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长白山区生态用地破碎化演变及土地利用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土地资源破碎化现象逐步加深,严重威胁着区域生态安全、土地利用格局和人类生存环境。通过构建景观破碎度评价模型,研究了我国东北典型山区长白山区1995—2015年的生态用地破碎化程度及其动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①长白山区20年间生态用地破碎化程度降低,破碎化区域缩小,生态景观格局趋于安全。②各用地类型之间转换频繁,林地主要向草地转化。③20年来生态用地面积逐年缩小,内部类型变化幅度大于生态用地本身。④除了人类活动,城市扩张、耕地复垦等土地利用政策也是影响土地利用变化的外在因素。  相似文献   

2.
吉林省城市建设用地扩张时空特征及驱动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市建设用地扩张是当前我国城市土地利用变化的重要特征。引入扩张速度指数、扩张强度指数,研究2000—2014年吉林省城市建设用地扩张时空特征,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探究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研究期内,吉林省城市建设用地扩张时序性、阶段性特征明显,建设用地总量初期平缓扩张—中期快速扩张—后期平缓扩张; 9地市(州)呈现初期"辐射式"扩张、中期"阶梯圈层式"扩张;后期"跳跃式"扩张。(2)3时期9地市(州)城市建设用地扩张地域差异特征显著,中部初期率先扩张、东部中后期显著扩张、西部后期迅速扩张,且地域差异性日趋缩小,趋向均衡稳定的扩张态势。(3)产业结构调整、城镇化发展、人口因素、经济增长是重要驱动因素。  相似文献   

3.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工业化的推进,建设用地规模扩张趋势日趋明显。基于信息熵模型和主成分分析法,以天津市为例,分析了2002—2013年建设用地结构时序演变过程,识别影响建设用地变化的关键因子。分析结果显示:建设用地结构信息熵指标、均衡度指标变化趋势为平稳—降低—升高,最后又趋于稳定,而优势度指标趋势变化与之相反。天津市建设用地结构时序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有:人口结构和经济发展因子、劳动量因子和区域产业结构因子,从而为城市土地的集约利用和建设用地优化配置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以多时序土地利用、遥感数据为基础,通过GIS技术结合土地利用动态度、空间叠置与转置模型,分析了2003—2012年大连开发区土地利用空间格局演变机理。研究表明:①速率变化模式呈现各土地利用类型中草地减少的速度最快,交通运输用地增长的速度最快;②数量变化模式呈现出草地与园地面积大量减少,建设用地和交通运输用地增加,草地向建设用地转移的趋势;③空间格局演变趋势呈现建设用地沿交通干线和海岸线分布,由西部向东部扩展趋势。  相似文献   

5.
上海市建设用地扩张与土地利用碳排放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上海市2000—2015年为时间序列,采用土地利用动态度模型,分析了该市建设用地面积变化特征;依据土地利用碳排放的测算方法,计算了耕地、草地和林地的碳排放量;通过IPCC能源碳排放测算模型对建设用地碳排放量进行了测算;利用VAR模型和脉冲响应函数分析了上海市建设用地面积与碳排放量之间的动态关系。结果表明:2000—2015年上海市建设用地面积总体呈现扩张态势,年均扩张率达4.06%;土地利用碳排放总量2000—2015年呈现增长态势,年均增长率达1.09%;上海市建设用地面积与碳排放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建设用地扩张在短期会导致碳排放量增加,而从长期分析来看这种正向作用会逐渐减弱。从短期来看,碳排放量增加会加速城市建设用地的扩张;从长期来看,碳排放量的增加会逐渐制约建设用地扩张。  相似文献   

6.
以湟水流域为例,利用土地利用数据,测定该流域各类生态系统重心轨迹。从局域—全域景观变化嵌套关联的视角出发,引入合作博弈论中的Shapley值,构建重心移动贡献指数,分析湟水流域景观敏感度分异格局。结果表明:①湟水流域各类生态系统重心区间相对独立,沿"西北—东南"的河谷走向移动,人居和水域重心移幅较大。②景观敏感度空间分异明显,上游和支流地区敏感度更高。③矿产和水电开发、城镇用地扩张、生态保护与治理行动是影响湟水流域景观敏感度的三大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城镇建设用地需求预测与配置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针对我国现行城镇建设用地预测方法存在的问题,对城镇建设用地预测方法进行了探索性研究;通过构建科学的建设用地需求预测方法,为土地利用规划提供科学依据。在C—D生产函数的基础上,提出了土地、资本与产出GDP的要素关系模型、恩格尔系数与人均建设用地面积关系模型和时间序列的ARIMA建设用地模型。对成都市城镇建设用地总量进行了实证分析,对4种预测方法的结果进行了定量评价,并据此提出成都市建设用地的配置方案。  相似文献   

8.
快速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城市土地利用发生了较大变化,对城市地表径流、城市雨涝灾害带来不可忽视的影响。利用遥感和GIS手段,对厦门市1990~2017年土地利用变化情况进行整体分析,发现存在厦门市建设用地大幅增长,耕地及生态用地减少现象;再结合SCS-CN模型,研究土地利用变化对地表径流的影响,发现建设用地地表产流较大,雨涝风险高,而生态用地具有一定雨水调蓄能力,产流较少;最后就雨涝防控,提出城乡用地格局控制径流、城市基础设施疏散径流以及完善雨涝管理体制3方面规划启示,以期控制城市地表径流,降低城市雨涝灾害风险,为日后城市内涝防控规划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基于CA-Markov模型的新疆克州土地利用动态模拟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3S"技术及IDRISI软件中的CA-Markov模型,以2005年为起始时刻,对新疆克州2015年土地利用格局进行模拟预测.研究认为:研究区土地利用覆盖结构呈现"两大、四小"的特点,即:草地及未利用土地面积大,而耕地、林地、水域及城乡居民工矿建设用地面积较小;与2005年相比,模拟的2015年研究区土地利用结构变化不大,仍然是以草地和未利用地面积为主,各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变化也不大,其中,耕地、林地和城乡建设用地面积将略有增加,而草地、水域面积将有所减少,未利用地面积也有一定的增加,总体上,研究区内生态环境将可能进一步呈恶化趋势.  相似文献   

10.
基于CA-Markov模型的大连开发区土地利用动态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例,通过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定量化分析了2000—2014年研究区的土地利用变化情况,结合CA-Markov模型对研究区2021年的土地利用格局进行了模拟。结果表明:①14年间大连市建设用地面积急剧增加,由西向东不断扩张,其面积由2000年的9031. 50hm~2增加到2014年的17484. 39hm~2,最终占比为43. 83%,耕地和水域面积持续减少,主要转为建设用地,草地面积先减少后增加,林地面积先增加后减少。②模拟期内,大连市建设用地面积仍将持续增长,2021年将占到研究区总面积的47. 37%,而水域面积将减少为0. 94%,草地、耕地、林地也呈现减少趋势,有关部门应注意合理利用土地,促进区域生态环境质量友好发展。  相似文献   

11.
县域土地利用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分析了河北省霸州市1996年和2003年的土地利用变化状况。人类经济活动的影响,大量耕地转化为非农业用地,耕地的主要去向是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交通用地。依据获取的数据,计算出土地利用综合指数为-0.02,说明霸州市土地利用处于调整时期。详细分析了经济发展、人口增长以及地方政策因素对耕地非农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什邡市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及趋势预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什邡市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分析该市土地利用动态变化情况。运用马尔柯夫模型,利用土地利用类型面积转移矩阵,预测未来若干年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变化情况。根据研究结果,提出调整各类土地利用面积、保护耕地、控制建设用地、促进土地集约使用、有效增加土地面积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山东省生态用地时空演变格局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用山东省1980—2015年共6期遥感解译土地利用现状数据,采用土地利用类型动态度、土地利用转移矩阵、不稳定版块空间特征等方法分析了山东省生态用地时空演变格局及其影响因素,为土地的合理规划利用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1980—2015年山东省生态用地占全省总面积比例由22. 45%下降至20. 42%;非生态用地面积整体上由77. 55%增加至79. 58%,主要表现在建设用地的增加。整体上,生态用地向规模递减的方向发展,非生态用地向规模递增的方向发展。影响研究区生态用地格局变化的因素主要包括研究区的气象条件、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和人口结构等因子。  相似文献   

14.
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研究是全球环境变化和可持续发展的热点问题。文章选取了青海省玛多县2005年、2009年和2013年Landsat卫星影像数据,利用GIS技术和景观格局分析软件相结合的方法,对玛多县近九年来该区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景观结构与格局进行分析,并结合Markov模型,预测玛多县未来十几年间土地利用景观格局演变特征。结果表明,草地是玛多县最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2005~2013年,玛多县草地和人工用地面积增加,人工用地动态度最大;土地利用/覆盖类型总变化面积为12 983.87km2。2005~2009年玛多县景观异质性不断减小,空间连接性增加,景观团聚程度高,各类型斑块分布较集中;2009~2013年玛多县景观异质性增强,景观破碎化程度高、团聚程度低;景观趋于多样化和丰富化。  相似文献   

15.
根据1999年和2010年两期影像数据,在遥感软件EDARS IMAGINE9.1的支持下对图像进行技术处理,通过计算机自动分类方法提取土地利用信息,将石羊河流域土地利用类型分为耕地、草地、林地、建筑用地、水域及未利用地,同时利用数学模型和景观生态学理论,分析了石羊河流域土地利用变化的时空特征和格局变化。研究结果表明,1999-2010年间耕地和未利用地的面积变化最大,变化量占到总流域面积的比例分别为3.94%和2.42%;水域、林地、耕地的土地利用动态度明显,依次为3.06%,1.82%和1.12%;11年间草地、耕地和水域的流转较为剧烈,变化速率较快;11年间石羊河流域的土地利用偏离度为持续缓慢下降的趋势,下降幅度达到0.04,土地利用活动对自然景观的干预趋于缓和;景观优势度增大,景观多样性和景观均匀度有所减少,人类活动对景观格局影响明显;人口、经济因素和政策因素在短时间尺度上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较为显著。  相似文献   

16.
区域土地利用的社会效益及其时空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地利用的社会效益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从用地公平、居民生活质量、社会公平和社会保障等四个方面构建土地利用社会效益评价指标体系,采用AHP法、变异系数法和综合评价模型对湛江市土地利用的社会效益进行了评价,并分析了其时空特征。结果表明,1996-2006年湛江市土地利用的用地公平性较高且变化较小,而居民生活质量、社会公平性和社会保障功能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土地利用的社会效益明显增加;2006年土地利用社会效益以遂溪县最高、徐闻县最低。分析了土地利用社会效益的主要影响因素,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7.
玉溪市土地资源利用程度的时空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2002-2005年玉溪市土地资源分类面积数据的变化分析,利用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模型以及土地利用程度变化模型统计了各地区土地资源利用程度在时间变化、空间分布上的特征.结果表明,玉溪市土地资源利用程度总体上呈现逐年增加的时间变化趋势,表明人类活动对土地资源利用程度的影响在加剧,尤其表现在建设用地的增加和未利用地的减少上.各区域间以玉溪市中心城区红塔区的土地资源利用程度最高;其次为通海县,土地资源利用程度较小的为澄江、江川、华宁等地.土地资源利用程度较高的地区人口密度也较大,表明受自然环境条件、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的影响,玉溪市土地资源利用程度具有显著的空间差异.  相似文献   

18.
土地利用变化研究是认知区域人地关系状况的有效途径之一。基于1985年、2000年、2015年3个时相的遥感数据,利用景观生态学理论及空间分析方法定量刻画长春市土地利用及其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演变,并探讨两者间的响应情况。结果表明:①长春市土地利用结构变化显著,其中建设用地面积持续增加,耕地面积减少;土地转移变化中耕地与建设用地、耕地与林地间的转移分别居于主要地位和次要地位。②长春市单一土地利用动态度中未利用地动态变化最显著,耕地变化较缓慢。③长春市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呈下降趋势,林地、耕地与水域三种类型构成了长春市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主体;生态服务价值空间聚集趋势日益显著,冷热点格局相对稳定。  相似文献   

19.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土地供需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地供需矛盾在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时代是一个突出的问题。伴随土地集约利用概念的提出,城市土地的节约集约利用成为化解建设用地供需矛盾的主要手段。但是由于土地的供给与需求影响因素较多,而且相互之间交错关联,有必要将土地供需与土地集约利用作为一个系统来考虑。在充分考虑各要素之间的局部关系与系统整体功能关系的基础上,构建了土地供需与集约用地的模拟系统。分析发现,城市建设用地的供给量由城市土地储备量、城市建设用地供需差、城市总体节约度共同决定。建设用地供给量在土地储备足够的情况下是由建设用地供需差决定的,并与城市总体集约度呈现抛物线关系。通过分析验证,该结果可为土地主管部门制定供地计划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近30年江苏省土地利用时空格局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GIS和RS技术,利用标准差椭圆、热点分析、单一土地利用动态度等方法对1990—2018年江苏土地利用的总体特征、转化趋势和时空分布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①江苏以耕地、城乡工矿居民用地、水域为主要用地类型,耕地、草地、林地持续减少,城乡工矿居民用地、水域、未利用地不断增加。②减少的耕地主要转化为城乡工矿居民用地和水域,减少的林地和草地主要转化为耕地、城乡工矿居民用地和水域,新增的水域主要来源于耕地与草地。③后一个8年期变化更加活跃,且全省土地利用变化在空间上具有方向性和集中性。④政策和经济因素是造成江苏省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力因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