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特征与基本要求,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目标之一[1]。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绿色转型取得积极成效,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2]。2018年5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深刻回答了“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正式确立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提供了方向指引和根本遵循[3]。  相似文献   

2.
<正>美国大学积极响应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号召,全面推进高校的绿色化改革,主要体现在顶层规划、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校园建设五个方面。绿色大学又称为可持续大学,倡导在大学建设中发展绿色文明[1],在高校育人的全程中贯彻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思想[2],用“绿色教育”思想培育人、用“绿色科技”意识开展科学研究和推进环保产业、用“绿色校园”示范工程熏陶人,使大学成为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领域重要的人才培养基地和科学研究中心[3]。绿色大学被看作生态文明时代大学的新形态和新符号,所标志的是,通过绿色化的大学建设、以大学自身的多种职能,引领人类社会走向可持续未来的期许和努力。  相似文献   

3.
<正>本文结合北京师范大学环境学院环境法规与管理课程教学实践,探讨了将生态文明观、绿色发展观、环境法制观“三观”教育融入专业理论知识教学的模式和方法。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  相似文献   

4.
<正>针对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存在的“浅绿化”“片段化”和“眼前化”问题,提出绿色育人要从“浅绿化”到“深绿化”、从“片段化”到“过程化”、从“眼前化”到“长远化”。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明确“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1]。提出到2035年我国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2]。  相似文献   

5.
何喆 《环境教育》2023,(9):39-41
<正>学校教育应当转变传统德育与智育相分离的观念,采用学科融合的教育理念,在教学目标、内容、方法上融合,进而建构生态文明在学科内、学科间、超学科的三重维度融合。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建设生态文明是关乎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1]。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生态文明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2]。学校作为教育的主阵地,承担着育人的重要功能,能否充分发挥学校的生态文明教育功能关乎到生态文明教育的成败。  相似文献   

6.
张敏  郑晓珂 《环境教育》2023,(Z1):57-59
<正>本文系统梳理当前“环境生态学”思政教育现状,分析当前“环境生态学”课程思政建设方面存在的短板弱项,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应对策略。协同推进专业课与课程思政教育同向同行、融合互促,是贯彻落实新时代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教育理念的关键举措和重要抓手。“环境生态学”是思政教育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主要课程之一,在新时代帮助年轻学生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旨在探讨“环境生态学”课程思政建设应遵循的原则和具体的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7.
<正>本文从三级课程视角,提炼出生态文明教育在基础教育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中的课程状态,展望生态文明教育在中国基础教育阶段课程中未来生长空间。生态文明是我党和中国人民在马克思主义生态学理念、中国传统文化和国外生态研究基础上长期探索的智慧结晶[1]。在中国,  相似文献   

8.
<正>本文从基础地理教育与生态文明教育双向互动作用的角度,阐述一条使教育能长久、有效地为生态文明建设做出贡献的路径。“人类在20世纪犯过许多错误,其中一个最大的错误就是对这个世纪发生的巨大变革缺乏预见与思想准备”[1]。走向工业文明便是人类历史的巨大变革,其两百多年发展过程创造的物质财富远大于之前所有时代的总和。  相似文献   

9.
税珺 《环境教育》2023,(10):82-84
<正>本文介绍了利用江门市白沙古树公园开展古树学堂自然教育活动的课程实例,从课程服务对象、内容、成效三个方面对课程进行分析,以期为利用古树名木开展自然教育提供参考,促进古树名木的保护。古树名木是悠久历史的见证,也是社会文明程度的标志[1]。加强古树名木保护,对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古树名木保护工作,古树名木得到了极大的保护。  相似文献   

10.
李诗元 《环境教育》2022,(12):51-53
<正>侗族等民族传统聚落景观基因的识别和挖掘,要具有科学的理论依据和实践基础,应在科学论证其合理的生态文明意识基础上,结合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发挥其环境教育和传承功能。景观基因具有重要的环境教育功能。景观基因是我国地理学者,根据国际生物科学累积的成果、在结合我国聚落研究实践的基础上,提出的一个学术前沿概念。景观基因是识别区域文化特征的钥匙,确定一个聚落或一定区域聚落景观的基因,遵循内在成因唯一性、外在景观唯一性、某种局部关键要素唯一性、类似景观要素总体优势性等四大原则[1]。  相似文献   

11.
<正>地下水是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障城乡居民生活生产用水、支持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在生态环境建设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1]。地下水的水化学成分是其与环境长期相互作用的产物[2],其不仅受气候、大气降水、地层岩性、地貌等条件的控制,还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3]。  相似文献   

12.
<正>我们需要改变的是我国长期注重“理论教育”而忽视“实践教育”的短板,真正做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只有这样才能使我国的“低碳教育”落到实处。自“碳达峰、碳中和”理念提出以来,与之承接的“低碳生产、低碳生活”模式迅速成为时代的新潮流。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把建设美丽中国化为人民自觉行动”[1]。  相似文献   

13.
<正>海洋意识是海洋强国战略实现的内在支撑力量,也是大学生意识形态的重要内容。将海洋意识教育融入思政课程,形成系统的海洋教育理论体系,成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应有之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海洋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1]”我国是一个海洋历史悠久的国家,航海家郑和七次下西洋拉开了中国走向远洋的序幕,如今我国依然坚持海洋强国路线,保持一贯的历史耐心和战略定力,以海洋建设为纽带,将市场、  相似文献   

14.
<正>在幼儿时期培育生态文明素养,可为其今后的思想政治教育开展打下坚实基础,真正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今后应对幼儿园的生态文明思政教育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和探讨。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1]。”学前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奠基阶段,理应践行这一思政教育要求。  相似文献   

15.
<正>本教研室在课程教学实践中积极寻找相关视频资料,利用于“生态文明教育”课程的授课环节。本文列出所用视频资料,以期与同行探讨更多“生态文明教育”课程教学的案例。根据贵州省教育厅《关于开设好2020年秋季学期各级各类学校“生态文明教育”地方课程的通知》(黔教函[2020]235号),“生态文明教育”在贵阳康养职业大学高职二年级各专业开展。课程配套教材《贵州省生态文明教育读本高职高专版》,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立足贵州,  相似文献   

16.
张健  徐明 《环境教育》2023,(Z1):53-56
<正>通过“生态学研究方法”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探索,提高了研究生了解和掌握生态学研究方法系统性,在研究生科研能力、创新能力、思维能力和协作能力培养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课程教学是研究生培养的关键环节,加强课程建设,提高课程教学质量,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一个重要途径[1]。我国研究生教育普遍采用“课程教学+科研实践”的培养模式,一方面,通过设置研究生培养科学的专业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17.
正生态环境是永州最大的发展优势,在绿色永州背景下,高校应突出课程育人,完善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教学体系;突出文化育人,营造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文化环境。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1]。生态文明建设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把建设  相似文献   

18.
<正>为更好地对宜宾市中学生渗透环境教育思想,以宜宾“趣味生物体验馆”为例,从线上“特色”科普和线下组建“趣味生物体验馆”两方面探索中学生物实践教学模式,带给广大中学生“体验—认知—行动”的教育引领和趣味体验,增强青少年生态环保意识。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这对中学生的环境教育有着非常大的启示,注重培养学生拥有“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尊重和保护环境的理念和意识,学会生命共同体的哲学基础[1]。  相似文献   

19.
<正>本文在高中地理课程生态环境理念剖析的基础上,选择徐州云龙山为研学地,以其“荒山绿化”成果为主线设计面向生态环境教育的地理研学活动,以期培养学生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落实核心素养培育。伴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与生态环境的矛盾日渐突出,社会呼吁教育能在生态环境保护中发挥其重要作用,党和国家开始重视以多种形式加强中小学生的生态环境教育。为全面推进生态环境教育发展,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规定“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应当将环境保护知识纳入学校教育内容”[1]。2021年11月,  相似文献   

20.
<正>本文强调了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凸显了综合实践活动对学生环境意识、兴趣和参与度的积极影响。为进一步深化环境教育的影响力,建议加强中小学实践活动的支持,推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在全球环境挑战如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和污染的背景下,提高青少年的环境意识和实践活动参与度显得尤为重要。环境科学教育在培养学生的环境知识、态度和行为方面起着关键作用。实践活动作为教育的核心组成部分,通过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了学习效果并增强了吸引力[1]。本文聚焦中小学环境科学教育中的实践活动设计与实施,旨在提高学生的环境意识和参与度,同时为教育者提供有效的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