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重气连续泄漏扩散的盐水模拟实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颂  董华  张启波  薛梅  曹烨 《环境化学》2007,26(5):666-670
根据相似理论,分析了用盐水模拟方法研究意外泄漏的重气在大气中扩散过程的可行性,通过假设重气为不可压缩气体以及在均匀温度场中扩散等条件,推导出模拟实验的准则数.采用缩比模型的盐水模拟实验,对重气在大气中的扩散速度及浓度变化进行了分析,证实了重气扩散过程中的重力沉降、密度分层以及近源区分叉等现象.实验表明,在满足主导准则数相等的条件下,盐水在清水中的扩散可以较好地再现重气在大气中的扩散特征.  相似文献   

2.
扩散管差分法测定大气中氨和颗粒物铵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济  赵倩雪 《环境化学》1998,17(4):326-331
本文用扩散管差分法和多种叠层滤膜法大气中颗的铵盐和气态氨,扩散管关分法可以有铲分离测量颗粒物铵盐和气态氨,避免了采样时惰性上颗粒物硝酸铵分解的人为影响。  相似文献   

3.
氧气是影响油藏内源微生物生长代谢及驱油效果的关键因素.通过理论计算得出微生物生长代谢过程中对氧气的需要量,设计不同配气比实验,利用测定氧化还原电位的方法分析配气量对微生物生长代谢变化过程的影响,通过分子生物学高通量测序方法解析不同配气条件下微生物群落结构特征.结果表明不同液气比条件下微生物群落结构组成存在差异,但随着培养时间的增加(30 d),氧气逐渐消耗,微生物群落趋向一致,微生物群落中主要存在6种驱油功能菌,其比例占到了所有种群的70%以上.物模驱油实验得出液气比为1:5时不同种类的微生物能形成彼此相互稳定的微生物群落构成,驱替效率最高11.08%.本研究明确了微生物驱油过程中适合的氧气配比,可为微生物驱油现场实施配气工艺参数的确定提供理论和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4.
环形扩散管和滤膜联用采集和测定大气中气固相物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黎源倩 Hrr.  RM 《环境化学》1992,11(1):12-18
建立了环形扩散管(annular diffusion denuder)和滤膜连用的采样装器。采用涂渍1%碳酸钠甲醇水溶液和5%亚磷酸甲醇溶液的两段环形扩散管串联分别收集气态HNO_3,HCl,SO_2和NH_3、空气经扩散管后,继而抽入滤膜采样头,用Teflon滤膜采集颗粒物,Nylon滤膜收集由Teflon滤膜上颗粒物挥发产生的气态HNO_3和HCl。样品提取后,用离子色谱法测定SO_4~(2-),NO_3~-和Cl~-;采用流动注射荧光法测定NH_4~+。当采样流速为10L/min,采样24h,环形扩散管对气态硝酸、氯化氢和二氧化硫的检出限(3σ)为0.04—0.09μg/m~3,对氨的检出限为0.12μg/m~3。实验结果表明本法适用于大气和室内空气的采样和测定。  相似文献   

5.
建立了环形扩散管采集环境空气中气态多环芳烃的方法,采用平行实验分别比较了不同涂渍介质和不同吸附树脂对采样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利用正己烷作为涂渍介质、以XAD-2吸附树脂作为吸附剂涂渍的环形扩散管在二级串联使用的情况下,目标化合物的采样效率在92.21%-99.14%之间,采样效率的相对标准偏差在0.18%-2.2%之间,采样效率高且稳定,可满足不同环境下采样的要求.在采样体积为13.7m3的情况下,多环芳烃的检出限为2.06ng·m-3.利用该方法对北京市城区环境空气中气态多环芳烃的浓度进行了测定,春季和夏季气态多环芳烃的总浓度在498.29-1054.66ng·m-3之间,其中二环和三环的芳烃占优势,有一定量的四环芳烃,但高环数芳烃基本无检出.  相似文献   

6.
松嫩平原盐碱土水分扩散率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盐碱地土壤水盐运动的定量描述是控制区域土壤次生盐碱化的基础,其中的土壤水分扩散率是研究土壤水盐运动的重要参数之一。文章通过非稳定流水平土柱法对实验区扰动的盐碱地土壤水分扩散率进行了测定,并将实验结果拟合为经验公式,然后将测定的土壤水分扩散率应用于水平入渗方程,用数值计算软件Mathcad6.0对土柱水分水平入渗进行了数值模拟,将实测结果和方程模拟的土壤水分分布状况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本研究得出的土壤水分扩散率的经验方程误差较小。最后讨论了影响土壤水分扩散的土壤质地因素及土壤水分扩散率和含水率之间的单值函数关系。  相似文献   

7.
采用气体扩散电极降解酸性红B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Pt/C气体扩散电极(GDE)为阴极,对酸性红B溶液进行单室电解和双室电解.单室电解中,以GDE为阴极,效果远优于石墨阴极,H2O2生成量为石墨阴极的10倍,在pH=1时,具有最好的处理效果,电解40min,脱色率为78.3%.通过分室电解,对酸性红B的降解机理进行了分析,阳极区为阳极的直接氧化,受pH值、Fe2 和O2的影响较小;气体扩散阴极为通过还原O2生成H2O2,然后分解为羟基自由基,氧化有机物,受pH值,Fe2 ,O2的影响较大.当pH=3,Fe2 浓度为50mmol·l-1,空气流量为180L·h-1时,电解80min,阴极区的脱色率为94.2%,COD去除率为66.8%,而阳极区的脱色率为73.3%,COD去除率为56.2%,电流在阳极区和阴极区的利用效率加起来计算的“表观电流效率”达到145.3%.  相似文献   

8.
鼎湖山锥栗种子扩散过程中死亡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锥栗(Castanopsischinensis)种子扩散过程中死亡的主要因素。实验分为无处理组、鸟类取食组、排除鸟类取食组、排除哺乳动物组和种子袋法。结果表明,扩散前种子主要受栗实象甲(Curculiodavidi)取食和病原体感染,其取食率在鼎湖山3种林型之间显示了较大差异。排除实验的研究表明,锥栗种子在扩散后承受啮齿类、鸟类等动物取食和病原体感染致死的巨大压力,其中无覆盖处理实验组的种子取食平均比例高达93.3%,鸟类对种子取食率约为80%,排除鸟类实验组中的种子平均取食率为92.4%,非哺乳动物对种子的取食在3个林型有差异,但不是显著性的。因此,巨大的种子死亡或丧失是锥栗自然更新率非常低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采用低分子量聚丙烯酸钠作为敏感试剂,通过旋转涂胶法固定在钾离子交换玻璃光波导表面做成纳米级的薄膜,研制了低分子量聚丙烯酸钠薄膜/K+离子交换玻璃光波导气敏元件.将该气敏元件固定在光波导气体检测系统中,对挥发性有机物蒸气进行检测.结果表明,室温下该气敏元件对苯乙烯蒸气具有较高的选择性响应,响应和恢复速度快(分别为6 s和...  相似文献   

10.
唐诗卉  姚文清  谭瑞琴 《环境化学》2019,38(7):1656-1665
三维网络结构磷酸铋/石墨烯复合气凝胶(BiPO_4/GA)可用于有机污染物的吸附富集和原位光催化协同净化.本文采用SEM、FTIR、XRD和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UV-Vis DRS)系统表征了氧化石墨烯(GO)及其氧化程度对BiPO_4/GA复合材料的形貌、结构、光吸收和光催化性能的影响.氧化程度较高的GO呈棕色,易与BiPO_4形成气凝胶,且BiPO_4纳米棒均匀分散在石墨烯层上.而氧化程度较低的GO颜色较深,合成的BiPO_4/GA复合材料难以保持气凝胶形状.高氧化程度BiPO_4/GA复合材料对苯酚和亚甲基蓝(MB)的降解率分别约为低氧化程度BiPO_4/GA的1.88倍和2.34倍.研究结果表明,通过提高复合材料制备原料GO的氧化程度,可以显著提高BiPO_4/GA气凝胶的光催化活性.光催化机理为BiPO_4/GA气凝胶表面吸附富集有机污染物,光生电子从BiPO_4转移到石墨烯层,并通过催化剂上产生的空穴及超氧自由基(·O_2~-)进行有机物的有效氧化降解.  相似文献   

11.
马怡载  王晓慧 《环境化学》1998,17(4):393-398
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混合改进剂(锆+酒石酸),能有效消除高氯酸、硝酸以及各种基体的干扰,比较了各原子化温度时理论和实验特征量,使解热石墨管可可能用于石墨炉原子吸收法测定各种环境样品中的锡,准确度和精度优于8%。  相似文献   

12.
张磊  刘耀炜  包创  高小其  苏琴  方震 《环境化学》2019,38(4):777-783
断层土壤气是揭示断层性质和构造活动的重要地球化学手段,亦是研究断裂带释放气体对环境影响的重要观测途径.本文通过安宁河断裂带冕宁地区春季、夏季和秋季的三期断层土壤气观测,获取了Rn、CO_2和Hg的浓度和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安宁河断裂带冕宁地区地下气体Rn、CO_2和Hg释放具有不均匀性,土壤气测线从西至东主要有3个土壤气体异常区段,可能揭示出安宁河断裂带上的3组主要破碎带位置.不同季节下,土壤气CO_2和Hg浓度具有差异性,与温度和降雨有一定关系,显示出CO_2和Hg浓度的季节效应.在土壤气Rn、CO_2和Hg浓度较高的区域,居民生活应采取相应防护措施.本文结果为分析断裂带释放气体特征及对环境和生活的影响提供了地球化学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3.
本文利用顶空自动进样器与气象色谱/质谱仪,对土壤中的36种挥发性有机物进行了测定.实验结果表明,本方法具有很好的准确度、精密度和检出限,校准曲线线性相关性均在0.995以上.利用此方法可以充分满足土壤和沉积物中挥发性有机物的测定要求.  相似文献   

14.
有机物生物降解极限浓度的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讨论了有关有机物生物降解极限浓度(Smin)的定义,介绍了热力学测定方法、动力学测定方法和扩散测定方法等3种测定极限浓度的方法。正确测定有机物生物降解极限浓度对开发微量有机物生物高度净化新技术,寻求提高现有生物处理技术净化效果的途径,污染环境的修复等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硼配施多种微量元素对桉树生长的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广东省雷州半岛桉树人工林出现缺素生理病的现象,进行了桉树施硼及配施其它微量元素的田间试验,旨为桉树人工林持续发展提供依据。试验结果表明:(1)单施硼对刚果12号桉W5(Eucalyptus ABL12W5)和尾叶桉U6(Eucalyptus urophyllas U6)均有明显效果,但前者施硼的效果好于后者;(2)硼与铜、锌、铁、锰、钼等配施效果明显好于单施硼,但桉树不同树种对微量元素营养有一定的选择性;硼与铜、锌、铁、锰等配施可使刚果12W5大幅增产,而硼与钼配施对尾叶桉U6生长效应显著;(3)缺硼是诱发雷州半岛桉树缺素生理病的重要原因,施用硼可有效消除雷州半岛桉树垂稍病。  相似文献   

16.
为全面多层次了解污染场地有机物污染特征,本研究选取生产过农药和涂料产品的某复合污染场地为研究对象,分析该场地不同区域环境空气、土壤气以及土壤等3种介质中有机物污染特征,比较了不同区域不同介质中有机物的存在差异,同时对不同深度土壤及土壤气进行了污染特征分析.结果表明,场地有机物成分复杂,环境空气、土壤气和土壤的3种介质中共检出354种物质,土壤中检出物质数量多达177种,环境空气90种物质,土壤气共检出153种物质.从物质种类组成来看,主要为苯系物、含氧有机物、烷烯烃以及含卤有机物(主要是含氯有机物);该场地环境空气存在较为严重的挥发性有机物污染,场地不同区域环境空气TVOCs浓度高于国内主要城市城区和部分工业区检测值,涂料环境1#VOCs污染最严重,苯系物和含氧有机物是主要的浓度组成物质,多来自于涂料和农药生产中使用的有机溶剂.不同区域不同深度土层土壤气中挥发性有机物污染程度不同,就不同区域而言,原农药区浓度最高(19.27 mg·m-3),涂料区1#浓度最低(13.41 mg·m-3);不同土层土壤气VOCs污染程度不同,涂料区两个区域2 ...  相似文献   

17.
污染场地中挥发性有机物(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 VOCs)的精准风险评估是开展后续修复工作的重要依据。鉴于VOCs易挥发的特性,呼吸吸入气态污染物是可能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的最主要的暴露途径。目前常用基于实测土壤中VOCs浓度或基于实测土壤气中VOCs浓度的模型来计算呼吸吸入暴露途径下的健康风险。本文在分析污染场地土壤和土壤气2种不同介质中VOCs分布特点的基础上,总结了国内外常用的健康风险评估模型及应用情况,分析了可能对模型预测结果产生影响的因素,尤其是假设条件和模型输入参数。最后,本文建议加强土壤气中VOCs的调查与评估研究工作,同时加强实地调查、多渠道获取模型参数以建立本土化数据库并进行参数的精细化划分,以降低模型的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18.
《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11,(1):F0004-F0004
动态恶臭测定仪采用动态稀释技术并结合国家标准恶臭测定方法,是集成创新的新一代恶臭测定仪器。动态稀释过程通过文丘里管负压混合机理,经由高速旋转混流室作用,实现快速动态配气。  相似文献   

19.
气凝胶是一种多孔纳米级固体材料,具有高孔隙率、低密度、高比表面积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催化、隔热保温、隔音材料以及探测高能粒子等领域。本文简要综述了气凝胶的分类、性质、制备及应用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对气凝胶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20.
大气CO2、CH4、CO高精度观测混合标气配制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精度、高准确度的大气CO2、CH4、CO浓度观测需使用以干洁大气为底气的标气.标气中水汽含量及CO2的δ13C对基于光学原理的观测系统有不可忽视的影响.本研究利用自组装的混合标气配制系统,以环境大气为底气,并通过添加高浓度气体或利用吸附剂吸附,调节目标物种浓度.CO2和CO吸附效率分别达99.7%和99.8%,标气水汽含量小于3.7×10-6(物质的量分数,下同),可配制不同浓度范围的CO2、CH4、CO混合标气.在青海瓦里关全球大气本底站配制环境大气浓度范围的标气,CO2、CH4、CO实际配制浓度同目标浓度的偏差小于10×10-6、30×10-9、30×10-9,CO2中δ13C同实际大气接近.本方法配制的标气已应用于我国本底站大气CO2、CH4、CO高精度观测,符合世界气象组织/全球大气观测(WMO/GAW)质量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