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地貌对地质灾害的分布、类型、规模与危害等特征具有重要的影响,宏观及微观地貌指标均能在一定程度上刻画其作用特征。应用高分辨率遥感影像详细解译崩塌和滑坡灾害,采用高精度DEM和滑动窗口技术提取地貌分维特征,并用其解析灾害分布的地貌特征。结果表明:灾害体的内部与后壁、前缘、侧壁和邻区均表现出较为明显的分异性,崩塌的微地貌分异特征较之滑坡显著,大型、厚层、老(古)崩塌及滑坡分异特征更为突出。计算地貌分维值可有效识别与其同时期的或更早的地质灾害,也可间接挖掘新发生灾害的微地貌复杂性和离散性。  相似文献   

2.
基于水资源分区和地貌特征的新疆耕地资源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新疆1995、 2000、 2005及2008年4个时期的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结合水资源分区、 SRTM-DEM和数字地貌等数据,分析了基于水资源分区和地貌特征的新疆耕地资源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①总体上,不同时段各水资源分区耕地空间分布稍有变化,但总体格局保持不变。不同时段各水资源分区的耕地面积有增有减,但增加量远超过减少量,耕地总体呈现出持续增长的趋势,从1995年到2008年,共增加126.39×104 hm2。②对比4个时期26个水资源分区的耕地数值、 变化和升降形式差异,可将耕地变化形式归纳为上升、 先降后升、 先升后降和升降波动四大类。③新疆耕地空间变化存在分区差异。1995至2008年期间,耕地增加值最大者为叶尔羌河流域,为17.36×104 hm2;而额敏河流域耕地面积缩减量最大,减少3.15×104 hm2。④新疆耕地资源主要分布在2 000 m以下的低海拔和中海拔区域,其中以500~2 000 m区域分布最广;耕地资源主要分布于地势相对低缓的平原和丘陵区,以开发流水地貌类型的山前平原地带为主。新疆耕地变化具有很强的空间差异性,与水资源量及利用状况的空间分异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以上饶市幅1∶250 000区域地质调查资料为基础,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和室内综合研究,探讨江西灵山大型环状花岗岩的地貌景观特征及成因,并与黄山、三清山、天柱山花岗岩地貌景观进行对比。灵山花岗岩地貌景观主要分布在环形构造东南外环,海拔1 000~1 400 m,岩性为中粗粒黑云母碱长花岗岩,为世界罕见的大型环状花岗岩地貌景观,控制地貌形成的主要因素为构造作用、岩浆活动、风化侵蚀和重力崩塌作用。黄山、三清山是锥状峰林地貌景观的典型代表,天柱山以崩塌堆积地貌景观为特色,灵山以大型环状花岗岩峰林地貌景观为特色。天柱山、灵山锥状峰林和石锥地貌景观不如黄山和三清山发育,主要原因是天柱山、灵山比黄山、三清山海拔低400 m左右,冰川、融冻侵蚀作用不如黄山和三清山强烈。  相似文献   

4.
基于Arc GIS10.1,以SRTM3为使用数据,对甘孜—玉树断裂带北西段及其周边地区从地形形态和水系特征两个方面行分析,归纳了该区的地貌特征以及地貌形态与断裂之间的关系。分析结果表明:1.甘孜—玉树断裂带北西段及其周边地区的坡度范围在0°~80°之间,并且与断裂的几何分布有相关性;2.该区地形起伏度在0~1579m之间,以山地地形为主;3.通过对比分析研究区最大高程图、平均高程图及最小高程图,发现研究区地形呈台阶状并且高的台地边界不断退缩,水系面积不断扩大;4.研究区域内山体上部有多级夷平面发育,主要夷平面在5000m左右,地形起伏度大,呈高山峡谷或者高山盆地的地貌样式间隔排列;5.水系密度分为5级,范围在0~0.4km/km2之间,与断裂走向大致相当。另外,多条切过断裂的分支河流,一致性地左旋错动,并且水系密度最高值区域与区域断裂的展布格架基本吻合,断裂对水系展布的控制占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5.
三峡贯通一直是长江演化研究中亟待解决的核心问题之一,其古分水岭位置长期备受争议。本研究基于30 m分辨率的数字高程模型(DEM),以长江三峡万州-宜昌河段及其17个子流域为研究对象,采用地形分析、χ分析等方法,计算和分析了该地区的地形起伏、河道陡峭指数、流域面积高程积分和河流裂点等参数,综合讨论了三峡地区水系特征及古分水岭位置。χ-plot、面积高程积分结果表明三峡地区的河流基本处于非均衡状态,大多数河流都处于壮年期。三峡地区44个裂点主要分布在海拔200~800 m范围内。在巫山东侧水系中只发育一期低海拔坡断型裂点(200~600 m),而其西侧水系中普遍存在两期坡断型裂点(200~600 m, 800~1 200 m)。并且巫山地区χ值最低、子流域面积高程积分最高(>0.6),表明该地区河流侵蚀能力最强、流域最年轻。以上数字地貌特征指示巫山地区可能曾是三峡的古分水岭。本结论有助于认识三峡地区水系和地貌演化历史,并为进一步研究三峡贯通问题(如贯通时间、贯通方式)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6.
巢湖十五里河河床地貌单元沉积物硝化速率及污染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2017年7月~2018年3月,在巢湖流域十五里河城市段河床地貌特征丰富的两处河段,就深潭、浅滩、砾石滩、点砂坝和常规流水区等5种地貌单元类型,按季节采集表层沉积物样和水样,解析不同地貌单元沉积物硝化速率及其变化性,并开展不同地貌单元硝化速率的差异性和影响因素分析.结果表明:(1)十五里河中上游河段氮磷污染严重,且水体氧化还原电位(ORP)值基本都低于零,表明河水处于显著的还原状态.(2)5种地貌单元沉积物的PNR变化范围为0.002~0.079μmol·(g·h)-1,均值为0.023μmol·(g·h)-1,高低排序依次为:深潭点砂坝浅滩砾石滩流水区,相应的季节变化规律基本表现为:夏季春季秋季冬季.(3)5种地貌单元表层沉积物ANR变幅为0.140~13.543μmol·(m2·h)-1,均值为3.658μmol·(m2·h)-1,总体表现为浅滩最高,常规流水区次之,砾石滩和点砂坝大体相当,深潭最小,且季节变化规律与PNR相似.(4)差异性分析表明,深潭、浅滩与其他4种地貌PNR均存在显著差异性,超过半数的地貌单元ANR呈极显著差异性.(5)回归分析表明,5种地貌单元的PNR、ANR与上覆水水质指标的相关性相对较强,而与沉积物理化指标的相关性略弱.  相似文献   

7.
以研究区2000 年TM影像、1:50 000 地形图和1:250 000DEM为基础数据源, 运用景观斑块 分布与多样性特征指数, 测算了黔西南中低山丘原盆谷区不同岩性和地貌类型下景观格局特征。结 果表明: ①灌木林地、疏林地、中覆盖度草地占据着景观中的优势地位, 是明显的景观基质, 控制着 区域景观生态格局及其发展。景观斑块类型在不同岩石和地貌类型区存在较明显差异; ②在连续性 灰岩区、灰岩与碎屑岩互层区和灰岩夹碎屑岩区形成的山间盆地和高原台面上以及北部水热丰富 的河谷地带, 水田、旱地、疏林地、低覆盖度草地集中分布, 浅中切割低山类型中有林地和灌木林地 集中分布; ③在连续性白云岩区形成的深切割( 低、中和高) 丘陵、浅切割( 低、中和高) 丘陵, 低覆盖 度草地和灌木林地集中分布; ④从岩溶石漠化、土壤侵蚀、森林退化的空间格局及其组合来看, 在形 成生态环境的区域差异过程中, 岩性和地貌的空间组合结构起着显著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8.
张志霞  许明祥  刘京  李强 《自然资源学报》2014,29(12):2103-2113
论文运用经典统计学和地统计学相结合的方法,以黄土高原典型地貌丘陵沟壑区(庄浪县)与平原区(武功县)为例,探讨了土壤有机碳空间变异特征及县域尺度土壤有机碳的合理采样数。研究表明,丘陵沟壑区有机碳的变异系数较小,变化范围在0.176 到0.200 之间,平原区较沟壑区大,变化范围在0.24 到0.26 之间,基于经典统计学,在5%的精度要求和95%的置信区间,沟壑区的合理样本数为64 个,平原区为110 个。丘陵沟壑区与平原区两区域都呈现出强烈的空间相关性且变程较小,分别为2 250、900 m,庄浪县土壤有机碳含量高值区斑块较破碎,东部较西部多、北部比南部多;武功县土壤有机碳含量西南与中部地区含量较高,高值区比庄浪县相对集中。根据土壤有机碳的空间相关性和克里格插值的独立验证得出庄浪县与武功县的合理采样数分别为903、1 838 个,合理样本数的确定对合理评价黄土高原地区碳储量的预测精度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复杂地貌区域国土开发受生态环境因素影响较单一地貌地区更复杂,其境内生态敏感区类型较多,且空间分布比较杂乱,不同生态敏感区之间又相互影响。文章选择山、水、林、田、城互为镶嵌的广西钦州市作为案例城市,以小流域为评价单元,建立集"地"、"水"、"绿"三位于一体的评价体系,在遥感和GIS技术的支持下,将单因子定性分级和多因子空间叠加模型相结合,对整个区域的生态敏感区进行综合评价及分区。从研究结果来看,这种评价技术能够较好地反映这些生态敏感区的综合分异规律,有助于当地政府在区域开发中制定更为科学的生态安全防范对策。  相似文献   

10.
选择上自太行山下至黄河故道的一个具有不同地貌类型的典型区域,研究了土壤中6种对植物生长发育必需的微量元素有效态含量与地貌变化的关系。水溶态硼随地形下降而含量增加;易还原态锰含量与地形高低呈一致变化;钼含量以山地及低地最低;锌含量多偏低;铜在不同地貌土壤中的含量均在中等以上。  相似文献   

11.
在宽甸地区的地表水系(鸭绿江、蒲石河、南股河、北股河、爱河等),地下水及饮用水系布设采样点共采集样品56个并采用等离子质谱(Excell)及等离子光谱(IRIS)进行硼含量分析.由此揭示水体中硼的来源、分布、运移和聚集等情况,并且根据国家<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5084-92)中关于硼和pH的规定分析评价了宽甸地区地表水体的灌溉能力以及根据卫生部<生活饮用水水质卫生规范>中关于硼和pH的规定分析评价了饮用水的安全程度.结果表明,宽甸地区未受硼矿开发影响的水体基本适合农业灌溉或饮用,而在硼矿开发区范围内,受到硼矿开发影响的水体大部分不适合灌溉,或不适合饮用.   相似文献   

12.
辽宁省辽中降水化学特征与边界层流场的相关性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于2007年2月—2008年1月在辽宁省辽中县进行了酸雨观测,获取了辽中站降水中主要化学离子组成,并观测了同期的地面气象条件,结合不同气象流场分析方法,分析降水化学特征与边界层流场的关系. 结果表明:①降水酸碱性与风向有一定关系,偏南风易出现酸性降水,而偏北风易出现碱性降水,降水的酸碱性与850~925 hPa(约700~1 500 m)高度上的风向相关性较强,与近地面风向的相关性不明显;②降水的酸碱性和离子组成与研究区所处天气系统的相对位置关系显著,同是偏北气流,如研究区位于大陆反气旋东部,气流来源于西北地区,Ca2+浓度较高,反之,如位于海洋气旋的西部,由于气流来源于东南海上,故Na+浓度相对较高.   相似文献   

13.
以赫章县地下河和泉为对象,通过采样、水质分析研究采冶矿活动对县域地下水中元素含量的影响,运用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评价其水质状况,并采用GIS软件揭示水质变化的空间特征。结果表明,赫章县地下水Fe、Mn、Pb元素平均含量超过国家地下水环境质量Ⅲ类标准,其中Fe的平均含量超过国标Ⅲ类水质量标准2.5倍,Mn超过1.4倍,Pb超过0.05倍。水体中Fe、Mn、Cu、Cd元素含量受区域原生地球化学环境控制,同时表生地球化学作用和人类活动也深刻影响水中元素的含量与分布。县域内地下水质量整体较好,较差水质仅分布在中部地区采冶矿点处,揭示了采冶矿带来的尾矿、矿渣经风化、蚀变、分解作用后向水体环境释放诸种重金属元素。  相似文献   

14.
辽宁省近地层风切变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20,他引:3  
利用辽宁省风能资源专业观测网26座测风塔2009年6月至2010年5月10~70 m(100 m)的逐时梯度风观测数据,研究了辽宁省近地层风切变特征,结果表明:近地层风速随高度变化基本遵循幂指数规律;各塔年风切变指数为0.024 4~0.405 0,没有明显的空间分布规律,主要受局地地形、地貌环境影响,个体差异较大;有11座测风塔年平均风切变指数大于B类风切变指数,26座测风塔空间平均年风切变指数为0.155 1,也略大于B类风切变指数;风切变指数呈现明显的白天小、夜间大的日变化特征,与气温的日变化呈反位相;春季风切变指数明显偏小;大气中性条件下的风切变指数与年平均风切变指数基本相当,稳定状态下风切变指数明显偏大,不稳定状态下最小;风切变指数具有随风速增大而减小的特点,大风条件下的平均风切变指数小于年平均风切变指数,多数测风塔风速≥15 m/s时风切变指数下降至0.1以下。  相似文献   

15.
以宣汉樊哙大桥滑坡为例,分析降雨条件下河流冲刷型滑坡的滑动机制。在对滑坡区的地质条件、滑坡的基本特征和滑坡的变形过程等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降雨条件下河流冲刷型滑坡发育特征及形成机理。分析表明,降水对降雨条件下河流冲刷型滑坡起到了双重作用:一方面,河水对坡脚的浸泡、冲刷;另一方面,强降雨形成的雨水沿着坡面渗入坡体,在滑体与基岩接触面上形成滞水带,受地下水的浸泡泥岩极易软化,强度大幅降低,促使坡体滑动。深入研究樊哙滑坡的基本特征和成灾机制,对西南地区临河型滑坡的预防与治理提供一定的技术支持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18个观测井内主要9种离子浓度,对辽东湾东部营口沿岸海水入侵的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根据海水入侵区地下水中主要离子浓度与地下水的相关关系,总结了随着海水入侵的发展地下水化学类型的变化,地下水化学类型分为3大类型。①Na+—Cl-型:沿海岸呈条带状分布;②Cl-·HCO3-或HCO3-·Cl-型:分布于前者之上的陆域,从北至南连续带状分布,北部较宽,中部较窄;③HCO3-型(阳离子为Na+·Ca2+):分布于远离海岸的陆域松散沉积层中,北部为大面积成片分布,南部缺失。该区地下水水化学类型呈带状分布,类型变化规律明显,反映了海水入侵分布特征,当淡水开采时,水位降深越大,微咸水入侵强度越大,控制淡水开采是防止微咸水入侵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17.
通过分析降水酸度、化学特征和湿沉降量等酸沉降控制指标,得出2009年辽宁省大气湿沉降化学特征。研究发现,辽宁省总体上酸雨污染并不严重,但区域性污染突出;降水化学污染严重,呈地域分布不平衡特征,重污染城市位于辽宁省西部和中部;湿沉降量的空间分布与降水化学污染不同,沉降量大的城市位于东部和南部沿海,所有离子湿沉降量最大值均出现在夏季。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辽宁省海城市西荒地地热田的区域地质构造、地热水的赋存状况进行了分析,在对地下热水化学组份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本区地下热水在医疗及医疗旅游方面的价值,以及在此方面开发利用的前景.  相似文献   

19.
贵州开阳地区富硒地层及风化土壤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通过对开阳地层和土壤调查,发现灯影组、牛蹄塘组等地层富集硒元素,由其风化而来的土壤也富硒。富硒地层同时还富集Mo、As、Cd、Sb、Ba、Co、Ni、Tl、V、Zn等元素,而相对缺Ag、Bi、Cr、Ga、Rb、Sr、Ta、Zr等元素;富硒地层风化形成的土壤中As、Ba、Cd、Co、Mo、Ni、Sb、Se、Tl等元素对基岩有明显的继承而富集;Pb元素则在基岩风化过程中流失而亏损;Cu、Sc、V、Zn元素在基岩风化后明显富集;而Ni、Co、Cd则具有对基岩的继承和后期风化富集的双重特征。研究表明该地区硒的富集是热水沉积、深部物质沿白马洞深大断裂迁移、热卤水的迁移混合,铀矿化以及大量硫化物的存在共同作用的结果。开阳富硒地层及风化土壤中稀土元素总量∑REE为66.61~609.13×10-6,LREE/HREE比值为1.17~5.40,(La/Yb)N=5.08~15.72>1,REE分布模式为右倾型,轻稀土段右倾明显,(La/Sm)N=1.43~7.44>1,为LREE富集型,重稀土段则相对平缓,(Tb/Yb)N=1.01~2.39。通过对微量、稀土元素的分析表明,富硒的黑色岩系形成于缺氧条件下的低温热水沉积环境。  相似文献   

20.
辽宁云水资源分布特征及开发潜力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我国淡水资源短缺,人口增长、经济发展与水资源短缺的矛盾日益加剧,已严重影响着我国部分地区经济和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人工增雨、开发空中云水资源是缓解水资源短缺的一个重要途径。文章利用辽宁省气象台站网的常规探空、云和降水的观测资料,计算、分析了辽宁云水资源的分布状况及开发潜力,结果显示全省云水资源总量年均为4.83×1011m3,具有较多的作业机会和较大的人工增雨潜力,开发云水资源大有可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