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根据中外地震史上的纪录,在强震条件下,基岩上建筑物所受到的破坏往往要比建于土层上的同类建筑物轻。本文引述了多个历史上大地震的例子,说明基岩上建筑物的抗震优越性,分析并比较了基岩及土层的烈度。所举例子包括1906年美国旧金山大地震,1925年加拿大劳伦斯大地震,1944年加拿大康沃尔大地震,1952年美国加州克恩郡大地震,1971年美国加州圣费尔南多大地震,1976年唐山大地震等。  相似文献   

2.
蒋庆丰  游珍  徐刚 《灾害学》2003,18(1):82-86
根据对重庆城区20世纪80年代以来发生的地貌灾害的分析研究,认识到其地貌灾害的成因及变化趋势,即时间上的周期性、空间上的分散性、地域上的转移性,并针对其发展趋势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3.
采用邓肯E—B模型,对不平整地基上面板堆石坝进行了二维静力有限元分析,比较了面板堆石坝建在不平整和平整地基上坝体的变形分布规律。通过计算得出采用文中不平整地基不仅能减少开挖量,而且减小坝体变形,为不平整地基上面板堆石坝坝体结构设计、坝体变形控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软土地基上修筑路堤多采用分级施工的方法。在传统双曲线沉降预测法的基础上,提出了软土地基上路堤分级施工情况下沉降预测的一个新模型,该模型考虑了土的非线性特性和固结性质随荷载的变化,可实现尽早预报沉降的要求。通过工程实例验证了所提模型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5.
南半球气候变暖对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分析南半球地面气温序列和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序列的基础上,讨论了南半球气候变暖对西北太平洋上热带气旋的影响和可能的机制。结果表明,随着南半球气候变暖,西北太平洋上热带气旋的频数减少,强度减弱;同时,随着南半球气候变暖,西北太平洋上强台风的频数将减少,最大中心风速将减弱。一种可能的机制是由于从南半球侵入西北太平洋的冷空气随着南半球气候的变暖而减弱。  相似文献   

6.
恒星爆炸烧毁地球臭氧层─—地球物种大规模灭绝又有新解释地球历史上的几次大规模物种灭绝的原因,一直困扰着科学家们。关于恐龙灭绝的原因,大多数科学家相信是因为一颗巨大的流星撞上了地球,从而扰乱了地球的气候。但是,这一假说无法解释其它几次更为强烈的大规模物...  相似文献   

7.
王少英 《灾害学》1994,9(2):59-61
本文阐述了黄泛平原土壤侵蚀的特点,对侵蚀的形式、程度及严重危害,作了比较详细的分析,并从宏观上提出了一些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8.
《防灾博览》2011,(5):87-87
据日经BP社2011年8月5日报道,日前,日本推出了一种液晶的“手表型电视”,电视屏幕尺寸和袖珍数码相机的显示屏差不多。机身内置锂离子充电电池,充电1.5小时后可以欣赏约1小时的电视节目。除机身之外,还配套带有可套在手腕上的腕带,能像手表一样戴在手腕上。  相似文献   

9.
基于知识的AVHRR影像的水体自动识别方法与模型研究   总被引:34,自引:4,他引:34  
根据水体光谱特性,通过分析水体在NOAA气象卫星的AVHRR影像上的表象特征及与其它相关环境因子在光谱信息上的差异,认为水体在AVHRR影像上具有光谱可分辨性,从而提出了基于水体光谱知识的水体自动提取识别的水体描述模型,并将该模型应用于太湖、淮河、渤海等地区,取得较好的效果。该模型方法同样可扩展应用于其它传感器获得的影像数据,从而实现遥感信息提取的自动化与智能化  相似文献   

10.
自然灾害的研究与人文关怀精神本质上有着紧密的联系,从某种意义上说,二者是一致的。在自然灾害的研究中,人文关怀一直是最重要的动力因子。然而就理论界来说,并没有学者将两者的这种联系放到一起进行综合的研究。以自然灾害研究和人文关怀的内涵相一致为主旨,辩证地看待自然灾害对人类的作用,同时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了重新的梳理。  相似文献   

11.
海底大地震     
赵叶 《防灾博览》2004,(3):34-35
您以为只有陆地才经常发生地震吗?不,在深深的海底,也经常发生地震。据统计,全球80%的地震都集中在幽深的海底,特别是在太平洋周围海洋平均深度4000米以上,终年暗无天日的海沟里以及它附近与群岛区的深渊中尤为多见。  相似文献   

12.
影响黄渤海域热带气旋的灾害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1971—2000年北上影响辽东半岛及黄渤海域热带气旋的气候特征、路径分类及灾害特点,结果表明,台风是造成黄渤海域风浪灾害的主要天气系统之一;辽东半岛地区,最大暴雨是由台风引起的;不同路径的热带气旋造成的灾害不同;热带气旋活动具有群集性,在产生风暴潮、暴雨的同时,常引发洪涝灾害、泥石流、滑坡等次生灾害,加重了灾害程度。  相似文献   

13.
渤海和黄海北部地区海冰灾害风险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冰灾害是中国海洋灾害的主要灾种之一。渤海和黄海北部地区由于受冬季风带来的寒潮天气影响成为中国最主要的结冰海域。基于灾害风险理论,将研究区海岸带上17个地级市的71个县区作为评价单元,对海冰灾害风险进行评估。选取冰期天数和最大冰厚2个指标,计算致灾因子危险度指数;选取涉海人口密度、海洋经济密度、海洋一产比重等3个指标,计算承灾体脆弱性指数;综合危险度指数与脆弱性指数计算各县区的海冰灾害风险指数,并绘制风险等级图。该风险等级图揭示了海冰灾害风险在渤海和黄海北部地区海岸带上的分布状况,为中国制定海冰灾害风险防范策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日本的防灾对策、各种防灾计划、紧急应急防灾活动的责任顺序为市町村、都道府县和国家。通常,一般性的灾害由地方公共团体根据地区防灾计划实施救灾,但对于巨灾和大面积的灾害,则制定国家总体防灾计划,地方公共团体等也要根据总体防灾计划制定各自的计划。目前,相对于总体防灾计划所设想的造成巨大破坏的东海地震和南关东的首都  相似文献   

15.
海难奇遇     
王春华 《防灾博览》2005,(1):42-42,45
早在1829年10月16日清晨,英国的快速帆船"美人鱼号",从澳洲的雪梨港静静地出航,向澳洲西海岩的拉弗尔湾缓缓驶去。微风轻轻拂过海面,阳光闪耀在波浪之间,一切看来似乎都是如此顺畅。此时船上共有18名水手和3名乘客,掌舵者是萨米耶鲁·纳布洛船长。  相似文献   

16.
感悟大海     
我从小生活在平原的黄土地上。厚重的土地,滋养了我憨厚、负重的一面,但又缺少了水的灵性和感悟。因此,向往大海,走近大海,成了我多年的梦想。  相似文献   

17.
何京 《防灾博览》2007,(3):43-43
目前,全球大约有1000余座活火山,300余座死火山和休眠火山。它们主要分布在环海洋地区和海洋岛屿以及海洋底部。地质专家将其分为环太平洋西部、环太平洋东部、大西洋、地中海以及非洲火山带等几个大的区域。其中,火山最活跃的地区为环太平洋西部以及大西洋北部,尤其是太平洋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交汇处。  相似文献   

18.
李平  李璐 《防灾博览》2004,(6):21-22
水是生命之源,从“关关雎鸠,在河之州”到“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水不仅哺育了生命,而且孕育了我们伟大的文明古国。然而据有关专家预测,2010年后,我国将进入严重缺水期。世界银行副行长萨拉丁在20世纪末指出:“下世纪的战争将是由水而不是由石油或政治引起的。”“向海洋要淡水”,已成为人类生活中的亮色。  相似文献   

19.
赵叶 《防灾博览》2004,(6):35-35
您以为海底是一个平静、冷寂的世界吗?其实,它无时无刻不处在激烈的跳荡、奔突之中。海底火山便是形成这种现象的一个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