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用8013型催化剂选择性催化还原氮氧化物,当反应温度控制在160—225℃、空速为5000—10000时~(-1)、加氨量 NH_3/NO_x 约为1时,可使气体中氧化氮浓度从500-2500ppm 下降到0-100ppm,消除率达95%以上。并且该工艺设备简单,无二次污染,具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本文介绍了有机磷农药废水中总硫含量的测定方法。其装置是由气相色谱仪、火焰光度检测器及自制燃烧炉与气路转换系统构成。将1微升的水样直接注入检测系统进行测定。本方法最低检测浓度可达到4ppm,相对误差不大于7%,变异系数不大于4.5%。  相似文献   

3.
核辐射法净化工业废气是同时去除 SO_2和 NO_x最有效的方法之一。该工艺包括:向废气中加少量氨、用电子束辐照废气,NO_x 和 SO_2同氨反应转成农用复合铵肥、再用电收尘器捕集下来。日本已在一家铁厂建成投产一座中间工厂,最大废气净化量10000米~3/时,对200—2000ppm 的 SO_2和160—620ppm 的 NO_x 有很高的去除率。美国也在大型燃煤电站上建造废气辐照净化装置。成本估算表明,用电子束辐射净化废气的成本比湿法处理低40%。  相似文献   

4.
自制小型、简易臭氧分解器,串接于化学发光NO_x分析仪反应室出口,使出口尾气中1300ppm的臭氧分解完全,并能同时消除氮氧化物的污染。  相似文献   

5.
王身迪  徐小清 《化工环保》1989,9(4):200-205
直接在硝酸溶解人造金刚石合成物液相中加入铵盐,把溶解生成的NO_x自消还原成N_2,为消除NO_x开创了一种全新的工艺。它具有还原效率高、反应速度快、酸耗低、工艺简单等特点,NO_x净化率在99%以上。用这种方法治理NO_x污染,不需增加任何费用,硝酸耗量仅为原生产的50%,可降低成本,具有良好的环境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6.
(1)美国 NOXSO 公司提出一个烟气污染控制新工艺,可同时除去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目前尚处于小型试验阶段。此法应用氧化铝碎粒装在流化床式反应器中,吸收 SO_x 和 NO_x 使用后的吸收剂连续地送至再生装置,加热到538℃,驱除NO_x,然后用甲烷处理,使吸附的 SO_x 还原为 SO_2与 H_2S 的混合物(相应的分子量比为1∶2)。此混合物经 Claus 装置制出元素硫排出的 NO_x 通入一燃烧器中,还原为 N_2与O_2。  相似文献   

7.
采用臭氧氧化—湿式钙法吸收工艺对模拟烟气进行同时脱硫脱硝处理。O_3于150℃下具有较高的热稳定性,可将NO氧化为高价态氮氧化物,且NO氧化率随n(O_3)∶n(NO)的增大而逐渐提高。烟气中SO_2和H_2O的存在对NO氧化率的影响不大。O_3对SO_2的氧化率较低,约为5%。3%(w)石灰石浆液对SO_2的吸收率接近100%,NO_x吸收率随n(O_3)∶n(NO)的增大而逐渐提高,当n(O_3)∶n(NO)为1.6时NO_x吸收率可达约65%。SO_2能促进吸收液对NO_x的脱除。石灰石浆液中加入0.2%(w)的(NH_4)_2SO_3或Na_2SO_3后NO_x吸收率可达约85%或82%,且吸收率随添加剂加入量的增加而提高,添加(NH_4)_2SO_3的NO_x吸收率略高于添加Na_2SO_3。  相似文献   

8.
由德国KAH公司开发,北美应用公用事业公司推广的一种减少锅炉NO_x排放及防止NH_3泄漏的工业试验业已完成。这种新型技术将选择性催化还原法与Ljungstrom空气加热器结合起来,NO_x排放量可减少50%~80%以上。与传统的选  相似文献   

9.
高体中 《化工环保》1989,9(1):36-39
楚雄州磷肥厂,几年来在东郊乡、吕合村进行钙镁磷肥废渣的田间试验。试验表明,田间合理施用一定量的废渣,既可增产粮食,又不会造成氟的二次污染,还可改善土壤和谷物的含硒量。水稻田每平方米施渣2.1公斤,可增产粮食16.25%,土壤含硒量由0.2ppm增至0.31ppm,大米含硒量由0.009ppm增至0.029ppm,为防治克山病找到了切实可行的新路子,也为钙镁废渣的利用找到了经济合理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0.
由于进入芦苇体内的氰化物,经过一系列的吸收、代谢、氧化、同化作用,把氰化物转化为氨基酸类物质而解除毒性。故研究结果表明,芦苇对废水中氰化物的耐受力可达200ppm,50ppm以下可促进芦苇生长,20ppm时相对增长量为118%;芦苇密度200株/米~2时,氰化物挥发可降低58.7%,净化功能有所增加。趁立含氰废水-芦苇-土地利用系统工程净化含氰废水,投资省,管理简单、经济效益高、环境效果好。  相似文献   

11.
美国 Argonne 国立实验室开发了一种除 NO_x新方法,在燃煤电厂湿法烟气脱硫系统喷雾时加入六甲撑四胺亚铁,可除去 NO_x70%以上,又不影响湿法系统达到90%以上的脱硫效率。研究小组负责人 J.Harkness 声称这种化合物在使用高硫煤时由于硫—氮复合反应,效果更好。据估计应用此  相似文献   

12.
周轲 《化工环保》1989,9(6):331-335
新型的LFC-Cu无铬催化剂对NO_x的转化率为90%左右,可以代替铜铬催化剂用于处理硝酸尾气中NO_x。它价格低廉,无二次污染,具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国外正在研究的再燃烧(reburning)控制NO_x技术,系将小部分燃料(可达20%)送入主燃烧区域之后,形成还原性区域,使前面产生的NO_x约有50%变为N_2。美国B$W公司准备在N_Blson Dewey电厂的一台旋风炉上采用再燃烧技术作降低NO_x试验。旋风炉具有燃烧稳定、捕渣率高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介绍了工业废水中总氯含量的测定方法。其装置是由高温炉—微库仑计系统组成。样品不经预处理可直接注入检测系统进行测定。本方法的最低检测浓度为10毫克/升,相对误差不大于5%。变异系数为5.2%,因此优越于化学法。  相似文献   

15.
龚政  崔宇晗 《化工环保》2019,39(3):289-295
采用共沉淀法合成了三元类水滑石Mg_3Mn_xAl_(1-x)CO_3,通过高温煅烧得到其衍生氧化物Mg_3Mn_xAl_(1-x)O_m,再经浸渍负载Pt或BaO后制得新型NO_x存储/再还原(NSR)催化剂。XRD及SEM表征结果显示,当Mn与Al的摩尔比(Mn/Al)大于1时所制备的Mg_3Mn_xAl_(1-x)O_m有杂晶相出现且发生团聚,结合NO_x存储性能评价结果,确定最优Mn/Al为1。BaO负载不利于NO_x的存储,而当Pt负载量为1%(w)时NO_x存储性能最优,250℃条件下的存储量由负载前的0.52 mmol/g提升至0.61 mmol/g。CO_2与NO_x之间存在较强的竞争吸附。负载1%Pt催化剂的NSR性能评价结果表明,8个稀燃-富燃循环后NO_x的去除率为68%,表明催化剂的还原性能仍需加强。  相似文献   

16.
采用电子捕获鉴定器气相色谱法分析石油化工废水中微量的环氧氯丙烷、二氯丙醇和三氯丙烷。水样用醋酸乙酯萃取富集。最小检知浓度均可达到0.1毫克/升,相对误差不大于±15%,相对偏差也不大于±15%。我们采用电子捕获气相色谱法成功地分析了石油化  相似文献   

17.
座落在黄浦江水源上游的上海染料化工厂,现有万吨的硝酸装置在生产烯硝酸,经吸收塔后有1%浓度,100公斤/小时的 NO_x未被吸收排放;硝镁提浓稀硝酸过程中,也有 NO_x 排放,形成闵行地区大、小两条“黄龙”,严重污染了大气。自1978年开始该厂对“黄龙”进行了治理,在5000吨装置(因塑料老化,于1984年停用)取得良好治理效率后,1984年到1985年又对万吨装置进行治理,亦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8.
为降低奥氏体不锈钢混酸(HNO_3+HF)酸洗过程中产生的NO_x量,利用自制的酸洗-吸收装置研究了HNO_3和HF质量浓度及抑制剂和促进剂加入量对NO_x生成量的影响,探讨了NO_x的产生机制。结果表明,奥氏体不锈钢酸洗的优化工艺条件为:酸洗温度20~50℃,HNO_3质量浓度90~110 g/L,HF质量浓度40 g/L,抑制剂加入量30 g/L,促进剂加入量1~2 g/L。抑制剂的加入降低了NO_x的生成量,促进剂的加入减少了氧化皮酸洗时间,提高了酸洗效率。酸洗产生的NO_x来源于两部分:一是氧化皮与酸洗液反应,约占NO_x生成量的70%,二是裸露基体与酸洗液反应,约占NO_x生成量的30%。  相似文献   

19.
刘尔嘉  汪雷 《化工环保》1989,9(2):94-97
本文研究了萃取-衍生-气相色谱法分析工业废水和大气中的痕量己二胺。以甲苯为萃取剂,七氟丁酸酐为衍生化试剂,色谱分析以SE-30为固定相,电子捕获检测器测定。可检测水中0.02ppm及大气中0.001毫克/米~3的己二胺,相对标准偏差为11.4%,回收率为98—105%。  相似文献   

20.
衡化公司合成氨厂在硫酸尾气的处理工艺中增设复喷复档二段回收装置,取得了显著的环境、经济效益,尾吸效率达到93%以上,二段出口SO_2浓度平均为220ppm,达到世界银行现行环保规定(≤300ppm);每年可回收SO_2400吨,硫酸矿耗下降5公斤/吨酸,每吨液体SO_2分解用酸可下降200公斤,每年可为企业增收20万元的利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