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生态城市建设的基本思路及其指标体系的评价标准   总被引:47,自引:0,他引:47  
根据生态城市的基本内涵,提出生态城市建设的基本思路,运用专家咨询等方法从100多项有关指标中筛选出44个主要指标,构成能反映生态城市建设进程的相对完整的指标体系,并提出各指标因子的量化评价标准值。  相似文献   

2.
生态城市指标体系研究   总被引:33,自引:1,他引:33  
阐述了生态城市的基本内涵,提出了生态城市指标体系筛选、设计的8个主要原则,并从经济系统、社会系统、资源与环境系统、人口系统四方面初步选取了具体指标,以构成其相对完整的指标体系;同时对各评价指标因子的量化标准值的确定进行了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3.
生态城市建设指标体系与综合评价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城市生态系统是社会、经济和自然三个子系统构成的复合生态系统。本文探讨了生态城市指标体系及其评价标准,并采用综合加权方法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建立了生态城市评价的灰色关联度模型。结合南京生态城市系统的现状进行了综合评价,为南京生态城市发展战略的制定以及生态城市的管理提供决策指导。  相似文献   

4.
城市作为人类环境问题和危机产生的重要策源地,建立反映城市生态环境问题和生态文明建设状态的评价指标体系,依据评价结论,指导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十分必要。文章在城市作为社会—经济—自然复合人工生态系统的理论基础上,分析了社会生态亚系统、经济生态亚系统及自然生态亚系统相互作用关系和城市生态系统主要生物成分组成、结构与功能关系,系统的构建了符合中国国情的城市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该体系以生态经济、生态环境质量、生态社会为评价要素,下设12个一级指标及42个二级指标,为评价中国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生态城市的提出为城市的发展找到了一种理想模式,成为现代城市发展建设的方向和目标。生态城市理论研究主要应用在城市的规划、设计和管理上。生态城市建设的评价是衡量生态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成效的主要依据。本文以佳木斯市为研究对象,构建了包括4个层次3个子系统10个分目标30个具体指标的佳木斯市生态城市建设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对佳木斯市2004年至2008年5年间的生态城市建设进行综合评价。根据评价结果来指导佳木斯市生态城市建设。进而实现佳木斯市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不断优化"双赢"目标的城市可持续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6.
城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7  
从生态学的角度建立了较完整的城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并对沈阳城市生态环境质量进行了评价。通过评价结果表明 ,本指标体系是科学的、可行的 ,可以用于评价城市生态环境质量。  相似文献   

7.
生态城市指标体系研究——以厦门为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基于城市复合生态系统理论,结合健康、安全和发展的概念提出生态城市的内涵,提出"特征性指标与共性评价指标相结合"的指标体系构建模式,以厦门为例建立了一套包含4个层次,由47个共性评价指标和21个特征性指标构成的生态城市指标体系.评价结果揭示了厦门目前处于生态城市发展的初期阶段(0.55),城市生态系统为亚健康状态(0.63)、一般脆弱的预警状态(0.50)和一般持续的发展状态(0.51),与现实的分析调研结果相符.  相似文献   

8.
生态城市动态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分析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阐述了生态城市的内涵,并从城市的经济系统、社会系统、自然生态系统三个方面构建了生态城市的指标体系。 体系还体现了不同城市的地域特点,以及城市复合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最后以苏州市为例。分析了其生态化进程。  相似文献   

9.
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初探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采用层次分析法构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以特尔斐法计算各大类指标和中类指标的权重值。以国际大都市的相关指标作为评价的参照标准体系,建立了综合指数的评价指标体系及分级方法。  相似文献   

10.
突变评价法在生态城市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生态城市是一个结构合理、功能高效和系统关系协调的开放式系统。按照生态城市的结构与功能原理来组织城市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突变评价理论,用突变模糊隶属函数法(评价城市的功能水平)和状态隶属度函数法(评价城市的协调度水平),对中国华东十个城市的结构与功能作出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11.
宜居生态市评价指标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提出了宜居生态市的概念,并对其内涵进行了探讨分析.将宜居生态市概括为“人本化”、“生态化”、“持续化”、“安全化”和“节约化”的“五化”城市.在调研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凸现“以人为本”的城市建设理念;从目标层、准则层和指标层3个层次,以及经济社会、生活质量、资源保护、环境治理和基础设施5个方面,构建了宜居生态市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应用TOPSIS方法对宜兴市宜居生态市的建设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宜兴市的生态宜居性在逐年提高,但与理想状况仍有一定差距;具体指标分析表明,应加大对产业结构调整力度的改进.   相似文献   

12.
生态社区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3  
提出生态社区是一个开放的复杂生态系统,其内部环境与外部环境之间通过生态流产生关系并处于动态发展变化中.生态社区内部的主体是人和环境,并应具备生态适宜、环境健康、生活便利、景观优美、文化和谐及管理高效的特征;生态社区的动态发展变化包括空间和时间上的动态变化.通过系统功能中的物流、能流、信息流表征生态社区的空间变化,通过得分变化和弹性指标表征生态社区随时间的变化,在此基础上按照层次分析(AHP)法建立了以内部结构、系统功能、动态过程3个角度划分的生态社区评价指标体系,并参照有关研究成果给出了具体指标的参考标准值.   相似文献   

13.
云南省环境绩效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环境绩效评估是一种有助于将环境绩效纳入政府政绩考核内容的环境管理手段.本文对环境绩效评估指标体系构建方法与原则进行了探讨,并将上述理论应用于云南省,初步构建了云南省环境绩效评估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14.
生态城市的构建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生态文明创建的重要内容。采用全排列多边形图示法对上海市2005~2014年的生态化程度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就绝对生态城市水平,2005~2014年上海市生态城市发展指数S总体上呈缓慢增长态势,但S值均介于[0.2,0.4]之间,处于较低水平,亟需加快该市生态建设步伐;(2)就相对生态城市水平,2005~2014年上海市先后经历了由低-低-中等-较高-高的变化过程,呈现不断趋好的态势;(3)2005~2014年上海市经济、社会、环境三大子系统的S值存在波动变化,总体上反映出上海市生态化程度处于较低水平。  相似文献   

15.
城市水资源系统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初探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洪阳  曹静 《上海环境科学》2000,19(6):269-271
基于中国城市缺水的历史和现状,运用系统研究的方法,对影响城市水资源系统的自然禀赋、供水能力、用水效率和排放处理等子系统因素进行了综合分析,建立了包括目标层、准则层、指标层和方案层4个层次的城市水资源系统综合指标体系,并对评价程序和方法进行了理论分析,最后就目标层和准则层的可能评价结果建立了多维城市水资源综合评语集,对城市缺水类型进行分析,并可据此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6.
探讨了环境建设样板城提出的背景,提出环境建设样板城的基本概念及内涵,确定了环境建设样板城评价指标体系的制定原则,建立了由五大类九十项指标构成的环境建设样板城评价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17.
城市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从探讨城市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关系入手,在进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城市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旨在为城市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一点科学管理依据。  相似文献   

18.
基于沈阳市河流特点,研究建立了包括水生态考核指标和控制值的指标体系,其中包括水资源结构、水生态质量和重点受控要素方面的控制指标和内容。通过应用试验,验证了指标体系在水生态质量解析和监控中的作用和功效,为水生态建设和管理提供了新的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9.
工业区环境保护规划及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阐述了工业区环境保护规划技术要点编制的原则及主要内容的基础上,对其核心部分即工业区环境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及作用进行了探讨。指标体系可分三级:一级为综合指标,满分为100分;二级指标为环境质量指标、环境整洁指标、环境经济指示等3项,权重依次为45%、25%和30%;三级指标共14项。指标体系是以基层工业区(3级工业区)结构特征来建立的,其上、下限的确定以上海环境、经济指标为前提,不同地区在采用  相似文献   

20.
从国内外流域综合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程序、流域综合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主体以及生态评价指标等方面进行综述,分析了中国流域综合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在介入时间、累积影响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应以水资源、水环境、生态环境、社会环境、经济环境等为评价主体,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指标要充分结合国家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和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并提出了流域综合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未来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