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 毫秒
1.
清朝末年,通州(即现在的南通)出了一名状元,叫张謇。张謇先生眼见朝廷腐败,同时受西欧北美发展经济和日本明治维新的影响,立志走实业救国的道路,弃官回故里,竭尽全力兴创实业、教育、文化、科学事业,在30多年艰苦办业中,他高瞻远瞩,科学规划;以百姓利益为己任,兴修水利,发展交通航运事业。在他一生的事业中,十分重视生态环境和生活环境的保护。研究张謇的环境观,对搞好环境规划和管理,具有  相似文献   

2.
一个民族的生态智慧往往会隐藏在一些毫不起眼的现象之下,一个田野工作者,如果没有相关的知识积累,往往会浑然不觉,与这样的一些民间生态智慧失之交臂。笔者2003年在贵州大方县红丰村的一次调查中就差点犯了类似的错误。在地方政府有关红丰村的各种报表中除强调红丰村的贫困和落后外,有关红丰村的经济生活主种作物、重要畜种、劳动力输出等项目几乎与该乡其他民族村寨没有差异,似乎仡佬族的生计方式已经完全等同于其他民族了。到底他们的生活中还有没有自己的特征呢?调查的初期阶段,因为当地彝族的人口比较多,我一度以为他们已经完全彻底地…  相似文献   

3.
清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在铜瓦厢决口北徙,夺大清河入海,从此,黄河夺淮的历史宣告结束。淮河的泛滥根源就在于黄河改道,夺占淮河的入海口,使得淮河水系紊乱,入海无门。黄河夺淮的结束,使得淮河的治理成为可能。治淮从此成为中国近代史上的热门话题,晚清名臣曾国  相似文献   

4.
中国传统文化的生态观,是古代人们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态度与理性思考,是传统文化丰富内容中的重要组成部分。1.自然本体意识。中国传统文化在审视思考人与自然关系时,给予自然以十分重要的地位。以至将其作为人与自然关系的本体。因而,自然界存在及其规律的客观性相对于人类的能动性要重要得多。2.生态伦理意识。从自然生态的本体意识出发,很容易萌生出对自然界及其存在的爱惜观念。儒道两家都从不同角度论证了自然界及其存在的价值意义,对人类活动做出了道德限定。从这个意义上说,这种生态伦理意识可称得上最早的生态伦理学。…  相似文献   

5.
生态文明是以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为核心的观念。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中面临着“旅游景区”开发过程中的盲目性、生态旅游发展过程中的盲目性、文物古迹修缮过程中的盲目性,以及国民生态意识淡薄、旅游行为非生态化等问题。构建生态文明的旅游观,是旅游业摆脱困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6.
作者认为现代城市生态系统是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由人类靠其聪明才智,经过改造、创新,建立起来的更适合人类生存的较高级的人工系统。它与自然生态系统并不完全相似,它的生产者、消费者,物流、能流,同自然生态系统中的对应者在功能范畴方面另有其特殊的含义。作者围绕着“系统整体观”、“系统动态观”和“环境经济观”等三个方面的观点展开讨论。提出,系统整体观是指以大系统整体的最优化为目标,而追求整体效应,避免追求分系统的最优化,局部效应。对于城市生态系统的管理,应将  相似文献   

7.
大学生生态文明观建设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近千名在校大学生有关生态文明政策、思想认识、行为规范等内容进行的问卷调查显示:大学生对生态文明政策存在认识缺乏、观念淡漠,行为时有失范,责任意识不强等问题,与我们党提出的“建设生态文明强国”的战略任务和大学生将承担的社会责任相距甚远。通过对造成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淡漠的主客观原因分析,提出从重视理论教育入手,强化社会责任意识、健全考核评价机制、优化生态文明环境、重视社会大环境和不断优化融合校园育人环境等对策。  相似文献   

8.
<正>婺源县深入实施"发展全域旅游,建设最美乡村"战略,在打通"两山"双向转换通道上取得显著成效,为打造美丽中国"江西样板"提供了示范和引领。"等春天我们这里油菜花开的时候,人会多得路都走不了,家里自己种的农产品肯定都不够卖了。"近日,正在江西婺源篁岭梯田油菜地里干活的徐大娘充满憧憬地告诉记者。  相似文献   

9.
正人类的基因会有远古记忆,所以,人对于自然、草木会有基因的亲近感和尊崇感。从历史纵向的把握上说,这话是对的,但从一个历史阶段来说,又显得很有局限性。因为,这种基因功能的打开,得有时机,得有介质。就拿现代人来说,由于竞争、生存的需要,身上贪婪、自私,甚至野蛮等动物性要多一些,独立而自由,本色而自然,不埋怨计较,知足常乐等植物性要少一些,或者说已经很少了。由于生活环境的变化,不少人远离大自然,五  相似文献   

10.
周围 《环境教育》2008,(7):39-42
生态创建是全国生态保护的样板工程,那么在生态创建中第一个创建成功的地区可以称之为生态创建的“领头羊”,以其示范作用带领其他生态创建地区闯出一条和谐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1.
随着生态文明的提出,关注生态的人越来越多,那么,到底什么是生态呢?一、“生态”是如何热起来的?当今中国“生态”热是不争的事实,林业搞生态林业,农业搞生态农业,这里“生态城市”那里有“生态县”。就在某月中旬一天,我在北京前门楼见到一幢厕所大牌子上写着:“生态卫生间”。这使我很受感动,心想:呀,生态都宣传到厕所里来了,北京的前门楼周边可是中国乃至世界最繁华,流动人口最多的地方,北京的厕所都生态化了,全国、全世界都有人知道了……  相似文献   

12.
何慧丽  薛莉娟 《绿叶》2012,(11):23-28
农业具有公共性、基础性和社会性等多功能属性,这种多功能属性的真正实现,首先不在技术层次和经验性层次,而是方向性、道理层次,根本上要靠"师法自然"、"尊重自然"的新型农业观的践行。本文以日本木村的苹果种植为例,归纳出对"尊重自然"的农业观的基本理解,并以长期所参与的乡村建设实践为经验,表明了结合中国地方和城乡关系实际状况而因势参与的行动之心志。  相似文献   

13.
周敏 《环境教育》2009,(2):41-44
尽管在人的视野中,人类文明的历史渐渐地取代了自然演化的历史,但是我们却不得不承认,任何文明的形成和发展都需要依赖于自然环境。迄今为止,工业文明所建立的一切都是在自然环境中取得或发展起来的。现代人的生活虽然充满人工色彩,但仍然依赖于自然生态系统。人类文明和大自然的命运已相互交织在一起。自从进入工业化时代,环境问题犹如一面镜子,  相似文献   

14.
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基础,论述了“大生态”的概念,并据此提出了“大生态战略”, “大生态”之间的辩证关系及“大生态战略”实施的关键环节、 “大生态战略”与“三个代表”思想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15.
张鹏 《绿色视野》2014,(11):53-60
一枝黄花、巴西龟、水葫芦、水花生……目前我国的入侵生物已达五百多种,带来的生态环境破坏难以估计。近几年,因为国人的"吃货"本色,又"招惹"来一些新的入侵物种,福寿螺、鳄龟、奇雅子……人们在饱了口福的同时,给生态环境造成进一步破坏。  相似文献   

16.
何真 《四川环境》2008,27(1):120-124
为了落实可持续发展的国家战略,四川省提出了“生态四川”的发展方向。实践“生态四川”离不开法律的支持,而四川省现有的生态立法存在一些不足,成为制约建构“生态四川”的瓶颈。因此应在“生态四川”基本理念的指引下,在立法上进行价值取向、方法论和权利配置手段的创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生态四川”立法的指导思想、立法重点和制度设计方案。  相似文献   

17.
“天人合一”的概念出于董仲 舒,本是中国哲学中一个涉及本体 论的命题。在理学中,“天”既是“人” 的开始,也是“人”的终点,即从 “天”、“人”开始,经过主体自身的 认识与实践,以实现二者的合一。今 日环保主义者在新的视角下,重新 阐释了这一概念:“天”即自然界, “人”即人或人类社会,“天人合一” 意味着“天地人和”,即人类社会与 自然界的和谐相处。 “天人合一”的思想萌芽于孔 子,发展于孟子,经董仲舒理论化、 系统化后成为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 部分。宋代理学家周敦颐博采众长, 融各家学说于一炉,对“天人合一” 有其独到的理解。  相似文献   

18.
19.
“安南向往的生活,我们早在20多年前就过上了!”湖南省桃江县大栗港镇红云村的杨国锋、张建珍夫妇,说起话来比安南“还牛”。杨国锋夫妇是远近闻名“的生态夫妻”。这对普通的中国农民夫妇创造和经营的家庭生态农业,被联合国官员誉“为杨氏模式”……  相似文献   

20.
可持续发展的要义之一,就是生态保护;退耕还林,在原来的耕地上植树造林,是眼下生态恶化反省结论的针灸行为。几天前,在央视看到对一个山区“退耕还林”的回访,那地方山林保护真不错,老百姓由怨愤到理解到普遍配合生态保护工作。农民还是非常通情达理的。我们这个地方就大不一样了。我所了解到的退耕还林,就是把原来接近原生态的山林砍掉,树根用挖土机挖掉,再栽上经济苗木,如此套取国家用于此项的经济补偿。这里最大的滑稽是:退耕还林基本不是农民行为,农民只是某些事业主的佣工;那些最先了解政策动向并有敏锐的利润嗅觉的人,纷纷从高位上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