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城市化正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发展,它对生物多样性的不利影响是明显的,但彼此之间的矛盾也不是不能协调解决。现代化与自然共存、经济建设与生物多样性共存,是人类追求的目标。本文从城市化的发展趋势、城市的生境特点、城市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等方面,来探讨实现现代化与自然共存的途径。  相似文献   

2.
土地利用变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土地利用变化对生物多样性影响是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的重要因素.文章对土地利用变化对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影响方面的研究进行了总结分析,并提出了新的展望.土地利用变化对基因多样性的影响涉及了对物种生境的隔离、农牧业活动对物种改良和生境条件的改变方面,目前还主要集中在对少数物种繁殖过程方面影响的研究;土地利用变化对物种多样性影响包括对物种优势度和丰富度、种间关系、物种分布格局、物种入侵和灭绝方面的影响,目前对物种丰富性和多样性影响方面研究较多,对物种灭绝、物种入侵和种间关系影响方面的研究极少,且还限于大型动物和植物,对微生物和小型动植物研究却很少;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涉及了对生态系统结构组成及分布方面的影响.另外,目前缺少土地利用变化对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综合影响方面的研究,难以量化和预测土地利用变化对生物多样性影响效应.未来需要综合考虑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方面,系统开展土地利用变化对生物多样性影响的趋势和机制方面的研究,定量预测土地利用变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城市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城市化正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发展,它对生物多样性的不利影响是明显的,但彼此之间的矛盾也不是不能协调解决。现代化与自然共存、经济建设与生物多样性共存,是人类追求的目标。本文从城市化的发展趋势、城市的生境特点、城市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等方面,来探讨实现现代化与自然共存的途径。  相似文献   

4.
到1991年底,我国共建立各种类型自然保护区708个,总面积56066.6kha,约占国土面积的5.54%。本文从我国森林、草原、荒漠、内陆湿地和水域、海洋、海岸等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以及野生动、植物类型自然保护区的建设着手,全面分析了我国自然保护区建设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贡献和存在的不足。  相似文献   

5.
气候变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脆弱性和适应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气候变化对生物多样性影响及其适应直接关系着未来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气候变化对生物多样性影响、生物多样性在气候变化影响下的脆弱性、生物多样性适应气候变化方面进行了总结分析,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讨论,对今后研究提出了一些建议.过去的气候变化已使物种物候、分布和丰富度等改变,使一些物种灭绝、部分有害生物危害强度和频率增加,使一些生物入侵范围扩大、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改变等.未来的气候变化仍将使物种物候和行为、分布和丰富度等改变,使一些物种灭绝、使有害生物爆发频率和强度增加,并将可能使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发生改变等.生物多样性适应气候变化包括了自然适应和人为适应两个方面,自然适应体现在物种适应性进化、迁移、生态系统稳定性和弹性等,人为适应体现在种质基因保存、物种异地保护、自然保护区规划设计、生态系统适应性管理、生态恢复和气候灾害防御等.目前,生物多样性对气候变化影响的脆弱性、生物多样性自然适应和人为适应气候变化方面的研究都还不系统深入,需要加强生物多样性自然适应和人为适应气候变化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我国自然保护区建设及其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7.
本文介绍了青藏高原青海省境内部分珍稀生物的生存状态,以及保护区的建设对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作用。文章对青海省自然保护区的建设与发展提出了设想和措施。  相似文献   

8.
农业集约化引起的景观变化是导致农业景观生物多样性丧失的重要原因,为评估农业景观结构变化对物种多样性的影响,探索生物多样性未来的变化趋势,研究基于Meta分析(Meta-Analysis)构建我国农区不同土地利用强度的生物多样性数据库,收集了来自全国298个农业景观样地的15 042条物种记录。依据线性混合效应模型构建我国农区土地利用强度-生物多样性关系模型,并以浙江省为例,结合浙江省退耕还林、生态农业发展等土地利用政策和规划,基于Dyna-CLUE模型模拟不同情景下土地利用的空间分布,将土地利用空间分布模拟和土地利用强度-生物多样性关系模型结果输入Flus-Biodiversity模型,从而模拟典型农区生物多样性的空间分布格局,提出浙江省农田生物多样性保护目标优化方案。Meta分析显示,无论在景观尺度还是局部管理尺度上,随着农田土地利用强度的增加,生物多样性均呈显著下降趋势。情景模拟发现,在所有情景中生物多样性都呈下降趋势,其中生态保育情景下降幅度最小,将常规农田转换为生态农田时生物多样性有所提高。因此,为进一步保护多样性、提升生态系统服务、改善生态环境,一方面应尽量保护农田周围的自然和半自然生境,以减少土地利用改变对农业生物多样性的破坏;其次,适当增加农业景观中的半自然生境,如人工林等,构建合理的农业景观格局;第三,适度推动有机管理或生态管理,合理化减少化肥和农药的施用,有利于区域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第四,在保证耕地红线的前提下,应深入推进退耕还林政策,严格限制生态功能区的土地开发,同时注重生物多样性完整性损失严重区域的保护。  相似文献   

9.
山东省自然保护区建设及生物多样性保护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述了山东省生物多样性现状及受危原因,讨论了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作用和存在的不足,对山东省自然保护区的发展及生物多样性保护对策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0.
黄河三角洲生物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黄河三角洲是我国东部最年轻的陆地,保存着中国暖温带地区最广阔、最完整、最年轻的湿地生态系统。鉴于已有的研究工作对黄河三角洲地区生物多样性通过黄河与周边地区的联系方面的研究相对薄弱,以现有研究工作为基础,以黄河的廊道作用为主线,并结合2003年9月和2004年10月两次实地地面植被调查,主要对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的植物区系组成状况进行统计分析,总结出黄河三角洲地区生物多样性状况、植物区系组成的特点及其与周边地区的相互关系。黄河三角洲地区生物多样性主要表现出如下特点:植被结构简单、覆盖度低、生态系统年轻性特点和湿地生态系统特点明显;植物种类少、常具有抗盐、抗旱特性;旱生、中旱生植物以及与内蒙古共有植物种类多,充分体现了黄河的生物廊道作用;主要保护动物种类多,生物多样性保护意义重大。这些特征既反映了黄河三角洲新生陆地的盐化生境特点,同时也深刻揭示了河流通道对区域生物多样性形成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道路建设对成都市热岛效应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胜兰 《生态环境》2014,(10):1622-1627
热岛效应是城市气候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土地利用方式及土地覆盖的改变,如城市化和道路建设是导致热岛现象的重要原因之一。然而目前针对道路属性(道路密度及类型)对城市热岛效应的影响研究还较缺乏。本研究运用2012年成都市不同时次(冬夏季)的遥感数据及城市道路交通专题图,运用3S技术探讨道路密度对城市热岛效应的影响以及不同类型道路对城市热岛效应的热贡献。研究表明:(1)成都市热岛效应明显,市区地表平均温度显著高于郊区且热岛强度呈现夏强(3~4℃)冬弱(2.5~3℃)、夜强昼弱的特征。日间城市热岛效应呈现多热中心的分布模式,但冬夏季热岛中心位置不同。夏季日间热中心位于城市的西南部和中东北部,最高可达32.66℃,而冬季日间城市的西南部地表温度较高且热中心主要分布于城市边界地区,地表温度超过16℃。无论冬夏,夜间城市热岛效应均呈现环状分布特征,即从城市边缘到中心,地表温度逐渐升高,夏季城乡地表温差高达4.37℃而冬季达到2.82℃。(2)成都市区道路呈现“圈层型+辐射型”分布模式,道路密度与道路的分布有关,城市南部及西南部的道路密度高于北部区域。(3)无论冬夏,道路密度与地表温度正相关,但两者相关性呈现昼弱夜强的特征,其中夜间相关系数达到0.5左右。对热效应贡献度指数、热单元权重指数、区域热单元权重指数3个指标的分析都表明无论冬夏、无论昼夜,市区分布面积最广的三级道路对城市热岛效应的热贡献最大,其热效应贡献度指数均在95%以上,其次是二级道路,各项热效应贡献度指数为45%~80%。本研究结果将有助于未来城市建设和道路规划,并为缓解城市热岛效应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2.
生态建筑及其绿色生态住区环境效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生态建筑的内涵出发,以国内外生态建筑实例为理论依据,绿色生态住区为对象性,阐述了绿色生态住区的开发与建设,应遵循生态设计理论和生态美学观念,符合可持续发展规律,并将绿色生态住区的构建视为生态建筑的观察平台,指出生态建筑的规划与设计必须考虑环境的生态、社会及其经济效益的统一。  相似文献   

13.
Effects of Road Fencing on Population Persistence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Abstract:  Roads affect animal populations in three adverse ways. They act as barriers to movement, enhance mortality due to collisions with vehicles, and reduce the amount and quality of habitat. Putting fences along roads removes the problem of road mortality but increases the barrier effect. We studied this trade-off through a stochastic, spatially explicit, individual-based model of population dynamics. We investigated the conditions under which fences reduce the impact of roads on population persistence. Our results showed that a fence may or may not reduce the effect of the road on population persistence, depending on the degree of road avoidance by the animal and the probability that an animal that enters the road is killed by a vehicle. Our model predicted a lower value of traffic mortality below which a fence was always harmful and an upper value of traffic mortality above which a fence was always beneficial. Between these two values the suitability of fences depended on the degree of road avoidance. Fences were more likely to be beneficial the lower the degree of road avoidance and the higher the probability of an animal being killed on the road. We recommend the use of fences when traffic is so high that animals almost never succeed in their attempts to cross the road or the population of the species of concern is declining and high traffic mortality is known to contribute to the decline. We discourage the use of fences when population size is stable or increasing or if the animals need access to resources on both sides of the road, unless fences are used in combination with wildlife crossing structures. In many cases, the use of fences may be beneficial as an interim measure until more permanent measures are implemented.  相似文献   

14.
道路绿化种植抗污染植物模式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在广州市广花公路黄石路段建立了 3个道路绿化抗污染模式进行研究 ,生长 2年后测定各模式对NOx、CO和TSP等大气污染物质的净化效果。结果表明 ,若植物种类相同、配置方式基本相似 ,则种植密度与净化效果密切相关 ,密度适宜能适当通风的林带的净化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5.
天津市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的战略思考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根据天津市“十五”计划纲要提出的“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建设生态城市”的要求,在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从天津的实际出发,本着与时俱进的精神,创造性地提出天津市生态城市建设两步走,把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作为生态城市建设的基础和初级阶段的战略构想,文章深入地阐述了天津市“创模”的必要性,迫切性和得大意义。根据国家的标准,客观地,实事求是地分析了天津“创模”的基本条件,存在的突出问题,努力方向。提出了天津“创模”的目标任务,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16.
北京城区道路雨水径流污染指标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42,自引:0,他引:42  
对北京城区路面雨水径流水质进行分析,了解主要污染指标之间存在的相关性,为道路雨水径流水质的检测、定量分析及制定有效的控制措施等提供依据。结果表明,COD和SS有很好的相关性,COD与TOC及与氨氮、TN、TP都具有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
公路交通噪声预测的神经网络模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多条国道、省道公路交通噪声的实测数据,建立了一个公路交通噪声预测的神经网络模型,能够同时预测公路交通噪声的等效连续声级、统计声级和标准偏差,预测值和实测值基本相符,该模型为公路交通噪声的预测、治理和控制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相似文献   

18.
城市道路交通可持续发展模式及其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首先在已建立的城市道路交通系统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提出了两种交通规划模式,即供需平衡模式和环保模式,然后讨论了基于这两种模式的规划方案的具体生成方法,最后,给出了各种发展模式自动评价系统的实现过程。  相似文献   

19.
中山市城市生态建设特色及其发展策略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论述了全国园林绿化先进城市中山市生态建设的特色,探讨该城市生态建设进一步发展的策略,为城市化调整发展的地区的生态建设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0.
建筑施工噪声污染现状与防治对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城区建筑施工噪声主要来源于建筑机构,其产生的噪声一般均超过国家施工临界噪声限值,影响周围居民正常生活和身体健康,为此,提出了相应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