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以黔中喀斯特地区10种优势树种为研究对象,对其根、茎、叶中的碳(C)、氮(N)、磷(P)化学计量特征及其器官性状之间的关联进行了分析,旨在探明喀斯特地区主要优势树种养分利用特征及其对贫瘠环境的适应能力。主要结果如下:研究区植物叶片的N/P平均值为(9.75±0.55),主要受N的限制,但固氮植物桤木和马桑因其自身具有较强的固氮能力,未因贫瘠环境中N的缺乏而受到N的制约,叶片N/P(13.76)比值接近于14。C含量、C/N、C/P在各生长型间表现为:常绿树种落叶树种,针叶树种阔叶树种,非固氮固氮植物;N、P含量则为:常绿树种落叶树种,针叶树种阔叶树种,非固氮固氮植物。各器官的养分分配方式:全C含量为叶(438.93 mg·g~(-1))茎(393.83 mg·g~(-1))根(355.95 mg·g~(-1));全N含量为叶(16.26 mg·g~(-1))根(5.1 mg·g~(-1))茎(3.73 mg·g~(-1));全P含量为叶(1.73 mg·g~(-1))根(0.52 mg·g~(-1))茎(0.29 mg·g~(-1))。植物各器官N与P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体现了植物吸收N、P养分元素的协同性。植物叶与根,茎与根以及茎与叶的相同元素之间均呈正相关关系(P0.05),说明环境供应植物体各器官的养分元素具有共变性。叶、根、茎中C与C/N、C/P均呈显著正相关,说明N、P对植物的生长及有机物的积累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植物自然丰度的稳定性N同位素(δ15N)在植物N吸收和N转运过程中会发生变化,但植物叶片在凋落之前的N素的再吸收如何影响δ15N变化还不清楚.本研究以凉水地区的14个常见树种和宝天曼地区的16个常见树种为研究对象,测定各树种新鲜叶和凋落叶及其对应土壤中的C、N质量分数和δ15N值.结果表明,凉水树种新鲜叶N质量分数和δ15N值显著高于宝天曼树种,这与凉水土壤的N质量分数和δ15N值都高于宝天曼土壤相对应.此外,凉水树种叶片N吸收率(47%)与宝天曼树种(40%)无显著差异.宝天曼树种凋落叶中的δ15N显著高于新鲜叶中的δ15N值,即叶片N再吸收过程中存在N同位素的分馏效应,而凉水树种凋落叶与新鲜叶中的δ15N无显著性差异.本研究首次报道在植物叶片N再吸收过程中存在显著的同位素分馏效应,而且分馏效应的程度与N再吸收率显著负相关.此外,植物叶片N再吸收过程中是否存在同位素分馏效应可能取决于叶片的N再吸收率;乔木新鲜叶片N质量分数和δ15N值在地区间的差异可能取决于土壤N质量分数和δ15N值的地区差异;叶片N再吸收率可能与N在叶片中的存在形态有关,而与土壤N质量分数不相关.  相似文献   

3.
氮(N)和磷(P)是植物生长所必需的大量元素,其供应是否充足对植物生长发育具有重要影响。菌根真菌侵染有助于植物对N、P等营养元素的吸收利用,而以往研究大多集中于草地、农田生态系统中,并多以控制实验或者室内盆栽实验为主。选择南亚热带森林演替前期与演替中期的共有优势树种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以及演替中期与演替顶级阶段的共有优势树种木荷(Schima superba)与锥栗(Castanopsis chinensis)为研究对象,测定其菌根侵染率、根际土酸性磷酸酶活性(acid phosphatase activity,APA)、根际土以及叶片元素含量,探讨不同演替阶段森林共有优势树种N、P可利用性与菌根真菌侵染率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马尾松菌根侵染率由演替前期的48.18%显著增加到演替中期的65.7%;木荷以及锥栗菌根侵染率分别由演替中期的57.7%、50.79%增加到演替顶级的64.03%、53.18%;(2)共有优势树种菌根侵染率与叶片磷含量呈显著负相关关系,马尾松菌根侵染率与根际土铵态氮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3)共有优势树种根际土APA、叶片N:P均随着演替的进行而升高,木荷和锥栗根际土APA分别由演替中期的8.8、9.38μmol·g~(-1)·h~(-1)显著增加到演替顶级的16.96、15.55μmol·g~(-1).h~(-1);共有优势树种根际土APA与有效磷含量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而与根际土C:P、N:P以及叶片N:P间存在极显著正相关关系。可见,随着南亚热带森林演替的进行,磷限制的增强将使得不同演替阶段森林共有优势树种菌根侵染率升高,菌根真菌的侵染能够缓解不同演替阶段森林共有优势树种所受的磷限制。  相似文献   

4.
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乔灌草物种的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比是认识植物养分利用与分配的重要指标,一定程度上表征了物种在生态系统中的生存适应策略,但不同生活型的物种(如乔灌草)往往具有较大的差异,且缺乏必要关注.因此,为认识四川盆地北亚热带典型常绿阔叶林中主要乔灌草物种的氮磷利用特征,以9个乔木树种、3个灌木物种和4个草本物种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物种叶、枝、皮、茎和根等器官的碳氮磷含量及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结果显示:总体而言,草本植物的氮和磷的含量大于乔木和灌木,但乔木物种的碳氮比、碳磷比和氮磷比均大于灌木和草本,表明乔木植物相较于灌木和草本植物可能具有更加高效的氮磷利用效率;不同器官氮含量表现为叶枝皮根茎,但磷含量表现为叶枝皮茎根;碳氮比表现为茎根皮枝叶,碳磷比表现为茎皮根枝叶,而氮磷比表现为皮叶根枝茎. 3类生活型植物同一器官的氮和磷含量、碳氮比、碳磷比以及氮磷比均存在较大的差异,其中乔木叶片的氮磷比小于16大于14,灌木和草本植物的叶片的氮磷比均小于14,表明灌木和草本植物受到氮的限制作用可能较大.这些结果意味着该区域林下植物养分利用效率相对较低且受到氮限制作用更为强烈,可为相似常绿阔叶林可持续经营和管理提供理论依据.(图5表1参36)  相似文献   

5.
生态系统的养分循环和养分供求平衡影响植物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碳(C)、氮(N)、磷(P)含量和计量比反映植物生理过程.青海省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了解该地区森林乔木各器官C、N、P含量及差异与养分分配机制对高原生态环境及其功能的维持有重要作用.以青海省不同地区森林中4个优势树种为对象,野外采集树种不同器官(叶片、树枝、树干、树根和树皮)测定C、N、P含量,分析青海省优势树种C、N、P含量分配及其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结果显示:(1)尖扎地区叶片中C含量和树枝中C、N、P含量都显著高于其他地区;而互助、大通、循化和祁连树皮中C含量最高;(2)门源地区树根N、P含量最低,叶片对N、P利用效率高;(3)高海拔地区树种叶片P含量高于低海拔地区,N含量则相反;(4)各地区优势树种各器官N/P 14,主要受N元素限制.综上所述,植物在不同环境条件下采取的适应性机制不同,门源、尖扎地区植物叶片中C含量高,光合作用强,对N、P需求大且利用效率高;互助、大通、循化和祁连地区树皮中C含量最高,说明植物为抵御严寒气候采取保守生长策略;各地区植物生长在N元素限制条件下有较高的养分利用效率.(图2表4参57)  相似文献   

6.
秋季北方城市植物群落对温湿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沈阳市城市植物群落的特点,对沈阳市的城市植物群落(样地1-P1、样地2.P2、样地3-P3、样地4-P4)的温度、相对湿度进行了测定,分析了城市绿地对周围小气候的影响.在秋季,气温的日变化呈单峰型,在14:00达到最高,桂对湿度的变化和气温的日变化相反,早晨最高,14:00最低.城市植物群落对周围环境具有一定的降温增湿作用,温度随着与植物群落距离的增大逐渐升高,相对湿度的变化也与温度的变化相反,随着与植物群落距离的增大逐渐降低.在城市植物群落面积相差很大的情况下(P1和P2),面积大的植物群落具有较好的降温增湿作用,尤其在12:00和14:00,P1的降温增湿作用均极显著地强于P2(P<0.01);植物群落面积大致的相等条件下(P3和P4),水体面积越大对小气候的调控能力越强,12:00和14:00,由于水分蒸发加速,水体面积大的水分蒸发量大,因此P4的降温增湿作用均极显著的强于P3(P<0.01).但植物群落与调控小气候之间的定量关系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同时,植物群落的这种调控能力又受到城市交通的严重影响.  相似文献   

7.
云杉属(Picea)和圆柏属(Sabina)乔木是青海省分布最广、蓄积量最大的乔木,弄清这2个属内各乔木树种含碳率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对于青海省碳储量评估具有至关重要作用。考虑最小样本需求、样本的区域代表性和工作量等方面的因素,在青海省乔木林中云杉属和圆柏属乔木分布区内选取天然起源的云杉属乔木(包括:青海云杉Picea crassifolia、川西云杉P.likiangensis var.rubescens和紫果云杉P.purpurea)29棵和圆柏属乔木30棵(包括:祁连圆柏Sabina przewalskii和大果圆柏S.tibetica)作为青海省云杉属和圆柏属含碳率分析样本,采用干烧法对其树干、树皮、枝条、死枝、叶和根的含碳率进行测定。结果显示:(1)青海省云杉属和圆柏属5个乔木树种全株的含碳率在0.454 5(紫果云杉)至0.465 0(祁连圆柏)之间,其中云杉属的平均含碳率为0.460 6,圆柏属的为0.466 1,云杉属的含碳率显著低于圆柏属。(2)青海省云杉属和圆柏属5个乔木树种各器官含碳率在0.443 4(祁连圆柏的枝条)至0.496 4(大果圆柏的叶)之间;总体上叶的含碳率高于其它器官;同一树种不同器官以及不同树种同一器官的含碳率之间均存在差异,但是变化较小(变异系数均在4%以内)。(3)树种含碳率是树种本身属性(内因)和环境因素(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不同的生长环境下,同一树种的含碳率可能有较大差异;而生长在近似环境中的不同树种其含碳率可能很接近。由于含碳率的变化会对碳储量评估产生显著影响,因此区域碳储量的准确评估需要以该区域优势树种含碳率的精确测定为基础。  相似文献   

8.
植物如何有效地利用干旱地区的水分资源日渐成为研究热点。砒砂岩区处于全球环境脆弱敏感带,为深入了解该区油松(Pinus tabuliformis)的水分利用特征,选取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圪秋沟小流域砒砂岩区为试验区,在连续典型晴天内,通过对油松茎流速率及周围环境因子进行24 h连续监测,得出油松的茎流规律及影响茎流速率的环境因子数据,并对有关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油松的茎流速率表现为明显的昼夜变化规律,且呈单峰型曲线。白天茎流速率的变幅较大,夜间变化相对稳定。(2)油松茎流速率在8月份的日变化表现为清晨4:00—5:00开始启动,中午11:00—13:00达到峰值,随后连续下降,晚上20:00—21:00达到低谷。(3)环境因子中影响油松茎流(Y)的环境因子依次是太阳辐射强度(X_1)、空气相对湿度(X_2)、空气温度(X_3)、平均土壤温度。相关系数分别为0.962、-0.861、0.758和0.234。对其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可得到适合于砒砂岩区油松茎流速率的数学模型为Y=29.004+0.374X_1-1.091X_2-0.167X_3,R~2=0.952。目前对于植物茎流规律特征及植物水分利用特征的研究大都集中在水肥充足的地区,而在砒砂岩地区的研究成果还鲜有报道。该研究结果可为砒砂岩区植物水分供求关系的进一步研究提供数据支撑,也可为砒砂岩区植物资源的水分有效利用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城市绿地空气细菌含量变化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了解城市绿地空气细菌含量的时空变化情况以及不同空间结构绿地减菌作用的差异,通过对北京市元大都公园内全年监测样地和不同空间结构样地空气细菌的测定,得出了城市绿地空气细菌含量的年变化基本上呈双峰曲线,11月和5月含量较高,其它月份相对较低,而且证明在植物生长季绿地减菌能力较强。城市绿地空气细菌含量秋季、春季、夏季的日变化各不相同,秋季8:00~14:00总体呈下降趋势,14:00~16:00略有升高,而16:00~18:00大部分绿地有所下降;春季7:00~13:00下降,13:00~19:00呈上升趋势;夏季在9:00和17:00出现峰值,基本呈双峰型。不同空间结构的绿地减菌作用不同,春季针叶乔木具有优势,夏季阔叶乔木表现优秀,而草坪最差。在城市绿化建设中,如果从降低空气细菌含量方面考虑,建议建设绿地面积最好>900 m2,如果达不到900m2,可以考虑建设面积至少>400 m2。  相似文献   

10.
植物对矿质元素的吸收和利用是衡量森林群落养分状况的重要指标.为了解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植物群落矿质元素分配特征,以华西雨屏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优势植物为研究对象,于2017年8月采集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的根、茎、皮、枝、叶样品,测定分析森林群落优势植物矿质元素K、Ca、Na、Mg的分配特征.结果表明:优势植物矿质元素平均浓度表现为Ca K Mg Na;不同功能群各元素浓度存在一定差异,K和Mg浓度以乔木植物最低,Ca和K浓度分别以灌木和草本植物最高,Na浓度在植物功能群间无明显变化;不同植物功能群相同器官的矿质元素浓度明显不同,根系K、Ca和Mg浓度以乔木植物最低,叶片K、Ca、Na和Mg浓度以灌木植物最高,乔木和灌木植物枝条矿质元素浓度差异不显著;同一植物功能群的不同器官显著影响矿质元素浓度,乔木植物Ca浓度以树皮最高,灌木植物K、Ca和Mg元素浓度以枝条最低,草本植物叶片和根系矿质元素无显著差异;K与Mg和Na元素浓度以及Ca与Mg元素浓度显著正相关,Na与Ca和Mg元素浓度呈显著负相关,K和Ca元素浓度相关不显著.因此,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植物矿质元素的分配不仅受到功能群及其器官的影响,还受到元素间相互作用的影响.(图4表2参55附表1)  相似文献   

11.
秦娟  上官周平 《生态环境》2011,20(3):429-434
采用盆栽试验对白榆(Ulmus pumila)单作(BB)、刺槐(Robinia pseudocacia)单作(CC)及白榆/刺槐(U.pumila-R.pseudocacia.)互作(BC)(3种互作方式:根系不分隔(N)、根系用尼龙网(L)分隔和根系用塑料膜(P)分隔)及两种施肥方式(施肥处理(F)和不施肥处理(N))下土壤pH值、土壤养分及植株N、P养分吸收总量的季节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处理土壤pH值从5—9月呈增加趋势,互作中根系不分隔处理和根系用尼龙网分隔处理降低土壤的pH值效果较明显;各处理w(土壤有机质)在7月份较高,其中施肥处理〉不施肥处理,在3种互作方式中,w(土壤有机质)大小顺序为:根系不分隔〉根系用尼龙网分隔〉根系用塑料模分隔;随着季节的变化,不同处理土壤销态氮含量呈降低趋势。在白榆、刺槐整个生长期内,w(NH4+-N)占绝大部分,w(NO3--N)极少,由此说明在白榆、刺槐整个生长期吸收的氮素形态主要是NH4+-N。不同处理白榆、刺槐植株的N、P养分吸收总量从5月到9月呈现不断增加趋势,至9月达到最大。互作植物N、P养分吸收总量均高于其相应的单作,但不同互作方式对N、P养分吸收总量的变化不同。在3种互作方式中,改善土壤养分状况及植株N、P养分吸收总量的最优互作方式为根系不分隔施肥处理(BCNF)。  相似文献   

12.
We studied the effects of tree species on leaf litter decomposition and forest floor dynamics in a common garden experiment of 14 tree species (Abies alba, Acer platanoides, Acer pseudoplatanus, Betula pendula, Carpinus betulus, Fagus sylvatica, Larix decidua, Picea abies, Pinus nigra, Pinus sylvestris, Pseudotsuga menziesii, Quercus robur, Quercus rubra, and Tilia cordata) in southwestern Poland. We used three simultaneous litter bag experiments to tease apart species effects on decomposition via leaf litter chemistry vs. effects on the decomposition environment. Decomposition rates of litter in its plot of origin were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litter lignin and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mean annual soil temperature (MAT(soil)) across species. Likewise, decomposition of a common litter type across all plots was positively associated with MAT(soil), and decomposition of litter from all plots in a common plot was negatively related to litter lignin but positively related to litter Ca. Taken together, thes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ree species influenced microbial decomposition primarily via differences in litter lignin (and secondarily, via differences in litter Ca), with high-lignin (and low-Ca) species decomposing most slowly, and by affecting MAT(soil), with warmer plots exhibiting more rapid decomposition. In addition to litter bag experiments, we examined forest floor dynamics in each plot by mass balance, since earthworms were a known component of these forest stands and their access to litter in litter bags was limited. Forest floor removal rates estimated from mass balance were positively related to leaf litter Ca (and unrelated to decay rates obtained using litter bags). Litter Ca, in turn, was positively related to the abundance of earthworms, particularly Lumbricus terrestris. Thus, while species influence microbially mediated decomposition primarily through differences in litter lignin, differences among species in litter Ca are most important in determining species effects on forest floor leaf litter dynamics among these 14 tree species, apparently because of the influence of litter Ca on earthworm activity. The overall influence of these tree species on leaf litter decomposition via effects on both microbial and faunal processing will only become clear when we can quantify the decay dynamics of litter that is translocated belowground by earthworms.  相似文献   

13.
亚热带次生常绿阔叶林优势种间的竞争效应与竞争反应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运用邻体干扰模型及其野外工作方法,初步研究了缙云山亚热带次生常绿阔叶林优势种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大头茶(Gordonia acumenata)和白毛新木姜子(Neolitea aurata var. glauca)3个种群间的竞争效应与竞争反应.结果表明(1)种内竞争效应排序为马尾松>大头茶>白毛新木姜子;(2)种间竞争效应排序为白毛新木姜子>马尾松>大头茶;(3) 种间竞争反应排序为大头茶>马尾松>白毛新木姜子;(4)白毛新木姜子与大头茶之间的竞争强度最大,达到1.05;大头茶与马尾松之间的竞争强度最小,仅为0.32. 表3 参8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测定樟子松防风固沙林草地植物产量,对草本植物生物产量的季节动态及林分密度对草本植物产量的影响作了定性和定量分析。此外,还采用牧草产量法对章古台樟子松固沙林可牧资源生产潜力进行了初步评价。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抚顺矸石山立地条件下树龄为10年的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 L.、火炬Rhus typhina Nutt、白榆Ulmus pumila L.、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 L.林以及植被自然恢复裸地(CK)5种植被恢复模式为研究对象,按土壤发生学层次进行采样,对土壤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pH、过氧化氢酶、蔗糖酶和脲酶等指标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与CK相比,4种造林模式显著提高了Ah层的土壤有机质和养分含量,其中,有机质、有效磷改良效果最好的是白榆模式,分别增加了194.8%、442.9%;速效钾改良效果最好的是刺槐模式,增加了262.0%;碱解氮则是火炬模式改良效果最好,增加了509.2%。不同造林模式与CK相比增加了各层次的过氧化氢酶、脲酶、蔗糖酶活性,其中,蔗糖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Ah层最大的是火炬模式,增加了134.5%和880.9%;脲酶酶活性最大的是白榆模式,增加了119.1%。从垂直角度看,有机质、碱解氮、过氧化氢酶、脲酶随土层加深含量降低,在C层达到最小值,而速效钾、有效磷、蔗糖酶的最小值则出现在AC层;不同模式对土壤pH影响不一,垂直规律不明显。  相似文献   

16.
不同大气污染区林木根区土壤重金属和酶活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黄埔区是广州市污染较严重的地区,其中林木也受到了大气等污染物的危害。林木根区的土壤重金属和酶活性是探讨污染对林木影响机制和反映污染程度的重要指标。作者分别在该区的石化厂、硫酸厂附近林地和非污染的华南农业大学校园(对照)共3个区选择了台湾相思、马尾松、尾叶桉和荔枝4个树种、11个采样点,共采集了33个供试土壤样品,分析了林木根区土壤重金属(Cu、Zn、Pb、Cd)全量、有效量和土壤酶(脲酶、过氧化氢酶、酸性磷酸酶和蛋白酶)活性。结果表明,(1)石化厂重金属含量总体上与对照区差异不大,而硫酸厂区重金属含量则显著地高于对照区,污染严重。(2)不同调查区根区土壤酶活性存在显著差异,各调查区平均土壤酶活性大小顺序基本上表现为:对照区>石化厂区>硫酸厂区,尤其是硫酸厂区显著地低于对照区;而同一调查区不同树种之间的酶活性也存在差异,台湾相思根区土壤脲酶的活性均比其它树种高;从酶活性看,在硫酸厂严重污染胁迫下,台湾相思比尾叶桉更耐污染。(3)对土壤重金属含量和酶活性进行典型相关分析得出:根区土壤有效Zn含量对过氧化氢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有明显的刺激作用,但抑制了蛋白酶活性;有效Cd则抑制了过氧化氢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但刺激了蛋白酶活性。  相似文献   

17.
郭月峰  姚云峰  秦富仓  祁伟 《生态环境》2013,(10):1665-1670
选择燕山典型流域6个林龄序列的小叶杨(Populus simonii)和5个林龄序列的山杏(Prunus sibirica)主要造林树种为研究对象,利用时间替代空间样地测量法量化退牧还林后生物量碳储量、凋落物碳储量和土壤碳储量及生态系统碳储量的变化规律,同时以各组成碳库-林龄序列中的最大碳储量之和作为生态系统饱和碳储量,以未退牧的天然草地生态系统碳储量作为初始植被类型的碳储量,分析总结了退牧还林对生态系统碳储量和碳循环的影响。结果表明,退牧还林后生态系统的生物量碳储量、凋落物碳储量基本随退牧年限的增加而增加,土壤碳储量随退牧年限的增加呈现先减小后增加的趋势。在没有人为干扰的情况下,9、15、18、22及29 a生小叶杨林的生态系统碳储量分别为7147.45、7461.67、7509.895、8468.375及8247.85 g·m^-2,9、15、18、22及26 a生山杏林的生态系统碳储量分别为6695.44、6700.82、8011.86、8001.92及7981.92 g·m^-2;9、15、18、22、29及36 a生小叶杨林的生态系统固碳潜力分别为757.08、1071.3、1119.53、2078.01、1857.48及1312.21 g·m^-2,9、15、18、22及26 a生山杏林的生态系统固碳潜力分别为310.45、1621.49、1611.55、1591.55及757.08 g·m^-2。长期来看,研究区退牧还林对提高生态系统碳汇能力是可观的、积极的。研究结果对提高造林对碳汇影响的估测能力提供数据支持,也为政府参与国际全球气候变化的谈判提供一个很好的案例研究和科学根据。  相似文献   

18.
园林植物清除细菌能力的研究   总被引:32,自引:0,他引:32  
为筛选出除菌能力较强的园林植物,应用撞击平皿法采用内膏蛋白胨琼脂培养基进行样品采集与培养,通过多元素方差分析方法确定测定值的可比条件,对园林植物清除空气中细菌的能力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园林植物具有较强的清除细菌能力,其能力大小在不同种类间具一定差异;其中,一串红、接骨木、火炬树、京桃、树锦鸡儿等植物除菌率小于40%,落叶松、圆柏、垂榆、加杨、华北柽柳、鸡冠花、黑心菊等除菌率为40%~80%,油  相似文献   

19.
李鹏  赵忠  李占斌 《生态环境》2001,10(4):301-306
通过对渭北黄土高原地区沟坡地土壤理化性质的分析和对当地社会经济状况的调查研究,应用层次分析法对沟坡地土地自然生产力和现实生产力进行了分析和评价.在分析过程中,把当地主要造林树种根系垂直分布特征及其根系抗旱性特性纳入了分析评价体系.结果表明,嘴头村和西坡村不同树种沟坡地上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的自然生产力属于中等稍微偏上水平,而山杏(Prunus armeniacia var. ansu)、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和侧柏(Platycladus orientalis)的自然生产力水平则较低.两地沟坡地上的现实生产力计算结果则证明刺槐和山杏两个树种表现出了较高的水平,具有较好的发展前途;而油松和侧柏的现实生产力水平则较低,其发展推广受到了限制.群众对沟坡开发治理的态度和对开发方案的认可对沟坡开发的成功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根据威海市区黑松林的调查结果,分析了该群落的组成和结构特征。在11500m2的样地里有维管束植物105种,它们隶属于39科89属,其中被子植物37科;裸子植物1科;蕨类植物1科。该群落以单种科和寡种科占绝大多数,单种属有75种,占总数的71%,种数大于2的有13科,占总数的33%。该群落分为乔木层、灌木层及草本层3个层次,乔木层主要以黑松Pinusthunbergli、麻栎QuercusacutissimaCarr.等种类组成,灌木层主要以麻栎组成,草本层种类较少,以禾本植物为主。该群落中、高位芽植物占优势,缺乏隐芽植物。叶型以中、小型叶为主,缺乏大型叶植物。TWINSPAN将115个样方分为11个群落类型。调查结果表明本地区黑松林群落结构简单,不同黑松林群落结构差异较小,且物种丰富度低,是人为干扰强烈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