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诺 《绿叶》2010,(11):80-89
古典文学作品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们现在的生活方式,因此反思这些古典文学作品中的生态含义,对于解决现在的生态危机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在对古典文学作品进行生态批评时,需要注意到古典文学中的生态思想或反生态思想的历史语境,同时还要认识到文学作品中的生态含义具有多面性和复杂性。历史地看,古典文学发展了数千年,唯独在反映人与自然关系方面严重不足,而生态文学的崛起,推动了文学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探索和表现,弥补了以往文学发展的严重偏颇。  相似文献   

2.
编读往来     
正@李明:《环境教育》杂志第4期"本期特稿"栏目刊登了山西省作协副主席哲夫专访文章《生态文学就是生存文学》。他在该文中说:"生态文学其实就是生存文学,如果丧失了生存条件,一切其它的什么政治、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都将会丧失并毫无意义。"诚哉斯言。  相似文献   

3.
编辑手记     
《绿叶》2020,(8)
正从本期起,杂志新增"绿叶专栏",推出由高级编辑李景平先生主笔的"生态文学访谈录"。这是在本刊总编辑杨明森先生倡导下,与几位编委多次讨论后特别开辟的栏目。为什么要做这样的访谈?我们观察到,随着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生态文学已经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学现象,成为中国文学的重要生长点。国家级文学大刊《人民文学》杂志在2020年第5期首次开设了"自然文学辑"栏目。  相似文献   

4.
正儒、释、道文化包含丰富的生态智慧,如儒家提出的"天人合一""节用养物"思想;释家奉行的"众生平等""依正不二"思想,道家主张的"道法自然""自然无为""见素抱朴"思想等。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我们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1])加快建设生态文明,积极推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应该充分利  相似文献   

5.
人与自然界的关系,即天人关系,是自古以来人们思考的一个哲学基本问题。这个哲学基本问题的答案有两个,一个是"天人合一",一个是"天人分裂",这是根本对立的两种自然观。生态意识的哲学基础是"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具体要求是敬畏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修复自然、再造自然。工匠精神与生态意识相关,工匠精神蕴含生态意识。  相似文献   

6.
翟路 《环境教育》2014,(10):53-53
正我国古代思想家对"天人关系"、"人地关系"有着深刻的认识。老子最早提出"天人合一"思想,认为人与其所属的人类社会都是自然的产物。庄子"天地者,万物之父母也","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人为一",荀子"制天命而用之",孟子"天地同诚"等都是"天人合一"思想的发展。此外,我国古代的农耕文化以顺应作物的生长和节气变化为出发点,蕴含了朴素的生态思想,是现代生态农业、生态林业的雏形。如孟子提出"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cu)罟(gu)不入(wu)池,  相似文献   

7.
《绿叶》2017,(3)
正文学往往是反映社会现象以及存在问题的重要载体和突破口,对于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国当代部分作家重新接续古代文学中的绿色、生态传统,反思当下的自然、生态危机,以引起疗救的注意。这类"以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反思为基础,以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各种生态现象或生态问题为主要表现对象,以拥有生态思想或蕴含生态意识为基本特征的文学"被界定为"生态文学"。我们忧思自然生态恶化的危机,同时欣喜地看到一些作家评论家对于生态文  相似文献   

8.
中华传统儒家文化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智慧,儒家以仁德出发"亲亲,仁民而爱物"的生态伦理观,以及儒家的"天人合一"辩证思想对于建设生态文明、实现人与人和谐、人与自然和谐、人与宇宙万物和谐共生,建设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钟燕 《绿叶》2012,(5):48-50
生态批评自诞生后,便逐渐成为一门全球性的文学研究显学。而在人类转向海洋大开发,海洋频频陷入生态困境的二十一世纪,受问题驱动的生态批评亟需一种阅读海洋,关注"水球"的新视野。如果说传统的生态批评是"阅读大地"的"绿色批评",我们可以把"阅读海洋",关注整个水球水环境的批评称作"蓝色批评"。  相似文献   

10.
刘蓓 《绿叶》2012,(5):58-61
与传统的自然文学相比,生态文学创作和研究注入了强烈的时代特征,它的首要宗旨不再是歌颂自然,而是对环境危机作出积极回应。发展中国当代的生态文学,不应只限于以"歌颂自然"为主旨的文学创作,我们还需要揭示人类对自然系统的过度干涉有着潜在的灾难性影响,用文学的方式揭露、反思和批判人类对自然的错误态度,以多种题材传达人与自然关系的生态主义认识,从自然题材的散文诗歌和荒野小说拓展到都市文学、科幻小说等。  相似文献   

11.
《绿叶》2021,(1)
正2021年六五环境日来临之际,由生态环境部宣传教育司主编的《大地文心——第三届中国生态文学优秀作品集》出版发行。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吉狄马加为该书撰写序言。2020年5月,"大地文心"第三届中国生态文学作品征文活动启动,得到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和踊跃参与,推出了一批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反映生态环境保护实践和成效的优秀文学作品。  相似文献   

12.
贺震 《绿叶》2022,(Z1):76-79
<正>当下,环保题材的文学作品不多,优秀的作品更少。这与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深受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和广受社会高度关注相比,形成了强烈反差。作为一名生态环保工作者与生态文学的关注者,笔者对此有着强烈感受。在这种情况下,环保题材长篇小说《底线》,显得尤为令人关注和振奋。作者万加华先生是《中国环境报》特约评论员,我与他在那年报社召开的评论员年会上相识后,彼此引为知己。是故,《底线》甫一出版,加华先生便惠寄一册。捧读之后,不禁为之称好。可以说,《底线》是以文学的方式宣扬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成功尝试,是一部充满正能量的、难得的艺术佳品。  相似文献   

13.
生态文学是在全球性环境危机的背景下,伴随着人类生态意识的觉醒和对现代文明的深刻反思而孕育、诞生的一种新型文学形态,同时也是生态学向文学、文学向生态学相互扩张渗透的产物。它以语言艺术构筑的形象抒写人与自然关系的现实,表达人类应有的对待自然的伦理信念、情感态度及行为规范,引领人们进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审美的理想境界。  相似文献   

14.
李景平  傅菲  贾江涛 《绿叶》2023,(11):38-50
<正>自然文学或生态文学现象李景平:傅菲散文在当今文坛可谓无所不在,在《人民文学》《作家》《天涯》等各大重要文学期刊,以及《光明日报》等报纸副刊,都可以看到傅菲作品。一个人创造一种自然文学或生态文学的风景,这种现象称得上“傅菲现象”。请从生活、职业和创作经历,谈谈您走向这种现象的过程。  相似文献   

15.
正儒家道德教育中"天人合一"的理念,既重视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更重视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深入挖掘儒家道德教育思想的价值,有利于推进学校德育改革与转型,坚持传统德育和生态教育的融合、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揭开了生态环境危机产生的秘密,并且开辟了解决危机的道路。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中国化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自身的逻辑发展、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文化根基以及中国革命、建设、改革时期的具体国情,这三者的结合共同建构了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中国化的逻辑必然。  相似文献   

17.
《绿叶》2020,(Z1)
正生态文化是文化自信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向来尊重自然、热爱自然,绵延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孕育着丰富的生态文化。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深根植于中华文明丰富的生态智慧和文化土壤,既继承了"天人合一""物我一体"的生态整体观,又发展了尊重生命、仁爱万物等生态道德观,还发展了"钓而不纲,弋不射宿"等生态发展理念。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文化自信的一种体现,建设生态文化是强化文化自信的重要内容和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8.
《绿叶》2018,(12)
正现代作家中,梁衡的生态散文可谓独树一帜。他常以游记的方式,状物抒怀,慨千古兴亡,道悠悠历史,在尽力挖掘草木背后所蕴含的文化意韵之时,亦以饱满的诗心,尽展作家浓郁的人文情怀,尤善在"天人合一"的缕缕哲思中,留下他对绿色文明的一些呼唤和思考。《树梢上的中国》(商务印书馆2018年8月出版),是这样一本有温度、有  相似文献   

19.
人类面临的根本困境,说到底是环境生态问题。近年来,随着社会环境意识的觉醒,生态主义文学正在中国文坛悄然兴起。先是《狼图腾》创下上百万的销售量,随后是《藏獒》叫板,在由人民文学出版社主持的年度最佳作品评选“激战正酣”时,被媒体推上醒目的位置。接着又有蒙古族作家郭雪波的《雪狐》,以诡魅的笔法,写出动物的神奇与人的复杂关系。在此之前,红柯的《大河》也是一部相当出色的描写动物和自然环境的作品,可惜,这部好作品并没有引起读者强烈的反响。生态主义文学的大行其道,让人想起了美国大片《后天》的成功。2004年6月初,美国好莱坞大…  相似文献   

20.
<正>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系统回答了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和如何建设生态文明等一系列问题。要大力宣传、认真学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推进美丽中国建设。2月1日出版的《求是》杂志第3期发表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文章《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2018年5月18日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的讲话)。习近平总书记这篇重要讲话集中展现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新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