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鲁枢元 《绿叶》2012,(1):64-69
法国著名思想家波德里亚(Jean Baudrillard)指出:奢侈消费已成流毒世界的"鸦片",并呼吁给消费社会附加一个掌控的灵魂。中国古代伟大诗人陶渊明,以其人生践历向世人说明消费并非幸福之源,唯有重视精神上的道德感召,遵循自然的戒律,才能在消费社会中拥有灵魂,并真正"诗意栖居"。  相似文献   

2.
倡导合理的消费模式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世界上一些地区存在着的严重贫困现象与其它地区那种建立在奢侈性消费模式基础上的生活标准,都同实现地球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不相符合。提倡消费报国,其内容应该具体化。合理的消费模式有利于重构新经济增长模型,有利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政府、企业和个人对此都负有神圣的责任。  相似文献   

3.
在对耗水型、需水型和治水型三大类企业进行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分析了绍兴市"五水共治"行业企业认知与参与的主要特点、存在问题,要从政府层面、行业企业层面、社会层面等构建"五水共治"行业企业参与机制与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4.
田萌 《环境教育》2014,(4):93-93
正2008年,因为召开奥运会的缘故,北京的空气质量变得非常好。我常常陶醉于浩瀚、透彻的"奥运蓝天"之下,心想,北京"天天天蓝"终于不再是梦想。然而,这样的好天气随着奥运会的结束离我们远去。近年来,北京,霾的时间越来越长,蓝天白云,几乎成为可遇而不可求的奢侈。历史上,北京有沙尘暴,有煤烟污染,有一刮好几日的风沙,而雾霾"横空出世",可以说是新近出现的污染门类。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北京的雾霾,究竟如何产生?为何雾霾围城,经久不散?它同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基座"和周而复始  相似文献   

5.
<正>今年世界环境日主题为"可持续消费和生产",口号为"七十亿人的梦想:一个星球关爱型消费"。环境保护部公布了2015年"环境日""践行绿色生活"主题。该主题旨在增强全民环境意识、节约意识、生态意识,选择低碳、节俭的绿色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形成人人、事事、时时崇尚生态文明的社会新风尚,为生态文明建设奠定坚实的社会和群众基础。中共中央审议通过的《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提出,必须加快推动生活方式绿色化,实现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向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方向转变。新《环境保护法》也明确规定:"公民应当增强环境保护意识,采取低  相似文献   

6.
刘敏 《绿叶》2015,(Z1):23-30
中国人独特的饮食文化传统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社会关联。在全球化时代,中国人善食鲍鱼的奢侈饮食文化已经超越民族国家的边界,扩张到世界范围,并威胁到南非鲍鱼的可持续性利用。南非鲍鱼的偷猎与黑市交易不仅给当地社区带来严重的社会问题,而且造成海洋生态系统的破坏与资源枯竭,同时还影响到中国的国际形象。反思与摒除"以稀为贵"的奢侈饮食文化,树立生态主义的饮食文化观念,自觉抵制食用珍稀野生动物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7.
微评     
<正>白色污染2008年6月1日,"限塑令"正式实施。曾经大刀阔斧的"限塑令",在推行9年后,却面临名存实亡的窘境。媒体近日报道,一度有所遏制的塑料袋使用量,近年重新开始反弹。在菜场、超市、商场等消费场所,以及快递、外卖等消费服务环节中,塑料袋使用几乎无所不在,"限塑令"早已变为有偿使用塑料袋的"卖塑生意"。而一  相似文献   

8.
声音     
《环境教育》2011,(8):8-8
"‘十一五’期间经过全国上下共同努力,实现了‘十一五’规划纲要确定的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我国以能源消费年均6.6%的增速支撑了国民经济年均11.2%的增速,遏制了能源消耗强度和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大幅上升的势头。"  相似文献   

9.
为响应国家关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总体要求,国家环保总局宣教中心与瑞士再保险公司联合举办的"节约资源能源、建环境友好型社会"全国大、中、小学生环保创意暨摄影比赛在北京揭晓。  相似文献   

10.
奢侈文化是一柄双刃剑,它一方面可以带来物质文化消费的冲动,但另一方面它却又带来了对人类伦理道德文化底线的冲击和挑战。  相似文献   

11.
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形态。其核心内涵是人类的生产和消费活动与自然生态系统协调可持续发展。与资源节约型社会相比,环境友好型社会更为强调生产和消费活动对于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强调人类必须将其生产和生活强度规范在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范围之内,强  相似文献   

12.
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不断地给人类生活带来种种便利和享受,同时也给人类带来自身的麻烦和环境的恶化。一部分高消费群体已过上较为奢侈的生活,他们对物质财富的享用和贪婪呈现出无穷大的趋势。在这里,仅从日常生活中衣、食、住、行等方面谈一谈挥霍浪费所产生的负面效应,呼唤人们珍惜资源,励行节约。  相似文献   

13.
人类社会从农业文明时代的崇俭消费模式到工业文明时代的高消费、浪费型消费、过度消费等不合理消费模式的发展过程中产生了严重的全球性环境污染和破坏,能源、土地、淡水等资源性产品供给日益趋紧约束.生态文明型消费模式所具有的适度消费、公平消费和责任消费等内在规定性及其发挥的重要作用说明它是资源性供给紧约束条件下有利于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居民消费模式.为了适应21世纪生态文明时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客观要求,突破消费增长、经济发展与资源性供给紧约束之间的发展困境要求我们必须从政府、企业和消费者等三个层面构建生态文明型消费模式.  相似文献   

14.
正继"大气十条"、"水十条"之后,今年"六五"环境日前夕,国务院重磅发布"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俗称"土十条"),明确提出我国到2020年土壤污染加重趋势得到初步遏制,土壤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到2030年土壤环境风险得到全面管控;到本世纪中叶,土壤环境质量全面改善,生态系统实现良性循环。土壤是生命之基、万物之母。土壤和空气、水一样,是构成生态系统  相似文献   

15.
正"南水"进京后,水资源供需矛盾仍将制约北京可持续发展。北京水安全问题的症结是人口无序过快增长,深层次原因是功能过度集聚。只有坚定不移地推动首都人口和功能疏解、推动"城市病"治理向纵深发展,才能找到首都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平衡点。今年汛期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将全线贯通,北  相似文献   

16.
东北三省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运用虚拟水理论探讨其粮食生产与消费,可为东北三省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粮食贸易及居民膳食结构调整提供依据。在对东北三省1998—2013年主要粮食作物生产和消费的虚拟水量核算的基础上,分析水资源自给率、虚拟水盈亏量及其地域分异特征。结果表明,从东北三省整体上看,1998—2013年玉米、水稻、大豆生产的虚拟水量均高于消费的虚拟水量,在保证居民消费的基础上可输出;而小麦生产的虚拟水量则低于消费的虚拟水量,需要大量输入以满足居民需求。从省域角度来看,黑龙江省四种主要粮食作物生产的年均虚拟水量均高于其他两省;而从地级市的空间分异来看,粮食作物虚拟水盈余量呈"中北部高、南部低"的空间分布格局。  相似文献   

17.
为了实现"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新的空气"的目标,昆明市在环境保护工作方面努力进行法制与机制的创新,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的改变,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积极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相似文献   

18.
<正>本刊讯9月15日,"第十一届环境与发展论坛——可持续消费与绿色社区发展伙伴关系"国际分论坛在京举行。论坛首次发布了由环保联合会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合作完成的《北京市社区可持续消费现状调查报告》及《中国北京绿色社区可持续消费模式评价标准与指标体系(研究征集意见稿)》。据介绍,这两个报告均为"北京市社区家庭可持续消费意识调查与政策倡导"  相似文献   

19.
王毅 《绿叶》2008,(8):46-52
探索低碳发展道路,是人类社会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选择。低碳道路的核心是:建立经济高效、能源节约、低碳排放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形成可持续的能源系统、技术体系和产业结构。中国的低碳发展之路,应该是一条立足于基本国情并且符合世界发展趋势的渐进式道路,目标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低碳导向型社会",重点是围绕提高能源效率和构建清洁的能源结构开展制度创新、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  相似文献   

20.
本文运用碳折算系数法和投入产出模型测算了1990—2018年中国30个省(区、市)城镇居民食物消费的人均直接碳排放、人均家庭间接碳排放和人均产业间接碳排放,并运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ESDA)对总碳排放的空间特征进行分析。研究表明:1990—2018年中国30个省(区、市)人均间接碳排放在研究期内呈增长趋势,人均产业碳排放增长幅度最大且始终处于主导地位,大部分地区的人均直接碳排放增长较为缓慢;人均碳排放和总碳排放都呈显著增长趋势,人均碳排放的增长幅度宁夏>新疆>上海>浙江>青海>北京,甘肃最小,总碳排放增长幅度广东>浙江>山东>江苏>河北>上海,吉林最低;总碳排放在大部分年份呈正的空间相关性,整体上呈"M"形波动;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结果表明,食物消费总碳排放存在高高型和低高型两种,且2000年及以后高高型稳定在上海、江苏、浙江地区。最后,本文依据实证结果对如何降低城镇居民食物消费碳排放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