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3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正"胡"与"羌",蒙古与藏族,中原与西域,一个巨大的民族十字路口在祁连山交错——边界的模糊,暗示着地带的游牧性。只知商旅、不懂驻牧、隔断羌胡的河西走廊,是农耕文明对游牧文明的遮蔽。筑城,通商,采矿,工业,农夫挤走骑士,阏氏盛妆已是不可再追的梦。匈奴古歌"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藩息",一语成谶?1出兰州几步之遥,挡住西去交通的,是从乌鞘岭开始渐次隆起的、那条黝黑形影勾人哀思的嶙峋山脊。它从古到今,都是一条著名的山。名字古老深奥,叫祁连山。  相似文献   

2.
正3在羌胡之外的汉朝,出了一位奇特之士。后人形容他的伟绩时,用了一个牧人不能理解的词,说他"凿通"了茫茫的西域路。其实是人的知识局限于见闻。汉武麾下的武士谋臣,对西方极地的世界一无所知。但是天朝正渴望扩张,也正遭受着羌胡的压力。所以他们要穿过混沌,到可能建大功立大业的远方去。而通向那里,先要穿过祁连和沙漠之间的长长夹缝,人们把它叫做河西走廊。走廊是一个外来的路人观念。对于我的那些朋友,对巴达玛、盘山纳里、红  相似文献   

3.
正10我们的马儿突兀地嘶着,茫然不知走向哪里。进山吧,他们默默对视一眼,同时勒转了马缰绳。明花飞地的裕固人,有一个特殊的故事。为什么是飞地?因为走廊上的牧场,在走廊漫长的农耕史中,已经一半沙漠、无法放牧。飞地之间,插入进来的,不单是农业、还有采矿业甚至工业。河西早已不在羌胡牧人手里,它早变成无孔不入的农耕啃剩的一根骨头了。城里的四眼参谋居然说:可以在银行里存一  相似文献   

4.
正没准现代和古代的区别,就是现代50年的变化速度,能够与古代的10个世纪相比。躲在文明阴影里的水草之争,不是10个而是绵亘漫延了20多个世纪的、古老的草场水源纷争,好像也到了尽头。古老的南北两麓代表的、宏大的中亚青藏之间、苍狼美鹿与雪山狮子之间、一个古老种族和另一个谱系的族群之间的冲突、谈合、占取、退让——已经改变了方式和规律。传奇的道德规矩  相似文献   

5.
正8进山——有着全套丰富的解数。聒噪西部的新潮人不懂,在进入祁连山之前人不能避开一个地理区,它就是火烧干沟般的前山地带。这体验在整个大西北都是普遍的;无论前往天山或是帕米尔,你避不开这一段熬人的前山苦闷。在新疆,在甘肃,数不清多少次,我对着山影绕着沟壑,忍着喉咙皮肤的灼裂!这一次也不例外,满眼只是不毛的石砾。更  相似文献   

6.
正5汉武帝夺取祁连山——他的语言是经略河西——之后,随着战争停歇下来和进一步的河西经略,出现在黑山岭和黄沙漠之间的,是城市。最初谁都觉出了河西四郡的特殊。但谁也没有料到,这群特殊的城市还会繁殖。在这块水和草都不丰足的地方,谁也没料到,日后分娩不止繁衍无度的,是城市。人们常用"无源之水",来形容没有前途。祁连山流出的不是无源水,四座军城靠的也不是无  相似文献   

7.
"胡"与"羌",蒙古与藏族,中原与西域,一个巨大的民族十字路口在祁连山交错——边界的模糊,暗示着地带的游牧性。只知商旅、不懂驻牧、隔断羌胡的河西走廊,是农耕文明对游牧文明的遮蔽。筑城,通商,采矿,工业,农夫挤走骑士,阏氏盛妆已是不可再追的梦。匈奴古歌"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藩息",一语成谶?  相似文献   

8.
刘书润 《绿叶》2012,(8):116-119
一、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中华、印度、埃及、两河流域,都是伟大、古老、具有深厚积累的农耕文明,但是由于长期封闭,缺乏活力。而亚洲中部干旱区的游牧文明常常异军突起,虽较少积累,但具有强大的冲击力。它较多地继承了原始先民的品质,充分发挥人的本能,勇往直前,把一个个封闭的古老文明激活,并串联起来,推动其前进。假如没有游牧民族的冲击,世界将永远各自封闭,陷入没完没了的重复当中。古代人类最大的冲击波,正是来自打开了东西方  相似文献   

9.
余达忠 《绿叶》2013,(1):61-69
作者考察了贵州剑河柳旁苗寨的七年一轮的牯藏节,亲身感受了农耕时代古老的原生态生活方式。在考察中作者认识到,农耕文明与生态文明存在一种质的区别。农耕社会的人在自然与生活中是盲从的、缺乏自我的.他们以一种质朴的、虔诚的、甚至是愚钝的态度与方式来面对自然。生态文明也强调要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但我们是自由地.自主地、自觉地将自身的命运与自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建设生态文明的社会.并不是要回到类似柳旁的古老生活中去。我们要做的是在保护原生态文化的同时,让人民有选择和追求自己意愿的生活的权利。  相似文献   

10.
策划人语:今日中国,城镇人口首次超过了农村人口。中国科学院《2012中国新型城市化报告》显示,中国城市化达到51.3%。不知觉间,"农耕社会,乡土中国"已然开始转变为"工业社会,城市中国"。追寻现代性的百年转型在21世纪终现曙光。与此同时,伴随着越来越多的乡村凋敝消失,人们却开始感到了迷茫和惋惜。  相似文献   

11.
夏自龙 《绿叶》2012,(2):108-112
我们都曾经背诵这样一个论断:父权制度并非亘古就有,历史上曾经存在着一个母系氏族社会。这个观点被广泛地写进了各种教科书,但这并非恩格斯的原创,它实际上取自与恩格斯同时代的古典学教授巴霍芬。在其名著《母权论》中,巴霍芬根据古典神话与历史记载,提出了这个划时代的观点。这本书后来成了几乎所有女性主义者的必引之书,虽然里面的诸多观点不乏争议,并且已经遭到了现代人类学家的毁灭性批判,然而,它对原  相似文献   

12.
中国历史悠久的农耕经济决定了乡村是中华文明的根基所在,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它与以工商业经济为基础、以城市为载体的西方文明从一开始就处于不同的历史起点,沿着不同的文明之路前行。因此,中国的城镇化建设必须"记得住乡愁",走出"现代化等同于城市化"的认识误区,避免城市替代乡村的西方单级城市化道路。在生态文明时代,走城市与乡村二元文明共生、循环发展的新型城镇化之路,才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城镇化选择。  相似文献   

13.
余达忠 《绿叶》2012,(4):49-53
原生态文化是农耕时代早中期的一种古朴的、拙直的、简约的、自然的生活方式,与现代文化、后现代文化的征服的、攫取的、享受的、奢侈的生活方式是相对的。原生态文化成为一种时尚,反映出现代化快速推进中人们文化上的一种迷茫感、迷失感。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原生态文化或许存在消失的可能性,但作为一种价值理念,指示返璞归真的生活方式和发展方向的原生态文化应该成为我们思想资源和价值观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