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采用标准指数法、综合评价法和灰色关联分析法对西藏地区4个典型垃圾填埋场周边地表水环境质量进行分析和评价。结果表明:各填埋场各评价因子均满足《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Ⅲ类标准;各填埋场临近地表水环境综合水质均呈现上游监测点优于下游监测点;综合水质现状为尚清洁—清洁;灰色关联分析法评价结果为工布江达县生活垃圾填埋场下游监测点水质为Ⅱ类,其他填埋场各监测点水质均为Ⅰ类。各填埋场临近地表水水质现状满足其水域功能区要求,受填埋场污染环境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2.
以2019年南水北调东线工程12个水质监测断面为研究对象,选取溶解氧、高锰酸盐指数、氨氮、总磷、重金属(铜、锌、铅、镉)、粪大肠菌群等9个参评指标的监测结果,采用单因子评价法、内梅罗指数法、综合水质标识指数法和模糊综合矩阵评价法4种水质评价方法对12个断面水质情况进行评价分析。结果表明,12个断面的水质情况较好,老山乡断面(湖库)采用单因子评价法的水质评价结果为Ⅴ类,主要超标因子为总磷,其他断面水质采用4种方法的评价结果均为Ⅲ类或Ⅱ类。相对其他3种方法而言,单因子评价法计算简单,考核标准严格,得出的水质类别整体最差。在具体应用实践中,应根据评价目的和断面功能,采用较为合适的评价方法,为南水北调水环境管理提供更加客观的依据。  相似文献   

3.
灰色关联分析法在水质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了等标分极标准的概念,进而利用等标分级标准和待评价水质样本各组分等标污染指数作灰色关联分析,得到一组待评价水质样本对于各级等标分极标准的关联度,按关联度最大将待评价的水质样本归入相应的水质级别中,用该方法对新疆某水库水质进行了评价,通过与模糊综合评判法和灰色聚类法评价结果对比发现:用灰色关联分析法评价水质,既具有模糊综合评判法和灰色聚类法的优点,又弥补了其不完善之处,评价结果比较符合实际状况,且更具有可比性。  相似文献   

4.
不同水质评价方法在丹江口流域水质评价中应用比较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采用合理的水质评价方法,准确地描述河流水质状况,才能为水质管理提供治理方案。以丹江口水源地为例,选用单因子指数评价方法、综合污染指数评价方法、模糊综合评判法、主成分分析法、水污染指数法对丹江口水源地7个河流断面进行水质评价并对比评价效果。结果表明,水污染指数法操作简便、评价结果直观明了,具有广泛的应用范围。  相似文献   

5.
通过均值法、断面比例法、均值-灰色关联分析法、灰色关联分析-断面比例法、均值-模糊综合评价法、模糊综合评价-点位比例法6种方法对2013年全国地表水七大流域水质分别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均值法和点位比例法差别在于多数流域出现水质类别变化,但变化方向并不一致;引入灰色关联分析和模糊综合评价后水质评价结果明显改善,但模糊综合评价在适用性和评价精度上更有优势。  相似文献   

6.
利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对嘉峪关市地面水环境质量进行了评价,同时选用了模糊综合评价法来评价水质级别并进行比较,结果证明,两种方法评价结果一致,且灰色关联分析法评价嘉峪关地面水环境质量更符合实际状况。  相似文献   

7.
水污染指数法在河流水质评价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3,自引:4,他引:9  
为满足我国水质评价与管理的需要,针对单因子评价法和综合污染指数法在水质评价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水污染指数法。采用该方法对湘江干流2009年的水质状况进行了试评价,并将评价结果与单因子评价法、综合污染指数法、模糊综合评判法以及主成分分析法的评价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水污染指数法在水质类别评价、水质定量评价、主要污染指标识别、劣Ⅴ类水体水质比较等方面均具有明显优势,同时,该方法计算过程简单、易掌握,具有较强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灰色局势决策用于水环境质量的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按灰色系统理论的观点和方法,根据各污染因子对环境质量的不同影响,将灰色局势决策法应用于水环境质量综合评价,并与水质距离评价法,模糊综合评判法和灰色关联度分析法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利用灰色局势决策法进行环境质量评价,是一种有效的实用方法。  相似文献   

9.
模糊关联分析法及其应用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以环境污染指数为基础,提出了综合集成方法--模糊关联分析法(FRA),并将其应用于大气环境质量评价之中.该方法融合了模糊综合评判法(FCE)和灰色关联法(GR)的优点,能够处理模糊性和不确定性信息,在亦此亦彼的现象中寻求差异,判断出在上一层次中亦此亦彼的信息,在下一层次可能是非此即彼.通过实例分析和与其它方法的比较,该方法评价结果客观、合理.  相似文献   

10.
模糊-主成分分析综合评价法在地下水水质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成分分析法可以在保留数据原始信息的基础上有效地降低数据维度,从而将影响地下水质的多因子简化为几个综合因子,但对地下水的综合水质状况无法直接表达;模糊综合评价法能直接给出水体综合水质情况结论,但评价因子多为人为选取,存在较强的主观性。以辽宁思山岭矿区地下水水质现状评价为例,利用主成分分析法选取影响各断面水质的关键因子,将其作为模糊综合评价的评价因子,建立了模糊?主成分分析综合评价法的地下水水质耦合评价模型。研究结果表明,该模型能很好地体现分析因子对评价结果带来的影响,使得评价结果更科学、合理。  相似文献   

11.
水质评价是目前水环境质量管理的重要支撑,水质综合评价方法已经逐渐由断面评价向流域综合评价进行转变与突破。该文对目前的断面水质评价方法进行了归类综述,并且对流域水质综合评价方法及其在各个国家流域的应用进行了重点评述。分析认为中国在流域评价中所使用的"断面比例法"不够准确,缺乏污染物时空分析以及生物评价等问题,并据此提出了未来的研究方向,为未来地表水质评价方法的提升以及水环境管理的完善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和建议。  相似文献   

12.
河流水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方法比较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提出了对河流水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方法的基本要求,对水环境质量评价方法的现状进行了研究,并通过对各种方法的 比较,探讨了今后水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方法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3.
环境水质评价方法的分析与探讨   总被引:42,自引:0,他引:42  
对目前水环境质量评价中使用的各方法进行分析比较,提出评价方法应具备的基本要求,指出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4.
河流水质综合评价方法的统一和改进   总被引:45,自引:3,他引:42  
在分析我国河流水质综合评价方法存在的问题以及河流水质综合评价方法研究现状的基础上 ,以国家对全国水环境质量系统管理需要为目的 ,提出了对河流水质综合评价方法的要求 ,并针对综合污染指数法的缺陷 ,提出了改进的综合水质指数方法  相似文献   

15.
集对分析用于大气环境质量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简述了集对分析用于大气环境质量综合评价的基本思路,介绍了多项污染物联系度表达式中合成同一度、差异度及对立度的计算公式。通过实例说明了计算的方法和步骤。该法应用于大气环境质量评价的结果是合理的,并针对结果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6.
关于环境空气质量评价的一些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不断变化的大气污染形势和不断发展的监测技术对中国的环境空气质量评价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总结中国环境空气质量评价的发展历程和国外环境空气质量评价的主流做法,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在学习国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情况,建立符合科学规律和中国国情的环境空气质量评价方法,以达到如实反映环境空气质量状况,客观评价环境管理成效及为改善环境空气质量服务的目标。  相似文献   

17.
为满足《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近岸海域水质考核要求,根据目前近岸海域环境监测工作的实际情况,在考核范围、评价方法、目标分解、计分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比较,在保证公平、公正的前提下,以一致性、可比性和适应性为原则,提出的考核评价方法以单因子评价法和点位评价法为基础,在未达标情况下,按照水质目标完成比例计分;达标情况下,在达标分值基础上按水质的保持和改善给予不同程度的加分,通过实例研究分析能够适应近岸海域水质状况变化的考核工作要求。  相似文献   

18.
地表水环境质量定性评价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针对目前缺乏统一的地表水环境质量定性评价准则的现状,根据我国主要水体的污染程度,提出了断面、河流、水系水质定性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19.
对常用的环境影响评价的“单因子评价法”进行了扩充,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评价城市区域环境综合质量的方法——“多因子空间叠加法”。该方法采用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运用区位理论分析影响区域环境质量的因子的作用分值及其权重,最后根据计算得出的综合分值进行评价。通过实例运用分析,表明该方法较好地表征出多个因子对评价区域的影响,得出一个较为全面的综合性结果。  相似文献   

20.
Kemaliye (Erzincan/Turkey) is the member of European Association of Historic Towns and Regions.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reveal the visual richness of the town; to identif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andscape spatial pattern and visual quality of the landscape and to offer some suggestions for the future planning in regarding to these visual beauties. The visual quality assessment method was used in this study. The results of the study revealed three landscape types that have the highest visual quality. Among those, the highest one is urban scenery 3 (US3; VQP = 5.9400), the second is geological structure scenery 5 (GSS 5; VQP = 5.9200) and the third natural scenery 3 (NS3; VQP = 5.9133). Visual quality assessment showed that urban pattern, geological structure and natural resources of the region also have visual value.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landscape spatial pattern and visual quality of landscape indicated that certain characteristics of landscape affected the quality. For instance, as the texture level decreased in natural landscapes and as the green areas increased in geological structure, visual preferences ratio increased. Some suggestions were also made regarding the visual resources use in the reg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