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氟是焦化废水中的待去除的主要污染物。采用FeCl3和AlCl3作为絮凝剂,研究了絮凝对焦化废水中氟和有机物的去除效果,并考查了不同剂量和pH条件下氟和有机物的去除率。结果表明:AlCl3和FeCl3对F-的最高去除率分别为94.4%和27.3%;在投量为20 mmol·L-1时,FeCl3和AlCl3的TOC去除率分别达到27.6%和23.9%。因此,AlCl3对氟的去除率比FeCl3的更高,但FeCl3对有机物的去除率相对更高。加入Ca2+可以促进氟的去除,但有机物的去除率会下降。另外,通过考察不同pH和铁铝配比对去除率的影响,探讨了同时加入FeCl3和AlCl3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最适合去除有机物和氟的工作条件是pH为6.5,AlCl3和FeCl3的比值为8∶2。本研究探索了FeCl3和AlCl3对焦化废水中氟和有机物的去除机理,实验结果可为焦化废水的深度处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含铁材料对污染水稻土中砷的稳定化效果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通过化学实验方法,向砷污染水稻土中添加4种含铁材料(FeCl3、FeCl2、Fe0和Fe2O3),分析稳定后土壤中pH、砷形态及砷毒性浸出量的变化,研究4种含铁材料对污染水稻土中砷的稳定化效果。结果表明,FeCl3和FeCl2处理降低了土壤pH,Fe0和Fe2O3处理对土壤pH影响不大。4种含铁材料均明显降低了土壤中易溶态砷(WE-As)和毒性浸出砷含量。在最大添加量为8.00 g/kg时,FeCl3、FeCl2、Fe0和Fe2O3分别使易溶态砷比对照降低了86.4%、63.6%、77.3%和36.4%,使毒性浸出砷比对照降低了96.3%、88.9%、70.4%和30.4%。4种含铁材料均对水稻土壤中砷具有较好的稳定化效果,且能力大小依次为:FeCl3FeCl2、Fe0Fe2O3。Fe0和Fe2O3处理使WE-As、铝型砷(Al-As)、铁型砷(Fe-As)向钙型砷(Ca-As)和残渣态砷(RS-As)转化;FeCl3处理使土壤WE-As、Al-As向Fe-As、Ca-As和RS-As转化;FeCl2处理使土壤WE-As、Ca-As向Al-As、Fe-As转化,对RS-As影响不明显。说明Fe0固砷的机理与Fe2O3相似,与FeCl3有一定差异,与FeCl2的差异可能更大。  相似文献   

3.
计算机模拟研究UO2+2在人体细胞液的形态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了由多种金属离子和小分子配体组成的多相细胞液热力学平衡模型.模拟研究了UO2 2在组织液和细胞液的形态分布及CO2-3、氨三乙酸(NTA)和乙二胺四乙酸(EDTA)浓度对细胞液中UO2 2形态分布的影响.在组织液中,正常生理pH下,当各形态UO2 2总摩尔浓度 [U]= 1.0×10-6 mol/L 或[U]=1.0×10-3 mol/L时,UO2 2均主要以[UO2(CO3)3]4-和[UO2(CO3)2]2-形态存在.在细胞液中,当[U]=1.0×10-6 mol/L时,UO2 2主要以[UO2(CO3)3]4-和[UO2(CO3)2]2-存在;当[U]=1.0×10-3 mol/L,pH为6.0~6.8时,细胞液中存在大量的固相(UO2)3(PO4)2·4H2O,当pH为6.8~7.4时,UO2 2主要以[UO2(CO3)3]4-、[UO2(CO3)2]2-和[(UO2)2CO3(OH)3]-存在.细胞液中(UO2)3(PO4)2·4H2O含量随[U]升高而增加.通过调节细胞液pH和增加细胞液CO2-3浓度均能降低其固相UO2 2配合物含量.在细胞液中增加NTA会增加(UO2)3(PO4)2·4H2O含量,当添加EDTA时会显著降低(UO2)3(PO4)2·4H2O含量.  相似文献   

4.
制备了负载铝沸石(Al-Z)和负载钛沸石(Ti-Z)复合材料并测试了2种吸附材料对氟离子的吸附性能。未改性的人造沸石对氟离子几乎没有吸附作用,室温下2 g·L~(-1)的Al-Z和4 g·L~(-1)的Ti-Z的最大吸附量分别为32.94 mg·g~(-1)和15.03 mg·g~(-1)。在偏酸性和中性条件下有利于Al-Z对氟离子的吸附;Ti-Z对氟离子的吸附效果在酸性条件下较好;Zeta电位结果表明Al-Z对氟离子的吸附较Ti-Z有更广泛的pH适应能力;Al-Z和Ti-Z受CO2-3和PO3-4共存离子的影响对氟离子的去除率下降,且Ti-Z受影响程度更大,这是因为CO2-3和PO3-4的存在会改变溶液的pH值,使溶液呈碱性,从而影响吸附剂对氟离子的吸附效果;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和Freundlich等温线方程符合描述这两种改性沸石对氟离子的吸附行为。与Ti-Z相比,Al-Z在吸附剂用量、氟离子吸附量、对pH与共存阴离子的适应性方面表现更好,是一种非常具有应用前景的氟离子吸附剂。  相似文献   

5.
选取FeCl3和AlCl2·6H2O作为混凝剂对城市污水进行一级强化混凝处理,降低二级生物处理的进水负荷,减少污水生物处理系统的能量消耗。主要研究混凝过程投加的金属盐对一级强化混凝产生的初沉污泥中温厌氧消化的影响。和剩余污泥相比,初沉污泥更适合厌氧消化处理,污泥降解性能和产气性能更高。当采用城市污水一级强化混凝处理时,污泥中的金属和金属盐水解引起的pH降低,使混凝强化初沉污泥的厌氧消化受到一定抑制。随着污泥中铝含量的降低和铁含量的增加,厌氧消化的COD降解率和挥发性固体(Vs)降解率逐渐升高,生物气产量逐渐增大,产气速率加快。当混凝强化初沉污泥只含有铁时(铁含量为10.16mg/L),混凝强化初沉污泥厌氧消化效果最好,产气稳定,而且产气速率高,生物气产量为237mL,生物气甲烷含量为55.5%,降解单位Vs产气量为0.80L/g,均高于其他含铝的混凝强化初沉污泥。污泥中的铁对初沉污泥厌氧消化的抑制作用远远小于铝的作用,说明铁盐适合用于城市污水的一级强化混凝处理。  相似文献   

6.
新型絮凝剂聚磷氯化铝铁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福  向梅  唐玉斌 《环境工程学报》2010,4(11):2547-2551
以FeCl3.6H2O、AlCl3.6H2O和Na2HPO4.12H2O为主要原料,采用复合共聚生产工艺,首次制备了聚磷氯化铝铁(PPAFC)絮凝剂,并采用红外光谱及扫描电镜对其结构进行表征,可以推断磷酸根为接聚在PAFC上。考察了投加量、pH值、沉降时间和Al/Fe比等因素对PPAFC混凝性能的影响。与聚合氯化铝(PAC)和聚合氯化铝铁(PAFC)相比,PPAFC具有絮体大、沉降快、除浊效果好的特点,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
对比研究了AlC13和3种不同碱化度的聚合氯化铝(PACl)在不同pH与投量下除氟效果,并对不同形态铝盐除氟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pH对絮凝剂水解后铝形态分布及其除氟效果有重要影响.pH 5 ~6时,Al3+和Al2、Al3等低聚态铝为AlCl3主要形态,且AlCl3更易水解生成可将溶解态氟转化为颗粒态氟的Al(OH)3,从而较PACl具有更佳除氟效果.pH >7时,PACl较AlCl3具有更佳除氟效果,且增大PACl碱化度可促进氟的去除,这主要是由于具有较高Al13含量的PACl更容易与电负性F-结合所致;且絮凝剂混凝除氟絮体ζ电位越高,越利于F-在絮体表面吸附.  相似文献   

8.
考察了煤矸石中Al2O3和Fe2O3在不同浓度盐酸中的浸出行为,着重探讨了Al2O3和Fe2O3在高浓度盐酸中的溶出规律。通过与文献中AlCl3和FeCl3在不同浓度盐酸中的溶解度数据对照,发现煤矸石中Al2O3的溶出率受AlCl3溶解度的影响显著,而Fe2O3的溶出则基本不受FeCl3溶解度影响。进一步的研究结果表明,在高浓度盐酸中,煤矸石中Al2O3的溶出率显著降低,高浓度的盐酸不影响Fe2O3的溶出。当煤矸石的煅烧温度为700℃、酸浸温度为33℃时,酸浸固液比为1∶1(g/mL),利用37%的高浓度盐酸酸浸,Fe2O3和Al2O3的溶出率分别为48.7%和7.3%,可实现煤矸石中铁铝的有效分离。  相似文献   

9.
含锌多核聚铝絮凝剂的制备及形态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AlCl3·6H2O和ZnCl2为原料,采用一次加碱法制备了一种新型的改性增效聚合铝类多核无机高分子絮凝剂聚合氯化铝锌(PAZC).通过Al-Ferron逐时络合比色法研究了碱化度(B),Al/Zn摩尔比及陈化时间对铝离子形态的影响.采用混凝实验比较PAZC、PAC的混凝效果.结果表明:在相同B值条件下,PAZC的Ala和Alc少于PAC的Ala和Alc,Alb形态多于PAC中Alb形态,并且PAC中Alb形态最高只有60%,而PAZC中Alb最高达到83%.PAZC具有pH适用范围宽,投药量少以及良好的储存性能.  相似文献   

10.
有机-无机复合膨润土的制备及其对磷吸附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型绿色表面活性剂C12烷基多糖苷季铵盐表面活性剂和AlCl3·6H2O作为改性剂对膨润土进行改性,制备新型环保无机-有机复合吸附剂,并将其用于含磷废水的处理,考察了A1Cl3·6H2O投加量、有机改性剂用量、改性膨润土的投加量、反应时间及pH等因素对除磷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经8 mmol/g(Al/膨润土)的AlC...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