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基于河南省常规空气污染物、颗粒物组分等数据,开展烟花爆竹燃放对空气质量影响的定量评估。结果表明:2023年元宵节期间,河南省PM2.5质量浓度小时峰值为226μg/m3,仅次于2019年的239μg/m3,明显高于2022年的86μg/m3,正月十六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为历史最高值;烟花爆竹燃放造成K+、SO42-、Cl-浓度快速上升,对K+浓度影响最为显著,河南省K+小时峰值浓度较基准时刻平均上升了26.6倍;烟花爆竹燃放对河南省正月十五、十六PM2.5日均值贡献分别为31.5%、31.8%,使PM2.5质量浓度分别上升39μg/m3和57μg/m3,2 d的烟花爆竹燃放可使河南省2023年PM2.5年均质量浓度上升0.26μg/m3,造成...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对乌鲁木齐市234户住宅1 076个居室,根据不同功能区居室,装修完成后时间段、温度、湿度三个要素分析室内空气中甲醛数据得出,居室样本总体超标率为50.0%。甲醛超标样本(浓度大于0.150 mg/m3)占样本总量的20.5%。随时间变化总体呈下降趋势,室内甲醛污染最严重的时段在装修后6个月内以及每年5—9月。当温度、湿度变化幅度在1℃、5%rH时,甲醛浓度分别增加24.5%、21.6%。不同功能区居室的甲醛平均含量高低顺序为:儿童房>厨房>书房>主卧>次卧>卫生间>客厅。  相似文献   

3.
为探究中国第十四届运动会(简称“十四运”)期间西安大气PM2.5中水溶性无机离子浓度水平及来源,利用高分辨率MARGA ADI 2080离子在线分析仪对西安“十四运”前、“十四运”期间和“十四运”后水溶性无机离子进行实时观测,分析了不同时段水溶性无机离子组分污染特征、pH变化及污染来源。结果表明,“十四运”前、“十四运”期间和“十四运”后PM2.5质量浓度分别为13.4、11.9、32.6μg/m3,SNA(NO-3、SO42-和NH+4三者统称)质量浓度分别为5.8、5.4、13.3μg/m3,占总水溶性无机离子的91.6%~93.6%。“十四运”前和“十四运”期间NO-3与SO42-质量浓度比分别为0.7和0.9,表明移动源的比例增加,主要受交通管控的影响。“十四运”后NO  相似文献   

4.
于2018年冬季在广州城区磨碟沙站点开展细颗粒物(PM2.5)样品采集,并获得PM2.5中水溶性离子、含碳组分、稳定碳氮同位素的组成及时间变化特征,重点讨论了PM2.5浓度升高时段的化学组成特征变化,进而利用稳定碳氮同位素变化特征探究了主要污染来源。结果表明:采样期间,研究站点PM2.5平均质量浓度为22.1μg/m3,共出现两个PM2.5浓度水平升高时段,所对应的平均质量浓度分别达46.0μg/m3和63.0μg/m3。风速降低、温度升高等不利气象条件是导致上述时段PM2.5浓度上升的重要原因。在上述时段,伴随着PM2.5浓度的升高,NO-3和NH+4浓度均出现显著升高,NO-3与SO2-4的摩...  相似文献   

5.
通过国内外文献调研和硝酸雾采样方法比对实验研究,提出了固定污染源废气中的硝酸雾包括硝酸气体、硝酸液滴及颗粒物中的硝酸盐。建立了固定污染源废气中硝酸雾的分析方法:使用经1 mol/L Na2CO3溶液浸渍的石英滤膜捕集固定污染源废气中的硝酸雾,离子色谱法进行分析。实验结果表明:当采样体积为0.4 m3时,方法检出限为0.04 mg/m3;低、中、高浓度空白加标样品相对标准偏差均在9.2%以内,加标回收率为89.9%~117%。选取4种典型硝酸雾固定污染源废气进行实际样品采集与分析,硝酸雾质量浓度分别为1.62、1.86、1.63、19.8 mg/m3。对电子元件电镀车间固定污染源废气进行不同浓度的实际样品加标回收实验,加标回收率分别为86.0%和104%。  相似文献   

6.
为了解四川盆地边缘城市环境空气质量受烟花爆竹燃放影响的特征,选取位于成都平原西南部的乐山市进行研究。研究发现,春节期间乐山市受烟花爆竹燃放影响的环境空气中的颗粒物及其组分的浓度变化趋势一致。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在除夕夜烟花爆竹燃放影响时间段内,乐山市环境空气中的颗粒物(PM10、PM2.5)浓度与SO42-、F-、Al、K、Mn、Cu、Zn等组分浓度呈显著正相关,Pearson相关系数达到了0.48~0.73;Al、Si、K、Mn、Cu、Zn等组分浓度之间也表现出显著正相关,Pearson相关系数高达0.78~0.98。其中,K+浓度占比从0%上升到7.32%,SO42-浓度占比从18.94%上升到24.73%,Cl-浓度占比从0.46%上升到4.29%,Cu元素浓度占比从0.05%上升到0.30%,Al元素浓度占比从5.87%上升到7.46%。除夕夜烟花爆竹燃放影响期间,乐山市中部和北部区...  相似文献   

7.
对2021年影响江苏省的沙尘天气过程开展研究,分析受影响的时间、区域特征及环境空气质量特征。结果表明,影响江苏省的沙尘天气过程共计13次,全省累计受影响229 d。从时间分布看,沙尘天气过程多发生在1月、3—5月,2月、11月较少,6—10月和12月无沙尘天气过程。从区域分布看,苏北地区受沙尘天气过程影响较显著,受影响天数>20 d的城市均分布于此。受沙尘天气过程影响,且东北偏北风或东北风输送时,可吸入颗粒物(PM10)和细颗粒物(PM2.5)较易出现小时高值。沙尘过程造成PM10日均质量浓度超标的天数占比为38.0%,造成PM2.5日均质量浓度超标的天数占比仅为12.7%;扣除沙尘天气过程影响后,PM2.5和PM10年均质量浓度分别较扣除前下降1和6μg/m3,沙尘天气过程对PM10质量浓度的影响大于对PM2.5质量浓度的影响。受沙尘天气过程影响时,环境空气质量为轻度污染及以上级别占...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天平室环境湿度对PM_(2.5)手工称重的影响,利用滤膜自动称重系统,在45%、50%、55%3个环境相对湿度条件下对同一组滤膜进行称重。结果显示:45%、55%湿度条件下测量的大部分滤膜质量与50%基准湿度条件下滤膜质量绝对差值均超过0.04 mg,且随着滤膜质量即PM_(2.5)浓度的增加,绝对差值显著上升,难以满足手工称重规范中的要求。PM_(2.5)手工测量浓度在150μg/m~3以下时,3种湿度条件下测量结果的标准偏差保持在2μg/m~3范围之内,而PM_(2.5)手工测量浓度在150μg/m~3以上时,标准偏差超出2μg/m~3范围,且随着浓度升高,标准偏差显著增大,这会给PM_(2.5)的手工测量准确度带来较大影响,说明手工称量环境湿度±5%的允许变化范围并不适合PM_(2.5)平均浓度较高的国家和地区。  相似文献   

9.
2015年8月,对秦山岛周边的10个站位进行大型底栖动物定量调查。采用生物多样性指数法和丰度生物量比较法对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健康状况进行评价。结果显示,共鉴定大型底栖动物7大类31种,其中软体动物、环节动物各10种,节肢动物5种,脊索动物和棘皮动物各2种,纽虫类和腔肠动物各1种;密度优势类群为软体动物,占总密度的35.00%,生物量优势类群为脊索动物,占总生物量的49.35%;优势种分别为红狼牙虾虎鱼(Odontamblyopus rubicundus)、棘刺锚参(Protankyra bidentata)、内卷原盒螺(Eocylichna involuta)和微角齿口螺(Odostomia subangulata)。大型底栖动物密度为站位St.6最大,为115 ind./m2,St.2最小,为20 ind./m2,平均值为70 ind./m2;生物量St.3最大,为197.25 g/m2,St.9最小,为2.56 g/m2,平均值为54.04 g/m2。秦山岛受污染压力、人为活动干扰和生境限制能因素影响,多样性偏低,优势种为耐污的软体动物、脊索动物和棘皮动物,但其主要为K对策种类,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受到了轻度干扰,但群落结构仍较为稳定。  相似文献   

10.
为调查新生产乘用车内空气中挥发性有机物的含量、时间变化趋势以及致癌风险,2017—2020年在环境舱中采集了48辆新车在常温、高温和通风3种模式下的车内空气样品。结果显示,新车空气中苯系物(苯、甲苯、乙苯、对二甲苯、间二甲苯、邻二甲苯和苯乙烯之和)的质量浓度中值在常温、高温和通风模式下分别为101、335、55.8μg/m3;醛类物质(甲醛、乙醛和丙烯醛之和)的质量浓度中值分别为103、446、30.0μg/m3。常温模式下的乙醛及高温模式下的甲醛和乙醛超出国家标准限值的比例较高,超标比例分别为77.1%、81.3%和89.6%。2017—2020年国内生产的新乘用车,车内空气中的苯系物和醛类组分在3种模式下不同年份间基本无显著性差异。致癌风险评估结果显示,车内空气中苯的致癌风险可接受,甲醛的致癌风险在部分车型中较高。  相似文献   

11.
徐州市地处四省交界,大气污染物来源复杂,颗粒物污染在气象条件不利时较为显著。通过地面观测数据、颗粒物组分连续观测、源解析及轨迹溯源等方法,对徐州市2019—2021年颗粒物变化特征进行了全面分析,以定量解析各类污染源的贡献,识别对颗粒物贡献显著的化学成分。结果表明:PM2.5各组分质量占比中二次无机盐和有机碳相对较高,其中二次无机盐SNA(SO■、NO-3、NH+4)占比达到59.1%~62.7%;水溶性离子总浓度逐年降低,但Mg2+和Ca2+浓度2021年分别同比增加2%和12.5%,说明扬尘污染存在反弹。秋冬季水溶性离子明显较高,Cl-浓度明显高于其他季节,表明徐州市秋冬季受移动源、燃煤源和二次有机气溶胶共同影响。PM2.5中OC与EC质量浓度比为4.88~8.40,说明徐州市颗粒物受多源影响,柴油、汽油机动车尾气排放以及燃煤排放对颗粒物贡献较大。后向轨迹分析表明,污染严重的1月污染物主...  相似文献   

12.
基于漯河市大气灰霾站在线观测数据,分析2022年10月12—19日PM2.5-O3复合污染过程中VOCs的污染特征及来源,以期判别复合污染过程中需要优先管控的VOCs物种及来源,为PM2.5和O3协同管控提供依据。结果表明:污染期间VOCs平均质量浓度(96.7μg/m3)显著高于污染前(49.4μg/m3)和污染后(54.8μg/m3),以烷烃和卤代烃占比较高;整个污染过程中质量浓度较高的物种包括乙醛、乙烷、丙烷、异戊烷、氟利昂-12、二氯甲烷、甲苯、苯、一氯甲烷、氟利昂-11、正丁烷和1,2-二氯乙烷;污染期间正丁烷、异戊烷、丙烷、二氯甲烷、一氯甲烷和苯的质量浓度增幅均超过100%。漯河市VOCs的O3生成潜势(OFP)以OVOC和烯烃占比较高,二次有机气溶胶生成潜势(SOAp)以芳香烃占比最高。OFP贡献较高物种为乙醛、乙烯、甲苯和丙烯,SOAp贡献较高物种为甲苯、苯、间、对二甲苯、乙苯和邻二甲苯;污染期间...  相似文献   

13.
高效率颗粒物微物理模型简介与重污染过程应用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中国细颗粒物(PM2.5)导致的空气污染和雾霾天气问题越来越突出,在低层对流层中很多地方都有显著的二次颗粒物生成过程,因此对颗粒物物理化学转化过程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其转化过程对空气质量模式模拟和预报的准确性有重要影响。高效率颗粒物微物理(APM)模型经过近20多年的研究和发展,在全球化学传输模型(GEOS-Chem)、区域性气象和化学预报模型(WRF-Chem)通用地球系统模型(CESM-CAM5)等气象及环境空气质量预报模型中取得了很好的应用验证,能够在全球/区域等不同尺度对粒子生成、长大、凝聚、消除等微物理过程以及气溶胶光学厚度(AOD)、直接/间接辐射强迫等进行模拟。应用GEOS-Chem-APM模式模拟了2014年2月京津冀区域的重污染过程。结果显示,湿度模拟的准确性对其他物理和污染物浓度等模拟结果有重要作用;2月20—26日的重污染过程模拟结果与实际观测较为吻合,主要污染特点是较高的湿度(90%以上),同时,二次颗粒物和包裹了二次物种的一次颗粒物(黑碳/有机碳)是低能见度的最大贡献者。  相似文献   

14.
恒湿法测定空气中总悬浮微粒(TSP)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前言 颗粒物是大气环境中主要污染物之一。我国已将TSP监测规定为大气环境监测的必测项目。测定TSP的方法为滤膜采样——重量法。该法是以微孔玻璃纤维滤膜为捕集TSP的介质,由于滤膜和颗粒物具有不同程度的吸湿性,在样品采集、存放和称量过程中,其重量不可避免地随环境相对湿度的变化而改变,这种变化在空白滤膜与样品膜重量差不是很大时尤为显著。因环境相对湿度的变化所引起的称量误差是普通实验室难以克服的。所以本文提出了采用恒湿法测定TSP。即:选用43%(V/V)的硫酸溶液作为调湿剂,置于密封的调湿恒湿箱中,将空白滤膜及样品膜在采样前后分别在相对湿度为50±2%的恒湿箱中平衡24  相似文献   

15.
无平衡室条件下测定TSP的滤膜恒重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测定TSP的滤膜需在恒温、恒湿的平衡室中平衡、称量,否则会影响测定的精密度和准确度。经多年实践,摸索出用生化培养箱代替平衡室,用于滤膜恒重,效果较好,且方法简便易行,现介绍如下,供参考。将符合标准的滤膜打上编号,分开放置于恒温20℃的生化培养箱上部(下部仍可用于样品BOD5培养),平衡24h,用镊子取出随即放入分析天平称量,在30s内称量完毕,贮于滤膜盒中备用,结果见表1。由表1可见,用此法平衡滤膜24h足可使滤膜达到恒重,生化培养箱还可同时进行BOD5样品培养。考虑到在不同季节,天平室的温度和湿度会不在测定TSP的要求…  相似文献   

16.
氯甲基甲醚(CMME)和二氯甲基醚(BCME)属于确认人类致癌物,因此,建立精准、绿色的CMME和BCME检测分析方法十分必要。基于2,4,6-三氯苯酚+乙醇钠+乙醇衍生化体系,利用气相色谱法(电子捕获检测器)测定了固定污染源废气中的CMME和BCME,并且系统地优化了采样条件、衍生化条件,确定了衍生化产物的结构及衍生比率。结果表明:工作曲线相关系数均大于0.990;当采样量为10 L时,检出限均为0.003 mg/m3;当实际样品加标量分别为0.010、0.100、1.00 mg/m3时,测定结果的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15%~16%、8.9%~13%、10%~11%,加标回收率分别为89.2%~90.8%、75.3%~78.6%、76.5%~77.2%。  相似文献   

17.
TSP系指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在100μm以下的固态和液态颗粒物(也称总悬浮微粒),是大气环境质量的主要衡量指标之一,因此是大气中的必测项目。测定TSP常采用重量法,本文旨在对测定时的质量控制问题进行讨论。1测定时的质量控制1.1条件影响在采用重量法测定TSP时,方法要求平衡室温度在20C~25C之间,温度变化小干士3℃,相对湿度小于50%,变化小于5%’‘’。但对一般三、四级监测站来说,因条件限制,平衡室温、湿度难以达到规定的要求。当室内外温、湿度差别大时(一般室内外温、湿度都存在差异),常常会出现滤膜称重的质量失控…  相似文献   

18.
为了解石家庄市NO2时空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结合GIS和相关性分析,对2018年环境空气自动监测站监测数据、气象数据和社会经济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261个乡镇NO2年均质量浓度范围为11~68μg/m3,超标率为47.9%,仅有49个乡镇NO2日均质量浓度达到国家二级标准。主城区NO2质量浓度高于周边县(市、区),NO2总体呈圆环形带状分布。月变化方面,1—3月、10—12月污染较重,峰值出现在1月。NO2日变化呈“高-低-高”的变化趋势,区域差异明显。NO2与温度、湿度、风速呈负相关,与大气压呈正相关,气象条件的月际差异是导致NO2月差异的重要因素,NO2空间分布主要受地形、人口密度和机动车排放等因素影响。研究结果提示秋冬季是NO2治理的关键时期,主城区为重点防控治理区域。  相似文献   

19.
对总悬浮颗粒物的测定 ,常采用重量法。采样滤膜应放置在一定温度和湿度的平衡室内 2 4h ,并在此平衡室内进行称量。但目前有许多三、四级环境监测站并不具备如此的称量条件 ,往往在温度、湿度不恒定的条件下称量 ,导致滤膜称量的结果误差较大。为减少称量环境对称重的影响 ,通过多次实践 ,应用空白滤膜修正法 ,较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1 称量操作采样前 ,先将滤膜编号 ,在天平室自然环境中平衡 2 4h ,再将各张滤膜称量并记录 ,抽取其中 1张作为对照空白滤膜。采样后取回的样品滤膜 ,需在天平室和对照空白滤膜再同时平衡 2 4h后称量。若…  相似文献   

20.
将振荡天平技术与国内污染源废气监测方法标准相结合,建立了废气中颗粒物现场测定方法--便携式振荡天平法。新建方法以重量法为原理,检出限为0.2 mg/m 3,全程伴热以消除湿度干扰,测试前后以标准滤膜量值验证的方式对称量结果进行质量保证,实现了固定污染源废气中颗粒物的快速、准确的测量。方法建立后与国标法《固定污染源废气低浓度颗粒物的测定重量法》(HJ 836—2017)进行实际样品测定比对,结果表明,2种方法无显著性差异。新建方法提高了工作效率,减少了过程误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