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以公共卫生危机和社会突发事件为个案,以政府面对这些危机所面临的挑战和取得的经验为研究对象,分析公共危机产生的原因和基本特征,提出了面对公共危机时应建立政府危机管理的预警系统,建立快速反应机制,动员社会参与危机救治,加强信息流通,加强公共危机的法制化建设。  相似文献   

2.
频发的突发公共事件造成的危机已经成为社会管理生活中不可避免的重大挑战,危机管理也就成为各国和各级政府都必须认真对待的重要问题,本文归纳了危机管理中应遵循的原则,运用的策略以及处理危机的过程。  相似文献   

3.
近代西北赈灾实践凸显了转型期国家在社会危机时期的救济、动员、管控和行政伦理维护能力不足。此类能力缺陷既加剧国家的政治合法性危机,又与社会危机互动,社会危机的不确定性还加速降低政治权力管理社会的实际能力。事实上,通过对社会危机进行有机控制并实现社会秩序的再建构或维护,本是"荒政"的主要政治统治功能。但是,此种政治行为的有效性依赖于其相应制度的效能的充分展现。这更表明,国家有效实施对社会的统治与管理的能力皆依赖于国家体制、生产方式、文化传统间能否形成互动性的支撑结构。因为,政策供给或制度供给的有效性与政治有效性和国家能力及其政治合法性的提升密切关联,三者在实现社会管理总体目标的进程中是交织在一起发挥作用的。  相似文献   

4.
20多年的改革开放使我国国民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大潮又为我们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但是在发展的同时,在获得新机遇的时候,遭遇经济风险甚至经济危机的可能性也在不断加大。在城市突发事件管理上,只要政府建立起应急反应机制和完善的危机预警系统,完善处置危机的权威体制,动员社会参与危机救治,加强信息流通,增进社会认同,促进危机管理的法制化建设,就一定能确保我们在各种危机和突发事件面前处变不惊,控制局面,转危为安,最大限度地减少城市突发事件的伤害,最大可能地保护公众的安全,维护社会的安定。  相似文献   

5.
邹晶 《世界环境》2006,(1):10-16
一直以来,中国人就不太习惯或不敢用危机这样的词汇来讨论国家面临的种种挑战。其实即便从哲学角度来看,危机也未必完全是坏事,危机往往是生机、转机的开始,危机实际上起到了社会“安全阀”的作用,所谓“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就是这个道理。 过去的20多年里,中国创造了一个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的繁荣时期,但与此同时,各种社会问题也不断显现出来。此外,按照一般规律,当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到人均GDP达500美元至3000美元时。往往对应着人口、资源、环境、效率与公平等社会矛盾较为严重的瓶颈时期,此时比较容易造成社会失序、经济失调、贫富悬殊、心理失衡等问题,形成一些社会不稳定因素。目前,中国正处于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同时也是危机事件的多发期。 古人说:“安而不忘危,治而不忘乱,存而不忘亡”,这也是中国历史上“治国安邦”的重要经验。因此,在中国社会上下努力、转变政府职能,彻底改变旧的行政管理体制和思维模式的情形下,借鉴其他国家的危机管理体系的实践经验,我们就能将环境突发事件防患于未然,并逐步形成环境危机管理的初步机制。[编者按]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公共卫生危机和社会突发事件为个案,以政府面对这些危机所面临的挑战和取得的经验为研究对象,分析公共危机产生的原因和基本特征,提出了面对公共危机时应建立政府危机管理的预警系统,建立快速反应机制,动员社会参与危机救治,加强信息流通,加强公共危机的法制化建设.  相似文献   

7.
频发的突发公共事件造成的危机已经成为社会管理生活中不可避免的重大挑战,危机管理也就成为各国和各级政府都必须认真对待的重要问题,本文归纳了危机管理中应遵循的原则,运用的策略以及处理危机的过程。  相似文献   

8.
本文论述了水资源危机及其带给人类社会的水害,提出解决水资源危机的管理对策,从而使人类环境资源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目前,我国企业的危机管理水平虽然随着中国入世、企业国际化实战经验积累的过程中有所提高,但在整体上仍存在结构性问题,专家建议国家应从战略层面针对重要国企进行系统的危机管理体系构建,企业应抓好“补课”危机管理,化解和应对企业面临的突发和潜在危机。  相似文献   

10.
20多年的改革开放使我国国民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大潮又为我们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但是在发展的同时,在获得新机遇的时候,遭遇经济风险甚至经济危机的可能性也在不断加大。在城市突发事件管理上,只要政府建立起应急反应机制和完善的危机预警系统,完善处置危机的权威体制,动员社会参与危机救治,加强信息流通,增进社会认同,促进危机管理的法制化建设,就一定能确保我们在各种危机和突发事件面前处变不惊,控制局面,转危为安,最大限度地减少城市突发事件的伤害,最大可能地保护公众的安全,维护社会的安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