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批判是创新的前提和基础,"被屏蔽的批判"、全面否定的"愤青式批判"、冷漠的"攻击式批判"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批判。批判是理智的产物,是逻辑思维的结果,而非情绪的产物。批判作为一个思想的历程,是交流与对话的相互学习过程,它追求客观、公正与真实,主张严谨、求是与合作;它在情感基调上是尊重、理解与宽容的;在目的上指向于"立"而不只在于"破"。教育要培育人的批判精神,就要正确认识并理解批判之内涵,进而实现教育培育现代公民的使命。  相似文献   

2.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问题意识是开启创新之门的钥匙。中学政治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因此,在政治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置问题情境,让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并学会解决问题,从而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西柏坡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时期铸就的一座精神丰碑,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其内涵要义是"两个敢于""两个务必""两个一切"思想的有机结合。西柏坡时期,中国共产党以"两个敢于"的彻底革命精神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制度化,以"两个务必"的不懈赶考精神不断坚定党员的理想信念,以"两个一切"的人民中心理念坚定党风廉政建设的人民立场,为新时代进一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提供了重要经验启示:始终坚持党性与人民性内在统一、坚持科学性与实践性相结合、坚持思想建设与制度建设并举、坚持党内监督与群众监督相契合,要在党风廉政建设中不断提高党的建设质量。  相似文献   

4.
大班的幼儿正处于对外界各种事物迅速认识成长的关键期,在这个时期对幼儿的创新能力进行培养与发展是最有益的。幼儿教师应该保护并鼓励幼儿创新精神的开拓,激励幼儿自主创新,勇于尝试。就幼儿教师的教学活动设计与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两大方面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5.
游萍 《福建环境》1995,12(3):24-24,21
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是研究事物内部矛盾是怎样互相联系或互相作用的。任何事物的内部都存在着矛盾的两个方面,即相互对立、相互排斥,又相互依存,相互渗透,并根据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这就是事物内部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的全部涵义。  相似文献   

6.
如何建好生态省 要敢于突破传统的思想观念和发展模式 建设生态省是一项开放的复杂巨系统,在全球范围内都是开创性的事业。有许多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需要我们去认识、去探索、去研究、去攻关.而亟需解决的一个关键问题,是要突破传统的思想观念和发展模式,深入认识建设生态省是一场深刻的环境革命、经济革命和技术革命。  相似文献   

7.
在知识经济时代,创新成为时代的最强音。广大教师要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在教学实践改革中适时正确引导,不断创造条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本文就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了探讨,从教师要具备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突破课堂教学空间,创设语文实践天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通过采用新技术,新手段,实现教师与学生的"零距离、无缝式"互动教学,从而实现对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正>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发展壮大的推动力。现代社会发展过程中需要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综合型人才。所谓创新精神就是要让学生在学习工作中能够灵活地运用已经获取的知识去探索和创造一些新的思维和事物,从而推陈出新,创造出新的观念和能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是现代社会的要求,是现阶段素质教育的要求。为了满足社会人才的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就必须在课堂中注重每一个概念、问题等知识的讲解和  相似文献   

9.
天性好奇的孩子像是个问题宝宝,对周围的一切事物都感到新鲜、有趣,孩子的创造性思维往往就从问题开始。幼儿问题意识和问题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对创新教育教学活动来说,问题意识是培养幼儿创新精神的切入点。  相似文献   

10.
井冈山精神是跨越时空的伟大精神。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我们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井冈山精神的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和文化建设发展实际,进一步加强理论探索与实践创新,不断为井冈山精神注入新鲜活力;要全面理解井冈山精神的科学内涵及其时代价值,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开展"三严三实"教育,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实施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为治国理政和党的建设以及江西的"绿色崛起"等,提供精神动力,文化支撑和信念定力;要以宣传弘扬井冈山精神作为理念信念和道德教育的核心内容,以全面深井冈山精神研究与协同创新作为传承弘扬井冈山精神的主要路径。  相似文献   

11.
<正>创新教育的核心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江泽民同志曾经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由此可见,只有创新才能够给我们的国家和民族带来长足的发展与持续的进步。对于中小学生来说,他们受到创新教育的主要渠道就是课堂教学。如今,我们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教师也应该将各种有助于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教学方式融入到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努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促进  相似文献   

12.
创新,并非是要像科学家那样有伟大的发明创造,在平常的学习中有强烈的好奇心,敢大胆质疑和设想,多动手,勤动脑,有浓厚的学习兴趣,敢于标新立异,有着不同的见解,也是创新的表现。学校的一线数学教师应该把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实践探究当做教育教学的头等大事来抓,紧跟时代步伐,在数学教学中充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相似文献   

13.
井冈山精神是具有代表性的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其形成有深刻的文化渊源,即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中国共产党早期革命文化和湘赣本土文化。井冈山精神的主要特性表现为原创性和发展性。从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源头来讲,井冈山精神体现出了原创性;从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体系上来看,井冈山精神体现了一脉相承的发展性。深刻认识井冈山精神的主要特性,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井冈山精神。  相似文献   

14.
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关注全体学生,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和应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们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要时刻把握这一点。对此,笔者阐述了自己对此观点的理解和教学中的一点做法。  相似文献   

15.
关于环境意识内涵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提高民族的环境意识是环境文化建设的最高宗旨,也是环境宣传教育的根本任务.因此,对环境意识的认识和理解也应当不断地深化,而不应当总是停留在过去的认识水平上,只有这样才可能使我们的理解和认识更具有理性,使我们的工作更具有明确的理论指导.过去我们曾对环境意识的概念进行过探讨,但对环境意识的内涵尚未很好地研究.环境意识应当主要包括哪些内容,我们应当从几个方面着手工作去提高人们的环境意识呢?通过一段时间的思考,我把环境意识的内涵归纳成为五大基本要素,即:环境科学知识  相似文献   

16.
流行观点认为"唯物辩证法"和"唯心辩证法"根本对立,但人们从未探讨这一对立的深层认识论意义。实际上,这一对立不过是人类认识两种理路的区别,即哲学与科学两种研究路径的分化。"辩证法"具有逻辑思维的内在本质,这种本质并不因"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而改变,因而把"辩证法"区分为"唯物辩证法"和"唯心辩证法"并不具有本质意义。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颠倒",也是把哲学辩证法应用于科学研究,但这种应用也不改变辩证法的本质。"辩证法"的本质在于"反思"而不在于"反映",辩证法本身即具有"颠倒"性质,由此才为科学发展提供了认识论与方法论前提。  相似文献   

17.
8月29日,在中国“云计算发展与政策论坛”成立仪式上,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杨学山指出,云计算是一个重大变革,必然需要在技术、产业、应用和服务模式等方面创新。我们没有创新的精神和思路,要想实现弯道超车是不现实的;但是,我们创新一定要不能忘了传承。我们要把创新和传承结合起来,创新不能是异想天开,否则我们就有可能变成盲目创新。  相似文献   

18.
"疑"是人们探索和发现知识的开端,重视学生的质疑正是调动其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参与学习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一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营造轻松自由的气氛,让学生敢于质疑;精心创设矛盾,让学生善于质疑;引导他们主动发现和提出问题,学会质疑问难,并进一步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19.
<正>当前,新一轮课改的深入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奠定了良基,但因受应试教育传统教学方式的桎梏,有的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仍不能科学地扬弃与创新,使小学生的创新能力得不到培养和提升。江泽民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那么,如何运用多种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一、在形象思维能力中培养创新形象思维是依靠材料的意识领会得到理解的思维。人右脑的功能侧重于形象思维,借助直觉观察事物,具有类别认识能力,依  相似文献   

20.
创新教育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和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已成为基础教育的重要任务,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重点。教师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就要营造宽松的创新氛围,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其次,要创设有利的教学情境,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再次,要优化创新的心理环境,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最后,要捕捉创新的最佳时机,鼓励学生自主参与创新活动。本文中笔者就对此进行了一番详细的论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