偿,否则拖延时日,事过境迁之后,违法污染者不但不会接受教训,反而变得更为傲慢与自负。蓬莱19-3油田发生溢油事故已逾半年,在渔民们纷纷对康菲石油公司提起索赔诉讼之时,康菲石油公司2011年12月16日却表示,基本没有证据显示溢油事故对环境造成影响。上述表态是康菲石油公司在接受《华尔街日报》采访时表示的。昨日,《第一财经日  相似文献   

9.
正2016年1月29日,收到最高人民法院终审裁定书时,距离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以下简称"中国绿发会")首次针对腾格里沙漠污染事件提起环境公益诉讼已经有半年之久了。该案提起于被称为"环境公益诉讼元年"的2015年8月,官司从中级人民法院打到高级人民法院,最后打到最高人民法院,这才被准许立案。状纸"过关斩将"到了最高人民法院2014年9月,腾格里沙漠污染被曝光,引起社  相似文献   

10.
目前的环境公益诉讼制度存在着公民宜居权保障困难,传统民法理论对居民环境利益补偿不足,环保组织及检察机关起诉存在弊端等困局。而赋予公民环境公益诉讼起诉资格则有利于弥补其他环境公益诉讼起诉主体的弊端,完善环境公益诉讼起诉主体制度。以环境权理论为基础证成公民提起环境公益诉讼的正当性,可以得出环境权能够批驳直接利害关系说,证成公民对环境公益的代表性,实现从"公众共用物的悲剧"到"公众共用物的保护"的转换。  相似文献   

11.
正"抚仙湖污染事件"作为典型的水源地污染事件,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2017年2月22日,自然之友诉云南江川仙湖锦绣旅游物业发展有限公司环境破坏公益诉讼获立案,请求被告在三个月内拆除因发展旅游项目而建造的一系列损害抚仙湖生态环境的设施,并将沿湖建设的人工沙滩恢复湿地原状。抚仙湖作为国家现存少有的优质饮用水源,其遭受污染会严重影响周围地区的发展,法院对该案的受理体现了对饮用水源  相似文献   

12.
正2016年1月13日,一起由当地检察院提起、锦屏县环保局为被告的环境诉讼案正在贵州省锦屏县开庭审理,贵州省锦屏县7家石材公司长期违法排污,县环保局两次收到检察建议仍未履行监管职责,县检察院提起公益诉讼,人民法院依法判决确定县环保局行为违法。这是贵州省首例环境行政公益诉讼案,也是公开信息中显示的,全国首例判决环保部门败诉的行政公益诉讼案例。  相似文献   

13.
蔡守秋 《绿叶》2011,(8):9-19
修改《环境保护法》的关键或重点就是确认环境权特别是公民的环境权。明确了环境权也就为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监督管理、提起环境公益诉讼、开展环境维权行为奠定了法律权利基础。建议在修改《环境保护法》时明确规定:"一切单位和个人都有享用适宜环境的权利,有保护环境的义务";"一切单位和个人都有获取环境信息、参与环境决策、监督环境保护工作的权利";"一切单位和个人,对污染破坏环境、侵犯环境公益的行为,都有向法院提起环境公益诉讼的权利"。  相似文献   

14.
<正>2016年12月22日,河南省洛宁县社会责任促进中心诉铜鑫汞业公司等被告环境污染责任纠纷一案在河南省洛阳市中级人民法院宣判,该案是我国第一起涉及固体废弃物的跨省环境公益诉讼案件。该案对于发挥环境执法司法联动机制在环境公益诉讼中的作用,对环境侵权的因果关系认定和举证责任合理分配,对环境侵权责任的认定及执行等方面具有创新性,将极大地推动危险废物污染环境的追责和生态修复工作的开展。  相似文献   

15.
以完善我国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制度为目的,通过梳理我国环境民事公益诉讼主体的法律制度,并对美、日、德等国的相关制度展开比较,阐明我国环境民事公益诉讼主体制度的发展阶段。同时,以法律经济学、制度经济学为分析视角,批驳当下推动公民作为主体的主张。提出大约十年后,当制度发展到"充分的利益关系"阶段,将公民纳入法定主体范围具有合理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16.
贺震 《绿色视野》2015,(4):44-48
尽可能让更多的公众旁听庭审经过两级法院三次开庭审理,泰州市环保联合会诉6家企业的环境公益诉讼案终于尘埃落定。2014年12月29日,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做出终审判决:维持泰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关于赔偿1.6亿余元数额的判决,常隆公司等6家企业从判决当天起30日内将赔偿款支付到泰州市环保公益金专用账户。这起环境公益诉讼案庭审引起了国内众多媒体的关注,多家媒体以“1.6亿元天价赔  相似文献   

17.
针对"具有损害社会公共利益重大风险的污染环境、破坏生态行为"提起的民事公益诉讼是为预防性环境民事公益诉讼,有助于将预防为主环保原则落实于诉讼程序.但在司法实践中,作为核心要素的"重大风险"仍存在内涵模糊、认定主体错位、认定路径不清等认定困境.为此,应逐一做以下完善:通过界定基础对象和划定程度要求,进而明确内涵;矫正认定主体,澄清法院是唯一决定性认定主体,但同时为行政机关和专家辅助认定设计制度渠道;最后,还应适宜地构建具体认定路径.  相似文献   

18.
正2011年夏季,我国渤海油田发生重大溢油事故,总溢油量达到7070吨,造成周边6200平方公里海域海水被污染。事故后,在油田作业的康菲公司海国家海洋局支付近17亿元洋生态向组定性损害赔偿。这起被国务院调查为中国迄今最严重的海洋生态事故和漏油事故,它所引发的污染治理和诉讼直到今天也没有完结。  相似文献   

19.
在环境保护行政监管领域,如何通过引入和确立环境行政公益诉讼有效矫正环保领域的"政府失灵"一直是公益诉讼的热点。随着公益诉讼制度的发展,检察机关提起环境行政公益诉讼已有理论与实践基础,并制定了相关法律、法规。检察机关提起环境行政公益诉讼制度应紧跟改革新动向,在诉权行使、受案范围、诉讼请求的确定等方面加以完善,并加快试点工作进程。  相似文献   

20.
《绿叶》2015,(Z1):107
中国民间环保组织"自然之友"2015年1月4日在北京启动"环境公益诉讼支持基金"。在新《环保法》实施后,由该基金支持的第一例环境公益诉讼案件——"福建南平生态破坏案"获得立案。根据新《环保法》,依法在设区的市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登记、专门从事环境保护公益活动连续5年以上且无违法记录的社会组织,对污染环境、破坏生态、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2015年1月1日,新《环保法》正式施行当天,原告自然之友和福建绿家园收到南平市中级人民法院的案件受理通知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