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呼呼 《绿色视野》2013,(11):63-65
无舞台,不化妆,无布景和音响,只需一袭长袍,一把折扇,一只醒堂木,一个人站台上,历史风云、江湖恩怨就在抑扬顿挫的扬州方言中娓娓道来。这里是扬州重宁寺,来这里,不是为瞻仰“江南诸寺之冠”的百年名刹风采,这里,是扬州曲艺团所在地。来这里,我要寻那些平时只在古装电影中才能见到的扬州说书人。  相似文献   

2.
正冯小刚导演的大片《一九四二》上映时,片头的4个苍劲有力的大字,厚重中不失俊秀,古朴中不乏灵动,实在是为影片增色不少。这4个字是由扬州古籍刻印社两位雕版大师陈义时和芮名扬合作完成的。除去片头,在《一九四二》中还出现了800多个扬州雕版字,分别用  相似文献   

3.
很多人对于二胡的印象,来源于街头卖艺的“阿炳”们。二胡特有的悲凉嗓音对鼓膜的蹂躏,再配上“阿炳”们的视觉冲击,能让身在春天里的你如履寒冰。但是人往往都有那么点受虐癖。一个偶然的机会,在整理旧物件时,偶然翻开高中时听过的老磁带,居然在理查德·克莱德曼的钢琴曲旁边看到一卷《二泉映月》。听过之后觉得虐心,就再也抑制不住了。一路高铁直奔苏州吴门桥,去寻找那专门制造这揪心二胡的琴师。  相似文献   

4.
胡迟 《绿色视野》2013,(4):62-65
以前和父亲说到瓷器,父亲说,他最喜欢宋瓷,他说,宋代是文学艺术集大成的时候,许多方面都发展到了最高峰。父亲的审美很符合艺术史的主流观念。但我对享有盛名的宋瓷却一直反应平平。怎么说呢,它就像宋代画院里的画,技艺精湛,也不乏意趣,但就是,不动人。我的意思是说,它没有打动我。有一次,去上海博物馆,无意  相似文献   

5.
去苏州,最喜欢做的事情便是在小巷子中漫无目的地游走。因为这儿,江南还在顽强成长。有人憧憬在这儿撞见吹长笛的少年,有人希望在这儿邂逅撑油纸伞的姑娘,而有的人取向与众不同——不经意间在苏州小巷中听了一曲弹词后,当场没有被台上风华绝代的琵琶女勾去三魂七魄,却被她怀中那只半露半藏的琵琶憋出了内伤,开始想象着为她做嫁衣制琵琶的老艺人的模样。  相似文献   

6.
我有很浓的怀旧情结,这种情结在日常生活中,就曼延到对旧建筑、旧照片、旧陶瓷、旧首饰、旧家具等一些实物的迷恋喜爱上。在那些古色古香、或巧或拙的物件中,我能感受到往昔时光的造型、色泽、材质和纹路,甚至能闻见使用这些物件的人的声音与容貌,  相似文献   

7.
正因为童年时看到的一张彩图,我与箜篌就此结下了渊源。寻寻觅觅,终于和箜篌有了亲密接触,这也算人生一大幸事。童年时,箜篌印记我上小学的时候,妈妈居然还保留着她上高中时使用的笔记本。那是上个世纪70年代末的笔记本,软皮封面不是纸皮,而是塑料皮。看上去很土,可是里面有现在的笔记本所没有的"风景":每隔几十页都会有一张古装美女的彩图。这是那个年代的特色,不流行追星,也没有动漫,所  相似文献   

8.
雷虎 《绿色视野》2014,(12):63-66
提到我们的传统手工艺时,我们总是一边心怀敬意,一边扼腕痛惜。用来装饰的剪纸、用来娱乐的皮影、用来生活的漆器,它们在华丽千年后,最终成为一个老去的背影。我们看待传统工艺的消逝时,就如同看到物种的消亡,把矛头直指以经济为中心的现代社会。然而,有多少人从传统工艺自身找过原因?  相似文献   

9.
正每次看摄影师们拍摄的贵州题材照片,都会有跳不完的民族舞蹈,看不尽的民族服饰。似乎现代的生活从未侵袭这片土地。在城镇化如火如荼的当下,女红已经和女人们的生活渐行渐远,就算在贵州,一针一线的场景,乡间都已不常见。青山深处的竹叶布依车辆从平坦的平坝开出,拐进一个山谷,就闯入了一个名叫平寨的布依族村寨。我们来这里,只因为听过一个名为"竹叶布依"的现代绣女故事。  相似文献   

10.
纸的珍贵,是在那次参观宣纸文化园时才领悟到的。之前,虽然一直念叨"节约一张纸,就是拯救一片森林"这样的话,心底下却觉得这是环保主义者的夸张,但作为绿学社的一员,我又希望这样的夸张能引起必要的关注。那次参观了宣纸制作流水线,我才惊诧于一张纸的诞生竟需要  相似文献   

11.
正徽州是理学的崛起之地,徽州人深受理学的影响和滋润,古民居建筑的每一个布局架构都强烈突显出"理"的说教意味,有着深厚的社会伦理功能。徽民居围墙一般很高。男人大都在外经商,此墙便起着防盗、对女性禁锢的作用。但单纯的高,则给人阴沉压抑的感觉,故而在围墙上又常用黟青石双面镂空雕刻着两扇窗,图案往往是喜鹊登梅,喻寒尽春来的喜讯,既是在家妻子儿女的向往,又是对在外家人的祝福;两家  相似文献   

12.
<正>提到江南,我们就会下意识联想到小桥流水乌篷船。城市化愈演愈烈,诗画江南离我们越来越远,对江南我们就越喜欢贴这样的标签。船是水乡的"血小板"江苏同里古镇有三多——水多、桥多、深宅大院多。每个到同里贴标签的游客,都会走一趟三桥,逛一圈退思园,坐一回木船。来"贴标签"的我站在石拱桥顶端,看着桥下的木船飘然而过。依稀  相似文献   

13.
胡迟 《绿色视野》2015,(1):65-67
我起初看肘阁、抬阁的录像片时,以为肘阁、抬阁是一种杂技表演,以为它之所以在表演形式上挑战高难度,完全是一种炫技的需要。后来才知道,那样一种表演方式,其实源于无奈。是穷人的智慧催生了这一新型的艺术品种。人常说,车有车路,马有马路。人找乐子也一样,富人有富人的娱乐,穷人有穷人的消遣。富人的娱乐多半是消费,穷人的乐子却常常要有创造性的思维。因此,我一直认为,就娱乐智慧来说,老百姓其实比贵族更胜一筹。明代中期,每逢社火、庙会,就有青壮年男子和儿童表  相似文献   

14.
正南京高淳老街,是一条有900多年历史的街道,素有"金陵第一街"之称。老街后面的水路,东可达苏锡常地区,西贯长江。发达的水运促进了老街发达的贸易,高淳老街上古色古香的建筑、世代相传的老手工艺就是高淳往日繁荣的见证。然而随着近代水路交通让  相似文献   

15.
黄永翀 《绿色视野》2011,(10):62-63
小猴子穿衣戴帽,人模人样地骑着自行车满场子转,甚至还来几个花活,真逗人;平时看似笨重的大狗熊,可要是在桌子上滚起滑板来,连机灵的大姑娘小媳妇们都自愧不如;小狗们钻起一个个火圈来,真让人看着感到有点悬乎,要是看狮子老虎高空钻火圈,心里确实捏一把汗;美女与蟒蛇共舞,看得人们嘴巴张多大,心惊肉跳的……看马戏表演尽管常常是有惊无险,可每次观看时我都是投入得不得了,估计样子叫别人看来感到好笑:脖子伸多长,眼珠子要不是眼眶子挡着都怕要蹦出来。  相似文献   

16.
正对于苗女来说,花带是贯穿一辈子的美丽证物:幼时,织花带是人生必修课,母女传承,姐妹相授;情窦初开时,有了心上人,将亲手所织花带赠之,花带就变成了爱情信物;为人母后,花带就变成了背孩子的背带……对于苗女来说,每一条花带都是有灵性的,它会随着苗女的成长而蜕变,见证苗女们的美丽与哀愁。  相似文献   

17.
呼呼 《绿色视野》2014,(8):65-67
地处南京老城南的甘熙故居,是赫赫有名的南京民俗博物馆。这儿,有无数民间老艺人,在秀着他们的手艺。这些手艺,对于他们来说,是吃饭的营生;对于南京市民来说,是不可或缺的生活。但是,随着社会的变迁,这些市民们喜闻乐见的老手艺,慢慢在生活中消失。年轻一代,对于这些老手艺已闻所未闻,老人们,对他们也开始逐渐陌生。  相似文献   

18.
<正>“江南第一山”之称的惠山是文人墨客游江南必到的景点,和古镇擦肩的京杭大运河更是南北交通大动脉。无论是登惠山赏景,还是架扁舟从运河路过,连绵数公里,经数百载不绝的打泥声都是不得不记住的奇观。于是久而久之,惠山泥人打泥声就通过惠山和运河发散,成了惠山古镇的形象代言。打泥:祠堂门缝中飘出的绝响惠山古镇,地处无锡西郊,是无锡地名“无锡锡山山无锡”的发源地。  相似文献   

19.
正每到一年的元宵节,又是秦淮花灯点亮时。很幸运,当年味越来越少,过节越来越平淡时,身处南京,看到年复一年的秦淮灯会,让我重温了儿时那浓浓的年味。第一次听说秦淮花灯,是在高中的课本中。"这灯彩实在是最能钩人的东西。夜幕垂垂地下来时,大小船上都点起灯火……"相信很多人读朱自清的散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时,都像我一样怦然心动。我就是中  相似文献   

20.
曹宇 《绿色视野》2012,(7):65-66
徽州人的生活处处透着点精致的味道。青青石板两侧的民居中,在漏窗院墙里总会旁逸斜出三两枝绿叶红花,而门扉、窗罩、瓦当则全是精雕细琢的山水花鸟。这些坚硬的东西被赋予了太多的灵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