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阐述了环境监测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环境监测部门面临新形势应如何采取对策迎接挑战。指出环境监测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说不清”、“跟不上”和“不规范”,提出环境监测部门应树立全局意识,围绕大局,紧贴中心,在综合决策服务上寻求新的突破;树立质量意识,在为管理提供技术支持上寻求新的突破;树立竞争意识,培育中介机构,在市场竞争中寻求新的突破;树立忧患意识,在转变作风、提高效能上寻求新的突破。  相似文献   

2.
于5月20~22日在镇江举行的江苏省环境监测工作会议,回顾总结了江苏“七五”监测工作,讨论研究了“八五”监测工作计划及1991年工作要点.省环保局局长袁克昌同志到会并讲了话.他要求争取江苏环境监测工作上新台阶要从四方面做起:①从管理角度重视和发挥监测工  相似文献   

3.
全国第四次环境监测工作会议明确提出“环境监测必须为环境管理服务,环境管理必须依靠环境监测”的工作方针,说明环境监测在环境保护工作中的重要性。环境监测是环境保护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是衡量和反映环境管理水平的尺子,无论是“八项管理制度”的实施还是“三个转变...  相似文献   

4.
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站长柴文琦同志,在第四次全国监测工作会议后,到江苏省视察环境监测工作,开展调查研究.在苏州市作了重要讲话 分别在南通市和常州市进行了座谈、研讨,并对环保系统的干部、职工就如何学习、领会和贯彻第四次监测工作的精神作了指导性讲话,柴站长在江苏视察、调研期间所作的多次讲话精神,归纳起来就是要理解和处理好十一个方面的关系,即:环境监测和环境管理的关系;环保局职责和监测站职责的关系;环境监测工作方针巩固与提高的关系;污染源监督监测与环境质量监测的关系;环境监测与监测科研的关系;环境监测为环境管理服务与为“八项制度”服务的关系;环境管理“八项制度“与环境监测“六项制度”的关系;环保系统监测站与行业、企业监测站的关系;提高监测队伍政治素质与业务素质的关系;提高监测能力与提高监测效果的关系;提高监测技术水平与提高监测管理水平的关系.正确处理好上述十一个关系,就一定能把环保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监测工作上一个新台阶.  相似文献   

5.
实施排污总量控制,推行排污许可证制度是深化环境管理的重要措施之一。曲格平同志在第三次全国环保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只有在实行排放浓度控制的基础上,对一些重点污染源实行排污总量控制,才能从总体上有效地控制污染。各地要采取积极的态度,根据自己的情况逐步推广这一行之有效的制度”。环境监测部门应当坚持环境监测为环境管理服务的方向,主动配合当地环保主管部门开展好这项工作。  相似文献   

6.
对环境监测工作定位的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随着我国环境法制的不断完善,对环境监测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给环境监测工作明确“定位”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根据法学原理,从环境监测的基本方针、主要任务、在诉讼中的作用以及技术鉴定对环境监测的要求及法律责任等方面进行探讨,阐述环境监测应定位于“技术鉴定”及环境监测工作在环境执法中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7.
我国的环境保护事业发展很快,环境管理工作日益深化,对环境管理要求逐步实现“三个转变一个化”:即定性管理向定量管理、单项治理向综合整治、浓度控制向总量控制转变,环境管理要规范化.这就对环境监测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第四次全国监测工作会议明确提出“环境监测必须为环境管理服务;环境管理必须依靠环境监测”的方针.也就是说,环境监测必须牢牢掌握为环境管理服务的大方向,为环境管理提供优质高效服务;环境管理也必须紧紧依靠环境  相似文献   

8.
“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等九项制度措施是以强化监督管理为特色的中国环境保护道路的具体体现.第四次全国环境监测工作会议将强化污染源监督监测列为“八五”期间全国环境监测重要任务,并以此作为监测工作的突破点.这不仅是地方监测站,而是包括企业环境监测站在内的全体环境监测队伍未来共同奋斗的目标和任务.  相似文献   

9.
在举国上下迎接党的十六大胜利召开之际,我们在北京召开第六次全国环境监测工作会议。会议的主要议题,一是认真贯彻《国家环境保护“十五”计划》,动员全国环境监测战线努力完成“十五”环境监测和能力建设任务;二是总结和交流近几年各地环境监测工作经验,部署下一阶段环境监测工作;三是表彰“九五”期间的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1 “九五”以来环境监测工作的主要进展情况自1997年8月第五次全国环境监测工作会议以来,特别是近几年来,全国环境监测系统按照江泽民总书记关于“监测是环境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连续监测、定时监测和严格的管…  相似文献   

10.
论“依靠与服务”──环境监测与环境管理柳林国家环境保护局在1990年《关于加强环境监测工作的决定》中首次提出了“环境管理必须依靠环境监测,环境监测必须为环境管理服务”的监测工作基本方针。1994年,国家环境保护局在142号文《关于进一步加强环境监测工...  相似文献   

11.
台湾环境监测工作的组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台湾的环境监测由“环境保护署”统一组织,主要工作由“环境监测及资讯处”和“环境检验所”承担.“环境保护署”所属“环境检验所”的职能是:1.关于空气污染物、水污染物、土壤污染物、废弃物、毒性化学物质、环境卫生用药、  相似文献   

12.
1991年是“八五”计划的第一年,也是向2000年环境战略目标进军的第一年,做好今年的工作,为“八五”打下一个好的基础,对完成“八五”、“九五”计划意义深远.本文是据国家环保局开发监督司监测处刘全义同志在山东省潍坊市全国省级环境监测处、站长会议上的讲话摘录的,征得同意后刊出,便于各地工作参考.  相似文献   

13.
湖北省环保局干7月底至8月初在利川市召开了“环境监测战略研讨会”.会议回顾总结了全省近20年来环境监测工作经验,并针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结合今后的几项主要工作,从环境监测战略的高度进行交流和讨论.  相似文献   

14.
中国环境监测总站五年(1998—2002)纲要(摘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指导思想今后五年总站工作的指导思想是: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以总局的五年工作纲要为指导,深化改革、夯实基础、健全功能、提高效能,站好四个中心的位置,当好环境监测队伍的“排头兵”,坚持为环境管理和各级监测站服务的方向,以说...  相似文献   

15.
科学、文明、务实、奋进努力促进“九五”环境监测工作跃上新的台阶国家环保局监督管理司陆新元司长在第五次全国环境监测会议上的总结报告(1997年8月21日)从第四次全国环境监测会议以来七个年头过去了,环境保护工作出现了难得的历史机遇,环境监测到了大有可为...  相似文献   

16.
卷首语     
羊年伊始,本刊编辑部谨向奋斗在环境监测战线的全体职工及关心支持本刊的所有读者、作者致以亲切的问候.十多年来,我国环境监测工作紧扣着环境管理需要而发展,努力形成有中国特色的环境监测体系,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以“五化”为主要内容的技术路线日趋成熟,环境监测管理逐步走上轨道.但是,我们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十分严峻,九十年代是为实现本世纪2000年战略目标的最后十年,如何通过管理措施的配套和相应技术支持系统的不断完善,重点解决一些较大区域范围的突出性环境问题,实现环境监测工作的深化和突破,为环境保护战略目标提供强有力的支持是对环境监测工作新的挑战与考验.  相似文献   

17.
一、环境监测部门技术监督职能的理论和法律依据有关环境监测部门的技术监督职能问题,通过十多年来广大环境监测科技人员的学术理论研究和实践,已日益被人们所确认.尤其是全国第四次环境监测工作会议确定了“环境监测面向环境管理,环境管理依靠环境监测”的环境监测基本方针,从理论和实践上科学地阐明了环境监测与环境管理的辩证统一关系.环境监测与环境管理的关系有人比喻是环境保护的两只手:一是对环境质量的技术监测与监督;一是对环境质量的行政法制监督管理与科学决策.二者共同承担着改善环境质量,保护生态环境,对环境实施统一监督管理的任务.  相似文献   

18.
再接再厉,进一步提高环境监测整体水平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我们即将迎来2004年的时刻,总站召开这次全国环境监测站长工作会议,部署2004年的全国环境监测工作;同时,总结近几年环境监测能力建设的经验,研究如何加强运行和管理,更好地发挥环境监测在环境保护工作中的作用问题;另外,这次会议还将按照全国环境保护规划工作会议的要求,部署“十五”后两年环境监测工作,研究环境监测“十一五”规划的总体思路。下面,我讲几点意见,供大家讨论。 1 再接再厉,抓住监测能力建设不放松 “十五”以来,在总局党组的领导下,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和各地环保局的大力支持下,全国环境监测系统加大了环境监测能力建…  相似文献   

19.
本文为国家环保局开发监督司提供,原标题为《一九九一年环境监测工作总结和一九九二年工作安排》,本刊略去了“总结”部分、并对“工作安排”作了删节,刊登如下,供各地工作参考.  相似文献   

20.
我国的环境监测工作伴随着环境管理的需要而起步,紧扣环境管理的深化而不断发展和提高。目前已拥有一支专业门类齐全,有一定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的庞大的环境监测队伍;建立了以“五化”为主要内容的日渐完整的环境监测技术路线;形成了以“五报”为目标,“六项规定”为核心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环境监测管理体系的雏形;环境监测各项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然而,面对发展迅速,日益深化的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