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大力建设绿色文明学校,传播环保的理念,营造人人爱护环境的校园文化氛围,鼓励孩子亲近大自然,唤起孩子对自然最淳朴的热爱,从而促进孩子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和素质的养成。近年来,东莞市中堂镇中心小学积极开展生态文明教育,以自然教育为抓手,大力建设绿色文明学校,传播环保理念,营造人人爱护环境的校园文化氛围,鼓励孩子亲近大自然,唤起孩子对自然最淳朴的热爱,从而促进孩子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和素质的养成。  相似文献   

2.
杨小霞 《青海环境》2022,(2):96-98+104
作为基础教育课程有机组成部分的中学地理教学,在生态文明教育方面有其独特的优势,在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中承担着重要责任。中华民族向来尊重自然、热爱自然,绵延5 000多年的中华文明孕育着丰富的生态文化。本文对中学地理中生态文明教育的必要性、两者的契合点进行了分析;从培养生态文明意识、树立生态道德观和指导生态文明行为等方面论述中学地理教学与生态文明教育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赵亚虹 《环境教育》2013,(12):34-34
洛阳市的环保宣传教育工作紧紧围绕争创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这个中心,广泛宣传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倡导人人为环保、环保为人人行为,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进一步增强全社会的环保意识、生态意识、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  相似文献   

4.
<正>成年人的自然教育与未成年人的自然教育同样重要,不可忽视。成年人的自然教育之必要性在于缓解成年人的自然缺失症、满足终身教育需求和生态意识的树立。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之一,早在2012年,党的十八大就将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到国家战略决策地位。生态文明建设离不开培养公民的生态环境意识,所以,针对生态环境及其相关问题的环境教育不可或缺。  相似文献   

5.
正人类社会必须从工业文明转向生态文明,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道路,这已经成为共识。无论这是生态危机逼迫之下不得已的功利性选择,还是人类新意识的主动觉醒,建设生态文明,都离不开价值观的转变——不改变把自然当作工具的观念,不改变以经济增长论为主导,以消费主义为主要特征的价值体系,文明的转型不可能实现。而价值观,是内化到我们每个人血液、骨髓里的东西,它具体可感又无形无  相似文献   

6.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形式,它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主旨,以可持续发展为根据,以未来人类的继续发展为着眼点。这;仲文明观强调人的自觉与自律,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生态文明要求人类尊重和爱护自然,将人类的生活建设得更加美好。生态文明的提出,是人们对可持:续发展问题认识深化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7.
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首次把“生态文明”写入了党代会的政治报告。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 总和;是指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8.
滕贞甫 《绿叶》2022,(6):28-29
<正>生态文学作为表现自然与人关系的文学,作家的责任维度决定着作品的境界。责任维度虽然是个抽象概念,但对于作家来说,它却是创作的动机和情感所系,是一个写作“为了谁”的问题。生态文学作家考量的是如何以文学的方式来重构自然与人的关系,表现的是人对自然的尊重、人对自然的态度和对反自然行为的内省等。我认为生态文学作家至少要把握四个责任维度。第一,“两山”理论的维度“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论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标志性观点和代表性论断,  相似文献   

9.
黄宇  赵珂 《环境教育》2022,(6):58-61
<正>瑞典的自然幼儿园在贯彻“亲近自然、直接感知、实际操作、亲身体验”等方面具有先进性和典型性。本文研究了瑞典自然幼儿园的发展历程、基本理念与主要方法,试图为我国幼儿园生态文明教育的开展提供思路与借鉴。生态文明教育是面向可持续发展的教育。2021年3月,生态环境部、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等六部门共同发布《“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提升公民生态文明意识行动计划(2021—2025年)》,强调要将生态文明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幼儿园阶段是国民教育的最初阶段,  相似文献   

10.
<正>可持续生活方式遵循自然规律,是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建立一种既能满足人类良性生活需求,又能维护生态平衡的生活方式。生态文明是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质是建设  相似文献   

11.
正建校于1958年的湖北省武汉市青山区钢城第二小学坐落在江城"十里青山"中心地带,现有24个教学班,在校学生1250名,在职教师62人。钢城第二小学一贯重视生态文明教育工作,积极组织开展多彩的生态文明教育活动,培养学生认识自然,珍惜资源,善待地球的环境意识和道德行为,帮助他们从小树立可持续生态发展观念。美化环境,增强意识良好的校园环境是对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的主要阵地。钢城第二小学宣传栏中陈列的环保小报、废弃物小制作、环保海报作品,都是  相似文献   

12.
生态文明是以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为核心的观念。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中面临着“旅游景区”开发过程中的盲目性、生态旅游发展过程中的盲目性、文物古迹修缮过程中的盲目性,以及国民生态意识淡薄、旅游行为非生态化等问题。构建生态文明的旅游观,是旅游业摆脱困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13.
正桂林市第十九中学奉行"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教育活动理念,依托"四大德育实践基地"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活动,增强师生环保意识和生态意识,打造生态文明校园。健全生态文明校园建设机构学校成立了生态文明创建领导机构。蒋文荣校长任组长,副校长任副组长,成员由中层行政干部和各班班主任组成。同时还设立了政教处为生态文明工作办公室。各部门职责明确,工作有实效,保障生态文明建设能顺利开展和运转。依托德  相似文献   

14.
<正>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手段,是实现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苏州高新区虽自然条件优越,但经济快速发展,企业和人口大量集聚,对资源和环境产生巨大压力。当前,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大背景下,发展循环经济对区域发展尤为重要。从健全循环型产业体系、构建生态集约的生产行为模式、完善废弃物再生利用体系和健全循环型社会发展体系四个方面,阐述苏州高新区发展循环经济具体实践,为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15.
正学校在增丰村建立农业生态教育点,在水库村建立生态家园教育点,在护塘村开展人和自然协调发展教育点和科技兴农教育点,学校借助社区力量开展各种有效的教育活动。生态文明的建设不仅仅是节约资源或者环境治理,而且是涉及整个社会文明形态的深刻变革。要实现这一变革,需要发挥教育的引领和推动作用,从意识、知识、行为等层面,努力在全社会形成生态文明价值取向和正确的生产、生活、消费行为。因而,建设生态文明,关键在教育。学  相似文献   

16.
正从儿童视角构建课程、整合主题,融合学科;结合日常校园生活组织活动践行环保,引导学生形成生态文明的意识和价值取向;开展社会实践与服务,实现生态课程与德育实践的对接。生态文明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社会形态。生态文明,它能够超越狭隘的个体、家庭、国家和民族的界限,成为引领人类社会进步发展,与自然生态环境和谐一致的精神力量,是一种优秀的人类核心道德。  相似文献   

17.
<正>东营市第二中学以"建设绿色校园"为载体,倡导生态文明理念、普及生态文明知识、开展生态文明社会实践、建设绿色节能校园,形成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崇尚生态文明的良好校风。倡导"绿色文化",走上文化立校之路学校领导确立了"立实成搏"的绿色文化理念和"能行教育立本,多元发展育人"的办学思想。以"创规范、求改革、谋发展"为工作思路,以"能行教育观"引领师生,  相似文献   

18.
<正>南宁市秀厢小学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西乡塘区友爱北路西五巷9号,创建于1952年,现有学生1203人,教师73人。近年来,结合校园"兰"文化特色,学校积极开展生态文明教育,促进生态文明意识内化为师生的精神属性和自我精神需求,让心灵和自然相通,打造一种师生共赢、家长和社会共同认可的绿色文明和谐校园。环境创氛围,润物细无声学校形象地运用兰之"秀、雅、馨、香"  相似文献   

19.
生态公民的培养是战略任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公民,是具有生态文明意识且积极致力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现代公民,是生态文明的建设主体,是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立和运转的前提。生态公民具有四个显著特征:环境人权意识;良好美德和责任意识;世界主义理念;生态意识。培养生态公民,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大战略任务。  相似文献   

20.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环境治理需要全社会共同行动等一系列重要生态理念与思想。如何传播这些生态理念和思想,是生态文明建设能否从理论落到实践的关键。自然保护地在培养公民生态意识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是开展生态理念传播的最佳场所之一。本文选择自然保护地的生态理念传播为研究对象,力图为提升自然保护地的传播力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操作方法。这既契合了生态保护的时代需求,也有助于提升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质量和层次,增强我国绿色传播的国际影响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