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世界环境》2009,(2):6-6
在末次冰期(第四纪最后一次冰期)时代,格陵兰岛和南极洲之间千年温度尺度变化的异步关系已经导致了“两极秋千效应”,而这种“两极秋千效应”使大西洋的经向环流发生了逆转变化。过去数千年,南极洲与北大西洋之间的温度变化幅度大约在1至3度之间。这两个不同的冰芯被欧洲南极冰芯研究项目的科学家描述成是“两极秋千”,即大西洋一端的变化对另一端有着巨大影响,只不过影响的时间和影响的途径不同,原因可能同洋流传送带系统有关。  相似文献   

2.
频繁的千年尺度气候波动是冰期气候的典型特征.末次冰期时,南极和格陵兰在千年尺度呈现出反相位的温度变化:当格陵兰气候处于暖期时南极缓慢降温,当格陵兰处于冷期时南极缓慢升温.这种南北极遥相关现象被称为Bipolar Seesaw.Bipolar Seesaw对气候的影响是全球性的,并且Bipolar Seesaw背后的物理...  相似文献   

3.
大多数实验室~(14)C年代测定范围都低于5万年。末次冰期早期阶段的气候变化时间在这个范围之外。利用~(14)C同位素热扩散浓缩法提高样品放射性,使之大于计数器本底,从而将~(14)C年代测定范围上推了大约二万年。本文将报导一批浓缩法测得的年代,并对西北欧末次冰期早期气候变化,提出一个时间尺度。鉴于大的气候波动是全球性的,所以,我们将孢粉测定的温度变化的放射  相似文献   

4.
亚洲季风变迁与全球气候的联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研究冰期-间冰期至百年尺度亚洲季风的演变特征,阐明了季风变化同南北半球冰量、太阳辐射、大洋环流、热带辐合带等气候系统内外部因子的动力联系。在海-陆-气相互作用的框架下提出了"冰期-间冰期印度季风变化动力学"新理论,揭示大西洋经向环流对东亚季风突变事件的影响和动力过程,探讨了全新世亚洲季风变化的时空特征和控制因素。该项成果以亚洲季风变迁历史和机理为主线,从地球系统科学的视角,将亚洲古季风研究拓展为多尺度与多动力因子、区域与全球相结合的集成研究,推动了与季风相关的过去全球变化科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用来估计冰期旋回中地球上发生气候变化的方法一般有两种,即测定钙质化石中O~(18)/O~(16)值以及分析花粉,动物群分布。然而,这些方法都受到若干因子的影响,在大多数情况中部不能明确地确定更新世冰期和间冰期旋回之间的温差的绝对最。不管是温度波动,还是由于冰川扩展的时期中大陆冰盖贮藏大量轻同位素水而产生的同位素变化,都会影响钙质化石中  相似文献   

6.
北大西洋周边区域(SCANNET区域)涵盖了广泛的气候区、自然环境和可用自然资源范围.除了最北部地区,至少自最后一次冰期结束以来,这里就有人和多种文化存在.然而,该区在大的地理尺度上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影响着全球气候并支撑着在北极地区和世界其它大陆之间迁徙的动物.这一区域的气候、环境和土地利用正在发生急剧变化,预测显示,全球变暖在这里的表现会更强,而土地利用的增加会使剩余的野地急剧减少.因为本区大部分地方人口稀疏(如果有人居住的话),过去环境变化及其影响方面的观测记录也都是很少而且时段很短的.然而,记录现在正在进行的变化、认识这些变化的驱动力和预测这些变化的后果变得非常重要了.为了促进认识全球变化对北大西洋区域陆地的影响的研究,同时也为了实时监测这种变化,2000年欧共体资助成立了一个研究站点网络及其下设机构,命名为SCANNET--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瑞典、挪威、丹麦、冰岛的泛称)/北欧陆地野外基础网络.SCANNET目前包括9个核心站及当地网络里面的5个站,它们一起覆盖了该区当前气候和预测的变化的广泛区域.气候指标在网络内部是共同的,而每个站点都选择特殊的环境和生态主题进行精细观测.这既保证了主题覆盖面的多样性又保证了专门技术的多样性.我们总结了SCANNET到目前为止的发现,并概述其资料基础,以增加对北大西洋环境变化数据的了解.同时我们也总结我们在理解方面的重要缺陷以及SCANNET已经存在机构和行动在促进今后的研究、监测和野外实证行动方面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新疆伊犁昭苏黄土剖面微量元素和粒度的测定分析,并与黄土高原黄土进行 对比,揭示了西风区末次冰期以来黄土微量元素地球化学变化特征,探讨了其古气候意义。 分析结果表明,伊犁黄土除Sr 和Cr 元素出现富集外,其他微量元素含量与黄土高原总体具 有较好的相似性,可能表明末次冰期以来伊犁黄土形成环境较黄土高原干旱;伊犁黄土除 Sr、Zn、Co 和Ni 元素含量分布变化比黄土高原稍大外,其他微量元素变化均比黄土高原小 的多,可能意味着末次冰期以来伊犁地区环境变化幅度总体较黄土高原小的多。此外,研究 结果还表明,伊犁黄土Zr 元素主要赋存在粒径>20 μm 的粗颗粒中,暗示着黄土中锆石组分 主要赋存于这种粗颗粒组分中;该剖面微量元素在风化成壤过程中,其迁移性由强至弱依次 为Zr > Y > Sr > Cr > V > Ga > Rb > Ni > Cu > Ba > Th > Zn > Co > U,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富集,富 集率均较低且变化幅度较小,可能指示末次冰期以来伊犁黄土沉积环境较为干旱且波动变化 较小。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研究黄土高原西北—东南断面上三个剖面(渭南、洛川、九州台)末次间冰期以来的蜗牛化石记录,探讨了黄土-古土壤序列中蜗牛化石个体总数可能保存的古气候信息。研究表明,黄土-古土壤中蜗牛化石总数主要受控于研究区域保存条件(温度、降水及相联系的成壤强度)和生存条件(气候环境条件是否适宜蜗牛的生存)。保存条件为黄土高原南部蜗牛化石总数的主要影响因素,而黄土高原北部主要受生存条件控制,黄土高原中部则同时受两个因素的影响。基于洛川蜗牛化石总数的变化特征指出,~400 ka前后冰期气候状况存在明显差异,400 ka前的冰期更加适宜蜗牛的生存,此后洛川地区冰期蜗牛生存的气候环境条件不断恶化。本研究为利用蜗牛化石探讨黄土高原古气候、古环境变化提供了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9.
到80年代初,南极洲还是一个与世远离并被忽视的大陆。然而在过去十年中,由于各国抢占开采矿产资源的可能位置,在这个大陆上进行科研工作的国家数目已经翻番。在南极洲活动的一些国家将于1990年11月在智利圣地亚哥举行一次特别会议来讨论有关全面保护南极洲环境的建议。南极洲是我们地球上的一个重要组  相似文献   

10.
一、地质时代和历史时期的气候变迁为了对未来气候变化的人为因素有所认识,需要了解它和自然因素造成的气候变化的差别,需要了解现在的气候在漫长的变迁过程中处在什么阶段。地球大约诞生于距今45~55亿年之前。在如此漫长的地质历史中,气候一直是冷暖交替的。根据10亿年来尚可推测的古生物、古地质地理等资料,震旦纪以来,全球曾发生过3次大冰期:震旦纪大冰期(约6亿年前);石炭—二迭纪大冰期(约2~3亿年前);第四纪大冰期(200万年前起直到今天)。大冰期之间为较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