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政     
《环境》2017,(9)
正履行汞公约谱写化学品环境管理新篇章8月16日,在联合国主导下多国签署的环保条约《关于汞的水俣条约》正式生效,这是国际化学品领域,继《关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斯德哥尔摩公约》后又一重要国际公约。截止8月8日,已有包括日本、美国、中国、欧盟各国和非洲各国在内的74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条约。新能源汽车专用号牌明年全面启用公安部将在全国范围内逐步推广应用新能源汽  相似文献   

2.
环球     
《环境保护》2013,(20):9
联合国《水俣公约》在日本熊本市签署10月10日,由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主办的"汞条约外交会议"在日本熊本市表决通过了旨在控制和减少全球汞排放的《水俣公约》。包括中国在内的87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共同签署公约,标志着全球携手减少汞污染迈出第一步。公约主要内容包括:禁止新开发汞矿山,对于已有矿山应在条约生效后15年内停止采掘;限制除一定用途以外的汞出口,原则上到2020年禁止制造、进口和出口含汞的体温计、血压计、电池、荧光灯等9  相似文献   

3.
正海洋环境治理体系的构建是针对海洋环境问题日益突出而实施的有效应对,是推动海洋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路径选择。海洋环境治理是从海洋环境管理演变而来。《联合国海洋法公约》《21世纪议程》《生物多样性公约》等国际性文件的签署,为海洋环境管理带来了发展契机。J.M·阿姆斯特朗和P.C.赖纳在《美国海洋管理》中提出海洋管理是国家对海洋水质、入海物质、渔业活动、船舶运输、外大陆架油气生产及其他相关事务所采取的法律的、行政的行为控制。  相似文献   

4.
1 防止全球变暖问题全球变暖对人类社会是一个巨大的挑战,80年代以来,全球气候变化可能性的科学证据导致了公众对此问题的日益关心。1990年,一系列国际会议发出了缔结一个全球条约来对付这一问题的紧急呼吁。在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下,1992年5月9日在纽约联合国总部通过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不久,在1992年6月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155个国家签署了该公约。此后,有更多的国家签署,并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国家的批准。公约于1994年生效。自公约生效以来,已召开过四次缔约国大会,并就有关问题进行过讨论和磋商。其中第三次缔约国大…  相似文献   

5.
郑苗壮 《环境保护》2020,48(3):70-74
2015年联大69/292号决议决定,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规定就国家管辖范围以外区域海洋生物多样性(BBNJ)养护和可持续利用问题拟订一份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国际协定。BBNJ国际协定是《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生效以来最重要的谈判,所涉及的海洋遗传资源及其惠益分享以及包括海洋保护区在内的划区管理工具、环境影响评价、能力建设和海洋技术转让,是当前海洋和海洋法领域最重要、最前沿的热点问题。本文通过研判BBNJ问题的由来和发展,回顾了联合国BBNJ特设工作组、预备委员会和政府间会议谈判进程,综合分析各方的立场主张,提出我国应做好相关准备工作,积极参与国际协定谈判,切实维护国家海洋利益。  相似文献   

6.
部份国际海洋环保法规截止1992年底,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和国际海事组织(IMO)等国际组织制定的直接涉及海洋环保问题的规定已达70多个。对部份规定介绍如下:1.综合性公约全球性的公约有1982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12部份和1992年《2...  相似文献   

7.
环境墙报     
《环境》1996,(6)
(一).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的有关工作防治荒漠化公约是联合国环发大会后签署的第一个环境公约。为了更好地在中国履行《公约》,采取了以下措施: (1)、成立了防治荒漠化公约的中国执行委员会。 (2)、成立了防治荒漠化公约中国执行委员会高级专家顾问组。 (3)、编制防治荒漠化规划:  相似文献   

8.
100多个国家,于1989年3月下旬,同意签署控制日益增长的有害物国际贸易条约。此条约系2年前在非洲国家政府要求下,由联合国环境保护规划署起草的。发展中国家最近指责工业国未遵循条约,将有害物合法地廉价倾弃在贫穷国家。  相似文献   

9.
《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解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全球气候变化问题,先后签署和批准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并采取了一系列行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挑战.  相似文献   

10.
在本世纪末,英国将有8—10艘核潜艇结束服役,如何处理这些退役的核潜艇是人们很关注的一个问题。最近,英国国防部正在拟定一个将退役核潜艇进行海洋处置的方案,该方案将尽量不违反联合国海洋法和伦敦倾废公约的有关规定。  相似文献   

11.
《环境保护》2007,(6A):20-26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全球气候变化问题,先后签署和批准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并采取了一系列行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挑战。为了充分考虑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可能带来的对我国的重大不利影响、支撑我国参与全球气候变化国际事务、有效地履行气候公约和京都议定书的义务,科学技术部、中国气象局、中国科学院、[编者按]  相似文献   

12.
陈济 《世界环境》2014,(6):26-27
<正>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于1992年在里约联合国环发大会上签署,并于1994年生效。公约为之后20多年的气候变化国际谈判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谈判进程推动建立的一系列机制为加强气候变化国际合作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认为公约框架下的多边机制效率低下、与应对气候变化紧迫性要求不符的质疑声始终存在。近年来,随着围绕2020年后国际应对气候变化机制安排谈判的开启,又出现了认为公约已经不适应新的世界格局和形  相似文献   

13.
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于今年6月3日至14日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183个国家派代表团出席了会议,102位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亲自与会并讲话.参加会议的还有联合国及其下属机构等70个国际组织的代表.会议通过了《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21世纪议程》两个纲领性文件和《关于森林问题的原则声明》,154个国家分别签署了《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生物多样性公约》.我国总理李鹏在首脑会议上发表了讲话,并签署了两公约,同时还与25个国家的领导人进行了会见、会谈.这次会议是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大会之后举行的讨论世界环境与发展问题的筹备时间最长、规模最大、与会级别最高、影响深远的一次盛  相似文献   

14.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为代表的有约束力的全球法律机制、区域安排和区域办法以及一些无约束力的"软法"构成了海洋环境保护的主要国际法规范.随着海洋环境保护问题的重要性日益显著,海洋保护区问题成为国际实践的最新发展,并可能导致现行国际法规范的相应变化.  相似文献   

15.
《京都议定书》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为应对气候变化给全人类带来的挑战,自上个世纪80年代末以来,保护气候被列入了国际政治议程。经过艰苦的谈判,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签署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并随后提到  相似文献   

16.
<正>2015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1次缔约方大会上196个缔约方(195个国家+欧盟)签署了《巴黎协定》,正式对2020年后全球气候治理进行了制度性安排,这是继1992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1997年《京都议定书》之后,人类历史上应对气候变化第三个里程碑式的国际法律文本,形成了2020年后的全球气候治理格局。《巴黎协定》的签署,传递出全球实现绿色低碳、气候适应型和可持续发展的强有力积极信号,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7.
王金鹏 《环境保护》2021,49(7):69-74
海洋塑料污染是国际社会共同面临的重大全球环境问题之一。关于海洋塑料污染规制的国际法包括《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等国际条约以及相关国际软法与区域机制。但现有相关国际规则呈现碎片化特征,在专门立法与陆源海洋塑料污染规制等方面存在空白,在实施和遵约方面也存在困境。海洋塑料污染国际法律规制面临的困境需要通过加强国际合作与协调、推动相关国际立法以及促进相关规则的实施与各国的遵约来破解。在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下,我国应积极参与和推动海洋塑料污染国际法律规制的完善,提升我国参与全球海洋治理的话语权。  相似文献   

18.
据报道 ,英国政府已宣布将于 2 0 10年把本国的温室气体排放量降至 1990年标准以下的 2 1 5个百分点。1998年 12月 ,主要工业国家在日本签署了京都气候变化框架条约 ,承诺削减温室气体排放量。然而 ,由于批准条约的国家为数太少。条约至今没有生效。英国现在宣布不管这些协议是否已付诸实施 ,它都要达到在京都公约中设立的目标。英宣布减排温室气体目标  相似文献   

19.
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结束后不久,李鹏总理对有关部门负责人说:“中国政府是一个负责任的政府,我们签署了公约,就是要履行公约规定的义务。”我国国内法对国际环境法的协调,就是在国内立法及其相关行动中,消除与国际环境法的矛盾,缩小差距,使国  相似文献   

20.
<正>2017年6月1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在白宫玫瑰花园宣布美国将退出《巴黎协定》,这将对《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以下简称《公约》)谈判进程和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产生一定影响,中国需予以高度关注,并采取积极应对措施。一、对《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谈判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