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中国大城市郊区化对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经济在改革开放的促进下飞速发展,城市化水平大大提高。随着城市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我国一些大城市一部分工业尤其是污染扰民工业开始从中心区向郊区搬迁,大城市工业进入郊区化发展阶段。随着住房制度的改革,大城市中许多工薪阶层开始住进郊区的单位分房或自购房。人口郊区化及随之而来的商业郊区化也开始显现。我国大城市郊区化是中国城市发展过程中的一种重要现象。城市郊区化对城市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以北京、上海、广州、杭州、苏州、沈阳、大连等大城市为例,概括了当前我国大城市郊区化的现状特点,指出了郊区化对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影响,提出了相应的管理对策,为城市管理部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历史文化遗产作为全人类重要的物质与精神财富,已经得到了世界各国的公认。历史文化遗产作为城市重要的组成部分,与城市的文化、经济、生活具有高度的关联性,已成为城市密不可分的部分,其科学、合理的保护利用,也是学术界和政府经营城市的热点问题。本文立足城市经济发展为主导,从城市产业结构调整、用地性质置换、城市空间形态保护等方面探索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途径,并将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作为城市发展的资源要素,提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新模式,充分发挥历史文化遗产的公共资源作用,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的发展实现"经济突围"。  相似文献   

3.
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快速城市化和工业化,使我国大城市地区普遍实现了建成区空间的大规模扩张过程.以2004年我国大城市的相关统计数据为基础,运用计量经济学的方法.分析我国大城市空间增长动力的现状特征.研究认为,我国大城市在普遍呈现出建成区空间快速增长的现象背后,隐藏着多元化的内在动力机制;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城市人口数量和城市道路交通建设等各种因素共同驱动了我国大城市空间扩张的现实进程;在此过程中.城市人口数量增长具有主导性的作用,道路交通条件改善也发挥着不可忽略的影响,而经济发展水平的作用影响较为复杂、尚有待于更进一步的研究探讨.研究建议,致力于空间紧凑型城市建设、适当提高城市人口密度、加强城市交通需求管理来促进城市空闷的健康持续发展,应该成为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4.
对宜昌建成国际旅游文化城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宜昌旅游资源丰富,历史文化渊源流长。“巴楚文化”被誉为华夏文化、东方文化、用至世界文化的重要一支。随着三峡工程动工兴建,宜昌在国内外声誉日益提高。为此提出了紧抓住三峡建设和长江沿岸开发开放的机遇,突出宜昌特色,把开发旅游文化资源与建设现代化大城市有机结合起来,逐步把宜昌建成国际旅游文化城的思路。  相似文献   

5.
论南京自然地形与古都风貌保护规划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南京有2500年的城市建设历史,有10个朝代先后在此建都。历代政治家,军事家或诗人赞赏南京天然地形为“虎踞龙盘”。南京从定到后来城市几次大的变化都是依据自然山水环境而构思规划。南京城的发展大体可分为四个阶段,城建布局主要走三个轴线。至今我们透过遗存的城基和城廓格局,仍可以感受到源远流长的历史的余韵。南京具有自己独特的山川风貌和文化遗产,其现代规划建设应该做出自己的特色。古城保护与现代城市景观建设历史矛盾尖锐,这是现代南京城市规划建设应该关注的问题。历史上形成“金陵帝王气”的自然地理环境已经遭到破坏。建设城市新区是保存古都风貌的重要措施。规划设想发挥南京的天然与人文景观交融一体化及气度恢弘的古都城特色,划出若干成片的自然风貌景区和历史古迹保护区,东部设钟山玄武湖景区,西部设石头城景区,南部设雨花台景区,北部设幕府山景区,以连绵丘岗山系,河流城濠,明朝城垣和市内林荫大道为骨干,构成古都风貌保护的完整格局体系。  相似文献   

6.
在当前我国城市化进程和西部大开发的时代背景中,历史文化名城阆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集中地凸现着历史遗产保护与城市发展的矛盾冲突。本文通过对阆中的实地调研,结合可持续发展观,提出了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基础的历史文化名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通过分析历史文化名城可持续发展内涵,构建了阆中可持续发展模式,并从保护、经营、传承三方面总结了可持续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7.
基于空间感知规律的城市旅游形象比较研究 --以南京市为例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根据空间感知规律,南京与同位于长江三角洲内、且均受吴越文化影响的上海、无锡、苏州和杭州均有可能产生城市旅游形象替代效应。为了分析南京城市旅游形象的独特性,将五座城市的城市旅游理念形象、视觉形象和行为形象分别进行比较,结果表明:(1)南京城市级别比上海低,但文化、自然遗产丰富;整体竞争力比无锡高;旅游基础不如苏州,但产品结构与体系较丰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比杭州好等。(2)旅游视觉形象优势是文物古迹和民俗风情。(3)旅游服务形象评价较高,城市居民形象各具特点等。提出了南京城市旅游形象特色的构建对策。  相似文献   

8.
长江流域生态环境的保护与生态城市建设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从城市经济系统来看,生态城市既要保证经济的持续增长,更要保证增长率的质量。也就是说,生态城市要有合理的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和生产而局,使城市的经济系统和生态系统能协调发展,形成良性循环,实现城市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效益的统一。长江流域生态环境的恶化已经严重影响到整个长江流域经济的发展。长江流域生态城市建设就是把环境发展与生产力发展联系起来是以各大城市生态建设为主导把各个大城市建设成为全流域的生态城市中  相似文献   

9.
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生态城市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发展循环经济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建设生态城市的重要举措。日照市作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全国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市和山东省循环经济试点市,近年来积极探索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取得了显著成效。本文总结了日照市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生态城市的主要做法和经验,期望为其他城市的生态市建设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0.
经济与社会持续发展是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深化改革和进一步对外开放的需要,亦是我国对于保护全球环境、促进全球可持续发展应尽的历史责任。为贯彻推行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推动《中国21世纪议程》的实施,本刊最近向各省(市)、部委的领导人进行了书面采访,以求结合我国国情,探求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从本期开始,本刊将陆续刊载各省(市)、部(委)领导人对上述问题的论述,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1.
随着城乡利益格局的变化,新生代流动人口的居留意愿呈现出新的特征,其变动与城市类型密切相关。利用调查数据进行分析,发现新生代流动人口的居留意愿表现出随流入地的城市类型而梯度变动的特征,即呈现出在大城市的居留意愿强,中小城市的流动性强和特大城市的返乡意愿强的特征,大城市是新生代流动人口实现留城理想与个人发展最佳的平台。但是总的来说,新生代流动人口的流动行为与第一代流动人口同中存异,没有出现根本性的改变。利用多层模型,对新生代流动人口居留意愿的影响机制进行了实证分析,发现城市类型、经济收入、社会融入与身份认同、家庭迁居、户籍可获得性是影响居留意愿的重要因素。此外,户籍可获得性与新生代流动人口身份认同交互作用显著的影响了新生代流动人口的居留意愿,并进一步增强了居留意愿在不同城市类型的差异。这体现出户籍制度对流动者的影响逐步由早期的福利隔绝向心理隔绝转变。对不同城市类型新生代流动人口居留意愿的差异进行量化分析发现,特大城市和大城市流动者的居留意愿呈现刚性,而超大城市和中小城市流动者居留意愿具有弹性。根据上述分析提出政策建议:将大城市作为吸纳流动人口的主导区域构建城市发展规划策略,发挥特大城市和大城市的集聚效应,促进区域的产业发展;在城市社区建设和城市文明建设方面,为流动人口与城市居民的相互融合提供政策支持;依托政府、社会组织与学校,提升新生代流动人口的人力资本。  相似文献   

12.
大城市边缘区的土地利用变化复杂而迅速,采用定量模型对此地域的时空格局进行模拟,在土地规划领域有重大意义。以武汉市洪山区为例,首先采用DPSIR模型对大城市边缘区的工业用地、居住用地、服务设施用地、绿地等进行驱动力机制的定性分析,得出每种用地相应的驱动力、压力和状态;进而采用CLUE S模型,通过用地变化驱动力因子作用权重系数的求解,模拟时段内各类用地的需求分析与用地变化的动态分配过程,对边缘区的用地演变进行模拟;最后通过用地现状图对模拟用地进行验证,模拟结果基本拟合。在模拟的基础之上,设定了两种大城市边缘区空间发展的情景模式,即不作任何空间约束的用地演变和进行可持续发展约束的用地演变,有针对性地提出该区域的发展需要重点保护水体和自然风景区。其方法及成果可为大城市边缘区制定发展管理政策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3.
水源地是城市水资源可持续供给的重要空间载体。伴随城市化的快建发展,城市水资源供求压力日起紧张,城市水源地在保障城市水资源可持续供给方面的作用日益突出。本文从城市化过程中的水资源需求变化出发,揭示水源地在城市可持续发展中的战略地位,评析我国水桓交易的理论研究进展,在此基础上提出我国城市水源地建设保护过程中水权交易的走势判断。  相似文献   

14.
大城市的城市化发展战略和途径研究--以南京市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城市化从本质上是一种经济社会结构变动过程,南京市作为长江三角洲的副中心城市和江苏省省会,需要认真研究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如何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发挥中心城市功能,促进城市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大城市中心功能的加强、较为明显的城乡二元结构是南京市城市化过程中的基本特征。南京城市化的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江苏省已经提出了大力规划建设以南京市为中心的都市圈,并在2001、2002连续2年扩张南京市区的范围,大大加强了南京市的综合实力。南京的城市化发展主要途径在于提升城市功能,奠定城市化的经济基础;以城市空间优化为支点,以基础设施建设为引导,提高城市现代化水平;增强中心城市辐射功能.带动城乡一体的发展。推进南京城市化的进程还必须要制定一些政策和措施傲保证,如加快户籍制度和土地制度的改革、加大投资融资的力度、制定各类切实可行的规划等等。  相似文献   

15.
上海城市与创意产业园区协调发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市化一方面推动了社会、经济、文化和科技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带来一系列的城市问题,影响了城市可持续发展。创意产业是生产性服务业与消费性服务业的有力组合、文化的思想性与知识的技术性的有机融合、产业组织区域集群化与企业组织小型化的有效结合,是缓解一系列城市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创意产业通过促进城市产业结构升级、优化旧城空间秩序,能够有效地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在探讨创意产业对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作用机理基础上,简述创意产业集聚上海城市空间的历程,以上海卢湾区“8号桥”创意产业园区为个案,分析其企业组织与结构,指出创意产业推动了城市经济的持续发展、社会的稳定进步和文脉的延续,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具有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  相似文献   

16.
快速城市扩张在提高社会经济水平的同时,伴随着一系列的生态问题,如何合理协调城市扩张与生态保护之间的矛盾是当前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一项重要任务。科学识别城市扩张与生态保护的冲突是其基础。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为研究区域,采用空间贝叶斯方法识别城市扩张与生态保护潜在的兼容区和冲突区。研究结果表明:(1)城市扩张适宜性区域分布较为集中,最适宜区域主要分布在南昌市主城区周边县域、余江县和乐平市,较适宜区域主要分布在新建区、瑞昌市、高安市和都昌县,较不适宜区域主要分布在武宁县以及鄱阳湖东岸,不适宜区域主要分布在鄱阳县、浮梁县与武宁县。(2)生态保护适宜性区域分布较为分散,最适宜区域主要分布在武宁县、瑞昌市、鄱阳县和浮梁县,较适宜区域主要分布在主城区东北部、东南部、余江县和湖口县,较不适宜区域主要分布较为分散,各区(市)县均有分布,不适宜区域主要分布在南昌市周边区域和鄱阳湖东岸。(3)综合分析城市扩张和生态保护适宜性评价结果得到的冲突区主要分布在瑞昌市、南昌县和新建区;兼容区中城市发展适宜性高的区域主要分布在南昌市的东南部以及永修县、星子县、余江县,生态保护适宜性高的区域主要分布在鄱阳湖东岸和武宁县;城市扩张和生态保护适宜性都较低的区域主要分布在鄱阳县、余干县、都昌县。研究结果可为土地利用规划与生态安全保护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7.
各类资源是生态城市建设的基础条件,也是塑造城市特色的重要依据之一。基于生态城市建设的资源可持续利用,不仅要重视资源的数量问题,更需要着眼全局,综合分析城市社会、经济、环境发展的现状、目标与资源之间的矛盾,制定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保障对策。基于生态城市的深刻内涵,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研究视野亟待拓展,不仅要关注自然资源、生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问题,同时还必须重视对城市人文禀赋与历史文脉的传承和保护,实现古代、近代、现代和当代“四代文明”可持续发展。以常州市为例,基于生态城市建设,对其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与人文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进行了系统研究,并作了概念性规划。  相似文献   

18.
随着20世纪50年代以来城市化进程在世界范围内不断加快,不可避免地加剧了城市人口、资源环境和文化遗产保护等方面的矛盾,文化遗产所承担的压力和风险不断加大。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在最新一期的《求是》杂志上撰文指出,目前,中国城市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冲击,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  相似文献   

19.
新中国城镇化的回顾和启示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在阐述研究和制定可持续城镇化战略和政策的重要性之后,首先回顾了新中国城镇化发展的历程,然后论述了现阶段城镇化的主要特征,最后阐述了新中国城镇化的若千启示。这些启示包括:①工业化伴随城镇化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城镇化的根基中工业化、服务业和经济的发展;②大城市超前发展是城镇化的规律,都市连绵区是城镇发展的高级形态,要让大城市充分发展,要对都市连绵区加强引导,建立和完善协调机制;③大城市周边地区是非农就业人口增长最快的地方,也是规划和建设薄弱的地方,必须及早关注;④小城镇要有适当规模,不能追求数量,要关注农村工业化的发展;⑤减轻城乡贫困是快速健康城镇化的基石;⑥快速城镇化过程中,要注意保护环境,防止生态退化。  相似文献   

20.
国外"棕地再开发"土地利用策略及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棕地再开发是当代西方国家重要的城市可持续发展策略之一。本文界定了棕地的概念与特征,分析了其成因及棕地再开发的环境、社会、经济效益和广阔前景。并将棕地再开发与其他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如紧凑城市和理性增长,及城市用地改造策略如旧城更新和工业区置换进行了比较与区分,指出它在城市土地可持续发展与循环利用方面的优势。接着论述了棕地再开发策略在美国、英国及欧洲其他国家的实践情况,对其再利用模式和机制进行了归纳,这些国家制定与实施了不少环境与经济方面的宏观计划与实施细则,通过政策扶持、资金注入、税收减免、交通引导、保险保障、基建投资等途径大力支持和引导棕地再开发。最后明确了在我国实施棕地再开发策略的优势,认为要遵循“政府宏观调控、企业市场运作”的原则,推进土地循环使用,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循环经济的战略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