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史海珠 《青海环境》2004,14(1):19-22
根据青海高原的生态环境问题,运用环境社会学原理分析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提出解决的社会性思路,探索生态问题演变与社会发展变化的关系,揭示变迁的社会动因。  相似文献   

2.
依据教材,正面看待古代中国的环境保护意识及措施   1.中国古代统治者调整统治政策中隐含着环保意识。   初中历史教材中,反映出这方面的内容有很多。其一:汉朝统治者采取的休养生息和重农抑商政策。目的是恢复和发展生产,其带来的结果也是使多年战乱引起的荒野千里现象得以重大改善,这不失为汉朝统治者在恢复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保护了环境资源。其二:汉唐等时期统治者对少数民族采取的和亲政策。其目的是避免战争,搞好两族关系,客观上,减少了土地流失,促进了少数民族经济发展。其三:历代统治者兴修水利工程的传统。几乎每个…  相似文献   

3.
当代的大学生接受环境教育势在必行,应该在与环境有较大关联的课程教学中适时适度地开展环境教育。建筑材料与环境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在建筑材料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在完成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任务的前提下,应该始终贯穿环境教育。针对学科内容与环境的结合点采用渗透法展开环境教学,让学生接受选用或开发环保建材的思路。 1.建筑材料与环境密不可分   一切建筑材料均来自于环境,建筑材料开发利用的过程与人类生存环境的改善历程是相一致的。在上古时期,人类居于天然山洞或树巢中,随后逐步采用粘土、石、木等天然材料建造房屋。例如…  相似文献   

4.
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不断地给人类生活带来种种便利和享受,同时也给人类带来自身的麻烦和环境的恶化。一部分高消费群体已过上较为奢侈的生活,他们对物质财富的享用和贪婪呈现出无穷大的趋势。在这里,仅从日常生活中衣、食、住、行等方面谈一谈挥霍浪费所产生的负面效应,呼唤人们珍惜资源,励行节约。  相似文献   

5.
试论提高环境意识的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殷雅琪 《青海环境》2000,10(3):130-133
概述环境意识的基本内涵,提高了如何增强环境意识的几条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6.
雷钧 《环境教育》2002,(3):12-13
12环境教育的核心问题“促进全世界所有的人意识并且关注环境及其问题,并促使个人或群体具有解决当前问题,预防新问题的知识、技能、态度、并推动和投入到这项工作中去”是公认的环境教育目的。因此,环境意识的培养就是环境教育的首要目标。而教育,作为学生社会化的不可缺少的过程,在培养学生环境意识方面,就是树立学生的环境相关的价值观、情感和态度等。长期以来,人们往往只侧重于环境污染的治理教育,忽视环境意识教育、缺乏对形成环境污染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根源深层次的本质认识。虽然这种环境教育极大的提高了人们解释、…  相似文献   

7.
利用课堂教学,渗透环境教育   现行生物教材中,环境教育内容较多,教师可将其适当延伸扩展,结合学生身边的环境问题,增加趣味性内容,启发学生思维,激发其探讨环境问题的兴趣,使学生初步认识到自然环境对于人类生存的重要意义及环境污染的危害,掌握基本的环境科学知识,教育和帮助他们形成爱护自然,保护环境的良好习惯,树立起保护环境的责任感。   (1)利用初一“绪论课”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结合课本中讲到的有关粮食短缺、人口增长过快、环境污染、资源开发不合理等内容,启发学生观察身边有关环境污染的现象,如学校旁边的…  相似文献   

8.
校长是办学治校的核心。校长的教育观、教学观、人才观和质量观体现一所学校的水平。最近我们为贯彻教育部《中小学环境教育专题教育大纲》举办了湖南省高(完)中校长环境教育培训班.在培训班的组织实施过程中.我们深深感到.培训校长的关键是增强校长的环境使命感.重点是强化校长的岗位意识,强化环境意识和忧患意识.增强紧迫  相似文献   

9.
贺领 《环境教育》2013,(7):69-70
通过数学课程的学习,能够理解人类与其生存环境的关系。因此,可从知识结构的内容上渗透环境教育,让学生了解生态平衡,了解人类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当今世界,环境问题正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土地沙漠化严重、气候异常、"白色污染"随处可见、野生动物减少和森林被砍伐等问题既影响到我们现在的生活质量和社会进步,又制约和影响到未来的生存与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  相似文献   

10.
数学教学中的环境意识教育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环境意识和环境质量 ,是衡量一个国家和民族文明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环境意识的增强 ,环境质量的提高 ,离不开环境教育。渗透环境知识的重要手段之一是以课堂为主渠道进行 ,但过去多局限于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历史、语文、政治等学科中。不少人认为数学学科难于找到知识渗透点 ,笔者认为这是一个误区。现行初中数学教学大纲(1995年6月版)没有明确提出渗透环境意识教育 ,但初中代数、几何各册中都不乏环境意识教育材料。在教学中 ,教师应充分发挥这些材料的作用 ,把握住对学生进行环境意识教育的时机。“教育的关键在于教师…  相似文献   

11.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只要教师经常注意把环境教育作为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认真钻研教材,精心组织教学,让学生广泛参与环保实践,就能不断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我国环境问题现状的分析,提出高校开设环境教育公选课的必要性,本文对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法提出一些建议,以期能增强环境教育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3.
从环境社会学角度出发,将自然环境视作社会中的变量,通过对国外环境社会研究历程以及研究成果的阐述来分析中国环境治理主体应实现由政府到社区的转换,和现代社会对以社区为主体开展环境治理遇到的问题与挑战。  相似文献   

14.
环境问题的日益尖锐,已经影响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加强环境保护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措施,而环境问题的解决依赖于变革人心的教育,因此强化大学生热爱家园的观念,保护大自然不受污染,是促进和推动环境保护的基础性工程。太原师范学院为了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环保认知水平,  相似文献   

15.
张士霞 《环境教育》2013,(Z1):95-96
日本的体验式、引导式环境教育可以说已经根深叶茂,非常盛行,我国的环境教育可以借鉴其相关方式方法,使受众更易于接受环保理念,能够将环保意识真正转化为环保行动。2012年11月14日至30日,我去日本参加了JICA推进循环经济项目环境教育的培训,通过为期两周的实地考察和与日本环境教育专家的互动交流,体验了很多关于环境教育的先进理念和方式方法,这次日本之行收获颇丰。  相似文献   

16.
关于环境意识与可持续发展思想若干关系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环境意识是指人们通过对客观存在的环境问题的感知、认识和思维而形成的思想观念。可持续发展思想则是人们对社会、经济、人口、资源和环境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而提出的科学、理性的发展现。环境意识与可持续发展思想两者都以环境及与环境相关的问题为反映、认识和思维对象。反映、认识和思维对象的同一性和相关性,决定了在环境意识与可持续发展思想两者之间必然存在相关关系。认识和理解环境意识与可持续发展思想相关关系的性质,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对促进公众环境意识的提高,搞好环境保护,推动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妇女的环境意识与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妇女在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中有着重要的作用。由于妇女的社会分工和生理结构的不同,使妇女与其所处环境的双向作用更为突出。妇女在社会上扮演生产者的同时又是家庭生活的管理者,据统计,世界上75%的消费权掌握在妇女手上。消费引导生产,而生产造成的污染对妇女的影响直接的是身体健康的损害,间接的是畸胎、死胎的出现。妇女的特殊角色和生理构成了妇女与环境的密切关系,甚至有人认为,环境问题是妇女的专利。因此,妇女环境意识如何必将对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起到重要影响。就此,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制定的《行动纲领》强调指出:“妇…  相似文献   

18.
《环境教育》2005,(1):48-48
广雅中学从1978年起步开展环境教育,近十多年来,逐步建立了一支热心环境教育事业,熟悉环境科学基础知识.并具有一定的环保技能及科研能力的教师骨干队伍。很多教师曾参与领导和具体组织广州市中学环境教育的开展工作,并被评为广州市环境保护先进工作。正是由于学校拥有这样一支有业务特长的、热心环境教育事业的教师群体,学校才能落实环境课程能各项数学任务,  相似文献   

19.
杨翠玲 《青海环境》1998,8(1):21-22
加强环境保护教育,提高环境保护意识,是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本文结合中学化学课程与环境保护联系较为密切的特点,提出适时、适量、适度地在中学化学教学中进行环保教育。  相似文献   

20.
仅"十五"期间,我国环保宣教人员已辛苦创建各级绿色学校2.5万多所,各级绿色社区2300余个,因没有专项资金和激励机制,这些建设"美丽中国"的细胞工程,难以巩固创建成果,难以发挥环境保护的示范辐射作用,很可惜。环境宣传教育工作担负着团结鼓劲、引导动员、促进发展的重任,它与环境监测、环境科研、环境监察等共同组成环境管理的支持系统和基础,对环保事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保障作用。曲格平同志说过":我国的环境保护靠宣传起家,今后还要靠环境宣传去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