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长江上游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条件研究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乌江和川江流域为研究范围支系统理论为指导,从综合观点出发,对自然和社会经济环境特征及其对森林影响的评价,生态经济分区与生态经济防护林体系宏观布局,以及不同生态经济区防护林体系建设前景的定量这三个层次开展了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2.
平潭综合实验区生态防护林体系建设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将结合平潭自然环境状况、现有及五大风口生态防护林建设现状及存在问题,从生态防护林的功能角度出发,提出加强生态防护体系建设内容与任务、重点建设和保护区域,构建以基干林带为主体,消浪林、防护林、农田林网、道路林网、城乡绿化美化相结合,建成以城市、乡镇、村庄、森林公园、风景区绿化为"点",以基干林带、道路绿化、农田防护林为"线",以水土保持林、水源涵养林、防风固沙林和其他防护林为"面",逐步形成由浅海水域向内陆延伸的带、网、片相结合的林种树种丰富、层次多样、结构稳定、功能完善的综合防护林体系。  相似文献   

3.
4.
针对长江上游部分港口码头环保基础设施、技术、工艺较为落后,难以满足日益趋严的环保要求的问题,以重庆长寿港区为例,按照“关键生态环境问题识别—码头布局功能优化—生态风险分析”的思路,开展了长江上游老旧码头布局功能优化研究.结果表明:①现状中存在的关键生态环境问题:煤炭砂石等高污染码头作业区分布散、规模小且同质化经营,导致岸线集约化利用程度低;铁水联运条件未充分利用,导致公路转运对城区环境压力凸显.②基于产业规模与泊位建设供需分析—泊位布置—作业区布置的技术路线,通过优化临港产业布局,关停并转作业区6个,恢复岸线483 m,规划生产性泊位由56个减至46个,规划利用岸线由9 565 m减至8 225 m,促进码头作业规模化、产业结构合理化、岸线利用集约化.③根据铁路物流量测算,规划提升铁路运能,预测2035年铁路货运分担率将达13%、水运分担率将达29%、公路运输量将逐年下降.④布局功能优化后,港口码头与铁公水联运的生态环境相对风险值大幅降低,证实了岸线集约利用和提高铁水联用运输结构比例可降低交通运输对区域生态环境的风险压力.研究显示,面向绿色可持续发展的产业总体布局与面向高效低污染的铁水联运优化,是长江上游老旧码头提升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5.
长江经济带大保护战略下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江经济带大保护是我国的一项重大区域发展战略,也是我国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的重要示范,保护好长江经济带上游地区的生态环境对于整个经济带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在研究长江上游生态功能定位的基础上,分析上游生态环境问题,识别生态屏障建设面临的屏障与难题,提出了按照"功能分区—工程措施—制度保障"三个层次来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体系的思考建议,以实现"最大的绿色覆盖、最优的水源水质、最小的水土流失"三个目标,保障长江中下游的生态安全,保障长江全流域的经济、社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林业建设环境分析、论证,提出一江两河地区综合防护林体系建设的战略构想:在认真保护、科学经营现有森林资源的基础上,以拉萨河、雅鲁藏布江中段、年楚河谷地为主线,重点建设沿江防护林带,构成防护林体系的主要骨架;在河谷农田草场加速防护林网建设,完成防护林体系的网络结构;依土地条件积极营造薪炭林,适当发展用材林和四旁植树(含林卡和经济果树等),完善防护林体系的带网片结,建立起我国高原最大的综合防护林体系,保护好地理环境独特的高寒农业区和“世界第三极”。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生态经济学观点,对汈汊湖水体生态农业模式进行了探讨。认为在滨湖地区采用以水产为主,农林牧副渔协调发展的产业格局,充分利用湖区资源,推行“以种促养,综合经营”,发展水体生态农业,可取得持续稳定的生态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8.
湖泊围垦的生态经济效益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70年代初,在“以粮为纲,向荒湖要粮”的影响下,不注意生态经济效益,掀起盲目“围湖造田”高潮。本文针对这种“围湖造田”的生态、经济、社会三效益损益作了较具体分析,除对发展粮食生产,消灭钉螺有一定好处,在其他农业生态,水产,滨湖气候,水运等方面都带夹了不良影响。因此看出,盲目围垦的作法是利少而弊多。 文中提出,对湖泊资源只有合理的充分利用,才能做到有效地保护和管理;又只有加强保护和管理,才能源源不断地使用这些可更新的自然财富,为人类造福。  相似文献   

9.
试论西藏一江两河地区综合防护林体系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林业建设环境分析、论证,提出一江两河地区综合防护林体系建设的战略构想:在认真保护、科学经营现有森林资源的基础上,以拉萨河、雅鲁藏布江中段、年楚河谷地为主线,重点建设沿江防护林带,构成防护林体系的主要骨架;在河谷农田草场加速防护林网建设,完成防护林体系的网络结构;依土地条件积极营造薪炭林,适当发展用材林和四旁植树(含林卡和经济果树等),完善防护林体系的带网片结,建立起我国高原最大的综合防护林体系,保护好地理环境独特的高寒农业区和“世界第三极”。  相似文献   

10.
以浙江省乐清市滨海生态高级住宅区“上海花园”的生态设计为实例,采用费用-效益分析方法,对“上海花园”生态设计各组成子系统增加的费用与由此带来的环境经济效益进行测算,确定该实例生态设计的总效益费用比为:1.208,表明对高级住宅进行生态设计,具有显著的环境经济及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1.
高山森林生态系统氮和磷可随溪流非木质残体的输出和降解而流失,进而影响下游水体环境,但目前缺乏必要关注.因此,本文以岷江上游高山森林为研究对象,于2013年8月(雨量最大季节)调查了18条溪流中的非木质残体(树皮、树叶和<1 cm 树枝)氮和磷贮量特征.结果表明,该区域溪流中非木质残体氮在单位面积集水区的贮量为2684 mg · hm-2,在单位面积溪流的氮贮量为774 mg · m-2,其中,树皮、树叶和<1 cm 树枝在单位面积溪流的贮量分别为112、154和508 mg · m-2,分别占总氮贮量的14%、20%和66%;溪流中非木质残体磷在单位面积集水区的贮量为468 mg · hm-2,在单位面积溪流的磷贮量为135 mg · m-2,其中,树皮、树叶和<1 cm 树枝在单位面积溪流的贮量分别为15、31和89 mg · m-2,分别占总磷贮量的11%、23%和66%.回归分析结果表明,非木质残体氮和磷贮量均随溪流长度和面积的增加而显著增加,但随溪流流量的增加表现为先增加再降低的趋势.这些结果为深入认识岷江上游高山森林氮和磷流失途径及其对下游生态系统的潜在影响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2.
长江上游特有鱼类受威胁及优先保护顺序的定量分析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根据本课题组1997~2002年野外渔获物调查数据并结合相关文献资料,运用濒危系数、遗传损失系数和物种价值系数对长江上游16种特有鱼类的优先保护顺序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达到一级急切保护的有达氏鲟(Acipenser dabryanus)、鲈鲤(Percocypris pingi)2种;达到二级急切保护的有宜宾鲴(Xenocypris fangi)、齐口裂腹鱼(Schizothorax prenanti)、四川白甲鱼(Onychostoma angustistomata)及云南鲴(Xenocypris yunnanensis)4种;达到三级急切保护的有岩原鲤(Procypris rabaudi)、厚颌鲂(Megalobrama pellegrini)、宽口光唇鱼(Acrossocheilus monticola)、黑尾近红鲌(Ancherythroculter nigrocauda)、华鲮(Sinilabeo rendahli)、短体副鳅(Paracobitis potanini)、圆口铜鱼(Coreius guichenoti)、长鳍吻鮈(Rhinogobio ventralis)及长薄鳅(Leptobotia elongata)9种;尚未达到急切保护,即处于四级保护的为异鳔鳅鮀(Gobiobotia boulengeri).  相似文献   

13.
长江上游云贵两省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的综合治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长江上游云贵两省水土流失防治主要是把工程措施、植物措施、农耕措施和预防监督措施有机结合起来实现的。通过五年连续治理,治理程度达795%,人均基本农田近102亩,人均产粮368kg/a,人均纯收入477元/a,人民生活水平得以显著提高,促进了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河流健康状况评价是河流管理和河流生态系统监控的基础。本文针对水电开发程度较高的岷江上游开展河流健康状态标识及评价研究。尝试从河流结构、生态环境功能、社会服务功能3个方面袁征河流的健康状况,其中引入鱼类生物完整因子,结合岷江上游水生生态特点及国外研究现状拟定了12个指标对该因子进行表述;并采用多目标模糊评价模型,在确定岷江上游指标权重与指标标准特征值前提下,开展健康评价。评价结果表明:岷江上游由于电站的建设导致枯水期减水河段的河流动力大幅度下降;蜿蜒度以及水质状况良好;减水河段长度比及纵向连通性较差,岷江上游鱼类生物完整性属差的状态,社会环境功能指标一般。河流的综合健康状况处于较差状态,需采取一定措施对其进行生态修复以期恢复到相对健康的状态。  相似文献   

15.
乌江中上游鱼体含汞量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乌江中上游设置的4个采样点所采集的4种底栖性鱼类为材料,进行取样测试,研究了鱼体含汞量差异。结果表明,乌江中上游4个样点的水域底泥含汞量存在显著差异,由此造成4种底栖性鱼类肌肉含汞量在不同样点之间存在极显著性差异。其中乌江镇4种底栖性鱼类肌肉含汞量显著高于六圭河、洪家渡及六广的同种类鱼体的含汞量。在同一样点内的4种底栖性鱼类肌肉含汞量也存在明显差异,其趋势为鲤<黑尾<鲇<黄颡鱼。4种底栖性鱼类肌肉含汞量与体重存在极显著相关性,且同种鱼类在不同样点中汞在鱼体内的积累与它所处的食物链营养级是相一致的,但单位体重含汞量却有明显差异,同时鱼体含汞量随体重的增加而增大  相似文献   

16.
生产-生活-生态功能协调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研究的热点问题。通过构建“生产-生活-生态”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三角模型、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黄河上游地区三生功能状态、趋势以及耦合协调性的演变规律。结果表明:在1998—2017年黄河上游地区三生功能均显著上升,其中生产、生活功能的增长速率略高于生态功能;其相互作用随着时间从极低水平缓慢发展,先后经历了低水平和中等水平,最终发展到高等水平;耦合协调水平由低水平向中等水平波浪式发展,其中陕西省耦合协调水平相对较高,但距离高度协调还存在一定差距。在黄河上游地区可持续发展问题中,应根据三生功能耦合特征及影响因素,制定差异化策略,从而解决生产、生态功能之间的矛盾。  相似文献   

17.
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中国的降水分布日趋复杂,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巨大。为满足防灾减灾与水资源管理的数据支撑需求,基于长江上游重庆段近20 a降水数据,利用线性回归、M-K非参数检验等方法,探究降水的时间变化趋势与空间分异特征。结果表明:近20 a重庆市年降水量在875.6—1348.2 mm。时间上,春、秋两季呈明显增多的趋势,其中3月最显著。降水在14 a时间尺度的周期过程线中波动最强,是第一主周期。空间分布上,呈西低东高的特点,在渝西和长江河谷地区降水相对偏少,主要受重庆地形的影响;渝西和渝东北地区秋季降水显著增多。研究结果可为长江流域旱涝灾害防治、水资源开发利用及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数据支撑,同时可为植被修复与生态廊道保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渭河上游天然径流变化及其自然与人为因素影响贡献量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渭河上游入陕西境内的水量不断减少,90年代天然径流量仅为60年代的60%。分析天然径流与降水的相关关系,对降水与非降水因素对径流减少的贡献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降水与非降水因素共同作用使得渭河上游径流量不断减少,且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非降水因素的贡献率逐渐增强,成为影响渭河上游天然径流量减少的主要因素。分析天然径流量与气温的相关关系,两者的相关系数在0.47以上,采用假设法,将气温从非降水因素中提取出来,进一步分析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80年代以前,以自然因素影响为主,80年代以后,以人为因素影响为主,且人为因素的影响程度在逐渐增强,其原因在于人类活动改变下垫面导致径流减少。  相似文献   

19.
研究对长江上游9个省份、自治区、直辖市及51个主要城市进行了系统分析,探讨了污水处理与再生利用状况及再生水利用潜力。并以四川省和泸州市为例,对长江上游的再生水利用政策、规划和提升方案进行研究。2021年,长江上游51个主要城市再生水利用总量为10.1亿m3,预计未来年利用量仍有6.7亿~13.4亿m3的增长空间。长江上游不同城市再生水利用量和利用率存在明显差异。上游28个城市的再生水利用率在25%以下,仍有较大提升空间。通过对泸州市再生水定价策略分析、污水处理与再生利用运营模式探讨及相关政策制定分析,提出了基于目标分析和流程规划的再生水利用政策制定思路,旨在进一步规范和提升泸州市及长江上游主要城市再生水利用率和利用效益。  相似文献   

20.
利用1960—2010年长江中下游地区90个气象站日平均气温资料,运用线性倾向估计等方法,对近51 a来≥0 ℃和≥10 ℃积温及其持续天数和起止日期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分析,以了解气候变暖对该区热量资源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近51 a来长江中下游地区气温持续增暖,回归系数达0.21 ℃/10 a,略低于同期中国的增温速率(0.27 ℃/10 a),且与各项热量资源指标有显著的相关性。随着气候变暖,≥0 ℃和≥10 ℃积温及持续天数普遍显著增加,是受起始日期提前和终止日期延后的共同影响,而前者的影响更明显。21世纪00年代起北亚热带和中亚热带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北移特征显著,明显与20世纪90年代以前的界线拉开了距离;20世纪90年代以后,一年三熟制种植北界和双季稻可种植区北界明显北移,21世纪00年代与19世纪60年代相比,其平均移动幅度超过2个纬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