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长株潭城市生活垃圾资源化综合利用政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目前,长株潭城市生活垃圾每天约有4500~4900t,主要通过填埋来处理,这种方法有利有弊,而且弊大于利,主要是垃圾资源未得到利用,污染比较严重,存在安全隐患。长沙安基环保高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全体科研人员经过8年的艰苦探索,提出了一种新的资源化处理垃圾的方法。此法能使垃圾全量资源化,实现“零排放”的目标。阐述了资源化法的产生过程和内涵,提出了长株潭城市生活垃圾资源化规模构想,重点探讨了长株潭城市生活垃圾资源化政策。  相似文献   

2.
提出了城市生活垃圾填埋处置及资源化利用的循环经济产业模式,分析论述了该模式实施的关键点及其资源化优势,并通过案例估算突出其投资优势,最后提出了该模式产业化应用的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3.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同志们、朋友们: 大家好! 众所周知,伴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会产生数量庞大的废弃物.将这些城市废弃物开发成为可以利用的城市资源,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切入点,是产业结构升级的新路径,对于我们建设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有效缓解资源瓶颈约束,减轻环境污染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为"城市矿产"重要组成部分的城市生活垃圾,目前全国各地大多采取卫生填埋、焚烧的处理方式,但这种处理方式存在一些无法回避的缺陷.通过对垃圾的分类处理,充分挖掘垃圾分类回收中蕴含的资源潜力,不仅可以从源头上减少垃圾产量,最大程度避免卫生填埋、焚烧处理方式的缺陷,而且可以变废为宝,化害为利.这是推进垃圾资源化处理的必由之路,也是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体现.  相似文献   

4.
分析了国内外近期生活垃圾资源化技术的处理模式和存在的缺点,指出了我国城市生活垃圾资源化的有效途径是加强对垃圾的预处理,提出了基于垃圾预处理的城市生活垃圾资源化综合处理系统,介绍了废塑料制作建筑板材的工艺和技术指标.  相似文献   

5.
以某非正规垃圾填埋场为例,对填埋年限15年以上的矿化垃圾进行治理,开展矿化垃圾筛分治理技术的应用,其成分腐殖质可与营养土混合用作绿化使用,其可燃物、金属等回收利用,剩余渣土运至卫生填埋场处置,实现垃圾的资源化处理,消除污染来源,释放填埋场地。  相似文献   

6.
介绍了几种城市垃圾资源化处理技术在我国的发展现状,同时就其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谨慎、深入的分析和探讨,结合国外城市垃圾资源化处理技术的最新发展趋势,提出了两种新型的垃圾资源化处理技术,并对其在我国今后的市场应用前景做了分析和预测.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垃圾产业市场的分析,阐述了我国城市生活垃圾产业的历史、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提出了适合于我国城市生活垃圾产业系统的最优模式:垃圾生产子系统、垃圾分类收集子系统和垃圾最终处理与资源化利用子系统.提出居民初步分类与政府组织下的"拾荒者合作社"精细分类相结合,按照处理技术的不同,将城市生活垃圾分成 5种类型.通过对各类型生活垃圾流向的系统设计,保证了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的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最后讨论了政府在垃圾产业最优模式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并提出政府可以借鉴的城市生活垃圾产业管理措施 12项.  相似文献   

8.
综述了城市垃圾的处理和综合利用动态,提出了用复合材料概念来进行城市垃圾资源化的原理,并进行了技术经济分析.  相似文献   

9.
建筑垃圾占我国城市固体废弃物总量的40%,目前存量和增量大,资源化率不足,而建筑垃圾再利用价值较高,资源化利用是必由之路。综述了建筑垃圾资源化再利用的产业现状,关注源头产生、过程处置及再生利用全过程。分析部分省份现有建筑垃圾产业发展模式,为建筑垃圾产业发展提供借鉴,在此基础上,提出建筑垃圾产业未来发展趋势,以更好地开展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  相似文献   

10.
推动生活垃圾源头减量和资源化利用是普遍推行垃圾分类制度和稳步推进“无废城市”建设的重要基石,厨余垃圾管理是生活垃圾减量和提质增效的着力点。如何实现厨余垃圾资源化高值利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将为垃圾分类和“无废城市”建设提供重要支撑。通过分析厨余垃圾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资源化标准现状,探讨如何优化厨余垃圾管理路径和提升资源化利用水平,从加强源头减量、完善处理模式、优化配套政策、加快示范试点、提升绩效评价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为政府和行业决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垃圾围城已成为我国城市生态环境的突出问题.为了突围,使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向着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方向发展,必须遵循综合利用城市垃圾的原则,掌握综合利用的途径,制定和执行综合利用的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12.
广州市城市木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广州市已全面实施垃圾分类工作,将城市垃圾中占一定比重的木质废弃物进行资源化利用对解决城市垃圾减量问题具有重大意义。提出总体布局回收网络,规划分拣中心,整合资源化利用平台,推动公共政策服务规范化和标准化的思路和构想,推进木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为实现广州市垃圾减量和推动循环经济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填埋场已填埋陈垃圾具有丰富的资源,我国填埋量已达几千万吨.通过对上海老港生活垃圾填埋场6年填埋龄和10年填埋龄陈垃圾基本特性的测试研究,揭示出填埋6年以上的陈垃圾已具有相当稳定的性状,原始垃圾特征已完全消失,开挖后没有异味,在组成上除部分大颗粒无机物和大块难降解有机物外,其余部分已腐化为类土壤物质,可以开采再利用.陈垃圾中类土壤部分在物理化学性质、水力学和微生物学性质上均表现出在自然条件下难以形成的、极为优良的基质特征,可用作污染物生物处理基质或作物培育基质.  相似文献   

14.
摘要:随着广州市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建筑垃圾的排出量也在快速增长,如何应对和处理建筑垃圾所带来的“垃圾围城”困境,已经成为人们不得不面对的重要问题,推进建筑垃圾资源化是开展建筑垃圾综合治理的有效途径。论述了建筑垃圾资源化再生利用的必要性、紧迫性,指出了广州市建筑垃圾资源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推进广州市建筑垃圾综合处理实践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5.
一种“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及资源化技术与装置”(简称FSB),2000年11月26日通过了吉林省科技厅组织的研究成果鉴定。该垃圾处理装置通过采用以垃圾炮、垃圾粉碎机、色分机等装置,配以生产系列环保肥料及建筑材料,实现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和资源化处理。其中垃圾炮、垃圾粉碎机、色分机的研制成功,属世界首创。 据介绍,FSB法是一种全新的城市生活垃圾全部无害化、资源化的处理方法,其投资仅为焚烧法的1/5至1/10,为卫生填埋法的1/2至1/3,并且无二次污染。 该装置单元生产线日处理能力为50~60吨,在垃圾炮中实现对生活垃圾消毒、灭菌、除臭、水解、减量五大作用。通过垃圾粉碎机可把软硬物同时粉碎到80目以下。再经过有色金属和电池分离器(色分机)将垃圾中的电池、铜、铝、不锈钢分离出去。剩下的无害化原料可生产环保肥料和其他环保制品。 FSB法是中国兵器工业第五五研究所利用高新技术和军转民技术,历时15年的研究和开发,形成了五项专有技术:垃圾炮技术,特殊粉碎技术,电池和有色金属分离技术,30种新型环保肥料配方工艺技术,30种新型建材修路制品配方工艺设备技术。以上五种技术配上分离、烘干、磁分、制肥、建材等生产设备和全套软件,形成一整套工业化、规模化处理生活垃圾的方法,实现了垃圾处理的工厂化。 (侯铁中)  相似文献   

16.
如何从源头做到城市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实现物资回收再利用,获得物资回收在经济和环境效益的和谐统一,一直是理论界和现实生活中一个长期争论的问题.从政策管理的角度出发,尝试找到一个实现个人利益和政府管理角色和谐统一的方法,以期能通过政策管理,利用经济手段,从源头实现城市生活垃圾的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  相似文献   

17.
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技术和资源化应用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介绍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技术和城市垃圾资源化现状,对北京阿苏卫生活垃圾综合处理进行详细分析,为城市生活垃圾的处理工艺选型和垃圾处理发展前景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8.
<正>建筑垃圾严重"超载"现象已成为城市"顽疾",其产量巨大但资源化利用严重不足。全国政协委员、贵州省政协副主席左定超认为,当前亟须创新建筑垃圾管理体制,将其纳入"城市矿产"体系加以资源化利用,使其变废为宝,以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创造经济价值。左定超说,建筑废弃物和工程开挖弃土等建筑垃圾产量日增,在国内一些地方大有建筑垃圾"围城"  相似文献   

19.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及城镇化进程的加速,餐厨垃圾产生量近些年迅猛增长,餐厨垃圾的回收与资源化利用已成为解决城市环境问题的重要环节.对我国餐厨垃圾的回收与利用现状进行综述性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历年堆放量已高达70多亿吨,全国近七百座城市年排放生活垃圾约2亿吨,并且今后每年还将以10%左右的增长率逐年增加,而城市生活垃圾处理产业化进程步履艰难。总结了数十年国内外工作实践经验和体会,提出了首先将城市生活垃圾中约占50%的食杂性有机生活垃圾分离出来,统一收集,统一处理,开创我国城市食杂性有机生活垃圾资源化综合利用产业化的道路,创建食杂性有机生活垃圾资源化综合利用产业化的良性绿色生态循环系统的建议及其可行途径与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