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上海经济的直接物质投入和市内物质消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尝试对上海经济的直接物质投入和市内物质消耗进行初步的核算和分析,目的是促进上海"十一五"期间的循环经济发展和管理.采取的核算方法主要依据是欧盟统计局的<物质流账户及指标--方法导则>,而针对地区物质流核算的难点和上海的实际,也采用了一些估算方法.对核算的结果进行分析后表明,上海的物质自给率非常低,而直接物质投入1990-2005年总体上量现不断增长的态势,2005年达到45 564.95万t;人均直接物质投入已经相当高,2005年为33.50 t/人(以户籍人口计),1996年后已经高于1992-1996年发达国家中的较高水平;物质投入的生态效率比较低,每吨直接物质投入产出2005年为2 009.04元/t,2001年约为汉堡大都市区的1/5.  相似文献   

2.
本文借助物质流分析原理和循环经济理论,引入时间维度,界定"物质流时滞"概念,在分析环境系统与经济系统之间物质流动界面的基础上,建立了中短期时间尺度下的循环经济物质流单循环模型,并利用模型中物质流之间的质量平衡关系对物质运动规律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对大时间尺度下的循环经济系统物质流总量特征与动态变化做出进一步的剖析,展示出在不同社会经济发展阶段内,资源投入量与废弃物排放量之间的匹配关系与变化规律。最终得出如下结论:通过对不同行业和产品物质流时滞的综合测算,形成政策性物质流时滞,制定相关经济政策,有效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重目标;物质输入量决定了一段时间后的废弃物排放量,必须长期坚持执行减量化原则;"非耐用产品"的物质流时滞较短,应强调再循环原则,"耐用产品"的物质流时滞较长,更应适用再利用原则;提高两个时点和两种内容的循环利用率,降低两个时点和两种内容的废弃物排放率。  相似文献   

3.
本文运用物质流分析( MFA)和IPAT分析方法,对海南省环境经济系统1990 -2008年间的物质输入与输出进行研究,并与同期广东省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990 - 2008年间,海南省环境经济系统直接物质输入呈上升趋势,1990 - 2007年间增长速度平缓,年均增长6.88%,而区域过程排放呈下降趋势,年均降低0.95%;19年间,除个别年份外,海南省物质输入强度、输出强度及物质输入效率均低于同期广东省水平,1994年以前,海南省物质输出效率明显低于同期广东省水平,1995年开始逐渐接近同期广东省水平.对以上结果进行分析,可揭示我国唯一的热带岛屿省份——海南省的物质流特征与演变规律,能够为区域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决策,促进海南生态省、新型工业省和国际旅游岛的建设.  相似文献   

4.
基于MFA的1995-2005年中国物质投入与环境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物质流分析(Material Flww Analysis,MFA)方法,并在欧盟MFA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增加了资源循环利用新指标,收集并分析了1995-2005年中国经济系统的物质投入和环境影响的2000多个数据,得到1995-2005年中国直接物质投入量与物质投入结构、国内物质输出量与污染排放结构、物质流强度的变化.结粜表明:十年来中国直接物质投入量与国内物质输出量增长均随GDP增长呈线性增长趋势;由于直接物质投入量的资源投入结构发生的巨大变化,导致工业固体废弃物的排放量不断增长;资源生产率出现低位下降;2005年中国资源循环利用率首次突破5%,但总体水平仍然低下.最后在计算结果基础上,指出MFA方法存在的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5.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源约束下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社会经济系统在经济增长的同时,环境和资源日益改善以满足循环经济的发展需求。为改善经济增长与环境资源状况的耦合现状,需要分析工业经济增长与矿产资源消耗、固废及废气排放的耦合程度。本文基于低碳试点省市工业系统的化石能源、矿产资源消耗统计和CO2排放测算,确定各省市工业系统物质流输入输出指标,采用解耦权重图解法对主要指标的组成部分分别赋予权重,并结合指数时间序列分析各指标组成部分的解耦程度。结果表明,试点省市工业总产值的快速增长是以较高的碳排放为前提,并且碳排放对工业经济增长的解耦贡献逐年升高,控制碳排放的关键在于进一步优化工业能源消耗模式,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能源强度并适度引入清洁能源。因此应从能源消费结构优化、矿产资源利用率提升等方面积极转变发展方式,以达到碳排放、固体废弃物减排等目标,实现中国工业经济的绿色增长,保障生态文明建设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6.
资源利用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是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以安徽省铜陵市为例,尝试运用物质流分析方法以及最新发展的自回归分布滞后模型(ARDL)对铜陵市1990~2008年资源利用和实际GDP二者关系进行检验和分析。采用了物质流分析指标中直接物质投入来表征区域资源利用量。ARDL边界检验结果表明了资源利用和经济增长间存在稳定的长期均衡关系。进一步通过ARDL-ECM模型分析了区域经济增长对资源利用长期弹性系数和短期弹性系数,并揭示出资源利用对经济增长的短期和长期因果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当前资源投入在一定程度上拉动了铜陵经济增长。同时还对铜陵经济增长和资源保护战略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区域(城市)环境——经济系统能流分析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物质和能量流动是环境-经济系统得以正常运行的必要条件,该系统是一个将原料、能源转化为产品和废弃物的代谢过程.相对物质流动,能量流动呈单向流动,并且在流动过程中利用效率较低,从而导致这一过程对自然环境产生负面影响.参考物质流分析方法,提出区域环境-经济系统能流分析的研究框架,对分析的主要能源类型、系统边界、数据的获取途径与处理(如以能值分析中的太阳能值作为统一的分析单位)进行了说明;在以往能流分析、物质流分析和能值分析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区域环境-经济系统能流分析的分析指标.通过对区域{城市)环境-经济系统的能量流进行分析,其结果可以为区域能流的优化管理、优化能源使用结构、污染物总量控制、节能减排等能源政策的制定提供导向.  相似文献   

8.
江苏省资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协整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资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是环境经济学研究的重要领域。目前国内外研究主要集中于探讨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因果关系,而未有对区域资源总体消费与经济产出二者关系开展实证研究。本文以江苏省为例,运用协整理论和物质流分析方法首次尝试对江苏省1990-2007年资源消费和实际GDP二者因果关系进行检验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江苏省经济增长与资源消费之间存在协整关系,表现为资源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长期的单向格兰杰因果关系。研究同时还对江苏省经济增长和资源保护战略提出了政策建议。研究结果表明了当前资源是江苏经济增长的关键要素,江苏在经济增长和资源利用战略等方面应当采取更加积极有效的对策。此外,研究提出的将基于物质流分析的资源消费核算方法与时间序列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集成具有较强的普适性,可以适用于同样正在经历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国家和地区关于资源消费和经济增长的问题的讨论和研究。  相似文献   

9.
对区域或城市经济-环境系统的物质输入分析。可以判断可持续发展所处的状态。进而为区域或城市制定循环经济发展战略提供依据。利用物质流的理论和方法.依据欧盟指导原则,分析了1990—2003年间上海市经济-环境系统的物质总需求和资源生产率等主要指标。研究结果表明:①上海市巨大的物质总需求和直接物质消耗给上海市的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②1996年上海市的资源生产率是全国的1.22倍.但2000年日本的资源生产率是上海市的36倍;③影响上海市的物质总需求或者环境质量的关键因素是技术和制度能力。在上述的分析基础上。提出在2020年之前上海市发展循环经济要注重于输入端的减物质化和加强循环绍济的技术支撑研究与开发以及制度能力建设。  相似文献   

10.
基于省际数据的环境规制与经济增长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经济增长是衡量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准,研究环境规制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将有助于寻求不同经济发展阶段下的最适环境规制强度,从而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环境保障.本文采用"纵横向"拉开档次法,综合考虑衡量环境规制的投入与产出的各项指标及其数据的可得性因素后,构建并计算出环境规制强度指数,同时运用2004-2008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采用面板数据模型进一步分析环境规制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实证结果表明:环境规制与经济增长之间并非线性的关系,而是正U型的关系.为此,我们认为,本文结论能够对环境规制与经济增长之间的"遵循成本说"还是"创新补偿说"提供合理的解释.最后,我们根据现阶段中国经济处于迅速发展时期的状况,认为合理的环境规制政策应该是加强环境规制强度.同时认为技术创新对环境规制和经济增长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企业应该充分利用技术创新的优势,进行创新投资,用以弥补"遵循成本说"的劣势,提升企业的竞争力,进而促进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