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苏联东部地区地域广阔、资源富饶、工业发展迅猛。但工业的兴起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环境污染,破坏了生态平衡。环境保护是东部地区开发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西伯利亚与远东有些工业开发区分布在永久冻土地带、原始森林地带和湖泊沼泽地带。那里的特点是气候严寒、环境恶劣,生态恢复缓慢。科研结果表明,低温气候区生物活动、化学反应过程都较慢。  相似文献   

2.
青藏高原东部土壤中多环芳烃的污染特征及来源解析   总被引:18,自引:9,他引:9  
分析了青藏高原东部5个地区10个采样点表层土壤的PAHs含量特征和污染水平.结果表明,该地区土壤的多环芳烃总量为0.83~14.41 ng/g,其中菲的含量最高,同我国其他地区相比,其污染水平较低.曲水县6个采样点PAHs含量分布表明,除国道边1个采样点由于处于主导风向下风向而受到机动车尾气影响外,其他5个点均具有相似的面源污染即地质成因来源.结合分析拉萨、曲水、巴青、昌都和格尔木5个地区PAHs含量分布特征,发现高原东部昆仑山脉以西的大部分地区(拉萨、曲水、巴青和昌都)土壤中的PAHs有相同的地质成因来源.由于土壤性质、昆仑山脉天然的地理障碍等原因,格尔木戈壁土壤的PAHs来源则主要受到燃烧源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于2019年12月在青藏高原东部边缘地带采集季节性冻土样品,分析其有机磷酸酯(OPEs)的含量及分布特征,并探讨其来源.结果表明,7种目标OPEs,磷酸三丁酯(TnBP)、磷酸三异辛酯(TEHP)、磷酸三丁氧乙酯(TBEP)、磷酸三苯酯(TPhP)、磷酸三氯乙酯(TCEP)、磷酸三氯丙酯(TCPP)和磷酸三(2,3-二氯丙基)酯(TDCPP)均检出.Σ7OPEs在表层(0~10 cm)及次表层(10~20 cm)土壤样品中的含量(ng·g-1)分别为146.7~348.7(平均值231.1)和206.5~333.2(260.2).该含量与城市土壤可比,值得关注.TBEP和TDCPP是丰度较高的单体.OPEs的空间污染显著受到点源排放影响,大气沉降对所有点位的OPEs输入有一定贡献.不同单体在土壤中的迁移程度差别较大,芳基类的TPhP迁移趋势强于氯代OPEs.主成分分析表明,青藏高原东部地区土壤中OPEs的主要来源有大气干湿沉降、人为带入的消费材料和汽车内饰物中OPEs的释放等.  相似文献   

4.
黄石市城市大气和土壤中汞气污染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对黄石市城市大气汞、土壤壤中气汞含量进行测定的基础上,采用内梅罗评价方法,对该地区的环境汞污染现状做了评价。评价结果显示,该地区大气以及土壤都受到汞污染.而且大气汞和壤中气汞受污染地带在同一地区,污染地带具有一定的地段性分布特征。同时对其污染原因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5.
我国东部冲积平原区水成土壤元素背景值地域分异规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从气候条件、母质物质组成的差异以及河流上下游物质之间的联系等角度,讨论了我国东部冲积平原区土壤中13种元素的地理分布趋势及影响因素。研究表明,大多数元素具有明显的南北向地域分布趋势,这种趋势是地带性和非地带性因素共同决定的,而以非地带因素更重要。此外,东部平原土壤与相应主要河流上游侵蚀区土壤微量元素含量具有很好的共轭关系。  相似文献   

6.
利用NaI(Tl)便携式x-γ剂量率仪对西北某地戈壁砾石地带及普通环境地表的辐射剂量率进行对比测量,对可能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使用统计检验的方法分析测量结果,发现戈壁砾石地带结果高于普通环境,均值高约14.5%.基于实验室HPGeγ谱测量土壤样品及理论分析,得到导致此结果的原因主要是土壤中天然放射性核素含量及地表氡析出率的差异.结论提示需重视人员稀少地带的辐射环境水平,为中国在某些戈壁地区从事核技术利用开发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提供经验.  相似文献   

7.
中国酸雨成因研究   总被引:115,自引:4,他引:1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大气颗粒物酸化缓冲能力、土壤的碱金属及碱土金属含量、土壤的酸碱性质、酸雨前体物排放强度和酸性物雨洗能力等闸明了我国酸雨成因及其地理分布,并指出其它一些敏感地区,如云南东南部、东北东部和北部、山东半岛东部等地区可能出现酸性降水。根据前体物排放量预测,2020年前我国酸雨仍将继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基于GIS杭嘉湖平原土壤氟的质量评价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谢正苗  李静  徐建明  吴卫红 《环境科学》2006,27(5):1026-1030
测定分析了浙江省杭嘉湖平原13个县市的土壤氟含量,以GIS软件平台为基础,利用克里格插值法揭示了该地区土壤全氟及其影响因素的空间分布特征,按照土壤全氟指数法评价杭嘉湖平原土壤氟的健康质量.结果表明:全氟含量的空间分布是中、东部比西部的高,与土壤母质、pH值、有机质、阳离子交换量、土壤质地等关系密切;整个研究区域土壤全氟含量较低,大多在200~300mg/kg之间,有23.7%的土壤全氟含量低于200mg/kg;其中又以余杭的土壤全氟含量最低,均在100mg/kg以下.  相似文献   

9.
环渤海西部地区表层土壤中的多环芳烃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利用加速溶剂提取和GC-MS分析技术,测定了采自环渤海西部地区302个表层土壤样品中16种多环芳烃的含量.结果表明,区域表土中16种多环芳烃的浓度范围为(546±854)ng·g-1.16种多环芳烃表现出典型的土壤谱分布形式,即三、四环化合物含量较高.高浓度样点多分布在京、津、唐地区,河北省西部包括邯郸西部、邢台西部、石家庄西部、张家口南部,以及山东省的济南和淄博;而浓度低值点-般位于河北省北部包括张家口和承德北部地区以及山东西北部的冲积平原地带.这些分布特征与区域排放源分布相关.低分子量多环芳烃在土壤中的浓度变异幅度小于高分子量组份.  相似文献   

10.
科学评估土壤保持功能是生态保护红线划定的基础.依据生态供受体理论,针对土壤保持服务对应的水土流失这一生态问题,从水土流失的供体(水土流失量)、受体(人口密度)、辐射传输(距离水体距离)三个方面构建模型,分析土壤保持功能的重要性.结果表明全国潜在侵蚀量577.34×1010t/a,潜在土壤侵蚀随着坡度和降水量的增加而增加.土壤保持功能极重要区面积98.98×104km2,主要分布在西南地区的无量山和哀牢山,黄土高原东部,东南地区的浙闽丘陵,东部地区的鲁中山区、鲁东半岛,以及辽东半岛.西南地区山高、谷深、坡陡、流急、地形稳定性差等因素造成水土流失严重,维持该地区的水土保持功能极为重要;西北地区的黄土高原土质疏松且多暴雨导致水土流失比较严重,维持该地区土壤保持功能非常重要.对比常用的生态保护功能模型,供受体理论模型除考虑自然影响因素之外,突出了人类活动的因素,对评估生态保护功能与水土保持生态风险更客观.依据供受体理论构建的土壤保持模型适用于土壤保持功能和土壤潜在侵蚀风险的评估,可作为评估生态系统安全和划定生态保护红线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1.
科学评估土壤保持功能是生态保护红线划定的基础.依据生态供受体理论,针对土壤保持服务对应的水土流失这一生态问题,从水土流失的供体(水土流失量)、受体(人口密度)、辐射传输(距离水体距离)三个方面构建模型,分析土壤保持功能的重要性.结果表明全国潜在侵蚀量577.34×1010t/a,潜在土壤侵蚀随着坡度和降水量的增加而增加.土壤保持功能极重要区面积98.98×104km2,主要分布在西南地区的无量山和哀牢山,黄土高原东部,东南地区的浙闽丘陵,东部地区的鲁中山区、鲁东半岛,以及辽东半岛.西南地区山高、谷深、坡陡、流急、地形稳定性差等因素造成水土流失严重,维持该地区的水土保持功能极为重要;西北地区的黄土高原土质疏松且多暴雨导致水土流失比较严重,维持该地区土壤保持功能非常重要.对比常用的生态保护功能模型,供受体理论模型除考虑自然影响因素之外,突出了人类活动的因素,对评估生态保护功能与水土保持生态风险更客观.依据供受体理论构建的土壤保持模型适用于土壤保持功能和土壤潜在侵蚀风险的评估,可作为评估生态系统安全和划定生态保护红线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2.
测定了中国东部花岗岩上发育的不同地带性森林土壤的微量元素含量,研究了单一母岩条件下成土过程对微量元素含量及分异规律的影响。所测定的大多数元素含量低于世界和中国土壤的均值。研究的元素Mn,Co,Cr,Cu,Ni,V,Cd,Zn有从高纬度向低纬度含量降低的趋势。但在暗棕壤和棕壤地带出现峰值。元素沿土壤剖面的纵向分布规律与成土过程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本文报道香港地区土壤的γ辐射本底值的测定方法.测得该地区以碘化钠晶体在1m高度的γ辐射吸收剂量率平均值为70.7mrad/a(γ能量下限为100keV).若按90kvV以上计.平均值则上升11%.测定结果表明,珠江沉积地带及水塘区的环境辐射较强,工业区辐射本底值也显著地高,而海水冲刷地带的本底值较低.  相似文献   

14.
基于能源碳排放预测的中国东部地区达峰策略制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东部的11个省市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其碳排放量约占全国碳排放量的1/2.随着气候变化的加剧和国际社会的关注,中国政府制定了区域差异化的达峰目标,因此,预测该地区碳排放对于评估中国能否实现达峰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中国东部11省市1997-2017年的面板数据,采用STIRPAT模型来预测不同情景下的碳排放趋势,并据此分析东部地区整体碳排放达峰的可能性.结果发现,有7个省市碳排放可能在2030年之前达峰,其中,北京、上海将最早出现碳排放峰值,达峰时间可能为2022年;然而,另外4个省市碳排放较难在2030年之前达峰.从东部地区整体来看,该地区碳排放达峰时间在2028-2033年,峰值为5018.03×106~5497.20×106 t.因此,东部地区整体碳排放可以在2030年左右达峰,为较好地实现中国整体碳排放达峰目标奠定了基础;此外,考虑到东部各省市的碳排放达峰情况存在差异,应根据各省市的实际情况制定差异化的达峰目标.  相似文献   

15.
利用气溶胶-气候耦合模式BCC_AGCM2.0.1_CUACE/Aero,模拟了1850~1980和1980~2010年PM_(2.5)及其人为和自然气溶胶柱含量的时空变化,并分析了人为和自然气溶胶对这种变化的贡献.结果表明:1850~1980年,大部分陆地范围人为PM_(2.5)的柱含量有所增加,尤其是北美东部、欧洲和中国东部等地区,人为PM_(2.5)增加地更明显,且以夏季最为明显;自然PM_(2.5)的变化主要分布在几大沙漠地区,以春、夏季最为显著;人为气溶胶对总PM_(2.5)变化的贡献在秋季最大,达94%,夏、冬季次之,分别为46%和41%,春季最小,仅占28%.1980~2010年,人为PM_(2.5)在东亚、东南亚等地区均有所增加,春夏季较为显著,在欧洲中部和北美东部有所减少,且以夏季减少最为明显;自然PM_(2.5)在沙漠地带有显著的变化,以春季最为明显;人为PM_(2.5)的变化对总变化的贡献相比之前有所减少,四季均小于50%.  相似文献   

16.
青海三江源地区退化草地土壤全氮的时空分异特征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在第二次土壤普查和2009、2010年实地采样的基础上,运用地统计学和GIS技术研究了青海三江源地区1980~2010年退化草地0~10 cm、10~30 cm、30~50 cm全氮的时空分异特征.结果表明,进行特异值处理后,两期的土壤全氮的均值都表现出从表层到底层下降的趋势.从同一土层对比来看:2010年的土壤全氮的含量平均值及变异系数比1980年低.经对数转换后两期数据符合正态分布,经过半方差函数模型的拟合得出,两期同一层次上的块金效应2010年都比1980年小,表示三江源地区各分层上全氮的空间分布的自相关性在加强,结构性因素对土壤全氮的空间分布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普通克里格插值结果表明,30年来三江源地区土壤全氮的含量变化存在地区差异,南部、中部、东部以递减为主,西部的部分地区以增加为主.  相似文献   

17.
基于模糊权重下的多层评价地下水资源模型的构建及应用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在应用模糊权重与层次分析法的基础上,构建多层综合评价地下水资源模型. 应用该模型对海河流域的地下水资源进行综合评价,分别选取太行山前地带的石家庄、中部平原地带的沧州和衡水、东部滨海地带的天津为典型评价地区;水量以评价区域为评判集,而水质采用单项指标5级分级标准. 评价结果:石家庄的优先排序为第1位,表明其不仅水量丰富,而且水质较好,适合各种用途;天津处于第2位,该地区水质一般,储量较少,适合于生活饮用供水源和农业用水,但近海地区出现不同程度的海水倒灌,水的矿化度过高,不能直接利用;沧州和衡水排在后2位,表明该地区水质较差,储量也少,适用于农业和某些工业用水,经过必要的处理后方可作为生活饮用水.   相似文献   

18.
文章分析了位于俄罗斯欧洲部分东北部的乌萨盆地的多年冻土地区环境条件与基础设施分布的关系.规模不一的多年冻土带(从孤立碎片到连续的多年冻土)占了整个盆地的75%.这个地区的城市化和工业化发展水平很高(例如,城镇、煤矿、烃类提炼厂、铁路和管道等).GIS分析表明这个地区的60%的基础设施都位于"高危险"的多年冻土地带,这里的"高危险"的多年冻土地带是指地温达到0~-2℃且孤立的或者不连续的多年冻土区(3%~90%的覆盖度).地温监测、航空相片解译及多年冻土模拟都表明了它们对未来全球变暖响应的差异性.在未来的几十年到一百年内,大多数受多年冻土影响的地区将可能发生解冻.这将对多年冻土区的工程建设提出很大的挑战,同时要求对那些需要经过较长时间才能获得回报的基础设施方案进行远期投资.  相似文献   

19.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邹家华在日前召开的东部地区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座谈会上强调,城镇化建设不能再走“先污染后治理”老路,要依法加强城镇环境与资源保护工作,把城镇化建设和城镇环境与资源保护纳入法制化轨道。 邹家华说,目前东部地区有些地方的环境质量不但没有改善,甚至仍在恶化,相当多的城市水、气、声、土壤环境污染还比较严重,农村环境质量也在下降,部分地方生态破坏的程度还在加剧。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已经成为东部地区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 邹家华指出,要尊重客观规律,探索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  相似文献   

20.
工业占据我国最大的化石能源终端消耗,评价中国工业化石能源效率对于提高我国工业化石能源效率和实现节能减排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运用包含非期望产出的超效率SBM模型评价中国3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和三大区域(东部、中部、西部)2006—2011年间的工业化石能源效率,运用Tobit回归模型分析工业化石能源效率的影响因素,并给出各区域节能减排潜力.研究结果表明:北京、天津、上海等地区每年的工业化石能源效率指数均远远领先于其他省份;东部区域效率值以明显的优势高于中部和西部区域;西部区域的效率值比较平稳;中部区域内部各地区效率值比东部和西部区域集中.Tobit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地区GDP、经济结构、外商直接投资、工业新增固定投资和地理位置位于东部对地区工业化石能源效率有积极影响;产业结构和地理位置位于中部对地区工业化石能源效率有消极影响;地区人均GDP对地区工业化石能源效率没有显著性影响.东部地区油品和天然气节能潜力较大,中部地区煤炭节能潜力较大,西部地区煤炭和天然气节能潜力较大;中部和东部地区是工业CO2减排的重点.基于以上研究本文给出了3点建议提升工业能源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