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对资源枯竭型城市白银市在工业固体废弃物回收利用方面的现状分析发现存在诸多问题,如对固体废弃物回收利用工作重视不够、激励和引导固体废弃物回收利用产业发展的政策不健全、技术体系不完备等。基于循环经济"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三原则理念,提出建设资源枯竭型城市工业固体废弃物回收利用体系的一系列措施:提高工业固体废弃物的循环利用效率;完善固体废弃物分类回收系统;开发引进固体废弃物回收利用的高新技术;完善垃圾处理收费及管理制度等。  相似文献   

2.
包装物回收是控制包装环境问题的主要手段之一,在对我国包装环境问题法律调控进行评价的基础上,论证了建立包装物回收法律制度的必要性和如何建立科学的包装物回收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3.
为提升包装产业的综合竞争力,促进生态文明发展和共建现代绿色经济发展体系,基于循环经济视角,分析了当前中国包装产业发展现状,以及面临的资源消耗量大、环境污染严重、包装废弃物循环利用率低、产业创新能力不足、包装产业发展不均衡、相关法律法规体系不够健全等问题。进而,提出坚持绿色发展、科技创新、优化升级产业结构等拓展包装产业发展新模式,以期实现包装产业绿色、智能、安全、可持续循环发展。  相似文献   

4.
伴随着建筑废弃物产生量的迅速增长,建筑废弃物循环利用已成为循环经济发展的重点领域。从完善的法律法规、深度循环利用方式和产业化发展等方面,对国外发达国家废弃物循环利用的经验和做法加以总结和提升,并结合我国实际,提出建立健全我国建筑废弃物法律法规体系、构筑多级循环利用模式和培育废弃物利用产业体系的几点启示,以期为我国相关部门制定建筑废弃物的相关政策制度、提高建筑废弃物的循环再利用水平提供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5.
首先对台湾地区废弃物管理的发展历程,如填埋、焚烧、资源回收再利用及资源循环"零废弃"等阶段进行了系统介绍,然后对台湾废弃物管理的相关政策,如垃圾不落地、强制垃圾分类、垃圾费随垃圾袋征收及限塑等进行了阐述。借鉴台湾地区的废弃物管理及其相关政策制定经验,对提高大陆全民环保意识,实现垃圾减量化和资源最大化,建立统一完备的政策体系,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给出了农业废弃物资源利用标准体系的构建及标准明细表编制的总体原则和基本方法,遵循标准体系建设方法论及相关要求,系统分析农业废弃物生命周期各阶段技术及管理标准需求与现状,建立符合产业发展方向的农业废弃物资源利用标准体系。给出了“综合性基础标准子体系,农业废弃物回收、运输、储存标准子体系,农业废弃物资源利用子体系,再生产品子体系,循环农业子体系”5个子体系和26个方面的农业废弃物资源利用标准明细表,为农业废弃物资源利用标准的完善度和先进性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7.
从国内外回收利用行业现状出发,对近年来行业领域内典型废弃资源的回收利用规模及产业发展成果进行综述。对国内外回收利用相关标准展开研究,主要针对回收利用相关的标准类别、标准数量及标准覆盖等方面予以总结。最后通过分析国内外相关标准建设和行业发展进程,针对我国当前废弃资源回收机制及综合利用过程中的实际问题,提出了完善我国回收利用标准体系的若干标准需求,为我国废弃资源回收利用标准体系的发展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全国标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全国团体标准信息平台、纺织标准网中与废旧纺织品循环利用关键词的检索,获得废旧纺织品循环利用标准42项。通过梳理,分析现有标准体系构成、现状及特征,从回收、分拣、消毒和再生利用4个环节,提出“十四五”时期进一步完善我国废旧纺织品循环利用标准体系建议。  相似文献   

9.
包装垃圾是由废弃的包装物产生的固体垃圾,约占我国城市生活垃圾的1/3,虽然政府进行了必要回收,但仍有1/3以上的塑料、玻璃等包装物没能被有效回收利用,成了填埋场的主要填埋物,造成了环境污染和土地、石油等不可再生资源大量浪费。从回收利用和源头减量两方面提出包装垃圾的应对,一是对包装垃圾按来源、成分等进行详细分类,并建议回收处置方法;二是从制定行业政策方面来减少过度包装和扶持再生资源行业健康发展,有效处置包装垃圾等可再生资源。  相似文献   

10.
《循环经济促进法》正式施行以来,循环经济法规制度体系逐渐完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日趋成熟,循环经济试点工作进展显著,催生了一批符合循环经济要求的新技术和工艺。但是也存在着循环经济发展地区间尚不平衡,配套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尚不健全,支撑体系尚较薄弱,激励措施和相关政策有待完善等问题。为此,要抓紧制定完善配套法规、规章和标准,进一步理顺体制机制,加快出台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和经济激励政策,强化关键技术研发,全面推广循环经济发展典型模式,积极培育循环经济服务产业,加快相关支撑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11.
我国是纺织服装最大的生产国和消费国,纺织品的年废弃量超过2 600万t,未妥善处置会造成严重的资源和环境问题。国家十分重视废旧纺织品绿色循环体系的建立,已形成多种回收利用途径并实现了产业化。涤纶在化纤中占比最大,发展废旧涤纶纺织品循环利用技术对建立废旧纺织品循环利用体系尤为重要。废旧涤纶纺织品的回收利用方式主要有物理回收、化学回收、生物回收和物理化学回收等。综述了废旧涤纶纺织品的回收利用技术,并介绍了企业实际案例,期望为建立绿色健全的废旧纺织品循环体系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12.
聚苯乙烯发泡塑料(EPS)作为缓冲包装的内衬件广泛用于电子产品的内包装,但其所带来的白色污染问题也日益严峻。研究以再生资源(废纸)为原料,生产产品内衬包装物——纸浆模塑缓冲材,并使其产业化,以替代发泡塑料包装物,改变发泡塑料包装物难降解所带来的污染和危害,并实现“废弃物—产品”的资源循环利用。  相似文献   

13.
我国垃圾分类推进受循环经济观念不到位、静脉产业欠发达、垃圾分类的外部环境不健全、"邻避运动"阻碍相关产业发展等因素的影响。尽管我国从国家层面到地方层面建立了一套有关垃圾处理的法规体系,但是对于当前垃圾处理需求和垃圾分类推行而言,依然表现出一些不足:配套法律法规不健全,有关垃圾分类的规定操作性不强,缺乏强大外部制约环境,公民义务不突出,缺乏静脉产业基础支持,循环经济观念薄弱,应对"邻避运动"的制度供给不足。为此,从法治建设角度提出了推进垃圾分类的几点策略:确立循环经济理念为垃圾分类相关法律法规的基本立法指导思想;完善配套立法,强化可操作性;积极立法发展静脉产业;明确公民义务,加强奖惩和监督力度;加强立法,建立"邻避事件"的治理机制。  相似文献   

14.
技术和制度是资源循环利用中的两大关键点。为了提高资源循环利用率,做好这两点缺一不可。目前,我国在废旧轮胎的回收和利用制度方面尚不完善,需要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从源头上规范废旧轮胎再生利用的各个环节,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EPR即是其中重要一环。重点介绍了发达国家和地区在废旧轮胎循环利用中的一些经验,并对我国在废旧轮胎管理制度上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5.
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为原则的循环经济是应对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路径和必由之路。作为我国国民经济基础性产业,包装产业必须发展循环经济,走绿色包装之路。依据循环经济理论,阐述了包装产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必要性,分析了我国包装产业发展循环经济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分别从政府、企业及公众方面提出了我国包装产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从旧货行业管理制度、借鉴发达国家经验、树立资源节约理念等几个方面,提出了我国旧货业要在全球化的废旧商品回收再利用产业链中定位并赢得市场所面临的某些问题;简述了加强二手服装流通管理政策体系研究需要理念创新促进制度创新的理由;强调了完善法律保障机制促进旧货行业健康有序发展的必要性;简要介绍了日本政府立法和规划引导,建立以市场机制为主导的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等方面可资借鉴的管理经验。  相似文献   

17.
1997年,日本开始实施《容器包装再生利用法》,要求特定企业对玻璃瓶、PET瓶、纸质容器包装和塑料容器包装进行再商品化利用.经过20多年的发展,日本形成了较完善的容器包装废弃物再生利用体系.介绍了日本《容器包装再生利用法》的出台背景、容器包装废弃物的管理制度、分类基准、再利用情况等.日本容器包装废弃物的管理制度对我国具...  相似文献   

18.
正北京市邮政管理局近日印发了《2020年快递包装绿色治理工作方案》,对快递绿色化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具体而言,北京市邮政管理局表示,2020年底前力争实现全市45 mm以下"瘦身胶带"封装比例90%以上,电商快件不再二次包装率达到80%,循环中转袋基本全覆盖,所有网络型品牌寄递企业具备条件的网点全部设置标准包装废弃物回收装置的任务目标,推动快递包装材料减量化和再利用取得初步成效。  相似文献   

19.
介绍了韩国固体废物的管理中针对包装废物的管理体制和制度。韩国固体废物的主要监管执行部门是环境资源公社。韩国固体废物管理制度按照循环经济3R原则,制订了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废物付费制度、押金返还制度、分类排放标识制度及事业场废物减量化制度,在控制韩国包装废物产量和提高回收中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我国是农业大国,大量的农药包装材料废弃物给农村环境和人畜安全带来了严重的威胁,同时也造成了资源浪费。分析了我国农药包装材料废弃物的现状与危害,以及目前我国对农药包装废弃物的主要处理方式和存在的问题。对比了国内外农药包装废弃物处理现状,提出了借助农药特有的销售渠道,建立有效的回收体系,并通过技术创新,实现农药包装废弃物的循环利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