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针对聚硅酸硫酸铁类混凝剂的混凝性能进行研究,并以珠江广州中大码头段作为实验水样的来源,选择聚硅酸硫酸铁(PFSS)、含硼聚硅酸硫酸铁(PFSSB)和含锌聚硅酸硫酸{~(PFSSZ)三种混凝剂,通过实验研究分别探寻PFSS、PFSSB、PFSSZ在混凝效果最佳时的各金属组分与硅的最佳比例,从而为替代现有的混凝剂处理微污染的地表水提供可能性的依据。  相似文献   

2.
采用混凝沉淀法处理强碱性工矿垃圾渗滤液,并通过毒性试验研究了处理前后渗滤液对黑麦草种子萌发及小球藻增殖的影响。混凝沉淀的结果表明,以聚合氯化铝、硫酸铝钾和三氯化铁单独作为混凝剂与助凝剂聚丙烯酰胺混合使用均能有效去除强碱性工矿垃圾渗滤液中总磷和高锰酸盐指数等污染物,其中三氯化铁配合聚丙烯酰胺的去除效果最佳。毒性检测结果显示,不同的混凝沉淀处理方式对黑麦草(Lolium multiflorum)的根系活力无显著影响;在将渗滤液p H预先调至7、每升投加固态聚合氯化铝1.5 g和聚丙烯酰胺0.5g条件下,处理后出水对黑麦草萌发及蛋白核小球藻(Chlorella pyrenoidosa)增殖影响最小,生态安全性最高。  相似文献   

3.
混凝去除垃圾渗滤液中DOM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选取氯化铁(FeCl3.6H2O)为混凝剂,以经0.45μm膜和1nm膜分子切割的垃圾渗滤液为研究对象,通过混凝剂投加量和混凝pH值实验,研究了垃圾渗滤液中DOM的去除情况,并比较了两种不同分子量水平的渗滤液中DOM的混凝去除特点。研究表明,pH值是影响渗滤液DOM去除的主要因素,氯化铁在pH=5、投加量为4g/L的条件下混凝效果最佳。混凝pH值对大分子量渗滤液中DOC去除的影响较大;而两种分子量水平的渗滤液UV254的去除差异不大。  相似文献   

4.
采用强化混凝加Fenton试剂氧化技术组合工艺研究其对含聚采油废水的处理效果。分别考察了混凝反应pH及混凝药剂投加浓度和Fenton试剂氧化反应中H2O2以及Fe2+的投加浓度对含聚采油废水处理效果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最佳反应条件下,废水的COD达到48 mg/L,SS达到9 mg/L,色度达到16倍,能够达到GB 8978—1996《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一级排放标准。强化混凝加Fenton试剂氧化技术组合工艺对含聚采油废水具有良好的处理效果。  相似文献   

5.
混凝法处理锰矿选矿废水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取聚合氯化铝(PAC)、聚合硫酸铁(PFS)、聚丙烯酰胺(PAM)和六水合氯化铁(FC)4种常用混凝剂,采用正交试验,以去浊率与去锰率作为综合评价指标,探讨了不同混凝剂处理锰矿选矿废水的效果及最佳混凝条件。结果表明:在以上混凝剂中,FC的混凝效果较差;PAM对锰矿选矿废水的处理效果最优,最佳的混凝条件为:处理500 ml的废水,投加1.5 ml的PAM,pH为7.0,搅拌后沉降20 min,废水经处理后去浊率与去锰率分别为96%、92%,其中废水的pH及投药量对混凝效果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混凝沉淀试验的最佳工艺条件和各种因素对再生水处理效果的影响,采用混凝剂FeCl3、Al2(SO4)3和PAC与絮凝剂聚丙烯酰胺PAM复配,对污水处理厂二级出水进行静态正交试验和动态混凝沉淀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混凝剂投加量是再生水水质最主要的影响因素,聚丙烯酰胺PAM投加量是再生水水质的第二影响因素.最佳处理效果时动态试验混凝剂投加量高于静态试验混凝剂投加量.  相似文献   

7.
在一级强化混凝实验的基础上.研究了磁粉的加入对强化混凝沉淀效果的影响,并确定出最佳温度的范围和最佳加药量.通过大量的试验证明了磁粉的加入对混凝沉淀有很强的促进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出水的水质.  相似文献   

8.
应用强化混凝技术,降低原水中有机物含量,是控制消毒副产物生成的有效途径之一。通过混凝搅拌试验,评价了聚硅酸硫酸铁混凝剂对原水中有机污染物的去除效果,考察了混凝剂投加量、pH值等对去除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聚硅酸硫酸铁去除有机物和除浊能力明显优于硫酸铁、聚合硫酸铁,其适宜的投药量范围和pH值范围宽;聚硅酸硫酸铁在混凝过程中形成的矾花较大,沉降速度快,因而可缩短处理水在构筑物中的停留时间,提高系统的处理能力;此外,通过正交实验确定了聚硅酸硫酸铁混凝剂的最佳水力条件。  相似文献   

9.
聚硅氯化铝(PASC)混凝剂的混凝性能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研究Al/Si摩尔比及制备工艺对聚硅氯化铝(PASC)混凝效果的影响,比较PASC和聚合氯化铝(PAC)的混凝效果.结果表明,PASC较PAC混凝效果好.Al/Si摩尔比和制备工艺对PASC的混凝效果有影响.用共聚法制备的PASC(共),Al/Si摩尔比降低,其混凝效果提高,但复合法制备的PASC(复),Al/Si摩尔比过高或过低,均不利于其混凝效果的提高,PASC(共)的混凝效果稍优于PASC(复)的混凝效果.  相似文献   

10.
生活污水正交混凝沉淀实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烧杯正交混凝沉淀实验,用混凝剂聚合氯化铝(PAC)与助剂聚丙烯酰胺(PAM)和石灰乳(Ca(OH)2)复配对某生活污水进行混凝处理,考察了PAC投加量、PAM投加量和Ca(OH)2投加量三因素对混凝效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PAC投加量为50mg/L,PAM投加量为lmg/L,Ca(OH)2投加量为4mg/L时,对废水处理得到较为满意的效果。1P去除率和浊度去除率均达90%以上,COD去除率在60%以上。此为旋流微絮凝-深床过滤组合新工艺中药剂的投加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11.
通过混凝和吹脱法联合对垃圾渗滤液进行预处理,为后续生物处理提供条件.本文确定出混凝和吹脱的最佳工艺条件,包括混凝工艺混凝剂的选择、投加量、pH和吹脱法的温度、pH的单因素影响.以期对垃圾渗滤液整个处理工艺和工程实际有参考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以北京市北神树垃圾填埋场渗滤液为研究对象,采用新型的混凝-膜处理工艺,通过正交试验研究影响混凝效果的各种因素和参数,选择合理的混凝剂和膜片,确定了最佳的垃圾渗滤液处理工艺流程。结果表明,经该工艺处理后,垃圾渗滤液由浑浊的褐黄色变为清澈透明,由腐臭味变为无异味,COD和浊度分别由2074mg/L和130NTU下降为116mg/L和0NTU,去除率分别达到94.4%和100%,色度由1024倍变为无色,达到了"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污染控制标准"(GB16889-1997)的二级排放标准。  相似文献   

13.
混凝—Fenton—SBR处理垃圾渗滤液的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熊忠  林衍 《城市环境》2002,16(4):19-20,48
介绍了用化学,生物法混合处理垃圾渗滤液的实验研究。考察了不同反应条件对处理效果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经过混凝预处理后,Fenton试剂能氧化降解垃圾渗滤液中大部分难生化降解的有机物,无机物,SBR能进一步提高出水水质,使废水达标排放。同时,给出了各反应过程的最佳反应条件。  相似文献   

14.
严子春  陶仁乾 《中国环境科学》2018,38(11):4114-4119
通过单因素及正交试验,以聚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HCA)为混凝剂对模拟农村生活污水进行强化混凝预处理,考察了影响HCA混凝去除SS、TP及有机物的主要因素及其主次顺序,并以Zeta电位及分形维数对HCA的混凝机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影响HCA处理效果的因素顺序为初始pH值值 > HCA投加量 > 絮凝搅拌时间 > 混合搅拌速度梯度 > 混合搅拌时间 > 絮凝搅拌速度梯度,在优化条件下HCA混凝对SS、TP及COD去除率最高分别达94.1%、74.9%及61.1%;当HCA投加量为15mg/L时,Zeta电位与絮体分形维数分别为-2.03mv及1.0149.试验表明HCA对生活污水具有较好的处理效果,强化混凝去除污染物的机理主要是电性中和作用.  相似文献   

15.
垃圾渗滤液处理工艺改进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定龙 《环境工程》2004,22(5):19-21
针对武进夹山垃圾填埋场渗滤液处理工艺设计及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厌氧与SBR 混凝法相结合的渗滤液处理工艺改进方案。研究表明 :SBR及混凝处理的CODCr最大降解率分别达 4 2 5 %、6 3 0 % ,SBR法正交试验得出的最佳工艺条件是 :曝气时间 30h ,闲置时间 6h ,污泥浓度 5 0mg L ;化学混凝对SBR法处理的出水有较好处理效果 ,其最佳进水pH值应控制在 9 0左右。最后 ,结合填埋场现有的处理工艺及运行现状 ,对处理工艺改进方案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6.
基于Zeta电位的硅藻土复配剂强化混凝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硅藻土与传统无机絮凝剂复配处理模拟生活污水,考察硅藻土复配剂强化混凝过程中絮体Zeta电位的变化,以及浊度和COD的去除情况,研究絮体Zeta电位与强化混凝效果的关系。实验结果表明,絮体的Zeta电位与复配剂的强化混凝效果密切相关,可用于反映硅藻土复配剂的混凝处理效果。研究发现,氯化铝复配剂强化混凝时絮体Zeta电位在加药后迅速上升,25min后趋于稳定;絮体Zeta电位在pH值等于7时接近等电点,此时浊度与COD去除率最高,分别达到99.05%和45.77%;用硅藻土复配剂强化混凝时Zeta电位的控制值为-9.0~0mV之间,不同无机絮凝剂与硅藻土复配混凝时获得较好混凝效果的Zeta电位控制值略有差异。  相似文献   

17.
强化混凝对腐殖酸和富里酸去除对比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以腐殖酸和富里酸为研究对象,考察了硫酸铝、三氯化铁、聚合氯化铝和聚合氯化铁这4种混凝剂的强化混凝效果,并研究了pH、浊度及Ca2+、腐殖酸和富里酸相对含量对强化混凝的影响.结果表明,4种混凝剂对腐殖酸的去除效果要高于富里酸,三氯化铁和硫酸铝比聚合氯化铝和聚合氯化铁具有更好的混凝效果,在混凝剂投量为40 mg.L-1时,三氯化铁、硫酸铝、聚合氯化铁和聚合氯化铝混凝后可将水样中富里酸浓度由10 mg.L-1分别降为3.22、4.34、5.85和4.86 mg.L-1,而腐殖酸浓度可分别降至1.13、2.13、3.44和2.50 mg.L-1.三氯化铁和硫酸铝强化混凝的最佳pH为5.5~6.5,在其它pH范围强化混凝效果降低;水样中有机物浓度越高,混凝效果越差,富里酸/腐殖酸>0.4后混凝效果明显变差.浊度对混凝剂去除有机物的影响较小,Ca2+浓度的增加可提高腐殖酸和富里酸的去除效果.  相似文献   

18.
唐宇农  杨琥 《环境科学学报》2021,41(12):4837-4844
传统混凝工艺对微污染地表水净化效果有限,此外,近年来淀粉等天然高分子混凝剂由于绿色环保等特点而备受关注.本研究采用一种阳离子改性淀粉材料(淀粉-3-氯-2-羟丙基三甲基氯化铵,St-CTA)为混凝剂,分别与实验室自制的聚硅酸(PSA)及聚硅酸钛锌(PSTZ)进行复合强化混凝,应用于处理微污染水体.首先以高岭土-腐殖酸(HA)混合液为模拟水样,基于表观混凝性能、絮体特征及混凝后上清液ζ电位等,详细考察了强化混凝工艺的净水效果及混凝机制.结果表明,St-CTA分别复合两种不同硅酸盐的强化混凝工艺均对模拟水样具有良好的净水效果;St-CTA与PSTZ复合优于其与PSA组合工艺的混凝性能,且St-CTA/PSTZ复合工艺能缓解St-CTA过量引起的再稳定效应,具有较宽的有效混凝范围.St-CTA通过电中和作用与污染物结合,可有效压缩表面双电层;而带正电性的PSTZ,相比于负电性的 PSA,不仅具有粘结架桥强化效应,还具有电中和作用,且与HA可形成Zn-HA复合物,实现高效净水效果.除模拟水样外,还考察了两种强化混凝工艺对实际微污染地表水的混凝效果,其均表现出良好的混凝性能,有效弥补单一混凝剂对有机微污染水体混凝效率较低的不足,进一步证实了该强化混凝工艺的有效性.此外,与处理模拟水样效果一致,St-CTA复合PSTZ的净化效果更佳,但PSA具有更低的应用成本.本研究提供了一种绿色环保的强化混凝工艺,可有效净化微污染水体,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9.
有机物对水体的污染,是当前水质面临的突出问题,在有机物污染中可能存在致突变物、致畸物甚至致癌物的污染.本文以理论研究为依据,针对有机污染原水的强化混凝处理,在确定最佳混凝剂并分析了影响混凝效果因素的基础上,对高效混凝沉淀工艺在实际应用中的强化效能进行试验分析.  相似文献   

20.
强磁粉协同作用预处理垃圾渗滤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强磁粉(Fe3O4)与无机混凝剂Al2(SO4)3在垃圾渗滤液处理中的协同作用。结果表明:Fe3O4与Al2(SO4)3复合使用混凝效果优于单纯使用Al2(SO4)3的混凝效果。当Al2(SO4)32.0g/L,磁粉(Fe3O4)1.6g/L,搅拌强度150r/min,pH值3.0,沉降时间5min时,可使渗滤液的COD去除率达70%,混凝时的胶粒沉降速率明显加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