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水体中悬浮颗粒物对十溴二苯醚的吸附/解吸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采用室内试验法,以沉积颗粒物和浮游植物颗粒(铜绿微囊藻和普通小球藻)作为水体中悬浮颗粒物(SPM),研究了SPM对十溴二苯醚(BDE-209)的吸附/解吸特性.结果表明,沉积颗粒物和浮游植物颗粒对BDE-209的吸附分别在1.5h和0.5h内达到最大,在3h内可以充分达到平衡;沉积颗粒物和浮游植物颗粒对BDE-209的吸附能力存在差异,这与颗粒物中有机质的浓度和类型有关;在实验浓度范围内,BDE-209在SPM上的吸附可用Freundlich等温吸附方程较好地拟合;解吸过程表现出一定的迟滞性,且沉积颗粒物比浮游植物颗粒物具有更明显的迟滞性;pH中性、温度20~30℃的水体有利于SPM对BDE-209的吸附. 相似文献
2.
对悬浮颗粒物(SPM)与重质原油的吸附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40min可以达到吸附平衡,颗粒粒径愈小吸附量愈大.温度与pH值是影响吸附的因素,KP值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随粒径的增大而减小.另外,随温度的降低吸附能力增大,酸性增大与碱性增大均有利于吸附的进行. 相似文献
3.
用批量平衡法研究了单甲脒农药在三种水体悬浮颗粒物上的吸附规律,所得数据进行回分析后,发现吸附规律符合Freundilich方程,并且在悬浮颗粒物上的吸附能力随着颗粒物中有机碳含量的增加而稍有减少。 相似文献
4.
土壤对恩诺沙星的吸附和解吸特性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恩诺沙星是第一个动物专用的氟喹诺酮类药物,在畜禽养殖业中应用非常广泛。恩诺沙星进入畜禽体后,其原形及活性代谢物会随畜禽的排泄物进入环境,对环境生物产生影响。文章研究了恩诺沙星在土壤中的吸附和解吸规律,为恩诺沙星的生态风险评价提供依据。试验分3组,各组土壤分别采自菜园、水稻田和果园。在离心管中称取1 g土壤样品,加入恩诺沙星系列标准溶液,在25±0.5℃条件下机械振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测定水相中恩诺沙星的含量,分别求出土壤对恩诺沙星的吸附和解吸平衡时间及其对恩诺沙星的吸附和解吸量。结果表明,土壤对恩诺沙星的吸附和解吸平衡时间分别为34 h和44 h;土壤对恩诺沙星的吸附性很强,对恩诺沙星的吸附量占水相中恩诺沙星总量99%以上,其吸附机理符合Freundlich平衡吸附方程wS=kfρe1/n;土壤对恩诺沙星的解吸具有浓度依赖性,其解吸量仅为吸附量的1‰左右,表明恩诺沙星在土壤中的迁移能力弱,不易污染地下水。 相似文献
5.
6.
镉在土壤上的吸附和解吸特性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本文研究了土壤对镉的吸附及其解吸特性,结果表明:红壤、黄棕壤、黄红壤吸附镉的等温线符合Langmuir方程。吸附常数K为:黄红壤>黄棕壤>红壤,与土壤基本性质(pH、有机质和无定型铁、锰含量)呈正相关;土壤吸附镉的MgCl_2解吸率为:红壤(50.7—91.9%)>黄棕壤(72.2—80.8%)>黄红壤(63.4—65.5%)>黄潮土(39.0—46.5%),Cu(OAc)_2为:黄潮土(30.0—40.0%)>黄红壤(11.7—22.2%)>黄棕壤(6.9—12.6%)>红壤(2.1—8.0%)。土壤对镉的吸附以离子交换为主,兼有络合或沉淀。如果添加石灰、树脂及葡萄糖,会显著影响土壤对Cd的吸附和解吸状况。 相似文献
7.
太湖梅梁湾水体悬浮颗粒物中重金属的含量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用ICP—AES方法测定太湖梅梁湾水体悬浮颗粒物中的Co,Cr,Cu,Ni,Pb,Zn等重金属元素,以及Al,Ba,Be,Ca,Fe,K,Mg,Mn,Na,Sr,Ti,V等相关金属元素的含量,并分析了沉积物中相关元素的含量和分布特征.悬浮物中Cr,Cu,Mn,Ni,Zn的含量显著高于表层沉积物,Al,Ba,Be,Ca,Co,Fe,K,Mg,Pb,V等元素的含量高出表层沉积物10%-30%,Sr和Ti与沉积物中的含量相当,Na的含量则显著低于沉积物.重金属元素在悬浮物中表现出较强的富集作用.从污水入湖口到湾心,悬浮物中Cr,Cu,Pb,Zn含量呈明显降低的趋势,反映出直湖港对太湖的污染作用仍十分严重.但沉积物中重金属含量并未表现出自港口到湾心显著降低的趋势,说明该区域沉积物对水体重金属污染的记录信息可能失真.水体悬浮物的重金属含量可以很好地反映水体的污染状况及其潜在的生态效应. 相似文献
8.
通过吸附和解吸试验,研究了不同磷吸附量石灰性褐土对锌镉次级吸附和解吸的影响。结果表明,次级吸附锌和镉对不同吸附量磷土壤的磷解吸量随磷吸附量的增加而增加,而磷解吸量随次级吸附后锌、镉浓度的增加而降低,即随锌镉添加量的增加,磷的有效性有所降低。土壤对锌的次级吸附量和吸附率随磷吸附量的增加先降低后升高,并随添加镉浓度的增加而降低,解吸量和解吸率随磷吸附量的增加而增加,说明在正常施磷范围内,增加磷的施用量能提高土壤中锌的有效性,同时,土壤对高浓度锌的次级吸附率小于低浓度锌的次级吸附率,而土壤对高浓度锌的解吸量和解吸率要远大于对浓度锌的解吸量和解吸率;土壤对镉的次级吸附量、吸附率和解吸量、解吸率都随着磷吸附量的增加而增加,且吸附量随添加镉的量增加而增加,但镉次级吸附量和吸附率随添加锌浓度的增加而减小,解吸量和解吸率却增大,说明在磷吸附量相同的条件下,添加锌促进了镉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9.
珠江水系两条重要河流水体中悬浮颗粒物的有机污染物含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确定珠江三角洲水体悬浮颗粒物中多环芳烃和有机氯农药的含量和来源,对珠江上游的两条重要支流西江、北江水体中的悬浮颗粒物分期进行了两次采样分析,测定了水体中悬浮颗粒物的含量,分析了其中多环芳烃、有机氯农药的含量。其中,北江水体中悬浮颗粒物中的PAHs的总量分别为928.8、1259.7ng·g-1干质量,西江水体中悬浮颗粒物的PAHs总量分别为660.1、1130.7ng·g-1干质量,其来源主要为石化燃料的燃烧与排放。北江水体悬浮颗粒物中的有机氯农药总量为41.9、135.3ng·g-1干质量,西江为78.54、108.7ng·g-1干质量,由沿岸农田排放入水体。并发现,西江北江沿岸的农田,仍旧在使用DDT、硫丹等农药。 相似文献
10.
利用有机肥大田定位试验,研究有机肥及其施用方法对水旱轮作的红壤磷吸附和解吸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有机肥料后土壤对磷的吸附量减少.吸附结合能常数K值下降,土壤对磷的亲和力减小.有机肥集中施于冬作的处理其吸附量小于分两季施用的处理.与吸附相反,吸附量大的处理其解吸量小,施用有机肥后,磷解吸量增加.有机肥集中施用的处理其解吸量高于分两季施用的处理.有机肥对低平衡浓度下的磷的解吸影响最大,即有机肥能促进高能吸附阶段的磷的解吸,由于这一阶段吸附的磷通常是很难解吸的,因此这对提高磷的有效性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12.
土壤环境中重金属元素的相互作用及其对吸持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55,自引:3,他引:55
本文用正交试验法研究了Cd,Pb,Cu,Zn、As五种元素复合作用时土壤颗粒的吸附解吸特性.结果表明:供试元素的吸附过程均符合Langmiur方程,其吸持能力依次为Pb>As>Cu>Zn>Cd,而最大吸附量顺序正好相反.Cd,As为复合污染的主要因子,同时还显著地影响其它元素的吸附解吸过程.土壤对重金属元素的吸附和解吸量不仅与平衡溶液中元素浓度有关,而且还明显地受共存元素及其交互作用的影响,交互作用的结果与元素间的相对浓度及其比例有关.AsO_4~(3-)的存在使Cd,Pb,Cu,Zn的吸附解吸过程变得极为复杂,这可能与产生重金属盐沉淀和次级吸附和解吸有关. 相似文献
13.
添加羟基磷灰石对土壤铅吸附与解吸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羟基磷灰石对四种不同类型的土壤进行铅的吸附-解吸试验.结果表明:四种土壤对铅的吸附均可用Langmuir和Freundlich方程进行描述,土壤中加入羟基磷灰石明显增加了土壤对铅的吸附量和吸附亲和力,同时降低了土壤中铅的解吸百分数,在偏酸性的红壤上表现更为明显,其最大吸附量增加28%.羟基磷灰石对铅吸附的反应机理可能与磷灰石溶解后与铅形成磷酸盐沉淀及其对铅的表面吸附作用有关.土壤对铅的吸附量及吸附亲和力与土壤的有机质、阳离子交换量及粘粒含量有显著正相关,而与土壤砂粒的含量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4.
不同粒径沉积物对1,2,4,5-四氯苯的吸附/解吸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静态吸附实验,研究不同粒径沉积物的基本性质及其对1,2,4,5-四氯苯吸附/解吸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粒径沉积物所含天然有机质(NOM)质和量的不同,导致其对1,2,4,5-四氯苯吸附性能的不同.颗粒最细的沉积物因其主要结合聚合度较低的无定型腐殖物质,导致1,2,4,5-四氯苯吸附等温线的非线性程度最低,在沉积物上的吸附亲和力和吸附.解吸滞后现象也最弱.而颗粒最粗的沉积物因为含有一些煤炭和木炭等高比表面积的碳黑类物质,NOM聚合度较高,导致1,2,4,5-四氯苯吸附等温线的非线性程度最高,在沉积物上的吸附亲和力和吸附-解吸滞后现象也最强.而粒径中等的沉积物本身的性质和吸附性能介于颗粒最粗和最细的两种组分之间. 相似文献
15.
天然湖水表面微层砷,磷酸盐,悬浮颗粒物及藻类富集现象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利用自制的玻璃板表面微层水采样器采集并分析了天津水上公园湖水表面微层中砷的四种不同形态:亚砷酸盐、砷酸盐、一甲基刖酸盐、二甲基刖酸盐,以及溶解态总磷、总磷、县浮颗粒物和藻类的富集情况,初步探讨了它们在湖水表面微层富集的原因,结果表明,它们在湖水表面微层中均有不同程度的富集现象,其中以总磷、悬浮颗粒物和藻类尤为明显,它们在湖水表面微层的富集除了也大气物理运动过程的生物活动有关外,还与采样站位有关 相似文献
16.
采用批量平衡试验的方法,研究了不同初始浓度的六氯苯在红壤和黄泥土表面的吸附与解吸特征. 结果表明,六氯苯在红壤和黄泥土表面的吸附与解吸行为均可用Freundlich方程进行很好的拟合,其相关系数(R2)在0.97-0.99之间,并表现为非线性特征. 六氯苯在红壤和黄泥土上吸附的KadsF值均小于其解吸的KdesF值,说明六氯苯在这两种土壤表面的解吸表现为一定的滞后效应. 随着初始浓度的升高,其滞后效应增强,两者呈线性相关. 用不同方程对滞后系数H,ω和λ进行量化,发现不同浓度的六氯苯在土壤表面的解吸过程表现出正滞后效应. 相似文献
17.
18.
石墨探针直接收集、石墨探针炉原子吸收法测定APM中痕量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采用一定气孔性的石墨探针直接收集大气颗粒物(APM),然后用石墨探针炉原子吸收法直接测定收集在探针上的APM中痕量银。实验表明:峰面积吸光度与银的浓度在0—120ng·ml~(-1)范围内呈线性关系,银的特征量为6.75pg,检测限(3σ)为11.74pg,RSD(n=11)为3.92%,分析标准物质NBS1648(城市颗粒物),其回收率和RSD(n=5)分别为90.2—105.0%和6.0%,证明此法准确、灵敏、快速、简便。 相似文献
19.
添加不同化合态结合的铜离子对其在黄土中吸持及形态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分别以CuSO4和Cu(NO3)2为吸持质,研究了添加不同化合态结合的铜离子在黄土中的等温吸持及形态分布规律。结果表明:黄土吸持铜离子以碳酸盐结合态为主。当铜离子初始浓度较低时,添加不同化合态结合的铜离子对其在黄土中的吸持及碳酸盐结合态没有明显影响;当铜离子初始浓度超过一定值时,添加不同化合态结合的铜离子对其在黄土中的吸持及碳酸盐结合态的影响随铜离子初始浓度的增加而明显增大。添加不同化合态结合的铜离子,其持有量和碳酸盐结合态含量均随土壤浓度的增大而减小。当铜离子初始浓度较低时,添加不同化合态结合的铜离子对其在黄土中的吸持量及碳酸盐结合态含量随土壤浓度的变化影响不大;当铜离子初始浓度超过一定值时,相同初始浓度条件下CuSO4较Cu(NO3)2会造成更大幅度的变化。 相似文献
20.
单甲脒在水生生物中的积累和释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朱生环境中对单甲脒在鱼和藻类中的积累释放及鱼体中的BCF值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鱼体在3,5,6d的BCF值分别为3.53,4.73及5.29,鱼体中单米积累为内脏〉锶〉肌肉,饲养7d达积累最高量;藻类在6h后达积累最高量;单甲脒在水藻和鱼(内脏)的富集比分别为1:3及1:12。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