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 毫秒
1.
本文从理论上简要论述了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与绿色振兴之间的关系,针对目前脱贫攻坚和农村环境问题的实际情况,研究认为协同两大攻坚战、实现绿色振兴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在此基础上,研究提出四方面的将绿色发展贯穿于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之中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2.
如何借助旅游发展将脱贫攻坚同乡村振兴战略有机结合起来,是新时代背景下乡村地区发展的重要议题。针对旅游扶贫与乡村振兴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来自旅游学、人类学、社会学和地理学的10位专家依据“理论辨析—作用途径—作用模式”逻辑进行了跨学科研讨与对话。为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充分认识以往旅游扶贫中遗留的不均衡、不充分等发展问题,坚持乡村正位,确立城乡平等“互哺”的关系;厘清传统村落保护与乡村振兴的辩证关系,厘清乡村性、乡村旅游与乡村振兴之间的多重逻辑关系;区分明确区域差异和发展阶段差异,并因时因地制宜;需要协同多元主体,尊重村民理性,提升乡村居民公民性;探索慢旅游、数字经济与乡村旅游融合等创新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3.
郑秀亮 《环境》2021,(2):17-18
"要始终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统筹推进污染防治攻坚战、脱贫攻坚战与乡村振兴战略,将环境治理与经济发展有机结合."自挂点督战肇庆市广宁县脱贫攻坚工作以来,广东省生态环境厅积极发挥生态环境行业部门优势,突出生态环境特色,先后指导当地开展碳普惠工作,推动发展生态种养、绿色旅游等特色扶贫项目.这些工作的实施,为...  相似文献   

4.
作为生态环境部生态宜居美丽村镇建设示范点,河北省承德市围场县哈里哈乡在生态环境部宣传教育中心的支持下,用好"绿水青山"资源,将资源变资本,因地制宜发展绿色产业,打造绿色品牌,建设屋顶光伏发电站、发展肉牛饲养、积极培育草编产业等,探索出一条脱贫攻坚与生态文明建设"双赢"的乡村生态振兴新路.  相似文献   

5.
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路径是生态经济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衔接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有效途径.结合扶贫领域生态环境保护项目实施情况,从生态保护修复效益、环境污染治理效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效益方面构建了生态环境损益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效益评估指标体系,并选择江西省崇义县进行案例研究.结果表明:①构建的生态环境损益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效益评估指标体系包括生态保护修复实现的增值量、环境污染治理产生的减损量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的经济收入.②崇义县良好生态环境实现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效益初步显现,2018年崇义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的经济收入为22.77×108元,是2013年的3.77倍,通过“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经济收入得到逐步释放.③生态环保扶贫不仅可以提高区域生态环境质量,而且可以防止产生新的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事件,通过发展生态经济,促进贫困地区县域经济绿色转型发展,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支撑乡村振兴.研究显示,着眼于生态环保扶贫促绿色转型发展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保护修复生态环境获得合理回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效益评估包括绿色有机农产品产值、生态旅游和生态补偿类收入,指标简单、可操作性强,可为生态环保扶贫政策优化和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十三五"期间,生态扶贫作为一种典型的扶贫方式在我国扶贫工作的实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中,在具有一定生态旅游资源禀赋和发展基础的贫困地区,生态旅游成为当地生态扶贫的主要形式之一.然而,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的贫困地区多地处偏远山区,旅游资源禀赋与生态环境状况的组合状况多有不同,传统相对单一的旅游开发模式,可能有助于贫困地区在国家扶贫的战略时限内如期实现脱贫,但从长远来看,可能不利于脱贫的可持续性.因此,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根据贫困地区旅游资源禀赋与生态环境状况的组合状况分类指导,进而创新后扶贫时代贫困地区的生态旅游扶贫模式,既有助于巩固贫困地区的脱贫攻坚成果,也有利于实现脱贫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  相似文献   

7.
遵循“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整全开发理念盘活乡村生态资源价值,是新时代助推乡村全面振兴的关键。在揭示生态资源价值化所经历的“生态资源价值培育—生态资源资本深化—生态资源价值实现”三阶段发展内涵的基础上,阐述生态资源价值化与乡村振兴的内涵逻辑关联,并深入剖析生态资源价值化助推乡村振兴的三阶段逻辑机理,探讨助推乡村振兴的区域典型模式以及在助推过程中需要克服的区域现实难点和共性现实难点。基于逻辑发展、区域难点、共性难点三个视角提出生态资源价值化助推乡村振兴的突破路径,为盘活生态资源价值,助推乡村全面振兴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8.
农业农村环境保护关系到党中央提出的脱贫攻坚和污染防治两大攻坚战及乡村振兴的重大战略决策,非常重要。但同时,农业农村环境保护涉及面广,欠账多,管理能力弱,工作难度大。本文在对形势深入思考的基础上,阐述了目前农业农村环境保护的工作重点和工作思路,就加强监督管理、理顺优惠政策、完善政策制度设计和有针对性地建立工作模式等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在"后脱贫时代",规避返贫风险、实现持续稳定脱贫将是精准扶贫政策的逻辑延续,更是促进乡村长期振兴的重要基础.长期以来,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在贫困治理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但在新的情势下也迫切需要做出系统总结与展望.本文在整理社会学、经济学、地理学、环境科学等关联学科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系统梳理了可持续生计研究在返贫治...  相似文献   

10.
乡村旅游发展区域差异是乡村旅游投资空间不均衡的外在表现。新时代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旅游投资不断增长,正加速影响乡村旅游发展空间格局与区域差异。在对比认识浙晋乡村旅游发展差异基础上,深入剖析了乡村旅游投资系统作用区域乡村旅游发展差异的深层机理。结果发现:(1)以乡村旅游精品线路为表征的浙晋乡村旅游发展水平和市场成熟度差异显著。(2)在乡村旅游投资“自然—产业—社会”环境中,产业基础环境对区域乡村旅游发展差异贡献最突出,是区域差异形成的核心要素,自然生态环境是基础,社会文化环境则发挥积极促进作用。(3)乡村旅游发展区域差异是不同乡村旅游投资环境引起区域乡村旅游投资收益预期和回报水平与乡村旅游发展路径及模式差异的结果。基于此,提出新时代乡村旅游投资IE-maps模式,以期促进区域乡村旅游协调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相似文献   

11.
乡村振兴视域下农村土地利用利益相关者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乡村振兴的实施使得农村土地利用与管理面临更多的挑战。应用利益相关者分析、博弈均衡分析和实证案例分析,探讨乡村振兴视域下土地利用各利益相关者的关系演变。研究结果显示:(1)1949年至今,农村地区土地利用利益相关者主体数量增加,博弈关系呈现复杂化、多样化和多向化;(2)乡村振兴时期主要有六种博弈关系,并探讨了案例村实施下山脱贫、发展乡村旅游、新型经营主体进驻、城市居民促进农村发展四种博弈决策过程;(3)乡村振兴视域下,农村地区发展应关注基础设施配套、土地利用效率与生态环境协调、农户生计可持续性等问题。乡村振兴中应注重实现土地利用各利益相关者的最优均衡,降低各方风险,保护生态环境并寻求多方利益平衡。  相似文献   

12.
乡村振兴是新时期国家重大战略,是一项系统工程。中国地域广阔,资源禀赋和经济发展区域差异显著,乡村振兴路径需要体现乡村发展的综合性、复杂性和区域性。来自乡村地理学领域的16位青年学者,以笔谈方式,对中国乡村振兴的科学路径开展了深入讨论。核心观点如下:(1)乡村振兴需要遵循时空分异规律,重点关注乡村发展的时空传承与现实需求之间的衔接,建立彰显地域特色和具有可操行性的理论和技术体系,分类、有序地推进乡村的人居环境、产业体系、生态环境和治理模式等转型。(2)力求城乡融合和联动,构建城乡复合多中心网络体系,创新采用“乡村群”空间组织模式,以乡村内生力、城镇辐射力与规划约束力共同驱动乡村振兴。(3)在中国“大国小农”的基本国情下,农业承载着食品安全、社会稳定和生态产品等多重功能,需要构建农业“全价值链”的发展路径,促进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助力乡村产业兴旺。(4)在能源富集区,在保障国家能源安全需求前提下,需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在西南地区,依托山区特色生态、人文资源打造山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重塑乡村旅游新品牌、构筑山水田园乡村家园;在东北地区,乡村振兴应与“东北振兴”战略协同推进,有序分类推进;在长三角地区,应在全面认知乡村工业化到乡村城镇化,再到乡村特色化,到乡村的社会、文化和生态建设的阶段演化特征基础上,寻求差异化的乡村振兴路径;在西北地区,应在生态保护的前提下有效提升乡村“自主脱贫”的能力,实现从“输血”扶贫向“造血”扶贫转变;在京津冀地区,需以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目标,推动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在资源型地区,乡村振兴核心将以一二三产业融合的高效农业体系替代以资源开采为核心的产业体系;在传统农区,优化耕地利用转型同农村劳动力结构变化的耦合格局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在经济发达地区,具有“混杂性”特征的乡村,需激活农村土地资源的资产和资本属性,推进空间有序整合与活化,寻求多主体共同参与和缔造的现代乡村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13.
《环境》2019,(10)
<正>@中国旅游报:今日秋分,也是2019年中国农民丰收节!秋日丰收,离不开农民伯伯们的辛勤劳动,吃货们,向农民伯伯说一声辛苦啦!@我是苏小康: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今日秋分,2019年中国农民丰收节如约而至。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在打赢脱贫攻坚战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历史交汇期,今年的中国农民丰收节有着特殊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边境贫困县的土地利用、城镇发展与脱贫攻坚事关边境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大局。论文选取广西壮族自治区的龙州县为案例研究区域,以2011年和2016年高分影像作为主要数据源,结合社会经济数据,探讨该县近年建设用地时空变化特征及驱动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龙州县主要建设用地的增幅达10.08%,其中城镇用地、农村宅基地、独立工矿用地、交通设施用地和旅游设施用地的增量分别占建设用地增量的37.74%、25.48%、20.96%、15.49%和0.33%;2)县城涉及的龙州镇、上龙乡建设用地增加较快,边境口岸城镇的建设用地增速也较快;3)从建设用地扩展模式来看,县城龙州镇为填充式扩张,其他乡镇为边缘式扩张;4)城镇发展提速、农民新房建设、工业园区建设、交通设施建设是建设用地扩张的直接驱动因素,近年来精准扶贫战略的深化落实、边境贸易活动的不断增多,是重要的政策驱动力。研究建议:深化落实贫困县建设用地倾斜政策,针对贫困县的建设用地,在省市层面要明确总量、增加流量,在县域层面要用好增量、优化布局、提高效率,切实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15.
作为解决区域贫困问题的有效手段,开展土地整治对区域可持续脱贫具有重要推动作用。针对土地整治对可持续脱贫的支撑程度,基于“强—弱可持续”理论,以乌蒙山连片特困区为研究区,构建土地整治脱贫机制解析框架,借助结构方程模型构建土地整治支撑脱贫的假设并验证,结果显示:(1)土地整治工程对区域脱贫产生直接效益的总效应值为0.72,贡献于间接效益的总效应值为0.42,表明土地整治可直接支撑区域脱贫的直接效益,但对区域发展的间接效益贡献度尚显不足。(2)直接效益对间接效益的影响总效应值为0.96,土地整治为脱贫带来的直接效益对区域发展的间接效益贡献度较大。(3)土地整治各要素对资源初期改善度及直接、间接效益的贡献率具有差异性。新增耕地和土地平整为资源初期改善带来的贡献度较大,土地流转和机械化程度对直接效益的贡献度较大,企业收入和税收对间接效益的贡献度较大。为提升土地整治对区域的脱贫作用,应加强直接效益的巩固以促进间接效益的强可持续,研究为土地整治效益的挖掘与发挥提供参考,为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的全域国土综合整治和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16.
边境贫困县的土地利用、城镇发展与脱贫攻坚事关边境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大局。论文选取广西壮族自治区的龙州县为案例研究区域,以2011年和2016年高分影像作为主要数据源,结合社会经济数据,探讨该县近年建设用地时空变化特征及驱动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龙州县主要建设用地的增幅达10.08%,其中城镇用地、农村宅基地、独立工矿用地、交通设施用地和旅游设施用地的增量分别占建设用地增量的37.74%、25.48%、20.96%、15.49%和0.33%;2)县城涉及的龙州镇、上龙乡建设用地增加较快,边境口岸城镇的建设用地增速也较快;3)从建设用地扩展模式来看,县城龙州镇为填充式扩张,其他乡镇为边缘式扩张;4)城镇发展提速、农民新房建设、工业园区建设、交通设施建设是建设用地扩张的直接驱动因素,近年来精准扶贫战略的深化落实、边境贸易活动的不断增多,是重要的政策驱动力。研究建议:深化落实贫困县建设用地倾斜政策,针对贫困县的建设用地,在省市层面要明确总量、增加流量,在县域层面要用好增量、优化布局、提高效率,切实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17.
脱贫攻坚时间紧、任务重,借助绿色金融打赢脱贫攻坚战,不仅能够在金融公平、绿色环保基础上增进金融扶贫的效率,也有利于形成金融扶贫的长效机制。本研究从内涵外延、政策目标和服务范畴三个方面梳理了绿色金融与脱贫攻坚的内在联系,指出了现阶段绿色金融服务脱贫攻坚的不足。提出了加强绿色金融与脱贫攻坚协调发展的建议:做好前期调研,明确致贫原因;识别致贫原因,发展绿色金融;加强政府引导、推动普惠金融;强化基础设施、提供良好环境等。  相似文献   

18.
在快速城镇化进程中,乡村凋敝对城乡协调和区域可持续发展构成严峻挑战。寻求乡村发展路径是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也是迫在眉睫的核心任务。在厘清乡村聚落物质要素修补与非物质要素修复的聚落“双修”内涵基础上,针对乡村发展面临的系列难题,通过“生态”和“历史文化”资源整合、“人口”“土地”“产业”和“配套设施”的转移及建设,来探究根治“乡村病”的科学模式与振兴路径:对标双修、绿色发展以振兴乡村生态;六位一体、文化繁荣以振兴乡村文化;高效输出、对口回流以振兴乡村人才;横向联合、纵向推进以振兴乡村产业;三治融合、多元共建以振兴乡村组织。以祁东县沙井村规划实践为例,从人、生、文、地、产、设等六方面提出修复修补策略与措施,以达到修复乡村生态、培育乡村文化、恢复乡村社会朝气、振兴乡村产业经济、提升乡村人居环境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基于绿色发展理念的乡村振兴路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实现乡村振兴战略中,推进农业4. 0是实现现阶段任务的主要措施,实现乡村振兴的路径在现阶段应体现: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和实现乡村新型企业组织制度的包容性创新,是乡村振兴和促进公平的制度保证;加快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基础条件;改善投资结构、加大自然资本投资、建立绿色生产方式,使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实现脱钩,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根本保证;树立尊重自然、爱护环境的意识,鼓励节约资源、绿色消费的行为,建立绿色生活方式,是乡村振兴的必然选择;促进乡村教育体系的建立,复兴中华优秀文化,促进经济公平、社会公平、生态公平,是乡村振兴的集中体现。  相似文献   

20.
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是中共二十大提出的重要目标,乡村振兴是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标志性成果形式。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既是严重水土流失区,也是我国经济社会相对落后的贫困区。如何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三者有机协同发展是该区域亟待解决的问题。延安市安塞区高桥镇南沟村率先优化南沟村生态景观格局,历经八载把原来的贫困村打造成为全国乡村振兴的典范,探索出了一条生态建设与乡村振兴有机耦合发展之路。本文从科学与社会的综合视角分析了延安市安塞区高桥镇南沟村的“化蝶”经验,梳理发现“南沟模式”的内涵可以归纳为“景观多元化、生态经济化、农业现代化、人民福祉化”。南沟村的蝶变为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乡村振兴提供借鉴案例,但是借鉴不等于照搬照抄,必须根据自然禀赋实事求是地推进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