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统计昆仑山的木孜塔格峰及其周围214条现代冰川朝向、面积、长度和坡度等地形学特征,发现N、NW和NE朝向冰川数量多、以长度小于1 km小型冰川为主,长度5 km以上冰川仅占4.6%。E、SE和S朝向冰川数量少,但长度较大,且坡度相对平缓,冰川面积也较大。SW和W朝向冰川发育则受山脊走向和局地地形影响。利用TRAM、THAR和AAR三种方法计算各坡向长度1.65 km冰川物质平衡线高度(ELA),结果显示:N和NE朝向冰川ELA平均值明显低于其它坡向;茫崖、小灶火、若羌和且末气象站2011—2015年最大风速的风向和降水统计资料显示木孜塔格地区可能受来自东北方向气流的影响。据此推断,木孜塔格地区偏西北坡冰川发育可能受西风气流影响,而偏北坡和偏东坡冰川发育则可能受来自东北方向气流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在近几十年气候变暖的背景下,地球上的冰川迅速消融,我国的山地冰川也发生了剧烈变化。山地冰川变化会直接或间接影响地球的生态环境及人类的生活环境,因此对山地冰川的变化进行监测至关重要。各拉丹东冰川的伸缩变化非常明显地揭示了当地乃至青藏高原和全球气候的变迁,极具科研价值。论文在总结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同时结合所学知识,采用多达5 个时相的陆地资源卫星以及中国冰川目录等有效资料,利用冰雪指数和监督分类方法提取冰川信息,对提取的冰川范围利用空间分析技术进行冰川变化监测。统计分析1973—1986、1986—1992、1992—2004、2004—2009 年4 个时间段以及1973—2009 年整个36 a 间的冰川前进及后退信息,并计算冰川进退变化速率, 对其中5 条变化较大的冰川进行详细的分析统计。结果表明:从1973 年至2009 年近40 a 时间里,各拉丹冬地区既有退缩冰川也有前进冰川, 其中冰川退缩面积为118.64 km2, 前进面积为62.66 km2,冰川总体面积持续退缩。根据相关资料,近40 a 来“三江源”地区气温普遍升高是导致各拉丹冬冰川总体面积持续退缩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3.
冰川跃动是冰川动力不稳定性的表现,影响着全球约1%的冰川。基于1973-2018年208景Landsat MSS/TM/ETM+/OLI遥感影像,对布喀达坂峰地区不同时期前进冰川进行遥感识别。结果表明:(1)1973-2018年布喀达坂峰地区共有7条冰川发生过前进,其中冰川末端快速退缩型冰川有3条,冰川末端波动前进型和冰川末端稳定型冰川各有2条。莫诺马哈冰川和5Y542H0020冰川可能为跃动冰川,且前者正处于跃动阶。(2)近45年间布喀达坂峰地区7条冰川共出现过25次前进现象,各条冰川发生前进次数均多于(含)2次;前进冰川发生时间主要集中于2000s(7次)和1970s(6次)。该地区冰川在各月份均发生过前进现象,推断该地区前进冰川属斯瓦尔巴型。布喀达坂峰地区冰川前进无明显规律,大多数冰川两次前进时间间隔为10年左右。(3)布喀达坂峰地区冰川前进可能受热控和水控机理共同作用,单一的气候变化尚难以解释其变化机理。  相似文献   

4.
长江江源地区冰川冰、雪、水的化学特征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也是世界著名的第三大河。她发源于青藏高原唐古拉山主峰各拉丹冬雪山西南侧的姜古迪如南支冰川,江源地区包括通天河和楚玛尔河汇合口以上的广大区域,区内自北而南有楚玛尔河、沱沱河和当曲等主要支流,构成扇状水系。本区地处青藏高原腹部,地势高而寒冷,高山区现代冰川和多年冻土广泛发育,自然环境独具特色。  相似文献   

5.
利用多种方法对欧洲北极地区典型中等尺度景观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进行概述.首先是进行野外调查和观测.由于南角地的大部分地区由冰川覆盖,且随着20世纪气候的变暖,该区冰川发生急剧的退缩,因此冰川在南角地地区的景观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冰川退缩对景观的影响非常强烈,这反映在区域的第四纪沉积地貌、水体、动物、植被和土壤等.20世纪最重要的景观变化表现在:冰川平衡线海拔高度升高了100~200m;冰川表面的大规模退缩和冰储量的急剧减少;入海冰川的退缩引起的陆地面积显著的减少;海岸线的变长尤其海岸冰崖的增多;陆地水网的发育和冰川退缩区内植被演替的开始.小冰期以来,南角地地区并未发生均衡抬升.  相似文献   

6.
模拟升温对冰川前缘地微生物种群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由于全球变暖影响,冰川处于不断退缩状态.本研究以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前缘地3个不同退缩年代的土样为研究对象,设置2个温度处理,分别为5℃与15℃,通过150d室内培养实验,探讨升温对冰川前缘地微生物种群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原始样品中,随土壤样品退缩年代的增加,土壤总碳氮含量增加,微生物的数量及α多样性增加. 150d培养实验结果表明:细菌、古菌拷贝数随升温发生变化,但改变未达显著水平.此外,升温改变微生物群落结构,且对不同样点微生物群落结构影响不同.通过对升温后变化显著的优势OTUs进行分析,退缩年代较短的样点对升温响应更为明显,主要表现为Thiobacillus属相对丰度的升高.结果表明,冰川前缘地微生物对变暖响应的土壤异质性,其结果可为高山冰川地区升温下微生物的特征变化提供参考信息.  相似文献   

7.
中国冰川旅游资源开发模式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冰川资源规模巨大,形态各异,在国内旅游市场中具有绝对的垄断性地位。然而,我国冰川旅游发展却较为缓慢,景点稀少,与冰川资源禀赋极不相符,与国外冰川旅游发展差距较大。冰川旅游资源的吸引功能并非由冰川旅游单体决定,往往由冰川及周边景观的组合程度大小决定。鉴于此,中国冰川旅游需要改变以往冰川观光和其他单一景点开发模式,进而向冰川、雪山、森林、草甸、湖泊、峡谷与民族文化组团式开发转变,通过冰川与其他景观的组团式开发模式,扩展其冰川旅游类型与内涵,延伸其高山带山地旅游产业链,提升我国冰川旅游产品品牌价值,以此为我国冰川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提供理论与实践支持。  相似文献   

8.
丽江玉龙雪山景区应对气候变化探索和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丽江玉龙雪山浓缩了全球中低纬度山岳冰川的精华,有丰富的现代冰川和古冰川遗迹,是世界少有的城市雪山,具有极高的科学研究和旅游观光价值。受气候变化的影响,景区面临着冰川消融加速、雪线上升、水资源短缺以及旅游吸引力下降等问题。为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景区从减缓和适应两方面实施了包括绿色交通、低碳建筑、废弃物处理、增加森林和湿地碳汇以及改善局地气候等行动和措施,为保护景区重要资源,促进地区经济和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作出了的探索和实践。  相似文献   

9.
国内外冰川变化对水资源影响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冰川是重要的淡水资源,其变化不仅对高山及周边地区水资源有重要影响,而且还是影响海平面上升的重要因素,从而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论文总结了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讨论了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认为国内的研究范围与深入程度与国外相比仍存在很大差距,突出表现在冰川融化对水资源影响的作用过程与机理研究很少,预测模型在种类、概念框架及技术手段等方面发展滞后。未来西部冰川水资源变化的社会经济与环境影响是西部大开发必须考虑的内容,因此急需加强相关监测与研究。  相似文献   

10.
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高原高山地区辽阔。我们通常把海拔高度在3000米或以上的地区叫作高原。我国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山高原地区约占全国总面积的六分之一。这一地区的自然地理及气候特点与平原地区是不同的。在高原上生活要经受着在平原遇不到的一些物理因素的影响。诸如:低气  相似文献   

11.
尼泊尔坐落在世界屋脊喜马拉雅山南麓,北临中国,西、南、东三面与印度接壤,国土面积有147 181平方公里.尼泊尔的地形地貌主要以山地为主,除了南部与印度边界地区狭长的平原和一些散布在中部气候温和的谷地外,尼泊尔几乎全都是高山与丘陵,而且地势崎岖,层峦深谷相间.受地理位置和地形地貌的影响,尼泊尔境内气候形态差异显著,全国以海拔分为5个气候区: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处于海拔1 200米以下;温带处于海拔1200~2400米;寒带地区处于海拔2400~3600米;次极带处于海拔3600~4800米;极带气候属于海拔4800米以上的高山地区.  相似文献   

12.
环球扫描     
《世界环境》2011,(6):6-6
珠峰冰川消融发出危险信号 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气候变化正对喜马拉雅地区产生着巨大的影响,连海拔8000米以上的区域都难以幸免。科学家们在努力寻求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以面对冰川融化带来的高海拔洪水灾害和威胁。珠穆朗玛峰南坡冰雪融化的迹象,或使登山者将来无冰攀登世界最高峰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3.
“有水绿洲,无水不毛”,这也是被历史的发展和现况所证实了的。没有水,河西地区的一切开发建设都将是一句空话。那么,河西地区究竟有多少水资源,目前的使用状况怎样,远景的用水又如何? 据估算,河西地区由区内形成的总地表水资源,大约为76亿立方米,出山地表径流约74亿立方米;多年平均的地下水天然补给量则不足45亿立方米。这就是说,河西地区最大的可用水资源大约是120亿立方米左右。但是,如前  相似文献   

14.
ENN精粹     
《世界环境》2022,(5):92-93
<正>堪察加冰川融化导致海平面上升ENN环境新闻精粹科学家对堪察加半岛冰川的质量损失进行了量化,研究发现自千年之交以来,该地区冰川加速流失的趋势在短期内可能会增加。全球变暖和气候变化的诸多影响之一是冰川因加速融化而缩小。这些损失中最严重的是山地冰川,  相似文献   

15.
河西走廊古遗址时空演变与环境变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河西走廊在史前和历史时期是欧亚大陆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近年来该区域考古调查、环境变化研究等方面取得明显进展,为研究局域地貌内遗址时空演变与环境变迁提供可能。通过整理河西走廊考古调查资料,应用文化分布界值、文化重心等方法综合分析该区古文化的时空演变过程,并应用GIS技术提取相应遗址点现今的环境(高程、河流、植被和沙地)信息,结合古人类生产生活方式推测该区古今环境变化及其原因,并分析了该区域古文化演变的驱动机制。结果显示:3.5 ka BP前,古文化主要由东南向西北方向扩散;3.5—3.0 ka BP古文化仅分布在河西东部地区;3.0—2.4 ka BP骟马文化和沙井文化重新分布在河西的东部和西部地区;约4.0 ka BP、3.6 ka BP和3.0 ka BP的极端气候使古遗址的高程分布发生显著变化,遗址点所在地的河流、植被、沙地均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气候变化是河西走廊古文化时空演变的主要驱动力,欧亚大陆的文化交流、战争战乱和境外文化的传入也是其重要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6.
利用"中国冰川资源及其变化调查"项目最新冰川编目成果和中国第一次冰川编目结果,对中国阿尔泰山冰川近50 a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960至2009年期间,中国阿尔泰山地区冰川普遍退缩,冰川数量、面积与冰储量分别减少116条、104.61 km2和6.19 km3。与中国其他山系冰川变化相比,阿尔泰山冰川面积年平均减少率最大,是冰川退缩最强烈的地区。阿尔泰山冰川在各个朝向均呈退缩趋势,其中朝北向冰川条数与面积减少大于其他朝向,朝西向冰川变化最小。2 400~2 600 m、2 600~2 800 m和3 000~3 200 m三个海拔区间冰川条数和面积均呈减少趋势,其中2 600~2 800 m冰川退缩最为显著。冰川变化呈现出区域差异性,布尔津河流域冰川数量和面积减少最多,但在其他流域冰川条数减少与面积减少并没有保持一致性,小冰川大规模退缩(或消失)是导致阿尔泰山地区冰川变化区域差异的主要原因。阿尔泰山地区冰川退缩与气候变化关系密切。对研究区4个气象台站5-9月平均气温和10-4月降水变化分析表明,自1960年代以来,阿尔泰山地区5-9月平均气温显著上升,气温上升导致的冰川消融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固态降水增加对冰川的补给。  相似文献   

17.
长江黄河源区冰川变化及其对河川径流的影响   总被引:45,自引:3,他引:45  
以位于青藏高原长江源头的各拉丹冬地区和黄河源区的阿尼玛卿山地区冰川为例,利用两期遥感影像资料(长江源为1969年和2000年,黄河源为1966年和2000年),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支持下分析研究区典型冰川作用区小冰期(LIA)、1969年(1966年)和2000年的冰川范围变化、冰川进退情况,在此基础上,运用由点到面的研究方法,外推整个长江和黄河源区近几十年来的冰川变化情况,并以沱沱河流域为例,分析了冰川变化对河川径流的影响。结果表明,长江源各拉丹冬地区1969~2000年冰川总面积减少了1.7%,而黄河源阿尼玛卿山地区冰川面积减少是长江源区的10倍,同期,长江源区冰川末端的最大退缩速率为每年41.5m,而黄河源区每年为57.4m,与黄河源区相比,长江源区冰川退缩速度不是太大,基本上处于稳定状态,且有前进冰川存在。20世纪60年代以来,江河源区冰川虽呈长期退缩的总趋势,但也出现过明显的前进,长江源区在1969年~1995年,黄河源区在1966年至1981年,大多数冰川处于前进状态或稳定。长江源区冰川转入退缩阶段的时间要比黄河源区晚约10a左右。冰川退缩使长江源区和黄河源区年均各自损失冰川水资源约0.7×108m3。由于长江源区冰川变化幅度小,虽冰川退缩使冰川融水径流量有所增加,但对径流的影响程度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18.
山西省降水量时空变化及预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山西广布高山与岩溶,是华北平原地表水产流区和地下水补给区.研究该区域降水时空变化有利于全面认识华北平原干旱问题.应用时间序列聚类、突变点检验、趋势分析和小波-支持向量机模型揭示降水时空变化并预测.按降水变化特点划分北部高纬区、太行山高山区、北部高山高原区、中部盆地区、中西部高山高原区和南部盆地区等子区.太行山高山区和南部盆地区降水偏多,北部高纬区降水偏少.同纬度的盆地降水少于高原和高山.1965—1991 年,山西南部、东部、中部和北部降水量相继显著下降,1957—2012年平均下降速率为-1.5 mm/a.山西自20 世纪90 年代整体进入偏干阶段,直接导致地表产流和地下水补给减少,加剧华北平原干旱.预测结果表明,2013—2020 年山西降水平均变化速率约16 mm/a,有利于遏制干旱.  相似文献   

19.
马娟娟  李真 《环境科学》2014,35(6):2060-2066
为了研究七一冰川地区大气重金属污染状况,基于2009年7~9月野外考察采样与实验室分析测试,测定了苔藓中Cr、Fe、Cu、Zn、As、Cd、Pb和稀土元素La的含量,并对七一冰川地区苔藓中Cr、Fe、Cu、Zn、As、Cd、Pb的含量特征及可能的来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七一冰川地区苔藓中重金属含量较高:Fe含量最高,为15160.00~34960.00μg·g-1,其次是Zn、Cu、Cr、Pb、As,含量依次为169.56、134.81、34.52、26.16、9.15μg·g-1.富集系数表明Fe和Cr主要源自地壳尘埃物质,Cu、Pb、Zn和Cd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人为活动干扰,As则中度富集,明显受到人为活动的影响.Hysplit v4.9轨迹模式模拟七一冰川区域气团三维后向轨迹显示,七一冰川区域大气输送季节性明显,春秋两季大气输送源较多;冬夏两季大气主要输送源较少,酒泉嘉峪关等地是七一冰川地区大气污染物的主要输送源.  相似文献   

20.
华南地区高山酸沉降化学研究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1987—1989年春季,在华南地区衡山、狮子山、苗儿山和白云山观测到华南高山降水酸化,各测点降水pH<5.6的频率大于68%,平均pH值在3.56—4.85之间,分析了高山降水的化学特征,及其与高山的地理环境等因素的关系.结果表明,高山雨水与高空云水有相似性,狮子山和白云山的云雾水主要属地形云,受局地源的影响更为严重,化学性质更接近于地面雨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