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目前我国安全教育主要是围绕被动接受和单向说服展开,但是对于员工安全行为的执行、员工安全思想的形成缺乏行之有效的教育培训途径与方法,总体安全教育效果欠佳。为了提升安全教育效果,研究根据应用心理学中的群体影响与说服理论,结合安全系统工程的整体性原则、管理学中人的需求层次原理等,构建了基于群体影响与说服的安全教育方法。从心理层面分析员工的不安全行为的原因,根据人行为-结果分析,有针对性的对不同行为引发的不同后果,采取相应的安全教育途径,达到强化员工安全意识、提升企业整体安全度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田红献 《安全》2018,39(8):24-26,30
本文通过对企业员工在工作过程中安全行为与不安全行为的研究,基于事故致因理论、心理学、哲学和思维科学,从预防控制的角度重新诠释了安全行为的概念、分类与特征,剖析了安全行为与不安全行为的辨证关系,建立了安全行为控制与提升模型,提出了安全行为要求制定的依据和改进员工安全行为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为有效识别地铁施工作业人员不安全行为,基于深度学习与计算机视觉技术,提出融合行为和身份识别的不安全行为识别方法。首先,对更快速的基于区域的卷积神经网络(Faster R-CNN)算法进行优化,引入高效通道注意力(ECA)模块提升行为识别的准确性;其次,将基于人脸超分辨率算法的人脸识别方法与行为识别相结合,提升图像像素水平并准确输出不安全行为执行人员相关信息;然后,行为识别与人脸识别并发进行,识别结果回流至数据库最终输出工人不安全行为报告;最后,选取某地铁施工项目的4种不安全行为进行识别方法的实证应用。研究表明:该方法可在地铁施工场景下进行有效应用,不安全行为识别和执行人员身份识别的准确率均达0.85以上,具有较高的准确度。  相似文献   

4.
为预防和控制新生代员工不安全行为的出现,探讨心理资本、犬儒主义与工作场所不安全行为之间的关系,并以行为实验方式检验心理资本干预的有效性。基于构建的假设理论框架,通过行为实验对心理资本开发干预在增加心理资本、减少犬儒主义和不安全行为方面的有效性进行测试。结果表明:心理资本与不安全行为负相关;犬儒主义与不安全行为正相关;心理资本与犬儒主义负相关。心理资本干预措施效果良好,能够直接减少犬儒主义,间接降低不安全行为出现概率,支持心理资本干预的有效性,多组中介模型分析支持假设提出的犬儒主义中介作用。研究结论为提升新生代员工安全管理水平,深化心理资本和犬儒主义领域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5.
为提高不安全行为预防控制的有效性,首先基于模糊痕迹理论,从新的视角研究个体不安全行为发生机制;其次提出模糊要义空间、本真安全空间、安全效价空间、安全风险空间、安全决策可靠度等概念,并建立模糊痕迹安全决策模型(FTSDM);然后根据模型定性描述和分析不安全行为发生机制,并据此建立安全决策数学模型,定量分析安全决策的可靠程度;最后通过简单的实例分析,说明FTSDM的应用方式。结果表明:通过FTSDM,可从新角度解释不安全行为发生的本质,并从提升个体认知本真安全空间能力方面控制不安全行为;通过升维分析,提高要义提取的特征概念与客观事实的吻合程度,避免直接用要义加工的方式进行决策。  相似文献   

6.
为了挖掘个人因素(人格特质和事故经历)在施工现场安全管理中的作用、提升现有安全管理的有效性,提出一种个性化的安全管理方法。基于认知模型、大五人格理论,通过533份有效建筑工人数据,利用统计分析讨论将个人因素纳入安全管理的必要性、人格特质在不安全行为中的作用以及其应用于现场安全管理中的适用性。结果表明:事故经历影响工人的冒险倾向;高冒险倾向和高不安全行为意图的工人均具有低宜人性和尽责性与高开放性和外倾性的特点;开放性、外倾性和宜人性在冒险倾向与不安全行为意图的关系中具有显著的调节作用;利用人格特质可以有效判别不安全行为意图。最后,研究还提出了将人格特质应用于安全指导和安全培训的改进方案。  相似文献   

7.
为提升建筑施工安全管理水平,基于不安全行为的重要性,通过文献分析和专家访谈方式确定不安全行为集合,构建诸不安全行为间关系概念模型。根据14份调研数据,运用社会网络分析(SNA)方法构建诸不安全行为间关系网络模型,研究其结构特征、节点属性、影响力及聚类等级情况。结果表明:关键不安全行为节点可构成行为连锁反应链,并由桥节点连接成不安全行为网络,且网络具有较高风险性。其中,关键不安全行为包括安全生产管理机构设置不合理、安全检查监督体系设计不合理等;存在一些行为连锁反应链,包括"安全生产管理机构设置不合理-施工现场指挥监督失误-作业处于不安全位置"等;不安全行为网络的桥节点包括安全生产管理机构设置不合理等。  相似文献   

8.
成春节  谭钦文  章少康  陈群  邱宇 《安全》2019,40(7):67-71
为解决我国中小企业员工不安全行为管控难题,基于不安全行为管理的重要性,采用文献分析法、现场调研法,调查了绵阳市130余家中小型企业不安全行为管理现状,分析得出中小型企业不安全行为管理存在的问题。基于协同理论,研究了安全文化、BBS行为观察流程和杜邦安全训练观察计划3种不安全行为管理模式并对其要素进行组合优化,提出了适合我国中小型企业的不安全行为管理模式。结果表明:不安全行为协和管理模式有利于解决纠正员工不安全行为,提升员工安全作业水平。  相似文献   

9.
为实时监控现场工人不安全行为,有效降低建筑事故发生率,实现主动的安全与组织管理模式,结合基于智能安全帽的施工人员不安全行为监测与管理系统,构建了工人安全行为绩效考核模型并设计激励机制。通过在温银施工项目的应用,进行了现场工人安全行为绩效的横向与纵向对比。研究结果表明:依据现场行为进行监控和绩效考核能够有效地改善工人的安全行为,有助于形成施工现场的安全生产竞争氛围,有助于建筑工地的安全管理。  相似文献   

10.
为提升建筑施工安全管理水平,探讨施工组织正式网络的结构特征对组织安全行为的影响关系。基于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引入安全沟通作为中介变量,建立施工组织正式网络结构特征、安全沟通和组织安全行为的假设模型。基于91个施工组织正式网络结构特征分析,使用多层回归分析方法检验假设模型。结果表明:网络密度、出度中心势和聚类系数均显著正向影响组织安全行为;中间中心势和平均路径长度均显著负向影响组织安全行为;入度中心势对组织安全行为影响不显著;安全沟通分别在出度中心势和中间中心势与组织安全行为的关系中起完全中介作用;安全沟通分别在密度、平均路径长度和聚类系数与组织安全行为的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安全沟通在入度中心势与组织安全行为的关系中未起到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1.
为深入解析情绪对不安全行为的影响作用机制,探究情绪控制视角下的不安全行为矫正方法。从信息认知过程入手,结合眼动追踪技术和情绪唤醒方法,基于个体信息认知模型,设计情绪对建筑工人不安全行为的影响试验,通过测量不同情绪状态下工人的注意力分配、隐患识别和风险倾向,采用眼动热点图和方差分析(ANOVA),探究情绪在信息认知加工过程中对建筑工人不安全行为的具体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认知过程的信息获取阶段,正性情绪能够促进工人对现场危险的感知活动,而在信息分析阶段,正性情绪比负性情绪的工人具有更为显著的不安全行为倾向;基于个体信息认知的情绪不安全行为模型,正性情绪状态下的建筑工人更倾向于有意不安全行为,而负性情绪状态下的建筑工人则更倾向于无意不安全行为。建议施工企业应根据工人的情绪状态采取针对性的不安全行为管控措施,提高现场安全管理效率。  相似文献   

12.
为深入探讨建筑工人人格特质、情绪与不安全行为之间的作用关系,提高建筑工人安全认知能力,以293名一线建筑工人为调查对象,基于场动力理论,构建人格特质和情绪对不安全行为影响机制的理论模型,实证检验人格特质和情绪对不安全行为的预测作用以及情绪调节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外倾性、神经质、开放性3种人格正向预测不安全行为显著;正负性情绪对不安全行为水平具有显著影响,正性情绪在外倾性-不安全行为和神经质-不安全行为间具有显著调节效应,负性情绪在责任心-不安全行为和开放性-不安全行为间具有显著调节效应。研究结果可为建筑施工企业根据工人个性化心理特征,溯源工人自身安全问题,为后续开展分类干预管理和矫正不安全行为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3.
为系统把握当前采矿业行为安全管理研究成果并探析未来发展方向,运用文献综述法,在职业心理学视域下回顾矿工不安全行为影响因素、理论模型、数据驱动模式与行为干预机制。结果表明:社会心理风险、人格特性与心理状态是矿工不安全行为的主要影响因素,但亟需围绕其作用机制开展更加全面、深入的研究;外部环境、人格特性与不安全行为之间的关系研究不足是制约采矿业行为安全理论发展的瓶颈,基于建构主义及认知神经学的研究是促进理论发展的重要着力点;心理因素与不安全行为的关联具备长期性、复杂性,可推动开展纵向研究获取多时间点数据,促进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融合;行为干预机制涉及安全监管保障和安全教育培训两类途径,需进一步发挥多主体协同干预作用。  相似文献   

14.
《现代职业安全》2006,(8):90-91
造成事故的直接原因,一是设备的不安全状态,二是人的不安全行为。根据事故统计,人为因素导致的事故占80%以上,因此,要确保生产安全必须控制人的不安全行为,而要控制人的不安全行为必须提高人员的安全素质。  相似文献   

15.
开展安全培训是提升人员安全意识与技能的有效手段,是减少不安全行为、保障企业安全生产的重要途径。柯氏理论是培训评估中应用最广的方法之一,结合安全管理领域的特点,基于柯氏理论构建了反应层、学习层、行为层、结果层的评估模块,并整合成安全培训效果评估模型,建立了模型的双向循环模式,便于企业查找安全培训存在的不足、制定针对性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16.
为探索建设项目团队或班组领导风格对工人安全行为的作用,基于已有文献和工作要求-资源(JD-R)模型,构建了时间领导对工人安全行为的影响机制模型.基于535份项目安全管理者或施工班组长与建筑工人的领导-员工配对数据,运用回归分析和Bootstrap法进行直接效应和中介效应检验.结果表明:安全意识、工作专注与工人安全行为存在正相关;来自安全管理者或班组长的时间领导对工人安全行为的直接作用不显著;工作专注在时间领导与工人安全行为之间发挥了中介作用;安全意识和工作专注在时间领导与工人安全行为之间共同发挥链式中介作用,即时间领导行为会提高工人的安全意识,进而增加工作专注度,从而提升工人安全行为.结果验证了时间领导风格在安全管理中的有效性,揭示了时间领导影响安全行为的作用路径,突出了安全意识和工作专注的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17.
为促进安全人性学与安全行为学的相关性研究,探究安全人性对安全行为的作用模式。在个体的行为模式下,提出安全人性假设,从安全生理与安全心理2个方面,归纳总结影响个体行为的因素;针对安全人性和个体行为,提出安全动机、安全技能、安全知识、安全价值观等4个个体行为要素,构建基于安全人性学的个体安全行为模型,并拓展出个体不安全行为过程图。研究表明:安全人性通过影响安全生理和安全心理进而影响安全行为;所建该模型为事故分析与防控提供了理论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8.
安全文化贯穿企业决策、管理、执行层,是维系安全理念、价值取向、行为准则的价值纽带,也是企业特有的安全思想成果和精神力量,可将各层级对安全工作的"想到、看到、做到、监管到"转化为行为自觉,并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本文基于项目管理实践,对企业如何更好建设安全文化做出相关思考,供读者借鉴。以"文"教化,遏制习惯性违章海因里希等安全管理专家根据事故统计得出,80%以上的事故都由人的不安全行为引起。  相似文献   

19.
为消除人的不安全行为,从源头预防事故,实现人本安全,基于行为科学原理与安全管理学方法,提出安全行为管理的定义,分析其内涵与作用机制,并从组织活动、人员行为、效果评估、反馈机制与安全文化等5个方面构建安全行为管理"五位一体"模型,深入诠释模型中个人、组织、安全与不安全等4种行为间的相互关系;阐述模型的基础、调节与宣教功能;解析其理论层、实践层与归纳层;评价模型的有效性;最后,将模型用于特大交通事故中,分析事故原因并提出对策措施。结果表明:该模型提供了反馈调节等行为管理的具体方法,也形成了内外因相结合的事故分析方法,为安全行为管理提供了新模式。  相似文献   

20.
为促进安全文化建设,减少事故发生,分析新形势变化,并结合重载铁路特点,探究重载铁路的安全文化建设模式。分析“十四五”时期安全生产工作面临的挑战,明确重载铁路安全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重载铁路安全文化建设“八大原则”;根据安全文化示范企业的5个共性特质,建立基于明确的安全理念、有效的安全教育培训、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全员参与安全、良好的安全行为的重载铁路安全文化建设模式。结果表明:提出的重载铁路“八大原则”和安全文化建设模式,有助于提升铁路安全管理水平,并为安全文化建设工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