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卢风 《绿叶》2014,(2):4-10
现代性之最“深刻”的错误就是物理主义自然观和独断理性主义认识论。在物理主义和独断理性主义的支持之下,“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排放”被认为是最符合人性的生产一生活方式。摈弃了物理主义和独断理性主义.我们就能明白.人类必须敬畏大自然.因为大自然永远握有惩罚人类之背道妄行的无上权力。大自然不允许几十亿人采取“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排放”的生产一生活方式。走向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唯一出路。  相似文献   

2.
现代性之最"深刻"的错误就是物理主义自然观和独断理性主义认识论。在物理主义和独断理性主义的支持之下,"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排放"被认为是最符合人性的生产-生活方式。摈弃了物理主义和独断理性主义,我们就能明白,人类必须敬畏大自然,因为大自然永远握有惩罚人类之背道妄行的无上权力。大自然不允许几十亿人采取"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排放"的生产一生活方式。走向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唯一出路。  相似文献   

3.
在城市生态系统中,人类通过生产与消费活动作用于环境。人类的生产活动,不断地从环境中获得物质和能源,再将其变成社会所需的物质,与此同时,生产和消费活动又以“三废”形式把多余的物质和能量排入环境而造成污染。城市环境污染后,又反作用于人类。这样,物质流、能量流和同时以各种不同表  相似文献   

4.
人类改变现行的消费方式和生活方式,刻不容缓。但是追逐消费的观念和资本主导一切的逻辑,却如天罗地网般阻碍绿色生活方式的生存更甭提普及。必须实现从生产到生活到社会关系的全面转型,和谐社会、生态文明才有可能成功构建。  相似文献   

5.
无公害农产品是安全、优质、无污染 ,面向大众消费的农产品及其加工制品 ,无公害农产品是伴随着环境污染问题而产生的。现代工业和城市化的迅速发展 ,工业“三废”的无序排放和农用化学品的大量使用 ,导致农业生态环境污染加重 ,影响了农产品的质量 ,最终损害人体健康。同时因局域不合理的耕作方式 ,引起水土流失 ,生态环境受到污染破坏 ,影响了农业生产的环境。造成粮食、蔬菜、畜产品质量下降 ,给人类的健康带来严重危害 ,各种环境疾病 (如癌症、食物中毒等 )不断增多 ,食品卫生与安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我国从 1984年开始 ,由农业部…  相似文献   

6.
可持续发展观强调的是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追求的是人和自然的和谐,它所追求的目标是:既要使人类的各种需要得到满足,又要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不对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威胁。可持续发展要求人们改变传统的劳动方式和消费方式,要由资源消耗型向资源节约型发展,即依靠科技进步,节约资源和能源,减少废物排放,实现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也就是要求人们在生产时要尽量少耗费、多产出,在消费时尽可能多利用、少排放。要想保持自然和社会稳定、健全、持续发展,就要摈弃愚昧、野蛮、掠夺式的生活方式,代之以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7.
中国环境标志与国际贸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绿色消费时代的到来,对人类的生产和消费模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以追求高品质健康生活为目标的人们,开始呼唤不含污染物质、益于身心健康、符合环保要求的“绿色产品”,于是,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绿色消费”之风。在这一背景下,各国政府和一些公众团体就必然要求对环境加以管制,表现在商品和服务上,就是制定一系列的绿色环境标准,从生产、销售、消费等环节,对污染加以控制,使污染减少甚至完全消除,环境标志由此应运而生。  相似文献   

8.
持续发展并非只是一句空话,它不仅要求人们从政策、管理、经济活动上要有具体的实施办法,而且还要求我们能从最基本的生活方式入手去实现可持续发展。生活消费代表着经济的需求瑞,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消费引导着生产.消费者对不同产品以及产品不同质地的需求,将决定生产者采用什么样的技术和方式,利用什么样的资源进行生产,这无疑对于持续发展是相当重要的,因而完全有必要对人们的消费模式进行引导和调整.逐渐建立一个适应可持续发展的生活消费模式(下文有时简称为“模式”)。一、建立可持续型生活消费模式的基本条件1、加强关于…  相似文献   

9.
《四川环境》2010,29(3):146-146
低碳环保,英文是Low-carbon green.意指较低(更低)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为主)排放.随着世界工业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巨增,人类欲望的无限上升和生产生活方式的无节制,世界气候面临越来越严重的问题,二氧化碳排放量愈来愈大,地球臭氧层正遭受前所未有的危机.  相似文献   

10.
正不加节制的物质消费,势必拉动现阶段以粗放模式为主的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与生产加工,在消耗自然资源的同时,也造成自然生态的破坏和巨量排放以及各种环境污染物。地球是人类的共同家园,而且在可以预见的今后相当长时期内,根据科学技术发展水平,人类还不能够向地球以外的任何其他星球实现规模化安全移居;环境是我们生产生活、生存发展无可替代的资源渠道和载体平台。《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明确界定: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  相似文献   

11.
《绿色视野》2010,(4):34-37
长期以来,随着人口数量和人们物质消费需求的无节制增长,以及偏重于索取自然资源的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活动在程度、规模、数量上发生了巨大变化。这致使自然资源供不应求而趋向枯竭,自然环境消纳污染物的能力难以支撑和环境质量的急剧恶化,最终将导致自然资源与环境的生产系统遭到破坏而严重失衡,使人类的生存与发展陷入困境而难以为继。  相似文献   

12.
环保小百科     
《环境教育》2004,(4):30-33
世界10大污染物质 二氧化碳:由于人类大量使用矿物燃料,全球每年排放到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达50亿吨,其中约10亿吨被森林吸收,15亿吨被海详吸收,余下的25亿吨留在大气层产生“温室效应”。 二氧化硫:目前由于人类每年排放二氧化硫气体达2亿多吨,给大气造成严重污染,引起并加重呼吸系统疾病。  相似文献   

13.
中国动态     
《绿色视野》2014,(9):4-4
环保部发布公民行为准则;2—3年完成7省水权试点;环保部公布“黑名单”企业 环保部日前发布《“同呼吸共奋斗”公民行为准则》,倡导公众践行低碳、绿色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积极参与大气污染防治和环境保护。准则动员公民发现污染大气及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拨打12369热线电话进行举报。准则共有8个方面内容,分别是:关注空气质量、做好健康防护、减少烟尘排放、坚持低碳出行、共建美丽中国等。  相似文献   

14.
传统开发区内,资源的流动是一些相互不发生关系的线性物质流的叠加,出入系统的物质流远远大于内部交互的物质流,因而造成经济活动的"高开采、低利用、高排放"特征,即"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和大量废弃"[1]。而发展循环经济,是我国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大战略选择[。2]目前新型开发区产业发展,则要求按照循环经济的理念,积极探索发展循环经济之路。本文以昌吉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例,研究其循环经济模式,为其他开发区设计和发展提供有益的经验和建议。  相似文献   

15.
垃圾作为社会问题是生产发展、人口集中和“消费后工程”落后的产物。现已成为影响城市环境质量的一个突出因素,这是群众有目共睹,各方面十分关注的社会问题。目前,我国在资源再生与开发、生产加工与流通消费方面,均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与资金,唯独对“消费后工程”,惜金如命,把担子全压在大自然身上,这样,造成整个物质循环过程的失调。  相似文献   

16.
郑易生 《绿叶》2010,(4):34-39
人类应对气候变化正处在第一阶段,人们希望在不影响自己既得利益的前提下.做那些“环境与赢利双赢”的事:有优势的国家尤其愿意用商业智慧——商业交易加慈善(或交易加补偿),来应对气候变化这样的人类系统的大问题。当小智慧的潜力被挖尽而世界环境态势(包括气候变化)依然整体恶化时.人类才可能步入第二阶段——深度公平与新生态文明的崛起。为此,权利的哲学及其公平观需要进化,人类的伦理观包括消费伦理等需要改变。这自然不是某一个国家的事情.也不是某一个国家能完成的。  相似文献   

17.
“环境友好”并不单纯是一个理念问题,它更是一个科学和技术问题。“环境友好”并不仅仅要求人类的行为无害于环境,更要求社会在无害于环境的前提下取得发展和进步。因此,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根本要求,在于形成资源消耗少、资源和能源利用效率高、废弃物排放少的生产和消费体系,使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人类社会生态环境系统物质循环全过程的研究得出:实现资源高效可持续利用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关键;实施可持续经济发展战备必须从人类社会经济系统发展的全过程考虑;生产环节要推行清洁生产和标准化管理;消费领域要倡导绿色消费方式;发展循环经济,减少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压力。  相似文献   

19.
随着“四化”大业的发展,城市人口日益集中。在工交建设、生产及生活中耗能不断增加,向城市排放大量生活、环卫垃圾;若不无害化处理,进行综合利用,不仅影响环境卫生,有碍市容;而且严重污  相似文献   

20.
观点     
《绿叶》2013,(Z1):173-174
我们所有的生态足迹恰恰是造成污染的源头,而控制环境和生态污染必须从生产、消费、能源、环境、制度等层面入手,综合治理,标本兼治。一是生产因素。我国……传统的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决定了能源生产和消费中排放大量废气、废水、固体废物等污染物,造成环境质量急剧恶化。因此,未来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