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利用聚丙烯酰胺凝胶垂直板电泳方法,研究了不同浓度Cd胁迫对桐花树幼苗叶片过氧物酶(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酯酶(EST)同工酶酶谱的影响.结果表明:Cd胁迫下POD和EST同工酶组成发生了较大的变化,酶带颜色深浅和条数均有变化.部分同工酶基因表达在镉胁迫下完全关闭而酶带消失,另一部分同工酶基因表达则被启动而有新的酶带产生.而SOD同工酶酶带的亮度强弱也有明显的变化.这说明桐花树体内POD,EST和SOD同工酶确实能够适应Cd胁迫而产生相应变化,从而调节细胞代谢,以抵抗逆境胁迫.  相似文献   

2.
常规地下水修复技术如物理法、化学法和生物法难以同时降解地下水中重金属-有机物复合污染.本文提出多针-板脉冲放电等离子体同时降解地下水中重金属和有机物复合污染的方法 .以Cr(VI)和阿特拉津为目标污染物,研究复合污染中Cr(VI)和阿特拉津浓度、放电电压、溶液初始pH值和地下水中存在的主要离子对Cr(VI)和阿特拉津降解效果的影响,并探究放电过程生成的活性物质对复合污染中Cr(VI)和阿特拉津降解的作用效应.结果表明,相对单一污染物,复合污染物中Cr(VI)或阿特拉津的存在能够消耗放电过程产生的·H和·OH,阻碍其复合,Cr(VI)和阿特拉津在降解过程中产生协同效应.电压为13 kV时,单独处理10 mg·L-1的Cr(VI)和阿特拉津的降解效率分别为34.0%和51.5%,而复合污染中Cr(VI)和阿特拉津的初始浓度均为10 mg·L-1时,降解效率分别提高到45.0%和64.1%.放电电压增加,复合污染中Cr(VI)和阿特拉津的降解效率提高,但其能量效率呈下降趋势.增加溶液初始pH值,阿特拉津的降解效率减小,而Cr(VI)的降解效率呈现先...  相似文献   

3.
BS+DAS复配修饰膨润土吸附Cr(Ⅵ)和Cd2+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两性-阴离子复配修饰膨润土对Cr(VI)和Cd2+的吸附性能差异及其机理,并为两性复配修饰黏土矿物治理重金属污染水体提供依据,采用阴离子型有机修饰剂1-癸烷磺酸钠(DAS)复配修饰两性修饰剂十二烷基二甲基甜菜碱(BS-12或BS)修饰膨润土,研究各供试土样对Cr(VI)和Cd2+的等温吸附曲线及不同温度、pH值和离子强度条件对吸附的影响.结果表明,Langmuir模型能较好地拟合各修饰土样对不同类型重金属离子(Cr(VI)和Cd2+)的吸附曲线,其对Cr(VI)和Cd2+的平衡吸附量均呈现BS+150DAS(150%CEC DAS复配修饰膨润土)BS+100DASBS+50DASBS+25DASBSCK(膨润土)的趋势,且对Cr(VI)、Cd2+的最大吸附量(qm)分别为85.92 mmol·kg-1(100BS+150DAS)和321.89 mmol·kg-1(100BS+150DAS).各供试土样对Cr(VI)和Cd2+的吸附均表现为自发、焓增和熵增的特征,升温可增加其对Cr(VI)和Cd2+的最大吸附量.酸性环境有利于各修饰土样对Cr(VI)的吸附,而不利于对Cd2+的吸附.离子强度增加均降低了各修饰土样对Cr(VI)和Cd2+的吸附.  相似文献   

4.
改性生物炭负载nZVI对土壤Cr(VI)的修复差异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考察了生物炭(BC)、酸洗生物炭(HCl-BC)和纳米零价铁负载生物炭(n ZVI-HCl-BC)对土壤中Cr(VI)还原和总Cr形态转化的影响.结果表明,生物炭对Cr(VI)还原率随土壤含水率的升高而显著提高.在较高土壤含水率(70%)条件下,各生物炭对Cr(VI)的最高还原率排序为:HCl-BC(97.26%)n ZVI-HCl-BC(88.36%)BC(87.61%).在不同Cr(VI)污染水平下(150、300、600和900 mg·kg~(-1)),HCl-BC对土壤中Cr(VI)的还原率最高.随Cr(VI)含量升高,BC和HCl-BC对Cr(VI)的还原率呈降低趋势,而n ZVI-HCl-BC对Cr(VI)的还原率为先降低后升高.形态分析表明,生物炭在不同程度上增加了土壤中Cr残渣态的比例:n ZVI-HCl-BC(11.58%)HCl-BC(9.53%)BC(1.42%),表明生物炭对土壤Cr起到稳定作用.综上,改性生物炭显著促进Cr(VI)还原及总Cr向残渣态转化,表明其具有修复Cr污染土壤的潜力.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通过引入沼生植物香蒲构建植物微生物燃料电池系统(P-MFC)修复Cr(VI)污染湿地土壤,考察了植物、不同初始Cr(VI)浓度对系统产电及去除效率的影响.结果显示,香蒲种植能显著提高P-MFC运行性能,系统最大功率密度与Cr(VI)去除率分别提高至23.83 mW·m~(-2)、33.01%,随着Cr(VI)暴露浓度的升高,系统运行性能降低.利用P-MFC修复Cr(VI)污染土壤过程中,电化学还原作用是Cr(VI)去除的主要机制,近90%的Cr(VI)通过电化学还原去除,系统中0.3%~1.86%的Cr(VI)被香蒲吸收富集,3.5%~9.5%的Cr(VI)被微生物与还原性有机物直接还原.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发现,香蒲种植与低浓度Cr(VI)暴露下阳极微生物群落多样性较大,优势门类Proteobacteria相对丰度最高为63.9%,较未种植香蒲与高浓度Cr(VI)暴露条件下提高了3.4%~19.0%,电化学活性微生物Geobacter相对丰度最高为12.4%,较未种植香蒲与高浓度Cr(VI)暴露条件下提高了4.4%~6.8%.系统中对Cr(VI)具有较强耐受性与还原能力的Acinetobacter、Bacillus占有较大比例,且相对丰度随暴露浓度升高而增大,最高分别为19.0%、14.4%,进一步说明微生物群落在Cr(VI)去除上发挥了一定作用.上述结果表明,P-MFC在去除湿地土壤Cr(VI)污染方面具有良好的潜力.  相似文献   

6.
文章利用FeS纳米颗粒对人工配制的高、中、低3种水平的镉铅铬复合污染土壤进行修复,并对氧气和FeS纳米颗粒投加量等关键因素对土壤修复过程的影响进行了探究.结果 表明:氧气对稳定化过程影响不大;对于低浓度污染土壤,土壤中Cr(Ⅵ)含量和浸出液中Cd、Pb、Cr(Ⅵ)、总Cr浓度一般可达标,可不进行处理;对于中浓度污染土壤,当FeS与(Cd+Pb+Cr(Ⅵ))的摩尔比为2:1时,可将土壤中Cr(Ⅵ)含量可降低至标准值以下,但浸出液中的Pb无法得到较好的稳定化,按PO43-与Pb的摩尔比为8∶1复合投加磷酸盐后,浸出液中Cd、Pb、Cr(Ⅵ)、总Cr浓度均可降至标准值以下;对于高浓度污染土壤,当FeS与(Cd+Pb+Cr(Ⅵ))的摩尔比在2∶1及以下时,FeS对土壤中的Cr(Ⅵ)的还原效果存在波动,达标存在难度,与磷酸盐复合投加可有效稳定高浓度污染土壤浸出液中的Cd、Pb、Cr(Ⅵ)和总Cr.经FeS NPs和磷酸盐稳定化处理后,土壤中生成了Pb3(PO4)2、CdS、PbS、Cr(OH)3、[Cr,Fe](OH)3和Fe3(PO4)2等沉淀物,3种重金属形态由可交换态等形态向稳定性较高的残渣态转化,释放迁移到环境的可能性减小,对环境的风险降低.修复后的土壤pH呈弱碱性,利于土壤中Cr(Ⅲ)、Cd和Pb的长期稳定;有机质含量和阳离子交换容量升高;氧化还原电位降低,体系保持还原环境,可有效防止Cr(Ⅵ)的再次氧化.  相似文献   

7.
广西刁江野生鱼类重金属积累特征及其健康风险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评估广西刁江野生鱼类重金属积累特征及其健康风险,分析了广西刁江水系8种野生鱼类肌肉中铅(Pb)、镉(Cd)、铬(Cr)、砷(As)和汞(Hg)5种重金属的含量水平.利用污染指数法和目标危害系数法对其污染程度、食用安全性及健康风险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所有鱼类肌肉样品中Pb、Cd、Cr、As和Hg的含量范围分别为0.041~1.160、0.000 1~0.066、0.173~0.789、0.010~2.420和0.000 7~0.077 mg·kg~(-1).Pb和As的含量水平超出《食品中污染物限量》(GB 2762-2012)的限值,超标率分别为5.06%和64.56%;而Cd、Cr和Hg的含量水平未出现超标现象.污染指数结果表明:越南鱊和须鱊受到重金属严重污染;罗非鱼处于中污染水平;餐鲦、南方拟餐、鲫鱼、大眼鳜和草鱼处于轻污染水平.刁江水系8种野生鱼类对Pb、Cr和Hg的富集程度较大;肉食性和杂食性鱼类重金属含量水平高于草食性鱼类.越南鱊和须鱊复合重金属目标危害系数均大于1,这表明当地居民长期摄食越南鱊和须鱊暴露重金属存在潜在健康风险.在所有野生鱼类(南方拟餐和餐鲦除外)的复合重金属目标危害系数中,As的贡献比例最高,平均贡献率达到76.63%,说明As是主要风险元素.  相似文献   

8.
磺胺间甲氧嘧啶-镉复合污染对作物种子发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测定了黄潮土中常用兽药磺胺间甲氧嘧啶(SMM)与重金属镉(Cd)单一及复合污染对小麦和西红柿种子发芽(根伸长、芽伸长和发芽率)的影响,分析了土壤中药物浓度与作物生长抑制的剂量-效应关系及复合污染的毒性效应.结果表明,在单一污染物作用下,根伸长抑制率和芽伸长抑制率与药物浓度显著相关(P0.05);药物对根伸长及芽伸长的抑制高于对种子发芽的抑制;SMM对2种作物的毒性效应明显强于Cd,SMM对小麦和西红柿根伸长的IC50(抑制率为50%时污染物浓度)分别为33.7,49.3mg/kg,而Cd为507.3,599.8mg/kg.SMM和Cd复合污染时,在低Cd(200mg/kg)的胁迫下,联合作用主要体现为协同作用,但随着SMM浓度的增加,协同效应不显著(P>0.05);在高Cd(500mg/kg)作用下,二者的联合效应中Cd起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以缢蛏(Sinonovacula constricta)、剖刀蛏(Cultellus scalpellum)、文蛤(Meretrix linnaeus)、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杂色鲍鱼(Haliotis diversicolor)等为研究对象,通过其蛋白酶、酯酶和淀粉酶的同工酶分析,表明3种消化酶在不同贝类中表达图谱各异、强弱有别.其中蛋白酶图谱最为简单,出现2条同工酶带;酯酶酶谱较为复杂,共出现8种同工酶带;淀粉酶酶谱最为复杂,总共出现9条同工酶带.相似度指数统计显示缢蛏与文蛤、剖刀蛏和栉孔扇贝之较高,而与杂色鲍鱼差异较大.进一步根据同工酶酶谱差异指数聚类,结果缢蛏和剖刀蛏首先聚在一起,然后文蛤、栉孔扇贝和杂色鲍鱼依次聚类,这一结果与参试5种贝类的生物学分类地位非常一致.  相似文献   

10.
重金属Cd、Zn、Pb复合污染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81,自引:2,他引:81  
采用回归正交设计方案 ,研究了潮褐土中Cd、Zn、Pb复合污染对 4种土壤酶活性 (过氧化氢酶、脲酶、碱性磷酸酶、转化酶 )的影响 .结果表明 ,在复合效应影响中 ,重金属对土壤酶活性的抑制效应顺次为Cd >Zn >Pb ;同时 ,Cd、Zn、Pb复合污染对 4种土壤酶活性的影响效应存在着明显差异 .其复合污染对脲酶表现出协同抑制负效应的特征 ;对过氧化氢酶表现出一定的屏蔽作用 ;对转化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影响则主要随着Cd浓度的增加而显著降低 .离子冲量与土壤脲酶活性之间呈显著负相关 ,用脲酶活性作为预测土壤重金属Cd、Zn、Pb复合污染程度的主要生化指标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1.
苏州河底泥中重金属的烧结无害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有氧烧结法和还原烧结法处理苏州河底泥,研究了底泥中重金属的无害化效果.结果表明,有氧烧结温度900℃以上时,对Cu、Pb、Zn、Cd去除率达40%~65%;烧结温度为500~900℃时,尽管对Cu、Pb、Zn、Cd去除效果不明显,但能有效抑制其溶出.有氧烧结法不仅不能实现Cr的去除,而且会增加Cr的溶出,这是由于有氧烧结过程中Cr(III)被转化为Cr(VI),而底泥对Cr(VI)的吸附能力很有限.还原烧结法则能有效防止底泥中Cr(III)向Cr(VI)的转化,从而抑制包括Cr在内的重金属的溶出.  相似文献   

12.
为评估重金属、多环芳烃单一及复合污染对海洋多毛类抗氧化酶活性及膜脂过氧化水平的影响,分别以镉(Cd)、苯并(a)芘(B[a]P)作为重金属和多环芳烃的代表,研究了Cd、B[a]P及二者复合污染胁迫下双齿围沙蚕(Perinereis aibuhitensis)体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的响应特征。结果显示:Cd污染胁迫下,双齿围沙蚕体内SOD、CAT活性与Cd没有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MDA含量则随其浓度升高而升高;B[a]P污染胁迫下,SOD、CAT活性及MDA含量均表现出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Cd和B[a]P复合污染胁迫下,双齿围沙蚕体内SOD活性低浓度下被诱导,高浓度下被抑制,而CAT活性则随暴露浓度升高先降低然后恢复至对照水平,MDA含量仅在高浓度下被显著诱导(P0.05)。本研究表明,Cd能够干扰B[a]P对沙蚕抗氧化系统的影响,二者复合污染胁迫表现为拮抗效应。  相似文献   

13.
以甲酸为活化剂,耦合热活化过硫酸钠技术产生还原性二氧化碳阴离子自由基(CO2·-),从而还原去除水溶液中四氯化碳(CT)和Cr(VI),考察过硫酸钠和甲酸初始浓度的影响以及复合污染处理效果.结果表明:当过硫酸钠与甲酸浓度均为100mmol/L时,单独CT或Cr(VI)分别在120min、60min内基本完全去除(50℃),且污染物去除效率随过硫酸钠及甲酸浓度升高而增强.在CT和Cr(VI)复合污染体系中,Cr(VI)的存在能够抑制CT降解,且抑制程度随Cr(VI)初始浓度升高而提高,但Cr(VI)去除率随CT初始浓度增大而升高.加入CO2·-猝灭剂(甲基紫精)能够抑制CT降解,但促进Cr(VI)去除,表明有机物的存在能够增强Cr(VI)去除效率.  相似文献   

14.
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重金属Cd(20 mg·kg-1)污染下,黑麦草-丛枝菌根对2个番茄品种生长、叶和根丙二醛(MDA)含量、抗氧化酶活性、Cd积累及化学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番茄果实干重和植株总干重、叶和根抗氧化酶活性及丙二醛含量、植株各部位Cd含量及积累量在不同品种和处理间的差异达到显著性水平.黑麦草和丛枝菌根单一或复合修复显著提高了2个番茄品种的果实、根、茎、叶及总干重,降低了叶和根的MDA含量及过氧化氢酶(CAT)、超过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黑麦草和丛枝菌根单一或复合修复降低了2个番茄品种果实中Cd提取总量和各形态Cd含量,降幅分别为19.4%~52.4%、31.0%~75.2%、19.7%~59.1%、3.1%~48.2%、20.0%~65.0%、40.7%~100.0%和15.2%~50.0%.Cd主要积累在番茄的叶和茎,果实和根积累较少.黑麦草和丛枝菌根单一或复合修复不同程度降低了番茄果实、叶、茎和根中的Cd含量;减少了茎Cd积累量和植株全Cd量."Cd+黑麦草+丛枝菌根"处理还减少了2个番茄品种果实的Cd积累量,降幅分别为42.9%和43.7%.供试2个番茄品种,以"洛贝琪"对Cd的耐性和抗性较强,果实Cd含量和积累量及植株Cd总积累量则以"洛贝琪"<"德福mm-8".  相似文献   

15.
为评估多环芳烃与重金属单一及复合污染对海洋底栖多毛类早期发育的影响,本文选取苯并(a)芘(BaP)和镉(Cd)作为目标污染物,进行了二者单一及复合污染对广泛分布于我国河口和海湾的双齿围沙蚕(Pernereis aibuhitensis)3刚节疣足幼体发育影响的72 h急性毒性实验。结果表明:(1)单一污染胁迫下,BaP对沙蚕幼体的毒性作用显著(P<0.05),致畸效应明显,而Cd对沙蚕幼体的毒性作用不显著(P>0.05),当Cd浓度最高为2000μg/L时幼体正常发育的比例仍高达82.3%;沙蚕3刚节疣足幼体非正常发育的BaP和Cd半数效应浓度(EC50)分别为125.03μg/L和13.3 g/L。(2)复合污染胁迫下,幼体发育受BaP+Cd低浓度配比组合(0.5+5,0.5+50,5+5,5+50μg/L)的影响较小,复合毒性以拮抗作用为主;但受BaP+Cd高浓度配比组合(50+500,50+2000,500+500,500+2000μg/L)的影响显著增大(P<0.05),复合毒性主要表现为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6.
重金属和有机氯农药在沈阳郊区农田土壤中的吸附和迁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静态吸附和土柱淋溶实验研究了重金属和有机氯农药在沈阳郊区农田土壤中的迁移转化规律.吸附实验结果表明,土壤对Pb和Cd阳离子的吸附大于对Cr(VI)和As(V)阴离子的吸附,对Cr(VI)的吸附大于对有机氯农药六六六(BHC,包括α-BHC、β-BHC、γ-BHC、δ-BHC)和滴滴涕(DDT,包括o,p'-DDT、p,p'-DDT)的吸附能力.土柱淋溶实验结果表明,Cr(VI)和As(V)在耕层土壤中的迁移速度远大于Pb、Cd的迁移速度,α-BHC由于淋溶液初始浓度较低,因而迁移速度较慢.淋溶实验后,具有较高生物可利用性和迁移性的可交换态重金属的相对含量增加了1.2%~5.4%,从而增加了Pb、Cd、Cr和As等重金属对生态系统的威胁.结合吸附和迁移实验结果可知,所研究污染物中,Cr(VI)和As(V)对地下水的威胁较大,Pb和Cd对农业生产的威胁较大,而目前有机氯农药已被国家明令禁止使用,土壤中的部分残留有机氯农药由于土壤的吸附作用,使得其对农业生产的威胁逐渐减小,对地下水的威胁性也较小.  相似文献   

17.
Cd、豆磺隆胁迫下黑土-小麦系统中酶活性的动态变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利用盆栽试验研究了Cd单一污染和Cd-豆磺隆复合污染作用下黑土-小麦系统中脲酶(Urease)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的动态变化,尤其是考察了小麦整个生育期内(主要分为拔节期、开花期和成熟期)这2种酶活性的动态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无论是在有或无豆磺隆胁迫时,随着Cd污染浓度的增加,脲酶活性呈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过氧化氢酶活性变化相对于脲酶比较稳定.通过拟合方程可知,脲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Cd或Cd-豆磺隆的污染状况,如果用酶活性指示Cd和豆磺隆污染程度时需适当考虑作物的不同生育期以及Cd和豆磺隆污染的关系.在小麦的整个生长期内,当Cd含量为2~30 mg·kg-1时,无论是Cd单一污染还是Cd-豆磺隆复合污染,脲酶活性均呈现出由拔节期到开花期升高、由开花期到成熟期下降的趋势;而在高含量(>30 mg·kg-1)Cd作用下,酶活性的这种变化趋势表现的较弱.  相似文献   

18.
采用室外盆栽模拟方法,比较和分析了镉(Cd)-砷(As)复合污染处理对球果蔊菜(Rorippa globosa,十字花科焊菜属,1种从农田杂草中新发现的镉超富集植物)的生长及其对Cd、As吸收和积累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低浓度Cd-As复合污染条件下,由于Cd、As的拮抗作用,从而促进植物的生长发育,同时也促进地上部对Cd的吸收和积累.在Cd-As复合污染处理浓度为10 mg/kg和50 mg/kg时,株高和地上部干重达到最大(分别为35.9 cm和2.2 g,盆),叶片中Cd积累量高于同浓度单一Cd处理.Cd-As复合污染高浓度处理表现出对球果蔊菜生长以及Cd的吸收和积累有协同的抑制作用.同时,球果薄菜根部对As的吸收能力大于其地上部,相应的富集系数≤0.3,转移系数≤0.6,说明球果萍菜对As有一定的排斥作用.这些结果表明,球果蔊菜有很强的忍耐Cd-As复合污染的能力,对修复Cd-As复合污染土壤具有一定的潜力.  相似文献   

19.
农药混配剂对大鼠肠酯酶同工酶的抑制作用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比较了速灭杀丁、杀螟松和增效剂NIA_(16388)的单剂和混剂在离体与整体条件下对大鼠肠脂酶同工酶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大鼠肠至少有10条酯酶带,主要由羧酸酯酶组成.杀螟松能强烈抑制羧酸酯酶活力,而速灭杀丁与NIA_(16388)在处理2h时呈现抑制作用,而随处理时间的增加酶活力有恢复的现象,羧酸酯酶的这种抑制作用同杀虫剂的剂量有关.  相似文献   

20.
重金属共存严重抑制了微生物降解染料的效率,本研究拟采用EDTA螯合Cr提高Burkholderia cepacia C09G降解复合污染中孔雀绿的效率.实验结果表明,0.1 mmol·L~(-1)孔雀绿单独存在条件下,24 h的生物降解率达到96.2%;然而,在0.5 mmol·L~(-1)Cr(VI)共存条件下,60 h的降解率仅为6.7%.当加入0.5 mmol·L~(-1)EDTA螯合剂后,60 h时孔雀绿的降解率提高到18.8%.当EDTA浓度为0.5 mmol·L~(-1)时,最佳螯合Cr(VI)的浓度为0.7 mmol·L~(-1),此时,60 h后孔雀绿的降解率达到35.3%,对Cr(VI)的吸附率为24.6%.此外,通过EDS、SEM、XPS分析证明,EDTA可以减小Cr(VI)的毒性,Burkholderia cepacia C09G可将吸附的Cr(VI)还原为Cr(III).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