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采用人工控制土壤贮水量,在陕西关中气候条件下,研究作物土壤水分生产能力结果表明:土壤水分生产能力小麦最高为17.59kg/(hm2·mm),谷子11.61kg/(hm2·mm),豌豆10.33kg/(hm2·mm),油菜10.6kg/(hm2·mm);获得一定籽粒产量的最低土壤水分临界值约为:小麦160mm,豌豆150mm,谷子和油菜300mm,土壤水分超过此临界值后,增加水分,作物产量大幅度提高,但当水分超过一定量(豌豆300mm,小麦400mm,谷子500mm,油菜650mm时),产量则渐趋于稳定;低供水多施肥和高供水少施肥土壤水分的无谓消耗增加,不利于提高土壤水分的生产能力,必须量水施肥,才能提高土壤水分生产能力。  相似文献   

2.
利用生产模拟对青藏高原小麦高产原因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大量的实测资料基础上,通过模拟计算得到了在当前气候条件下、水肥适宜的青藏高原冬小麦干物质累积动态曲线。模拟计算表明:青藏高原夏季气候温凉,小麦生育期延长,因而干物质累积时间长,高原小麦高产主要以干物质累积时间长取胜,有利的夏季温度条件是高原小麦高产的最主要原因;青藏高原冬小麦干物质潜在产量可达32t/hm2·a,籽粒潜在产量可达144t/hm2·a,为平原的145倍。  相似文献   

3.
利用热烟气自身的浮力,通过气流组织措施,将烟气疏导进入设置在厂房的轻型电除尘器净化后排空,收集下来的粉尘用水定期自动冲洗排放炼钢污水池。该方法需要解决三大关键问题:现有厂房承载能力及加固;二次烟尘气流组织;轻型屋顶电除尘器。该成果设计建成1台样机,用于攀枝花钢铁公司120t转炉二次烟尘治理,总投资750万元,处理烟气量(1台)50万m3/h,耗电量208kWh,耗水量60t/h,设备重量400kg/m2,烟气捕集率大于90%,除尘效率大于99%,出口排放浓度50mg/Nm3。该成果可在炼钢转炉和…  相似文献   

4.
湖南省稻田表层土壤固碳潜力模拟研究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4  
稻田土壤有机碳的储存对于缓解大气温室效应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我国作为水稻产量最大的国家,迫切需要掌握稻田生态系统固碳现状及相应固碳措施。文章利用自主建立的土壤有机碳模型对湖南省稻田生态系统不同有机物投入方式下土壤有机碳的变化进行了模拟研究。结果表明,常规施肥(现状)方式下稻田表层土壤有机碳的饱和固碳量为39.75~64.90th/m2,半数模拟点已基本饱和,其余点仍具有3.38~4.19th/m2的固碳潜力;50%秸秆还田效果低于常规施肥方式,而50%秸秆+绿肥效果高于常规方式(平均高10.94th/m2);全量秸秆还田(冬闲)情况下稻田表层土壤饱和固碳量在55.57~94.25th/m2之间,与稻田现有碳储量比较有4.15~33.46th/m2的潜在提高幅度。如果全量秸秆还田结合冬季种植绿肥,土壤饱和固碳量则可以在稻田土壤现有碳储量的基础上平均提高65.77%。模拟结果还表明,湖南稻田土壤中,每年投入1th/m2的新鲜有机碳可最终形成土壤有机碳饱和固碳量约12th/m2。研究表明,稻田土壤的饱和固碳量可以通过人为措施进行调控,增加有机物质的投入量(秸秆还田)和冬季绿肥种植是提高稻田土壤固碳能力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5.
长江上游防护林体系不同林种的生态经济效益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对长江上游环境背景特征研究,探讨了防护林体系建立的重要性,并进行防护林体系配置,由此设置生态效益监测体系,以流域为单元,分层研究防护林体系的综合效益。研究表明:防护林体系配置后,坡面径流减少62%,径流含沙量减少69%,土壤肥力、土壤微生物活性均比荒坡高4~5倍;林地地温和气温均比农耕地低2~3℃,相对湿度提高30%~40%;流域的年地表径流减少,森林覆被率每增加1%,年地表径流减少4.1mm,年产沙量可减少5%~7%。生物措施可减少25%的泥沙,工程措施减少29%的泥沙。营建防护林后,经济效益明显:在中、低山区,林地直接经济效益净增值为921.5~992.4元/hm2·a,四川盆地净增值为850.3~1438.6元/hm2·a。  相似文献   

6.
黄淮平原不同多熟模式生产力特征与资源利用效率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黄淮平原一麦三玉米、一麦二玉米和一麦一玉米三种多熟模式的产量、资源利用及经济效益状况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三种模式年亩产均超过吨粮,说明在集约栽培条件下黄淮平原亩产吨粮的现实性。三种模式产量梯度差异表明,在水肥供应基本充足的情况下,通过集约多熟种植并配合以合理调控技术是在高产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产量的有效途径。一麦三玉米最高产量达2201t/hm2(亩产1467kg),是在现有技术条件下接近与突破亩产吨半粮的有效种植模式之一。全年玉米总穗数增加是增产的关键。一麦三玉米模式通过接茬移栽等综合措施的有效配合,能维持较高的同化功能,光热资源利用效率提高。经济效益上表现为高投入高产出,但部分产投经济指标有下降的趋势。从综合考虑公顷产量与公顷纯收入及物质费用、用工等因素上综合评判,一麦三玉米模式总体上表现优势。  相似文献   

7.
我国森林资源产品流动及其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论文运用物流分析的基本思想,基于我国森林资源产品产量、贸易量统计资料,采用统一单位“原木当量”(m3),估算了1981~2000年森林资源采伐和产品加工环节的资源流量,进而分析我国森林资源产品流动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我国从“六五”(1981~1985年)到“九五”(1996~2000年)期间,消耗森林资源量分别为10230×104、11678×104、13444×104和16962×104m3/a,呈加速增长趋势。其中,来自国外的资源流量占总流量的比重呈增加趋势,“六五”期间占19.1%,到“九五”期间上升为48.3%。流入资源以原木、木浆、纸及纸板、胶合板为主,它们主要来自北美、东亚、东南亚地区,有来源多地区化的变化趋向。森林资源在“六五”期间主要流向原木锯材类产品加工,随着产品流向结构的逐步改善,更多的资源流向人造板类产品的生产消费;纸类产品生产消费的资源流量增加迅速,但主要来自国外。  相似文献   

8.
1:1000000中国草地资源图的编制与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编制1:1000000中国草地资源图(以下简称《草地图》)是"1978~1985年中国科学技术发展规划"中的一项重点研究课题。首先在全国约800万km2草地分布区的2000多个县内进行野外实地调查和产草量测定,辅以航、卫片校核,编绘县级1:5万或1:10万草地类型图、草地等级图、草地利用现状图。然后采用系列制图方法,遵照全国统一的编制规范和制图综合原则,用上述县级草地图逐级缩编成国家级1:100万草地资源图。该图在不同的制图区域──牧区、半农半牧区、农区有不同的地理要素选择标准;不同的图斑表现级;不同的最小图斑面积。《草地图》除传统地表现草地植被类型外,还表现草地利用性状,按制图单元进行草地等级评价。用变距等高距选取了少量对划分草地类型界线、重要牧草分布界线、季节草地界线有重要指示意义的等高线。  相似文献   

9.
我国是世界上高原众多的国家,高原面上土地资源丰富,而长期干旱缺水困扰高原农业的发展,当前生产水平低。“八五”期间采用半移动式喷灌获得成功,粮食单产可从现在的每公顷750kg,提高到5250kg,大多数作物品种一年便可收回投资成本。巨大的增产潜力,对于我国粮食生产供应态势趋紧具有特殊意义。  相似文献   

10.
新疆盘羊种群结构与资源现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1990~1994年,结合国际狩猎场规划,对新疆6个代表区域盘羊Ovisammon种群作了专题研究。涉及盘羊准噶尔亚种O.a.seiresis、南天山亚种O.a.karelini和阿尔金山亚种O.a.dalai lamoe。调查面积8346km2,约占新疆盘羊分布总面积的11.1%。共统计到866只个体。集群类型中,母子群占总群数31.9%,混合群占21.7%,雄性群占46.4%。根据不同区域统计75群计算,平均每群8.89(3.95~11.6)头,其中1~10头群占73.3%;11~20头群占17.3%;21~30头群占2.7%;31~40头群占4%;41~50头群占2.7%。集群规模与栖息密度呈正相关。不同区域性比组成差异显著,雄雌比从1∶0.54~1∶3.54不等,平均为1∶1.78。栖息密度以若羌阿尔金山最高,达1.67±033头/km2,其次为玛依力山、艾尔宾山等,推算考察区共有盘羊3832~6354头。  相似文献   

11.
气候变化与持续农业浅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从持续农业的内涵出发,讨论了气候变化与持续农业的关系。并从农作物生产力和产量、种植制度、区域农业生产及生产费用等几方面分析了气候变化对中国持续农业的影响。指出温室效应引起的气候变化可能使我国农业生产的不稳定性加剧,自然资源短缺,农业成本增加,对农业生产有一定的不利影响,不应盲目乐观。  相似文献   

12.
粮食与营养安全研究评述及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国际粮食安全局势堪忧,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饥饿、营养素缺乏与营养过剩三重困境并存,实现全球粮食安全与营养安全的双重目标任重道远。本文梳理了95篇文献,旨在理清粮食与营养安全的发展脉络及演变规律,提出中国未来粮食与营养安全的研究重点。首先对全球粮食与营养安全的概念演变进行回顾,指出粮食安全概念由谷物供给总量安全到所有食物数量安全、再到食物质量与营养安全与可持续内涵的动态演化,由单一可供应维度向可供应、可获得性、可利用性、稳定性、可持续性多维度不断拓展。随后,从宏观国家层面梳理中国粮食与营养需求分析及预测、粮食生产能力和进口能力的相关研究,从微观家庭及个人层面评述收入、市场、城镇化、农户农业生产对食物消费及营养的影响。最后,基于未来城乡居民营养均衡发展目标,对中国粮食与营养安全研究的主要趋势和未来研究重点作出展望,指出未来展开对农业生产多样性、作物种植结构调整及作物营养强化,城镇化与市场建设的影响,城市中低收入人群和农村贫困人口营养问题的研究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中国农产品贸易格局变化及海外农业资源利用对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2017年中国大宗农产品虚拟耕地净进口量达到6784万hm2,对外依存度为33.4%,其中巴西和美国是主要的进口来源国。以大豆为重点的土地密集型农产品的大量进口,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中国粮食供给,但要从根本上保障中国粮食安全也应实施农业“走出去”战略。尽管近年中国海外农业投资逐年增加,但由于缺乏长远的投资战略指导,海外农产品资源的控制能力差,生产风险高。为此,为保障中国粮食安全,应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高全球农产品供给能力的战略高度,选择最佳海外投资区域,优先开发中国进口量大、对外依存度高的国际大豆和棕榈油等油脂油料资源;扶持多类型企业主体参与海外农业资源开发;在农业投资目的国通过“订单+农户”模式进行深度合作,并融入全球农产品贸易体系。  相似文献   

14.
太湖流域农田生产-畜禽养殖系统氮素流动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应对太湖严峻的水体富营养化现状,从源头上降低面源污染负荷,基于物质流分析法与质量守恒原理,研究了常熟市辛庄镇农田生产-畜禽养殖系统的氮素流动通量、流动效率及环境负荷,并用实测值进行了参数校正. 结果表明:2000—2012年,辛庄镇农田生产子系统的单位面积氮素流动通量呈下降趋势,而畜禽养殖子系统的单位面积氮素流动通量则在42.5~50.9 kg/hm2范围内持续波动. 氮素利用率与氮素循环利用率均较低,氮素环境损失率较高,系统损失的氮素中有54.5%进入周围水体. 2000年以来,作物种植与畜禽养殖对辛庄镇环境氮负荷的贡献率分别在38.8%~50.2%与25.4%~35.8%之间波动. 辛庄镇农田施氮量为310.8 kg/hm2,人畜排泄氮量为61.1 kg/hm2,分别远高于全国平均值(197.2和18.6 kg/hm2). 过量施用化学氮肥与畜禽粪便的大量排放是辛庄镇环境氮负荷加重的主要原因. 辛庄镇高投入高产出的农业生产方式加大了太湖水环境修复的难度. 建议调整作物种植与畜禽养殖结构,推广科学施肥与生态养殖,将农田生产与畜禽养殖结合形成产业链,以此减轻氮素环境负荷.   相似文献   

15.
华北引黄灌区粮食产量与农业土壤资源质量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明确作物产量和土壤养分时空变异可以更好地掌握农田生产力和土壤质量情况,对农业资源合理配置以及提高生产力可持续性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利用华北平原引黄灌区下游农田作物产量数据和耕地质量监测数据,对华北平原引黄灌区下游作物产量的演变以及有机质和养分的空间分布进行分析,阐明该地区作物产量、土壤养分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灌区的农田生产力水平存在显著的空间和时空差异。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农田生产力水平整体呈上升趋势,冬小麦高产田分布在黄河下游北岸中部地区的齐河县和下游南岸三个县,范围是6084.0~6861.0 kg/hm2,夏玉米产量空间分布整体上呈现出中间高两端低的特征,其中齐河县的产量最高,为7524.0 kg/hm2。灌区农田土壤有机质、氮、磷、钾养分具有明显的时空分布差异,有机质和速效钾含量最高的德州市分别为16.30 g/kg和202.40 mg/kg,全氮含量最高的淄博市为1.17 g/kg,有效磷含量最高的泰安市为34.56 mg/kg。研究表明,灌区的生产力水平一直不断在提升,仍有很大的增长空间。掌握养分分布特征和土壤肥力的空间差异来制定合理的施肥措施,可为今后该地区实现精准农业和高产稳产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Environmental pollutants are causing worldwide damage to plants, forests and crop production, among which, gaseous and particulate metal pollutants from heavy industries in many developed countries are of major concern. Many of these pollutants kill plants, cause stunted growth and premature aging, inhibit flowering and fruiting, cause a reduction in dry matter, and thereby results in a great reduction in crop production in many countries. This paper describes how an urban environment in Malaysia which is an agricultural based country affects plant growth and crop production.  相似文献   

17.
为更好地协调环境、资源、食品、健康的关系,适应人们对农产品需求的变化及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世界各国纷纷提出了发展无污染农产品的设想。我国亦于1990年推出了“绿色食品”活动。该文在综观国内外绿色食品研究和发展概况的基础上,分析了上海市发展绿色食品的有利条件,并提出了发展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8.
积极发展开发性农业,可以引导农民开辟新的生产领域和致富来源,有利于安排剩余劳动力,调整产业结构,增加产品,发展商品经济。开发性农业是以资源、市场为导向,具有较强的专业化、基地化、系列化、商品化生产特点。目前尚未利用或利用不够充分的农业资源还较多,只要政策对头、措施得力,充分开发利用后,将是我国农业发展的一条重要出路。  相似文献   

19.
作物产量差及其形成原因综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范兰  吕昌河  陈朝 《自然资源学报》2011,26(12):2155-2166
作物产量差是现实产量与潜在产量的差距。产量差研究意在揭示作物产量差的幅度与地域差异、形成原因以及缩小产量差的措施。产量差意味着农业发展的机会,因此,分析和研究产量差对提高作物产量、保障粮食安全意义重大。论文通过文献综述,首先讨论了产量差的定义,在此基础上,总结了世界和我国主要作物的产量差,分析了产量差的影响因素与缩小产量差的措施。最后讨论了目前产量差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提出了产量差应重点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Neither the “Green Revolution” in the developing countries nor “yield explosion” in the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of the industrialized nations have reached the genetic and physiologic limits of crop growth. Breeding of better varieties is still the most promising defense against hunger. The ambiguity of modern agroindustry throughout the world resides in its high dependence on the existence of functional technological, economical, and political system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