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在干涸的罗布泊西北角上,有一个名曰楼兰的古城遗址。在汉魏时期楼兰是西域屈指可数的文明都市,它位于当时孔雀河三角洲的下部,濒临水映蓝天的罗布泊,故楼兰亦有“海头”之名。在大约两千年前,楼兰是在森林密布、水  相似文献   

2.
古楼兰之谜     
智博 《环境教育》2006,(5):72-74
楼兰在哪里?楼兰古城遗址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今天中国的新疆巴音郭楞蒙古族自治州若羌县北境,西南距若羌县220公里,东距罗布泊西岸28公里,北距孔雀河故道南岸16公里,这座古城坐落在东经89°55'22',北纬40°29'55',整个遗址散布在罗布泊西岸的雅丹地形之中。谁发现了楼兰?楼兰王国最早的发现者是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1900年3月初,赫定探险队沿着干枯的孔雀河床来到罗布荒原,在穿越一处沙漠时才发现他们的铁铲不慎遗失在昨晚的宿营地中。赫定只得让他的助手回去寻找。助手很快找回铁铲甚至还捡回几件木雕残片。赫定见到残片异常…  相似文献   

3.
看到热合曼,你会感觉他已经和戈壁、石窟融为一体。虽然通汉语,但他从不会主动说话,或是四处走走巡视,或是蹲在地上看着远方。你问他的话,他会以最简短的语句作答,然后又是沉默。“现在的生活怎么样?”“还可以,我转正了,工资也涨了。虽然老没信号,可这手机能让我同外界联系。”他晃着手中的“新式武器”——手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除了偶尔前来探访的学者和游客,热合曼成了这片文明遗迹中惟一的“文明”。克孜尔尕哈石窟群开凿于公元四世纪至八世纪,位于新疆库车县西北12公里的戈壁丘陵上,因附近著名的尕哈烽火台而得名,是我国现存最早…  相似文献   

4.
西虎 《环境教育》2010,(3):19-21
广袤的湖床上铺满犹如白箩卜丝样的盐碱,车轮碾过留下两道清晰的车辙,一两只水鸟在最后的一汪咸水上空迎风盘旋,发出凄楚的鸣叫;一只向东奔逃的老鼠的动态遗骸永远定格在了白霜状的盐碱下面,它似乎已知厄运将临仍渴望逃出这死亡之海;湖风掠过卷起阵阵细沙盐沫泛着淡淡的盐碱腥味,联想起那尊最后的台特玛(打鱼狩猎为生的罗布泊人)老人面东迎风而立的雕像,难道他也担心会像那只老鼠的命运而出走他乡?  相似文献   

5.
他,一位清瘦颀长,坚韧温厚的普通老人,却做出了惊人之举;他,曾经因患癌症被“宣判”至多活5年,却奇迹般的至今依然健康;他,22年如一日,担当湖南岳阳几十所学校的校外辅导员,已对三十余万人进行了环境教育。记者拨通电话时,感觉忙了一天的老人的声音有些衰弱,也许是太累的缘故。但一听说是关于环保的采访时,他突然来了精神,也有了爽朗的笑声。“我们要搞一个保护湿地的大型培训班,这几天都在忙这事呢。”  相似文献   

6.
正地球,这位人类的母亲,生命的摇篮,是那么和蔼可亲,美丽壮观。但是近年来,人们对绿洲的不重视,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我们生存的地球犹如一位生命垂危的老人,奄奄一息……地球拥有的宝贵自然资源难道是无限的吗?人们不节制地污染水资源,砍伐树木,大地就不会干枯吗?黄河断流、罗布泊干涸,一些大江大河被污染,森林乱砍滥发……这一切的一切,都是由人类造成的。科  相似文献   

7.
一、北冰洋上的一个烟头中国首次北极科学考察队的导游是位美国人。我和他首次打交道是在纽约的华尔街,就他提出的导游劳务报价进行谈判。他很刁钻.整整谈了一天。因为他知道,我们一行26人已经到了美国,耽误不起,所以态度极强硬。到底是我们做了很大的让步才达成了协议。另外,地对中国队也不友好,在北极冰面上,每当我们这个由4个国家的游客组成的探险队有劳务的时候,他都毫不客气地指派中国的科学家们去做,什么搭帐篷啦、化冰雪啦,乃至帮助推狗拉雪橇过冰经这类本是他的活计,而且稍不随他的心意,他就会大声喝斥以至谩骂。终于…  相似文献   

8.
呵护生命     
参加一个聚会,遇到一个充满活力的老人。朋友对我说,那老人今年80岁了。我很吃惊,他怎么看上去只有60多岁?我不能相信一个八旬老人会显得如此年轻。在会上,他很健谈,思路十分清晰,而且幽默。  相似文献   

9.
一个人     
故人 《绿叶》2006,(11)
一个人挖下一个坑不深不浅刚好埋下自己的身子一个人提来一桶水不多不少正好等于一生的眼泪一个得了癌症的人他要在春天栽下一棵树他要用水肥喂绿一群人活下去的信心一个人走了可他栽的树活了下来他缓慢的脚步活了下来一个人就这么走了一棵树却从此茂盛起来暖风一吹给人世说一些蓬蓬勃勃的话一个人@故人  相似文献   

10.
楼兰的忧郁     
三千多年前的楼兰,曾有环境学专家向国王建议对砍树者实行"罚马"、"罚牝牛"的措施。当国王将此建议晓谕臣民时,一切都已晚了,沙漠、狂风、干渴已开始疯狂地吞噬楼兰。楼兰人来不及种树了。我们完全可以想象,曾经"马蹄哒哒,驼铃声声,商贾使节络绎不绝"、处在古丝绸之路上的楼兰城的富裕和繁华;我们同样也可以想象,当沙暴卷来并湮埋这座城市时,无处逃生的楼兰人的惊恐与绝望。  相似文献   

11.
在山东临沭县第一中学的一个大展厅里,琳琅满目地摆放着金雕、白天鹅、猴面鹰等国家各类珍稀鸟类标本,无偿供人们参观学习。这些形态纷呈、栩栩如生的鸟标本制作者是一个叫阎明洁的退休老人,他不顾年老体衰,经常来这里义务为参观者讲解各种鸟类知识和鸟与  相似文献   

12.
石田善一     
石田善一是一位日本老人,八十二岁。脸平且有些扁,眼神儿不怎么好,看别处时似在看你,看你时似在看别处。还好,他鼻梁上架着的那副若明若暗的眼镜,把这一切遮挡了。他的右腿不怎么灵便,走路一跛一跛的,每走一步都要付出一定的代价。石田善一家住日本大阪,专事造园土木设计施工,进项有限,挣的都是辛苦钱,不铺张不奢华,日子过得还算殷实。  相似文献   

13.
当今世界人们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是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任何一种物种的消亡都是对我们这个世界的一种巨大损失.为保护世界极旱荒漠区的新疆罗布泊野骆驼,在国家环保总局的支持和全球环境基金会、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野骆驼保护基金会等国际组织的资助下,新疆政府成立了罗布泊自然保护区.但是由于人为活动因素和大气候环境的变化,该区域生存的野骆驼等野生动物栖息地环境也发生了不利的变化,为了改善野骆驼的饮水和觅食环境,保护区采取了打井等多种管理措施.对保护区目前野骆驼生存环境的变化进行剖析,并介绍生态恢复措施等.  相似文献   

14.
张俊 《环境教育》2007,(10):66-67
这是一位普通的北京老人,文化程度不太高,生活条件不算好,但却长年操着环保的心。他没有说什么豪言壮语,也没有做出什么大事迹,但他说出的质朴的话,表露出的直白的忧心,成为关心环保的普通大众的一个代表与缩影——  相似文献   

15.
野骆驼是世界上唯一存在的骆驼科真驼属野生种,属世界极度濒危物种,历史上广泛分布在中亚干旱荒漠区,数量曾达到10,000峰以上,但到上世纪末,由于人类活动加剧,野骆驼数量和分布面积都急剧减少。1997年前后,分布在罗布泊地区的野骆驼数量仅为340~420峰。2010-2013年,在新疆罗布泊野骆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设定了14条样线,每年的04-06月沿样线对野骆驼数量进行野外调查,记录样线两侧3 000 m以内观察到的野骆驼个体数量、群体大小、成年与幼年驼。根据四月的观测结果,罗布泊野骆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分布的野骆驼数量为638±251峰,平均种群密度为0.068±0.025峰/km~2。大于10峰野骆驼群的种群结构2010-2013年的野骆驼成幼驼比3.0:1,略低于2003~2005年的3.6:1,由此可见,近些年野骆驼种群结构趋合理,保护区野骆驼数量有所增加。  相似文献   

16.
罗布泊野骆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当今世界残存纯血统野骆驼种群主要分布区域,也是野骆驼模式标本产地。随着自然生态环境变化,特别是受人类活动影响,野骆驼分布区域及数量、生境质量都随之发生了变化。本文分析了野骆驼变化因素影响,提出较合理的野骆驼保护对策,对进一步掌握罗布泊野骆驼活动区域、生活规律,以及改善野骆驼生存环境,实现野骆驼种群数量持续增长,由濒危物种降至易危物种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7.
尽管没有一个人愿意看到 最后一片叶子从枝头坠落 可一弓支繁叶茂的情景正在时光里渐渐隐匿了 人又寸于痛苦的回忆总是趋于忘记 人只有当回忆中的不幸赤裸和也再立心头时 才懂得后悔的无奈 然后一又一次狼狈地饱尝失去后的苦痛 你难道不知道? 自己手中的斧头比征服者的长矛更可怕 你难道不知道? 它能将土攘驱赶入海 将流沙引至身旁 你难道不知道? 曾经繁荣一时的亚伯拉罕的港口城市乌尔 它早已陷落远离海岸线的深深海港里 你难遗不知道? 著名的楼兰古国 也早已被刁仓理在历史的文字中 你难道不知道? 大唐时代的尼推 因丧失了森林和河流而停…  相似文献   

18.
在北京市东城区史家胡同的一个大杂院里,住着这样一位老人,他30余年来坚持剪报300多本,内容涉及社会、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从2001年开始,老人对有关环保的新闻产生了越发  相似文献   

19.
<正>野骆驼、普氏野马、蒙古野驴,一个个比大熊猫都珍稀的濒危动物,在他的镜头里散发出最真实自然的美。他曾8次进入"死亡之海"罗布泊无人区、7次登上海拔4500米的阿尔金山国家自然保护区、60余次奔赴准噶尔盆地东峰的卡拉麦里山无人区,经历多次"生死时刻",只为拍摄最真实的野生动物,呼吁人们保护这些神秘的精灵。寻找蒙古野驴荒漠险送命冯刚是上海人,中学时代就对摄影有着浓厚的兴趣,他曾经用废旧的铁罐组装放大设备,居然还真能用。22岁时他到新疆支边,后来在乌鲁木齐市第六中学做英语教师,但并没有放弃过摄影爱好。冯刚爱看央视的《动  相似文献   

20.
大树     
那棵树一直引领着那人。那是个老人。老人一直在走,朝着那树,步履颠踬,不够矫健地时疾时徐。树在他前头,他的眼前,守望着他家门前不远处的麦田,节风沐雨。长成沧桑岁月的样子。而他身后,则是秋。一大片、一大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