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1983、1984年我先后三次参加中国科学院登山科学考察队,并与登山队一起对西藏南迦巴瓦峰地区“自然环境背景值调查研究”进行工作,根据具体实际,谈一些体会。一、“自然环境背景值研究”的目的意义随着工业的迅速发展,自然环境正在逐步恶化,生态平衡正在遭到破坏。我们环境化学专业不仅要有进行工业污染治理的任务,而且还要尽快地走出工业区,到人类活动较少、自然环境相对保持原始状态的环境中去,获取凡是与人类生活有关的物质中化学成份的含量,  相似文献   

2.
<正> 一、保护自然,刻不容缓自然(包括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是整个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长期以来,由于自然历史的变迁,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和社会生产的发展,自然环境不断遭到破坏,自然资源逐渐减少。尤其是近两百年以来,人类掠夺式地大规模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加上人口急剧增长,使这个问题越来越严重,终于酿成全球性的“环境污染”和“资源危机”。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急剧地改变着大自然,动摇着人类生存的根本,后果极为严重,影响极其深远。全世界可能共有500万—1000万种生物,绝大部分尚未被人类所认识,生物学家仅记载了150万种。自从进入本世纪以来,全球平均每年有一种灭绝;近年来,平均每天丧失一个物种,而且到八十年代  相似文献   

3.
资源环境价值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资源和环境是人们生存和发展的必要的条件,传统价值观念认为: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具有满足人们生存和发展要求的性质,即具有使用价值,这已被人们普遍接受,但人们历来对于资源环境有无价值的问题却有着不同的观点,一种认为是“无价值无价格”;另一种认为是“无价值有价格”;还有一种认为“有价值有价格”。一般持“无价值”论的理由,一是认为:地球资源无限丰富,人们依靠消耗和使用自然资源来满足人们的生存和生活的需要,促进社会的发展,不需要人们付出劳动,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就自然而然的存在,所以自然资源和自然 环境测定价值;二是认为环境资源不是商品,所以没有价值。但这一观念面对人类受到的资源短缺、生态恶化、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的冲击,日益受到人们的质疑,在这一历史条件下,我们提出了资源环境价值论,即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既具有使用价值,也具有价值,这对于转变观念,纠正错误认识,缓解人类与环境的矛盾和冲突,建立高层次的生态平衡,树立全新的符合时代要求的生态环境意识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一) 一九七二年六月在斯德哥尔摩召开的“人类环境会议”十周年了。联合国环境理事会通过决议隆重纪念这一会议,并号召世界各国开展纪念活动。十年,在人类历史上是短暂一瞬,但是就人类对环境的认识和态度而言,这十年却是一个新的里程碑。 (二) 十年来,在维护和改善人类环境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多方面的成就。从认识和管理的角度看,我以为下述三点是重要的。第一,对环境整体性的认识。“环境”一词,对多数人来说本是陌生的,现在竟成了一个常用语,但这个词的含义却是在不断充实和变化的。在一个很长时间里,环境问题主要是指工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一些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在工业生产中大量排放的“三废”(废气、废水、废渣),对自然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威胁着人民群众的健康,成为一个议论纷纷的问题。一些资产阶级报刊惊呼:“环境污染无法制上”,“人类正走向地狱之门”,“生态平衡遭到严重破坏”,“世界末日为期不远”等等,他们散布了不少唯心主义谬论。对此,我们必须予以揭露和批判。  相似文献   

6.
<正> 我国是世界上著名的文明古国,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环境保护的记载,虽然尚未发现古代的长篇巨制,但像碎金片玉,散见于浩如烟海的古籍之中,有的难免带着神秘的色彩,如能批砂见金,仍不失为珍贵的史料。本文试图透过这些蛛丝马迹,来探讨环境保护的起源。一、自然环境与人类。人类是自然环境的产物。《左传·文公十二年》“天生民而树之君”,《商君书·开塞》“天地设而民生之”,“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这在古老的《周易》中也得到证实。我们所说的自然环境,是指阳光、大气、水分、土壤、动物、植物和森林等。现已证实,金星、火星等因缺少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而没有生命。在原始时期,气候炎热、潮湿,荆棘丛生,森林繁茂,动植物资源丰富。《孟子·滕文公上》记载“当尧之时,天下犹未平,洪水横流,汜滥于天下;草木  相似文献   

7.
王莉 《环境工程》2022,(3):314-315
<正>当前,面对生态问题和环境危机,人类社会的生态环保意识觉醒,开始采取各种措施拯救人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以维护地球生态平衡,推动人与自然可持续发展。在这个过程中,音乐凭借良好的感染力和抒情性,逐渐成为人们表达环保思想、主张环保理念的重要载体,为生态文明社会的构建提供了一种新的发展视角。由罗小平编著、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音乐与环保》一书,集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体,运用生动的案例形象地阐述了音乐与环保之间的内在联系,并且结合不同的音乐作品阐述了人类环保理念的演变过程,不仅体现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8.
一生态平衡生态平衡,是一个几千年来沿用的很古老的概念,但是它很少被生态学家定义。虽然这个概念从来没有被很好地定义过,但人们还是或多或少地知道这个名词的含义。这里我想讲讲有关生态平衡的两个重要含义。  相似文献   

9.
持续农业     
《环境》1998,(11)
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简称为“持续农业”,是一种“不造成环境退化,技术上适当、经济上可行、社会上能接受的农业”。概括地说,它是经济、社会、技术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农业。环境不退化或保持生态平衡,是希望在人类与自然界之间、社会与自然环境之间能够达到和谐,建立一种非破坏性关系。技术上应用适  相似文献   

10.
某些化学农药和工厂“三废”,特别是那些有毒物质撒布于自然环境,或流入到耕作土壤或流入各种水域,造成“公害”,必将对人类带来直接或间接的危害,这是当今世界极为关注的重大研究课题。微生物科学工作者掌握微生物这个活的“工具”正在积极地开发这个“有害”的潜力资源,对有害物质进行微生物转化,实行综合利用,变害为益,从中索取有价值的产品为人类服务。  相似文献   

11.
当今世界的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人类各种过量的排放物毒化和污染了自然环境,使生态环境失衡,导致死水、毒气、酸雨的产生,许多生物物种濒危或灭绝;二是人类对自然物资的过度消耗,致使水土流失、森林减少、土地沙化、资源枯竭,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的破坏.究其根源主要有三:1)人类为了生活和发展,必须进行生产,而生产过程既要消耗自然界的物资,又要排放各种废物,从而破坏了生态平衡,产生了各种各样的污染问题.在发达国家突出表现是工业的发展向自然环境排放的大量废气、废水、废渣等带来的污染问题;在发展中国家突出表现是高消耗低产出,贫困带来的滥垦乱伐等不合理的过度开发利用自然资源,造成水土流失、土地沙化、森林锐减、物种  相似文献   

12.
夜阑人未静     
子夜时分,电台播放着成人节目:“悄悄话”,邀请名医志士纵谈女人与性的话题,但也吸引了不少青少年。他们好奇地倾听,也求知地提出了“性”的问题:“我是从哪儿来的?”人在出生前的过程,历来令人神往。人类自身的生产——繁衍后代,本来就是自然规律、生态平衡的现象。然而,我们总避忌谈论与生殖有关的前奏曲  相似文献   

13.
<正> 从人类经济科学萌芽之日起,人们就在不断地探索经济活动的“经济性”问题。这样的探索分析不断地深化和系统化,却从来没有受到过怀疑与非议,似乎已经完整地反映了人类经济活动的得失情况,其实,这是一个极大的错觉。以往人们对于“经济性”问题的传统分析与评价,实际上只是抓住了经济活动“内部经济性”这个侧面,而忽视了经济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即所谓“外部经济性”这一侧面。实践证明,只有在重视  相似文献   

14.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确定今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是“森林:大自然为您效劳”.这个主题不禁让笔者想起近日在香港出差时见到的”两片森林”,其中一片森林便是臭名昭著的“石屎森林”.“石屎”意为混凝土,因此地高楼林立,街道狭窄,生活在其中的人被冷冰冰的建筑包围,因此得此“臭名”.“石屎森林”的最初出处虽已不可考,但久而久之,已与另一个词“文化沙漠”成为香港的别称,也成为习惯了大房间、大广场的内地人来港最普遍的感受.  相似文献   

15.
<正> 生态平衡的规律已经成为当今世界指导人类生产实践的普遍原则。生态平衡问题的研究是人类社会发展到现阶段适应经济发展的一门新兴科学;是当代科学技术发展在农业理论上提出的一个新慨念;是人类同自然界进行斗争中一种新的认识。这门学科的生命力很强,它一出现就被许多专家、学者、领导和生产部门所重视。胡耀邦同志在十二大报告中指出:“坚决保护各种农业资源、保持生态平衡。”这是一个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指示。从全国来看也好,从我省情况看也好,都应坚决执行这一指示。只有抓好这一战略重点,才能保持农业生产稳步而持续  相似文献   

16.
<正> 环境保护的目的:一是为人类保持良好的生活、工作环境;二是保护和合理利用人类所需要的物质资源。在生产上,我们既要有生产观点,又要有生态观点。要从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出发,求得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胡耀邦同志在十二大的报告中指出:“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只要农业上去了,其他事情就好办了……。今后必须在坚决控制人口增长,坚决保护各种农业资源,保持生态平衡的同时,加强农业基本建设,改善农业基本条件,实行科学种田。……”1981年3月中央书记处指示:“关于国土保护问题,我们不能光停留在城市环境保护、“三废”治理这些问题上,要考虑中国近100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保护问题。”当前,就土地资源的利用和保护问题,谈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17.
对加强高师院校环境教育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性环境问题的恶化,生态危机倍受世界关注,并由此迫使人类重新审视自身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迫使人类清楚地认识到社会与自然环境之间具有辩证的双重互动效应。因此,1972年斯德哥尔摩人类第一次环境会议就提出:发展环境教育,以促进全人类认识、关心环境及其有关问题,促使其个人或集体具有解决当前环境问题和预防新环境问题的知识、技能、态度、动机和义务。从此,环境教育被看作是提高全民环境意识、解释和处理环境问题最基本的有效手段。1992年11月,在第一次全国环境教育会议上,我国提出了“环境保护,教育为本”的方针…  相似文献   

18.
巴巴拉·沃德和雷内·杜博斯为1972年6月联合国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会议写了一本背景材料,题为《只有一个地球》。他们在该书中,把人类的形势总结为:“人类在两个世界里生活:一个是由动植物、土壤,空气和水组成的自然世界,这个世界要比人类早出现几十亿年,人类就是这个世界的一部分;另一个是人类为自己建立的、由社会机构和人造物品组成的世界,人类利用工具和机器、科学及想象力所建立的满足人类目的和意志的环境。”在过去的十多年中,人们一直强调,没有对环境的保护,发展就得不到保证;没有发展,  相似文献   

19.
一人与自然关系在地球46亿年演化过程中,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表环境,经历天文时期、地文时期和生文时期后进入到了人文时期,出现了人类活动。人类活动所产生的全球性和区域性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这两类环境问题,是地球演化到人文时期的一种地球行星的新现象,也是当今地球面貌的新特征。人文时期可分为四个阶段。1.原始采集和狩猎阶段人类社会是从采集植物和狩猎开始的。这个时期,人类社会完全依赖于自然环境,顺从于自然环境,人类遵循着生态学规律,融入天然食物链,人口数量与自然界提供的食物总量存在着严格的制约关系,人类对…  相似文献   

20.
三、今后十年中需要联合国系统注意的全球主要环境趋势和优先采取的行动“环境趋势”一词确切地说是指环境的一种持续的、可测定的和多少是一贯性的变化格局,它的发生可能是自然地,也可能是由于人类有意或无意的活动造成的。但是在这里,这一词用得不太严格,这里指的是,可能在今后十年中会吸引国际社会注意的那些环境问题和争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