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丁淑琴 《环境工程》2010,28(5):115-117
制氧机组均有各种类型的空压机、氧压机、氮压机以及透平膨胀机、气体输送管道等高噪声设备,声源多、声级高、分布面广,屏蔽效应复杂,对噪声源强的全面、准确分析以及针对性的隔声、消声、吸声等降噪措施,是治理制氧机组噪声的成功经验。  相似文献   

2.
介绍了一种用于银质筷子成形的轧压机设计,使用该设备成形银质筷子,可提高生产率,降低原材料消耗,且产品质量满足要求,该轧压机现已用于实际生产。  相似文献   

3.
1 事故经过1999年4月7日9时10分,独山子石化总厂乙烯厂空分车间正在运行的国产6M5.5—34.9/30—1型活塞式1#氧压机发出很大的异响,岗位操作工立即将听到的情况用电话向主控室报告。当时在氧压机代岗的副班长听到异响后立即奔向1#氧压机组准备做紧急停车处理。当赶到1#氧压机电机南侧时,该机组发生了爆炸,爆炸所产生的炽热气浪及冲击波将厂房内近三百块玻璃冲碎。副班长在氧压机电机南侧,右脸及右手背Ⅱ度烧伤。此时在主控室的车间安全员听到爆炸声,迅速赶到联合厂房事故现场,发现1#氧压机6只汽缸靠…  相似文献   

4.
一步有模、卧式、液压仿形封头旋压机的设计参数对它的工作性能和加工精度有很大影响,尤其是主轴部件的参数。本文通过对广泛应用的这种封头旋压机主轴轴端静刚度的分析,确定了主轴的最佳支承距l_0及l_0~m、最佳传动齿轮位置b_(1Q)。为主轴部件的设计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5.
钢渣具有水硬性,可磨细作为辅助性胶凝材料在水泥和混凝土中应用。但钢渣中含有难磨组分,粉磨的能耗一直居高不下。在传统的球磨机基础上,国内相继开发出技术指标更先进的球磨机+辊压机联合粉磨、辊压机终粉磨、立式磨和卧式辊磨技术。寻找一种能耗低、产量高的粉磨工艺是未来钢渣粉磨工艺技术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6.
从工艺操作、结构设计、生产管理等方面入手,分析了影响高压氧压机C/M-203稳定运行的4个主要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措施.  相似文献   

7.
设计了螺压机污泥脱水系统的工艺流程及设备组成,分析了各设备的结构原理和技术特点,对絮凝剂药液制备及投加装置、混合絮凝反应设备、净水供应设备、电控装置等设备进行配套设计。在辽化动力厂450号装置、中阳钢铁有限公司90万t焦化项目等企业的实际应用表明,螺压机污泥脱水系统具有高效、节能、环保、自动化程度高、可长期连续稳定运行等特点。  相似文献   

8.
为了提高氮素的经济效益,减少氮素产生的农业面源污染,通过农田氮肥施用试验,研究了在无施氮、传统施氮、优化施氮三种施氮方式处理下,马铃薯-鲜食玉米-鲜食玉米轮作农田收获期0~40cm土层中土壤无机氮含量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在三种施氮方式下,马铃薯-鲜食玉米-鲜食玉米轮作周期后,土壤无机氮以硝酸氮和铵态氮形式累积于表层0~40cm土壤中。其中,传统施氮方式下的铵氮、硝态氮及无机氮的含量明显高于其它两种施氮方式下的铵氮、硝态氮及无机氮含量。在0~40cm土层中无施氮、传统施氮、优化施氮三种施氮方式的无机氮含量分别达到69.8、291.3、630.5kg/ha。  相似文献   

9.
选用两种δ15N差异显著的铵态氮和硝态氮,分别设置不同浓度的铵态氮和硝态氮来处理莱茵衣藻和蛋白核小球藻,通过分析微藻的稳定氮同位素组成变化,来研究微藻利用不同浓度、不同形态无机氮过程中的稳定氮同位素分馏特征。结果显示,在未添加无机氮的条件下,微藻利用有机氮时,生长缓慢,稳定氮同位素基本上不存在分馏;在添加低浓度无机氮(≤20 mmol/L)时,微藻的生长和稳定氮同位素分馏都随着无机氮浓度的增加而增加;而添加高浓度无机氮(20 mmol/L)时,微藻的生长趋于稳定,铵态氮条件下的微藻稳定氮同位素分馏继续加大,而硝态氮条件下的微藻稳定氮同位素分馏反而减小,可能与此时微藻硝酸还原酶的活力减小有关。  相似文献   

10.
谢丹妮  仰东星  段雷 《环境科学》2023,44(5):2681-2693
大气氮沉降是全球变化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而过量氮沉降导致森林出现氮饱和,引起土壤酸化、硝酸根淋溶、氧化亚氮排放增加、植物物种多样性和植被生产力下降.在欧洲、北美和我国大气氮沉降降低的背景下,总结森林生态系统对氮输入降低的响应,不仅能够完善氮沉降对森林生态系统影响的知识体系,也能评估各国已开展的减排行动的成效,为我国制定进一步的减排政策提供科学依据.回顾了欧洲和北美的温带森林以及我国亚热带森林的土壤、地表水、氮循环和植被对大气含氮污染气体和氮沉降降低的响应.土壤溶液中硝酸根浓度对氮沉降的减少响应迅速,但具体响应规律未出现统一趋势.土壤酸化和氮循环过程从高氮沉降中的恢复过程出现滞后现象.森林氮矿化和固持、土壤碳储量和净初级生产力可能需要几十年的时间对氮沉降的减少作出响应.相对而言,虽然有一两年的延迟,土壤无机氮库和氮淋溶量会随着氮沉降的下降而下降.地表水氮浓度与森林生态系统氮状态密切相关.当氮沉降降低时,在历史高氮沉降地区,森林生态系统的氮淋溶下降,因此地表水氮浓度的响应较明显.而在氮缺乏的森林中,普遍较低的地表水氮浓度受到氮沉降变化的影响不显著.地表水酸化的恢复受到土壤硫解吸-矿化和硝化...  相似文献   

11.
大围山典型森林土壤有机氮垂直分布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解亚热带典型森林土壤氮素和有机氮素特征,采集大围山森林公园典型森林土壤剖面(0~100 cm),按每10 cm一层采集土壤样品,研究土壤氮素和有机氮变化规律及其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结果表明:1土壤全氮、酸解性有机氮、可溶性有机氮含量均随剖面深度增加而呈下降趋势,受海拔高度影响,高海拔山地花岗岩黄棕壤土壤全氮和有机氮组分含量较高;2土壤有机氮占全氮比平均97.39%±1.17%,酸解性有机氮占全氮比平均64.38%±10.68%,酸解性有机氮各组分均随剖面深度增加而降低;3土壤可溶性有机氮含量范围为9.92~23.45 mg·kg-1,游离氨基酸氮(1.62~12.02 mg·kg-1)占可溶性有机氮比为27.36%±9.95%;4酸解性有机氮、可溶性有机氮与土壤全氮、可溶性总氮、无机氮均达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5),与土壤容重、有机碳和全磷具有极显著的相关关系(P0.01).亚热带典型森林土壤中有机氮是土壤全氮的主体,受海拔高度和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各组分随土壤剖面深度的增加呈下降趋势,有机氮组分与各氮素形态间的转化关系密切,土壤有机氮特征将深刻影响森林生态系统氮的循环过程.  相似文献   

12.
有机氮沉降是氮沉降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机氮沉降在氮沉降中的比重不断提高,平均可以达到30%40%,部分区域的影响能力已经超过干沉降。目前对有机氮种类的已有一定认识,但对主要成分还未能达成共识。国外对有机氮沉降的研究开展较早,其受有机氮污染程度也较国内低。相比之下,虽然我国受有机氮沉降较重,但国内对有机氮沉降研究较少。  相似文献   

13.
北京市区大气氮沉降研究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2009年3~9月,使用离子交换树脂柱法对北京市区大气氮沉降进行了观测.2009年3~6月,北京市区大气硝态氮沉降平均值为40.59 mg.m-2,大气亚硝态氮沉降平均值为14.66 mg.m-2.2009年6~9月,北京市区大气硝态氮沉降平均值为75.13 mg.m-2,大气亚硝态氮沉降平均值为20.67 mg.m-2.观测表明,大气硝态氮和亚硝态氮沉降有明显的局部分异特点,沉降量大的地点主要是交通干线和热电厂周边地区,显示了大气硝态氮和亚硝态氮的线源和点源特征.2009年3~6月,北京市区大气氨态氮沉降平均值为12.19 mg.m-2.2009年6~9月,北京市区大气氨态氮沉降平均值为8.46 mg.m-2.结果表明,各观测点之间大气氨态氮沉降变化明显小于硝态氮和亚硝态氮,显示了大气氨态氮的非点源特征.  相似文献   

14.
本文针对乌梁素海的生态现状 ,建立了氮循环转化概念图 ,分析了有机碎屑氮、氨态氮、亚硝酸盐氮、硝酸盐氮间的转化关系 ,描述了芦苇、水草、浮游植物、浮游动物、鱼、底栖动物组成的食物链中氮的循环规律。  相似文献   

15.
氮足迹模型应用进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氮足迹是一个评估人类活动活性氮排放量的指标,能够定量人类生产、生活各个环节的活性氮排放,进而指导个人消费和食品生产方式的转变,最终达到降低活性氮排放和提高环境质量的目的.氮足迹模型是定量不同实体氮足迹关键,也是当前氮足迹研究的热点所在.本文综述了应用于个人、食品、机构、事件的氮足迹模型;探讨了氮足迹的不确定性以及优化措施;流域氮足迹,产品氮足迹以及建立生态足迹数据库等将成为未来的研究热点.  相似文献   

16.
采用溶液培养法,设置3个氮浓度20、100、200 mg·L-1和3个NH_4~+/NO_3~-比1∶0、0.5∶0.5、0∶1,研究污水氮浓度和NH_4~+/NO_3~-比对粉绿狐尾藻去氮能力和植物体氮组分的影响.结果表明,粉绿狐尾藻的生物量在第1周增长最快,其中氮浓度20 mg·L-1、100 mg·L-1时,生物量以NH_4~+/NO_3~-=1∶0处理最大;氮浓度200 mg·L-1时,以NH_4~+/NO_3~-=0.5∶0.5处理最大.粉绿狐尾藻在第1周对总氮、铵态氮和硝态氮去除速率最高,且随氮浓度升高而增加;氮浓度20 mg·L-1时,铵态氮和硝态氮的去除率无显著差异,氮浓度100 mg·L-1、200 mg·L-1时硝态氮的去除率高于铵态氮.粉绿狐尾藻氮积累量及对水体和底泥氮去除的贡献率均随氮浓度升高而增加,其氮含量和积累量均以第1周增长最快,氮浓度20 mg·L-1时氮积累贡献率以NH_4~+/NO_3~-=0∶1最大,氮浓度100 mg·L-1、200 mg·L-1时以NH_4~+/NO_3~-=0.5∶0.5最大.粉绿狐尾藻体内蛋白质、氨基态氮和硝态氮的含量均随氮浓度的升高而增加,且蛋白质氨基态氮硝态氮;NH_4~+/NO_3~-为1∶0和0.5∶0.5时蛋白质含量较高,NH_4~+/NO_3~-=1∶0时氨基态氮含量最高,NH_4~+/NO_3~-=0∶1时硝态氮含量最高.由此说明,在试验范围内,粉绿狐尾藻的去氮能力随污水氮浓度升高而提高,可以用于高氮浓度污水修复;粉绿狐尾藻喜铵态氮,但在100 mg·L-1以上的高氮浓度下以硝铵等比时生长和去除氮能力最强;粉绿狐尾藻体内氮组分受硝铵比调节,蛋白氮比例最高,铵态氮和硝态氮则分别随污水NH+4和NO-3比升高而提高.  相似文献   

17.
采样分析了不同水期赤水河从五马河入河口到合马镇段水体中的氮素,结果表明:该河段水体中氮素的主要存在形态为硝基氮和有机氮,分别占总氮的72%和24.4%;丰水期有机氮含量少于枯水期,是因为丰水期水体中部分有机氮氧化为硝基氮;研究河段水体中硝基氮和总氮含量排序均为丰水期>枯水期>平水期,且变化趋势相似;该河段总氮含量主要取决于硝基氮的变化,水中氮素的控制应以控制硝基氮为主。  相似文献   

18.
宁南山区不同草地土壤原位矿化过程中氮素的变化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蒋跃利  赵彤  闫浩  黄懿梅 《环境科学》2014,35(6):2365-2373
用顶盖埋管法对宁南山区天然草地、人工草地和自然恢复草地中有机氮、微生物生物量氮、可溶性有机氮、铵态氮、硝态氮、亚硝态氮含量和土壤氮素矿化速率在原位培养中的动态变化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微生物生物量氮、可溶性有机氮、铵态氮、硝态氮、亚硝态氮含量,总体上在培养60 d时(4~6月)基本保持不变,60~120 d(6~8月)明显降低,120 d(8月)后有所回升,各种氮素含量均在培养120 d(8月)时最低.有机氮含量在整个培养过程中基本保持不变.土壤氮净矿化速率、净硝化速率、净氨化速率均在60~120 d(6~8月)时最低.各种氮素占总氮的比例随培养时间的延长而变化:有机氮、亚硝态氮占总氮的比例相对稳定,微生物量氮、可溶性有机氮、硝态氮、铵态氮占总氮的比例在培养0~120 d(4~8月)时降低,培养120 d(8月)后升高.土壤有机碳、pH、容重与氮素含量极显著相关,各种氮素间极显著正相关.不同草地间,各种氮素含量均表现为天然草地>自然恢复草地>人工草地.  相似文献   

19.
胶州湾沉积物氮的环境生物地球化学意义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利用氮的分级浸取技术,研究了胶州湾不同粒级沉积物中氮的赋存形态.研究表明,胶州湾沉积物中可转化态氮可分为离子交换态、弱酸浸取态、强碱浸取态和强氧化剂浸取态.不同粒级沉积物中各形态氮占可转化态氮的比例各不相同.在细、中和粗粒级沉积物中,强氧化剂浸取态氮是可交换态氮的优势形态,分别占可转化氮的35.38%、44.38%和58.69%.在中、粗粒级沉积物中,强碱浸取态氮是无机氮的主要赋存形态,分别占可转化态氮的26.31%和25.85%.在细粒级沉积物中,离子交换态氮是优势态的无机氮,占可转化态氮的27.67%.相关分析表明,对于胶州湾来说,沉积物的粒度越细,氮的含量就越高,各形态氮大致与细、中粒级沉积物含量呈正相关,而与粗粒级沉积物含量呈负相关.研究还表明,不同粒级沉积物中氮与浮游植物数量、叶绿素a以及上覆水体中硝酸盐的含量大致都在一定程度上呈正相关,这一方面说明了沉积物对上覆水体元素的含量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另一方面也说明了沉积物中的氮对海水的富营养化水平有着较好的指示和十分重要的环境意义.  相似文献   

20.
苦草对不同浓度氮净化效果及其形态转化规律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王沛芳  王超  王晓蓉  薛艳  杨爱 《环境科学》2008,29(4):890-895
为研究不同营养程度下水生植物对污染物的净化效果,选择长江中下游河流和湖泊水体中典型沉水植物苦草作为研究对象,在2006-09-07~2006-09-22期间开展了7种氮浓度条件下,苦草对水体氮的净化效应及氮在植物体内累积分布规律研究,并分析了水体中氮形态的转化特征.结果表明,试验期内苦草在氮浓度低于60.0 mg/L范围内表现为对水体中氮较强的净化作用,且对总氮的净化效果具有相似的规律性.但是当水体氮浓度大于80.0 mg/L时,苦草对水体氮净化的贡献无明显的规律性.氮在植物体内的累积与水体中氮浓度相关,但其在地下部和地上部的分配规律与浓度的差异无关.水体中氮的形态转换与总氮浓度相关,水中氮浓度低于20.0 mg/L时,氨氮浓度迅速降低,但随着氮浓度的增加,氨氮所占比例明显增大,表明苦草对不同氮浓度条件氮净化具有明显的差异和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