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通过对2种不同结构、不同烧成气氛的梭式窑的整个烧成过程中NOx生成进行测试分析,得出快速升温将增加整个陶瓷烧成过程中NOx的生成;其次,烧嘴的合理布置,改善窑体结构,加强高温阶段窑内温度场的均匀性。可以减少NOx的生成;第三,还原气氛可抑制NOx的生成;最后,提出降低陶瓷烧成中NOx生成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不同烧成气氛NOX的生成进行测试分析,得出还原气氛可抑制NOX的生成.但在没有催化剂存在的情况下,CO对NO的还原效果不显著;其次,在烧成温度较低(1 200 ℃以下)、高温阶段温度场均匀性较好且使用洁净燃料(即含氮量较小的燃料)的情况下,快速升温将导致NOX生成的增加,此时快速型NOX起主要作用;第三,烧嘴的合理布置、改善窑体结构和加强高温阶段窑内温度场的均匀性可以减少NOX的生成.  相似文献   

3.
催化氧化-还原吸收法脱除工业含湿废气中NOx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基于精细化工、制药行业排出 NOx 废气氧化度低、氧气含量高的特点,提出以改性活性炭(MAC)为催化剂的催化氧化-还原吸收脱除 NOx 的方法.考察了相对湿度、氧化温度、氧化时间对 NO 催化氧化以及还原液种类对 NOx 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相对湿度的增加 NO 转化率急剧下降,但随着氧化时间的延长有所提高;干气条件下,随着温度升高,NO 转化率下降;湿气条件下,NO 氧化反应最佳反应温度范围为 50~70℃,实验条件下的 NO 最高转化率可达 51%;还原液种类中以尿素-碱液对 NOx 和 NO 的吸收效果最好,亚硫酸铵-碱液对 NOx 的吸收效果最好.通过催化氧化-还原吸收的多级组合可实现 NOx 的有效脱除与达标排放.  相似文献   

4.
低温选择性催化还原脱除NOx的催化剂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择性催化还原(SCR)法是目前世界上应用较为成熟的烟气脱硝技术之一,由于传统的适用催化剂的起活温度偏高,因此开发低温高效、性能稳定的催化剂已成为该技术成功运用的关键.分析了SCR法的脱硝原理,对目前广泛研究的低温SCR催化剂的分类及其运用进行了综述,提出了研究中尚需解决的问题,最后展望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5.
吕太  赵世泽 《环境工程学报》2016,10(5):2541-2546
针对山东某电厂200 MW四角切圆燃烧锅炉NOx排放量过高的问题,采用多空气分级低氮燃烧技术对其进行改造,基于FLUENT软件平台,对改造前后炉内燃烧过程进行模拟计算,与工业性实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并在额定工况下,对5种不同燃尽风位置高度的改造方案进行模拟计算,综合分析炉内燃烧及氮氧化物生成排放的情况,确定燃尽风位置的最佳高度。计算结果表明:改造后,炉内NOx排放量较改造前降幅40%左右,同时,合理地增加燃尽风位置高度,可进一步降低NOx的排放量,综合炉内各参数变化的比较得出:燃料从主燃区至燃尽区的最佳运行时间约为0.66 s。  相似文献   

6.
电厂NOx控制政策与技术:美国的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NOx排放的快速增长导致其环境和生态影响日益加剧,已经引起全球关注,但是现行的NOx污染控制技术和政策远远落后于实际需求.为减少酸雨、臭氧和颗粒物带来的环境问题,美国采取排放控制和排污交易等方式削减了燃煤电厂的NOx排放.系统分析了美国NOx污染控制法规、标准、规划和控制技术应用情况,总结了其NOx控制的成功经验,...  相似文献   

7.
分析燃油锅炉运行中NOx产生的机理,探讨影响其生成的因素,研究抑制其生成和排放的燃烧技术低氧燃烧、掺水燃烧、空气分级燃烧和废气循环燃烧等.结合实验研究结果,重点分析空气分级燃烧和废气循环燃烧对油燃烧中燃料氮转化和氮氧化物生成的影响,并介绍一种新型低氮氧化物排放的燃油技术--预蒸发燃烧技术.  相似文献   

8.
分析燃油锅炉运行中NOx产生的机理,探讨影响其生成的因素,研究抑制其生成和排放的燃烧技术:低氧燃烧、掺水燃烧、空气分级燃烧和废气循环燃烧等。结合实验研究结果,重点分析空气分级燃烧和废气循环燃烧对油燃烧中燃料氮转化和氮氧化物生成的影响,并介绍一种新型低氮氧化物排放的燃油技术——预蒸发燃烧技术。  相似文献   

9.
采用P25纳米TiO2为催化剂,对NOx浓度360 mg/m3的模拟烟气进行了光催化氧化实验研究,以期为此种方法在电厂烟气脱硝方面的应用提供依据。经SEM、XRD等表征手段,探讨了催化剂晶型尺寸对光催化的作用。实验考察了光催化反应过程规律以及负载量、光照度、NO初始浓度、O2含量、相对湿度和停留时间对光催化氧化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光催化反应是瞬态到稳态的过程,其催化效率与上述影响因子有密切关系。实验最优条件下NOx的脱除率为46%,但只需适当提高氧化效能,便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采用稀燃一富燃交替运行方式,研究存储一还原型催化剂PL/MgO的NOx存储性能以及C3H6还原NOx反应性能。氧化存储段,NOx可被有效存储;当氧化性气氛转换为还原性气氛后,出现一个NOx峰,降低了总的转化效果。NOx峰的大小与存储段和还原段时间之比、温度等因素有关;400℃时NOx峰最小,总转化率最高。5h循环实验表明,400℃时PL/MgO催化剂再生良好,NOx转化率稳定在96%。于反应气氛中添加100mg,/m^3SO2进行了5h抗硫性实验,Pt/MgO催化剂的抗硫中毒能力明显强于Pt/BaO/Al2O3。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山东电网所属发电厂锅炉NOx排放状况进行调查、测试,得出锅炉NOx排放量与煤种、炉型、燃烧器型式、运行中空气过剩系数、负荷等的关系.结果表明,山东省火力发电厂50 MW及以上容量机组2003年的NOx排放总量超过40万t(按NO2计算).控制和治理NOx排放已成为刻不容缓的重要工作.  相似文献   

12.
介绍了中小型工业窑炉生产过程中排放NOx的现状,并针对NOx的治理问题,从工程应用角度,简述了湿法和干法净化NOx的原理和化学反应过程。讨论了NOx排放特性和NOx废气中NO2/NOx比例的问题。提出了影响NOx治理的主要因素,包括吸收剂、吸附剂、催化剂和设备的部分应用参数,并结合工程实例指出工程需要注意的问题。介绍了多项采用湿法和干法净化NOx的工程应用项目,丰富了中小工业窑炉NOx废气的治理的实践经验,为中小工业窑炉排放NOx治理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采用杂多酸化合物溶液同时脱硫脱氮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对液相催化氧化脱硫脱氮的新方法进行了研究 ,在鼓泡反应发生器内进行了液相催化氧化脱硫脱氮的实验。采用钼硅酸溶液及其还原产物脱除烟气中的SO2 和NOX,分别就吸收液的浓度、pH值、温度、停留时间等因素对SO2 和NOX 去除效率的影响及其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 ,钼硅酸能十分有效地吸收SO2 ,将SO2 氧化成H2 SO4,并使杂多酸还原为杂多蓝。随后又被用于去除NOX,把NOX 还原成N2 ,蓝色溶液再次被氧化成为黄色溶液  相似文献   

14.
半干法烧结烟气脱硫灰中含有大量CaSO3,而CaSO3对于脱硫灰的稳定性具有重要影响,限制了脱硫灰的处理和综合利用。为了解决该问题,采用低温静态氧化改性实验和高温动态焙烧改性实验,在掺加和不掺加催化剂条件下,对含CaSO3的脱硫灰进行了氧化改性研究,并结合热重实验考察了半干法烧结烟气脱硫灰中CaSO3的高温动态氧化改性效果。结果表明,在低温为45、75和90℃时,掺入不同催化剂对半干法烧结烟气脱硫灰中CaSO3进行氧化改性2 h,效果依次为:MnO2 > Fe2O3 > 不掺催化剂 > V2O5,且CaSO3的氧化率均低于2.2%;在不掺催化剂的条件下,在350℃以上焙烧30~60 min,CaSO3的氧化率均可达到85%以上。结合热重分析结果发现,选择合适的焙烧温度和时间对提高CaSO3的氧化率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The iron(III)-catalyzed autoxidation of sulfur(IV)-oxides results in the formation of two different oxidation products of sulfur(IV): dithionate, S2O62−, and sulfate, SO42−. The yield of these reaction products depends on the experimental conditions. Under the studied conditions ([Fe(III)] : [SIV)] = 1:10, pH = 2–4) dithionate is the minor reaction product. The formation of dithionate is influenced by the initial pH but not by the initial O2 concentration. The presence of CO2+, Mn2+, and Ni2+ have no influence on the yield of dithionate, whereas in the presence of Cr3+ less and, in the presence of Cu2+, no dithionate is form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