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重金属在北江鱼类和底栖动物体内的富集及污染评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调查研究了北江中上游的鱼类、虾、螺和蚬,以及鲤鱼体内不同组织中重金属Pb、Cd、Hg、As的含量,并采用污染指数法对重金属的污染进行了评价。调查结果显示,不同水生动物体对同种重金属元素的富集量存在较大差异,而同一水生动物体对不同重金属元素的富集能力也有很大区别。北江鱼体肌肉中不同重金属的污染程度由强至弱的顺序为:CdPbHgAs;不同水生动物体的可食部分重金属综合污染水平由高至低依次为:蚬螺虾鱼。鱼体中不同器官组织对重金属的蓄积能力差异巨大,北江鲤鱼体内各器官组织蓄积重金属总量依次为:内脏鳃脂肪肌肉。该次调查采集的北江底栖类动物样品已明显受到重金属污染,达不到无公害水产品安全要求;而北江鱼类肌肉则满足无公害水产品安全要求。  相似文献   

2.
黄海常见鱼类体内汞含量的种内和种间差异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海洋鱼类体内的汞含量及其影响因素是研究汞在海洋生态系统中生物放大效应的关键问题.为探明黄海鱼类体内汞含量的种内差异和种间差异,于2012年8~10月采集了9种共164条常见经济野生鱼类,用直接测汞仪测定了鱼体肌肉中的汞含量(总汞),同时测量了每个样品的体长、体重,并分析了不同种鱼类的食性和营养级.164条鱼类样品肌肉中汞含量(以干重计)变化范围为0.025~0.526μg·g-1,平均值为(0.124±0.096)μg·g-1.同一种鱼类,汞含量与体长、体重显著正相关.营养级大于2.8的捕食性鱼类体内汞含量高于营养级小于2.8的滤食性鱼类.此外,体重增长快的鱼类在生长稀释作用下,肌肉中的汞含量也较低.结果表明,体长、体重是影响黄海常见鱼类体内汞含量种内差异的重要因素,食性、营养级水平和体重增长速率的差异是影响黄海常见鱼类汞生物累积种间差异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运用原子吸收及原子荧光仪,按照国家标准测定方法,对渭河陕西段7种鱼体肌肉中Pb、Cd、Hg、As等4种重金属进行测定。结果表明:4种重金属(Pb、Cd、Hg、As)在7种渭河鱼体肌肉中的残留范围分别为0~0.80 mg/kg、0~0.022 mg/kg、0~0.465 mg/kg和0~0.032 mg/kg(湿重),除17.4%的样品中Pb超过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限量外,其他样品中重金属元素均低于限量标准。赤眼鳟肌肉中Pb含量与其他鱼类Pb含量差异显著(p0.05),其他元素在不同鱼类肌肉中差异不显著(p0.05)。渭河鱼体肌肉中重金属污染指数均低于0.5,属于微污染和轻污染程度,但从重金属单项污染指数看,Pb却达到中污染水平,且无论是含量还是检出率均高于其它3种元素,说明渭河陕西段重金属污染以Pb为主,其食用安全性存在一定风险,应加强污染源排查管理并定期监测。  相似文献   

4.
2013年1月中旬对大纵湖5个采样点的大型底栖动物进行调查,共采集底栖动物29种,其中DZ1的优势种为苏氏尾鳃蚓(Branchiura sowerbyi);其他各点的优势种为长角涵螺(Alocinma longicornis)。采用理化分析、Shannon-Wiener指数、Margalef指数、BPI指数对各点水质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DZ4属于β-中污染水质,其他各点属于α-中污染水质;对主要的环境因子与底栖动物密度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DO与底栖动物群落未显著相关,NH3-N、NO-3-N、CODMn等因子更能代表水体的污染水平和营养状态,且随着营养状态的升高,耐污种类的颤蚓类数量呈现出增高趋势;寡毛类、蛭类、摇蚊幼虫、水生昆虫和软体动物5者之间除了寡毛类和蛭类存在极显著正相关性之外,其他无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作者通过对松花江哈尔滨段的几种天然鱼类(鲤、鲫、鲶、鲢、草、鱼)鱼体的甲基汞含量的调查检测。进一步搞清工业污水中重金属污染物——汞的污染现状。检测结果显示该江段的鱼体甲基汞含量均值为0.085mg/kg.已超过国家淡水鱼类食品卫生标准0.025mg/kg的2.4倍。5种鱼类中以鲶鱼所含甲基汞最高(0.115mg/kg).与其生活习性及食品店性有关,表明甲基汞的蓄积与食物链密切相关。从鱼体的组织器官看.脑组织中的甲基汞含量显著高于背部肌肉组织和头部组织.表明甲基汞属脂溶性,易于在脑组织中蓄积。调查结果表明该江段现已存在较严重的汞污染.说明汞污染已从上游迁移到哈尔滨。鉴此情况希望能引起政府有关部门的关注。同时本文还对鱼体中甲基汞检测的分析方法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6.
用大型底栖动物再次对珠江广州河段污染的评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利用1982年和1983年的资料,对用大型底栖动物作珠江广州河段污染评价及其建立的生物污染指数公式作进一步分析.用Morisita指数公式计算了三大类动物的分布,结果皆呈负二项分布.计算了各采样点底栖动物的Shannon-Weiver等六种多样性指数,未发现有明显的规律性.生物污染指数效果较好。两岸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7.
于2019年7月对鄱阳湖133个样点大型底栖动物进行调查,分析其群落结构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共记录底栖动物48种,隶属7纲16目22科38属,全湖底栖动物的平均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为158.38ind/m2和173.76g/m2,现阶段优势种主要为河蚬、铜锈环棱螺和大沼螺.将全湖分为5个湖区:北部湖区、西北部湖区、中部湖区、东部湖区和南部湖区,单因素方差分析表明不同湖区水体理化指标差异显著(ANOVA,p<0.05),沉积物环境指标差异不显著.相似性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湖区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差异性显著,北部湖区生物多样性显著高于其它湖区.典范对应分析表明水深、溶解氧、浊度、总磷、叶绿素a、烧失量和底质类型与底栖动物群落结构显著相关.与历史研究相比,鄱阳湖底栖动物多样性下降明显,优势种由大型软体动物逐渐演变成小型软体动物和昆虫类.鄱阳湖采砂、水文情势变化和水生植被衰退是影响鄱阳湖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演替的主要环境因素.  相似文献   

8.
呼伦池主要鱼体中总汞含量的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报道了采用冷原子吸收法,对呼伦池中九种九十尾鱼体中汞含量测定调查结果。总汞含量范围4.69~171.00μg/kg,平均值为42.12μg/kg。九种鱼比较,鲶鱼含汞量最高(88.72μg/kg),其次是鲤鱼(76.35μg/kg),蒙古红鲌和银鲫居第三。白鲢等五种鱼体内汞含量较低,除红鳍鲌、银鲫和蒙古贝氏餐条外,鲤鱼、蒙古红鲌、瓦氏雅罗鱼体内累积的汞量随年龄、体重和体长的增长而升高。  相似文献   

9.
F-IBI(fish index of biological integrity,鱼类生物完整性指数)和B-IBI(benthic-macroinvertebrate index of biological integrity,底栖动物生物完整性指数)在大尺度流域范围内应用较广,但在城市水体中的应用研究较少.为了解F-IBI和B-IBI在城市水体中的适用性,分别于2014年和2015年的5月、8月和10月分6次对济南市水体进行野外采样调查,共设46个采样点(其中,12个采样点位于水库,34个采样点位于河流),采集底栖动物和鱼类,并测定了23个水环境因子.依据生物物种丰富度、种类个体数量比例、敏感性和耐受性、营养结构、繁殖共位群、物种多样性等功能属性,共计算底栖动物生物参数27个、鱼类生物参数22个.采用箱体图法和累计系数法,分别对河流型水体和水库型水体的生物参数进行筛选.根据百分位数法,共划分健康、较好、一般、较差、极差5个等级.通过Pearson相关性检验法判定鱼类和底栖动物评价结果的一致性.结果表明:①底栖动物总分类单元数、BMWP指数、鱼类物种数、鱼类个体数为河流型水体和水库型水体共同核心参数.②鱼类评价结果显示,健康样点6个、较好样点7个、一般样点9个、较差样点12个、极差样点12个,底栖动物依次分别为6、6、8、17、9个.③F-IBI和B-IBI相关系数为0.56,相关性较为显著.研究显示,济南市南部黄河区、小清河区东部生物完整性较高,城区东部及北部徒骇马颊河区生物完整性较差,鱼类和底栖动物评价结果具有较强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0.
首次对乌江中上游底栖硅藻群落组成特点进行定量系统研究,得知其组成基本上呈种类多、丰度小,种类少、丰度大的分布状况。对底栖硅藻丰度和八种离子、重金属间关系进行定量分析后知Hg元素是影响底栖硅藻丰度的第一显著因子,建立了底栖硅藻丰度-汞元素曲线回归方程。可为用硅藻监测、评价河流水质提供理论基础,并为水质预警的硅藻生物指标的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刘绮 《重庆环境科学》2000,22(5):21-23,27
以某区域水环境-经济系统为研究实例,寻求值-排污-水质综合协调解方法,寻求净收益最大时的总体规划方案。建立目标参数规划模型,寻求不同生产规模条件下的产值-排污-水质协调解,又探讨了水环境标准约束下的某化工区废水治理费用的计算方法,提出了以供决策者选择的方案。  相似文献   

12.
滇池富营养化特性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雪亭 《云南环境科学》2005,24(Z1):134-135
介绍了滇池水质状况,对滇池富营养化特性进行了分析和评价,并提出了对策.  相似文献   

13.
介绍了当前国际化学危险品的各种分类体系,对比了GHS与TDG、EU_CLP、DOT、WHMIS等对化学危险品的具体分类。有助于GHS的理解与掌握,全面推进GHS在我国的实施。  相似文献   

14.
土壤整体质量的生态毒性评价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土壤样品采自沈阳西部污灌区 .进行了污染物 (重金属和矿物油 )含量分析和生态毒性试验 .重金属采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仪测定 ,矿物油采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 .生态毒性试验分别参照国际标准组织 (ISO)和OECD指南 ,进行了植物毒性试验、蚯蚓毒性试验和蚕豆根尖微核试验 .植物试验以小麦种子发芽根伸长抑制率为试验终点 ,试验周期50h ,蚯蚓毒性试验以蚯蚓死亡率、体重增长抑制率为试验终点 ,试验周期28d .土壤中矿物油含量在145mg/kg~1121mg/kg ,重金属Cd为0.34mg/kg~1.81mg/kg .土壤对植物和蚯蚓显示不同程度的毒性效应 ,土壤的蚕豆根尖微核率明显高于对照 .种子发芽根伸长抑制率为2.0%至-35.1% ,蚯蚓死亡率为0%~40%.体重增长抑制率由14d的-2.3%~-19.4%在28d增加到-2.1%~10.7% ,蚕豆根尖微核率最高达6.62/100.研究表明 ,土壤中的污染物积累较低 ,但具有明显的生态毒性 .  相似文献   

15.
根据连云港市污染物排放量的比较和污染减排任务的要求,选取COD和NH3-N 2种具有代表性的污染物,详细研究连云港市工业行业的COD和NH3-N产、排量,根据数据测算出所占排放量比重,对比重较大的饮料制造业、食品加工业和化学品原料及化学品制造业的污染治理设施进行了详细调查,发现治理设施大部分为生物接触氧化法等废水生物处理法进行有机物治理.总结了连云港市在工业废水处理设施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6.
后勤装备防腐涂层加速试验环境谱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结合后勤装备服役特点,综合考虑亚热带沿海地区湿热、紫外光照、盐雾等主要腐蚀因素的影响,建立了适用于后勤装备表面涂层的加速试验环境谱,给出了各环境块的具体确定方法,并且提出了建立加速谱与装备实际使用环境的当量加速关系的方法。为后勤装备外露关键部位涂层使用寿命评定、涂层有效性检验和腐蚀修理方案制定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17.
烟气脱硫副产物的综合利用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通过分析烟气脱硫石膏的性能 ,介绍了脱硫石膏的利用情况和研究进展 ,利用脱硫石膏生产建筑材料 ,如 β石膏和α石膏的工艺日臻成熟 ,利用脱硫石膏生产水泥辅料已进入工业化 ,而利用脱硫石膏生产充填尾砂胶结剂已经完成试验阶段 ,脱硫石膏在农业上也有很广泛的用途。  相似文献   

18.
论给水管材发展的新趋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从给水管材的发展阶段、国内外给水管材的发展动向详细地阐述了我国现阶段给水管材的应用和未来发展趋向,提出了我们现在面临的问题和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9.
20.
生态保护地协同管控成效评估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分区分类管理是我国生态保护的重要管控制度,生态保护地是事关国家生态安全的关键区域,开展生态保护地保护成效评估及不同类型生态保护地之间的协同管控成效评估具有重要意义。以吉林省自然保护地和重点生态功能区等生态保护地(即禁止开发区和限制开发区)为研究对象,以重要生态空间、植被生态、水源涵养功能为主要内容,基于“禁止开发区—限制开发区—省域”的管控梯度差异,评估分析了生态保护地的协同管控成效。结果表明:(1)从重要生态空间协同管控成效来看,自然保护地的重要生态空间面积比例最高、人类活动干扰指数最低,这与生态保护管控严格程度呈现很好地正相关。但是1980—2015年间重要生态空间面积比例均有所减少,减少幅度与管控严格程度没有表现出正相关。(2)从植被生态协同管控成效来看,植被覆盖总体呈现出自东向西逐步降低的特点,与东部分布有重点生态功能区和森林类自然保护区、西部分布较多的湿地类自然保护地的空间特征一致。但是,由于湿地及水域类型自然保护地面积占比较高,且分布在吉林西部草原和平原区的面积比例较高,自然保护地的年际变化较大、且植被覆盖稳定度低于重点生态功能区。(3)从水源涵养功能协同管控成效来看,水源涵养能力呈现出东部和西部高、中部低的特点,与这两个区域主要分布有森林、草地和湿地等重要生态空间密切相关,也与分布着大面积的重点生态功能区和各类自然保护地密切相关。自然保护区的水源涵养能力最高,且年际变化最小、稳定性最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