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文章对鞍山市环境空气中细颗粒物(PM2.5)、可吸入颗粒物(PM10)季节性变化及月变化污染特征进行分析,不同季节的PM2.5、PM10变化趋势均为夏季〈秋季〈春季〈冬季;PM2.5、PM10的月均质量浓度按高低顺序分别为:12月〉1月〉11月〉2月〉10月〉4月〉3月〉7月〉8月〉6月〉5月〉9月和1月〉12月〉3月〉4月〉2月〉10月〉11月〉5月〉6月〉7月〉8月〉9月。同时,分析了ρ(PM2.5)对ρ(PM10)的贡献率,全年的ρ(PM2.5)/ρ(PM10)平均值为57.8%,结果表明,在PM10中,PM2.5的含量要大于PM2.5-10的含量。  相似文献   

2.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与空气污染细颗粒物(PM2.5)的斗争,显然是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紧张关系的一次教训。这场斗争是在美国加州环保局的加州空气资源委员会(CARB)与Killcarb.org  相似文献   

3.
《世界环境》: 首先请您简要介绍科技司在治理PM2.5万面的主要职责? 赵英民:主要有六方面.一是环境标准制定.这是污染治理的政策依据和指导方向即将PM2.5纳入标准其监测与治理才能提到议事日程.标准发布后,各级环保部门有了执让依据,相应行业都要根据标准控制排放量:二是科学研究.  相似文献   

4.
《资源节约与环保》2013,(12):F0002-F0002
PM2.5又称为可入肺颗粒物,或细颗粒物,是表征环境空气质量的主要污染物指标。PM2.5的来源可分为自然源和人为源。自然源包括:风扬尘土、火山灰、森林火灾、海盐等;人为源包括:燃煤烟尘、工业粉尘、机动车排气、建筑及道路扬尘等污染源直接排放到大气中硫氧化物、氮氧化物、氨、挥发性有机物等通过复杂的化学反应而产生,是大气中PM2.5的主要来源。  相似文献   

5.
近日环保部公布《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二次征求意见稿,将PM2(.5直径小于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纳入常规空气质量评价,这是我国首次制定PM2.5的国家环境质量标准。PM2.5年均浓度值为0.035毫克/立方米、24小时平均浓度值为0.075毫克/立方米,与世界卫生组织过渡期第1阶段目标值相同。  相似文献   

6.
7.
关键词:PM2.5     
罗敏 《环境保护》2012,(24):20-21
1982年,我国颁布《环境空气质量标准》。2006年,环境保护部首先在珠三角城市开展了PM2.5和臭氧试点监测,以后陆续在26个城市开展了试点监测,为实施新标准的监测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孙钰  杨雪杰 《环境保护》2011,(16):14-17
目前,我国以大气细颗粒物(PM2.5)污染为典型代表的区域大气复合污染已成为社会各界高度关注和亟待解决的重大环境问题。然而,现在中国城市对PM2.5的监测普遍不足,与我国日益崛起的国际地位明显不符。控制PM2.5污染,需要环保部门在政策、标准、基础研究等领域进行一系列的储备,以控制空气污染、改善生活环境、促进人体健康。  相似文献   

9.
“看得见”的PM2.5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京连续数日的阴霾天气,让"PM2.5"这个原本只在学术圈流行的专业术语变得妇孺皆知,而由其引起的恐慌从淘宝商城口罩的销量暴增便可见一斑,那么,PM2.5真的像"传说中的恶魔"那样恐怖吗?为了让公众能够更清晰、理性地认识PM2.5的危害,记者对北京大学医学部公共卫生学院的潘小川教授进行了采访.  相似文献   

10.
利用均匀分布于烟台市区的10个空气自动监测点位2013年的数据研究了PM10和PM2.5浓度的季节性变化特征.对PM10 、PM2.5质量浓度分别进行了月均值和季节性均值变化特征分析,研究了不同季节和雾霾天气情况下,PM2.5在PM10中含量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烟台市区细颗粒物污染较严重,各采样点各月均值中超过二级标准的比例达到88.3%;2013年烟台市区PM 10、PM2.5质量浓度均呈现出春冬季节较高、夏秋季节较低、采暖季明显高于非采暖季,PM10浓度风沙季明显高于其他季节的特点;PM2.5对PM10的贡献呈现明显的季节性变化规律,在雾霾天气情况下明显偏高.  相似文献   

11.
基于PMF模式的南京市大气细颗粒物源解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研究南京市大气细颗粒物(PM2.5)污染来源,分别在3个点位、4个季节开展了PM2.5环境样品的采集,共获得170个有效样本.对样本进行了化学成分分析,包括Al、Fe、Na、Mg、K、Ba、Li、Tl、Mn、Co、Ni、Cu、Zn、Sb、Pb、Cr、Ce、Na+、NH4+、Mg2+、Ca2+、SO42-、NO3-、Cl-、以及OC、EC,共计26种.首先采用OC/EC最小比值法估算出二次有机气溶胶(SOA)的含量;然后利用正矩阵因子分解法(PMF)对PM2.5的非SOA部分进行来源解析,共解析出6类因子:二次无机气溶胶(SIA)、燃煤、机动车排放、地面扬尘、冶金和其它源,贡献率分别25.0%、23.5%、20.4%、17.1%、3.0%和11.0%;最后基于南京市SO2、NOx、VOCs三种主要前体污染物的排放量,分别对SIA和SOA在一次来源中进行再分配.最终结果表明,南京市PM2.5主要来源为燃煤、机动车、扬尘、工业和其它源,其贡献率分别为29.6%、22.4%、14.6%、18.7%和14.7%.  相似文献   

12.
天津市老年人PM2.5暴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老年人PM2.5暴露特征并为流行病学研究提供数据支持,本研究选取天津市某社区101名老年人(平均年龄为67岁),在2011年夏季(6月13日~7月2日)和冬季(11月30日~12月12日)分别对其PM2.5暴露水平进行了监测,并对其时间活动模式进行了记录.结果显示,老年人平均85%以上的时间是在居室内度过的.夏季和冬季老年人PM2.5个体暴露浓度分别为 (124.2±75.2)μg/m3和(170.8±126.6)μg/m3.使用时间加权模型对老年人个体暴露浓度进行预测,夏季和冬季个体暴露实测浓度与预测浓度差值分别为0.6~220.9 μg/m3和0.6~416.8 μg/m3.吸烟活动会导致老年人个体暴露浓度升高.相关性分析表明PM2.5个体暴露浓度与环境浓度的相关性强于其与室内浓度的相关性,这为使用环境浓度替代或预测个体暴露浓度提供了支持.  相似文献   

13.
生态地质环境的保护的目的旨在人类丰富多彩的经济生活和尽可能完美的生态地质环境的统一,两者是辩证关系.发展经济的前提是保护好生态地质环境;反过来,保护好生态地质环境的结果也能促进经济的发展.健康良好的生态地质环境,给人类以富裕、美好、永远发展的象征;畸形的生态地质环境,给人类以死亡、贫穷、停滞不前的象征.为此提出12条保护地质环境的措施和对策.  相似文献   

14.
采用小流量颗粒物采样器手工采样重量法和基于微振荡天平原理自动监测法监测PM2.5质量浓度。通过2010年9月至2011年8月期间两种方法的监测数据比对显示出季节差异,冬、春两季手工法获得质量浓度高于自动法,夏、秋两季手工法低于自动法,可能与两种采样方法下膜置于不同的温度有关。当受沙尘影响、持续污染或者高温污染时,两种方法结果偏差较大,可能与仪器的粒径切割效率改变有关。  相似文献   

15.
细颗粒物(PM2.5)是目前环境相关研究的焦点对象之一,但如何客观有效的分析检测细颗粒物的金属组分,却缺乏相关国家标准规范支撑,对应研究亦鲜见报道.利用美国PE公司AAnalyst600型石墨炉原子吸收仪进行实验,研究几种不同混合基体改进剂在涂钼石墨管石墨炉原子吸收法测定细颗粒物(PM2.5)中锡的影响,发现利用硝酸钯-钼酸铵混合溶液为基体改进剂测定锡,方法的相对标准偏差为1.8%~4.5%,空白回收率为95.4%~97.8%,实际样品回收率为87.3%~98.5%.能够满足国家实验室分析质控要求.适用于细颗粒物中微量锡的测定.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现阶段小学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来探讨培养小学生对体育课程兴趣的有效方法,以促使学生喜欢上体育课,提高小学体育课堂教学质量。据此,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以满足素质教育的改革要求,促进小学体育教学的可持续发展,从而实现小学体育课堂教学效益最大化。  相似文献   

17.
蒸汽相变促进可溶PM2.5凝结增长的数值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利用蒸汽相变原理促进氨法脱硫系统排放细颗粒物(PM2.5)的脱除,建立多分散颗粒的凝结增长动力学模型,利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可溶硫酸铵颗粒的凝结增长规律,并将典型粒径可溶与不可溶颗粒的凝结增长过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粒径硫酸铵颗粒的增长速率相近,等温系统的凝结增长效果优于绝热系统;对于同一初始粒径分布下的可溶和不可溶颗粒,微米尺度可溶颗粒的增长速率始终大于不可溶颗粒,亚微米尺度可溶颗粒的增长速率先大于而后小于不可溶颗粒,使得二者的增长曲线存在一个交叉点;蒸汽饱和度增大能显著促进硫酸铵颗粒的增长;等温系统中温度对硫酸铵颗粒的增长影响显著,绝热系统中温度的影响较弱.  相似文献   

18.
Particulate matter (PM2.5) samples were collected in the vicinity of an industrial chemical pole and analysed for organic and elemental carbon (OC and EC), 47 trace elements and around 150 organic constituents. On average, OC and EC accounted for 25.2% and 11.4% of the PM2.5 mass, respectively. Organic compounds comprised 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 (PAHs), alkylated PAHs, anhydrosugars, phenolics, aromatic ketones, glycerol derivatives, aliphatic alcohols, sterols, and carboxyl groups, including aromatic, carboxylic and dicarboxylic acids. Enrichment factors > 100 were obtained for Pb, Cd, Zn, Cu, Sn, B, Se, Bi, Sb and Mo, showing the contribution of industrial emissions and nearby major roads.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revealed that vehicle, industrial and biomass burning emissions accounted for 66%, 11% and 9%, respectively, of the total PM2.5-bound PAHs. Some of the detected organic constituents are likely associated with plasticiser ingredients and thermal stabilisers used in the manufacture of PVC and other plastics in the industrial complex. Photooxidation products of both anthropogenic (e.g., toluene) and biogenic (e.g., isoprene and pinenes) precursors were also observed. It was estimated that biomass burning accounted for 13.8% of the PM2.5 concentrations and that secondary OC represented 37.6% of the total OC. The lifetime cancer risk from inhalation exposure to PM2.5-bound PAHs was found to be negligible, but it exceeded the threshold of 10−6 for metal(loi)s, mainly due to Cr and A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