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以淮安市洪泽工业园区为研究对象,在区域环境影响评价中引入土地利用生态适宜度评价的方法,建立工业园区生态适宜度评价指标体系,并借助GIS技术将数值计算和图形叠置有机结合,实现了对工业园区土地利用进行生态适宜度评价的定量化研究方法,为工业园区的合理规划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2.
以江苏省宿迁市城市总体规划为研究对象,在中心城区的用地布局和功能组团设置中引入土地利用生态适宜度评价的方法,建立中心城区生态适宜度评价指标体系,并借助GIS技术将数值计算和图形叠置有机结合,实现对中心城区布局进行生态适宜度评价的定量化研究方法,为中心城区的城市总体规划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3.
魏有权  杨丽琴 《环境工程》2011,29(3):124-127
以某大型工业开发区为研究对象,在生态调查的基础上建立三级生态适宜度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多因子组合对土地利用进行评价,并借助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将评价结果和图形叠置,实现了工业开发区土地利用生态适宜度评价的定量化,为工业开发区的环境保护规划和环境影响评价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4.
本文结合曹山农业示范区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将土地利用生态适宜度评价方法应用于农业示范区环境影响评价,以曹山农业示范区为研究区域,建立农业用地、观光农业建设用地生态适宜度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模型,并采用GIS技术,进行综合的定量分析,为农业示范区的规划和管理提供准确、可靠的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5.
生态适宜度评价在工业园区规划环评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川 《环境科学与管理》2009,34(8):180-182,71
从工业生态学的原理出发,结合规划环评的特点,以工业园区为研究对象,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中引入土地利用生态适宜度的评价方法,在将多个土地利用生态适宜度评价引入工业因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实践基础上,建立了既能满足环境管理的要求,又具有可操作性的三级土地利用生态适宜度评价指标体系,包括环境空气、声环境等9项自然生态指标和集中供热、污水处理厂等9项人文生态指标,实现了对工业园区土地利用生态适宜度的定量评价,为工业园区的合理规划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6.
本文是从城市生态学的角度,对土地利用的生态适宜度进行分析,并将自然与社会这两大生态系统相结合,从基本理论上探究土地利用生态适宜度的评价方式。简单介绍什么是生态适宜度指标体系,以及生态适宜度目前被广泛应用的情况。  相似文献   

7.
建立了应用于上海市城镇区域开发建设环境影响评价的生态适宜度分析指标体系,并以上海市2个城镇作为评价对象进行实例验证分析,结果表明与实际情况基本相符。  相似文献   

8.
柯维敏 《环境》2006,(9):92-93
本文对生态适宜度评价一般工作方法和各方法的特点做了初步研究,并以广州某工业区为例介绍了因子加权评分法的实际应用,其中重点就因子选取、分级和权重判别等具体工作进行了分析探讨,并提出绘制综合评价图来指导区域的规划布局。  相似文献   

9.
开发区扩区或与行政区合并是近年来开发区二次创业的发展趋势,有必要对并区前后的土地利用和产业布局合理性进行评估。应用层次分析法和专家打分法分析了大连金州新区并区前后的生态适宜度。结果表明:原金州区的工业区和居住区在合并前后生态适宜度得分从63.75分和60.25分上升到82.75分和85.75分;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业区和居住区从82.75分和77分上升到82.75分和85.75分。均从不适宜、适宜上升到很适宜。  相似文献   

10.
基于GIS的营口港总体规划生态环境影响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是目前战略环境评价(SEA)研究中最活跃的领域.港口总体规划属于交通运输规划的范畴,涉及多种生态环境要素,对其实施后的生态环境效应进行分析和评价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以营口港总体规划对大气和水环境影响及其对近海海域生态敏感区的影响为例,采用遥感(RS)与地理信息系统(GIS)相结合的技术,建立与评价相关的基于GIS的基础数据平台,运用GIS的空间分析功能对港区规划的生态环境影响进行分析和评估.实例研究表明,营口港规划实施将对陆域生态环境产生一定影响,对于海域生态敏感区的影响则较小.   相似文献   

11.
建设用地生态适宜性分析在规划环评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选取工程地质及重要生态敏感点等多项评价因子,从国家(及地方和行业)规定的标准、背景和本底标准、类比标准以及科学研究已判定的生态效应等方面讨论了评价标准的建立过程。采用多边形法,以所有评价因子的图层叠加后形成的最小图斑作为评价单元,避免了网格法中规则网格的划分不易完全与土地的均质条件及各影响因素的实际分布相符合的缺点。利用层次分析法求得的因子权重对每个单元用于建设用地的生态适宜性进行综合评价。以北京市顺义区为例,将建设用地生态适宜性分析结果与区域建设用地规划作对比分析,从生态环境保护的角度评价其规划布局的合理性。结果表明:基于上述评价标准的生态适宜性分析能够很好地应用于规划环境影响评价(SEA)。  相似文献   

12.
城镇用地生态适宜性评价有助于引导城镇用地合理扩展。针对传统评价方法的不足及生态适宜性的模糊性,提出基于局部惩罚型变权的空间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并选择7项生态适宜性影响因素,在GIS软件的支持下对江苏省太仓市城镇用地的生态适宜性进行综合评判。结果显示,变权模型可灵活而合理地处理各评价单元各因素的权重值;研究区内适宜、基本适宜、较不适宜和不适宜于城镇扩展的土地分别占土地面积的25.89%、8.35%、37.43%和28.33%,其生态敏感性评价结果及其空间分布与实际相符,通过生态敏感性综合分值的比较可为城镇用地扩展区位选择提供依据。研究表明,基于变权的空间模糊综合评价凸显了"瓶颈"因素的否决作用,更能精确、合理地反映城镇用地扩展的生态适宜性状况。  相似文献   

13.
刘海  魏伟  宋阳  潘杨  黄健敏 《环境科学》2023,44(6):3531-3543
以皖江经济带耕地为研究区对象,采集了水稻和小麦及其根系土样品338组,测定了5种重金属含量(As、 Cd、 Cr、 Hg和Pb),采用地累积指数法和综合污染指数法评价了土壤-农作物污染特征,进行摄入农作物重金属对人体健康风险进行评估,并基于物种敏感分布模型(SSD)反演了区域耕地土壤环境基准值.结果表明,研究区水稻和小麦土壤受到不同程度重金属(As、 Cd、 Cr、 Hg和Pb)污染,其中Cd为水稻首要污染因子,超标率在13.33%,Cr为小麦的主要超标因子,超标率达11.32%;地累积指数显示水稻Cd污染比例达80.7%,小麦Cd污染率为35.85%.与土壤重金属高污染水平相反,仅有17.19%和7.55%的水稻和小麦中Cd超过国家食品安全限量标准,重金属Cd的累积能力为水稻>小麦.健康风险评价表明重金属对研究区成人和儿童具有较高的非致癌风险和不可接受的致癌风险,水稻摄入的致癌风险高于小麦,儿童的健康风险均高于成人.SSD反演得出研究区水稻田土壤的As、 Cd、 Cr、 Hg和Pb基准值HC5为6.24、 0.13、 258.27、 0.12和53.61m...  相似文献   

14.
从产业布局的生态适宜性研究进展入手,提出产业布局的生态适宜性评价应该以产业布局的影响因素分析为基础,以产业布局对经济发展、资源消耗、污染排放的影响程度分析为重点。在此基础上构建了涵盖5个层次的产业布局生态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并以铁岭市为例评价了该市的产业布局水生态适宜性。分析表明:调兵山市、开原市、铁岭县在铁岭市各区、市、县中产业布局的水生态适宜性相对较高,影响铁岭市产业布局水生态适宜性水平的主要因子包括资源环境效应因子和经济效应因子。从优化产业结构,协调产业布局与水资源、水环境关系等方面提出了铁岭市产业布局优化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以某开发区为例,结合规划的产业结构、经济发展规模、用地布局等,采用类比分析法和数学模式法,预测规划的土壤环境影响,并提出污染减缓措施。  相似文献   

16.
以往开发区区域环评编制对象主要是新建开发区,较少涉及工业用地开发强度几近饱和的老开发区。本文以江苏常州钟楼经济开发区中新闸工业园区的区域环评为例,围绕“优化、调整、再优化”的思路,阐述了此类开发区环评编制的评价要点及方法,以及开发区环评编制过程中如何与规划调整的反馈互动的机制,系统地提出了老工业区环境评价的技术体系,为此类经济开发区的合理规划提供了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17.
目前风景区旅游开发项目日益增多,旅游开发活动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不容忽视。RS-GIS应用于生态环境评价,不仅可以将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而且对空间数据分析具有高效、快捷、准确的功能,为生态环境影响定量化评价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文章就遥感-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在湖北某风景区旅游开发项目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应用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8.
首次提出了产业生态环境影响分级及评分体系,构建了产业结构综合生态环境影响指数(CIISEE),分析了东莞产业结构的生态环境效应及其演变。研究发现:1978~2007年间,东莞三次产业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形成了以第二产业为主导的产业格局,工业结构经历了从以轻工业为主向以重工业为主的转变;此年间,CIISEE指数总体呈上升态势。该研究实证了CIISEE指数对环境效应的指示性,说明东莞产业结构对其生态环境产生了越来越明显负面效应。该文结合新兴工业地区的一般规律,分析探讨了东莞产业结构演变与环境效应的内在关联,并提出了东莞产业结构生态化调整的建议和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